港台近期国学类学术讲座展览(二)

41、【研习营】第24届历史研习营——「知识‧传播‧阅读」

20150102_013

时  间:2015年2月2至6日(周一至周五)
地  点: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联 络 人:罗小姐,Tel: (02)2782-9555#351;E-mail: ihpcamp@gate.sinica.edu.tw
连结网址:http://www.ihp.sinica.edu.tw/~ihpcamp/

内容简介:

报名资格:历史学或相关系所大三以上及硕、博士班学生
报名方式:一律采E-mail报名,请至活动网址下载报名表
电子信箱:ihpcamp@gate.sinica.edu.tw(如在三日内未收到我们的回复确认信,请联络罗小姐)
截止日期:即日起至2014年11月24日止
录取名额:40~50名。
报 名 费:新台币1,500元正。另函通知录取者缴交报名费。
录取名单公布尔日:2014年12月5日

报名须知:
1.报名表内容若过于简略,将影响评审结果。
2.无法全程参加者,请勿报名。
3.研习期间全体学员必须住宿在中央研究院活动中心。
4.本次活动场地并非全属无障碍设施空间。
5.未开放大陆学校学生个别报名。
6.未录取者恕不通知。
7.主办单位保有活动变更及最终录取学员之权利,如有未尽事宜得随时修正之,并于活动网站公告。

本研习营已公布师资名单及讲题(暂订):
近世中国思想与思想与知识的下渗(王汎森)
东亚的图像与知识传播(石守谦)
从品评会到博览会:近代农学知识的传播网络(吕绍理)
明清书籍与阅读史研究的新方向(李仁渊)
变动的身体知识?写本时代的疾病、医疗与文化(李贞德)
何谓「数位人文学」?(林富士)
知识传播——跨越媒材的界线(许雅惠)
如何理解知识的跨族传播?以严复为例(陈正国)
女书的文化历史意涵:从文本到阅读与展演(刘斐玟)

42、【展览】「畅邮殷墟——邮票中的殷墟文物」特展

20150102_014

时  间: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地  点:中研院史语所文物陈列馆1楼殷墟区(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连结网址:http://www.ihp.sinica.edu.tw/~museum/tw/exhibition.php?class_exhibion=161

内容简介: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珍藏的殷墟文物,是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七年间,在河南安阳殷墟所进行的考古发掘出土品。内容丰富,包含:甲骨、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与骨角牙器等。中华邮政股份有限公司从中精选八件文物,于二〇一四年十二月十日发行「中华古代文物邮票──殷墟」,让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文物以及神乎其技的工艺技术,以邮票的形式再现于世人。本馆配合邮票发行,推出「畅邮殷墟」特展,展出邮票上的八件文物,藉由邮票的穿针引线,带领我们穿越时光隧道,畅游殷墟,见证灿烂辉煌的商代文明。

展期:2014年12月10日至2015年7月1日 每周三、六,9:30-16:30(国定假日及选举日不开放)

43、【展览】明四大家特展——仇英

20150102_015

时  间:2014年10月4日至12月29日
地  点:国立故宫博物院202、210、212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 络 人:Tel: 886-(2)-28812021
连结网址:http://theme.npm.edu.tw/exh103/QiuYing/

内容简介:

本院所藏明四大家-沈周(一四二七—一五〇九)、文征明(一四七〇—一五五九)、唐寅(一四七〇—一五二四)、仇英(约一四九四—一五五二)作品质量均美,特于今年推出四大家系列特展。继第一季沈周展、第二季文征明展、第三季唐寅展之后,第四季推出仇英特展。仇英,字实父,号十洲,原籍江苏太仓,后移居苏州。仇英以画为业,虽出身微寒,但天资聪颖,少时学画于苏州著名画家周臣(约一四五〇─一五三五),并受文征明、唐寅等人影响,绘画成就得到苏州文人揄扬。

此外,仇英与当时收藏家如周凤来(一五二三—一五五五)、陈官(卒于一五五七之后)、项元汴(一五二五—一五九〇)等时有往来,又因擅长临摹,深得收藏家们的青睐,致使眼界大开,也令他有机会研习、临摹江南藏家收藏的宋元画作,技艺更加精湛,遂孕育出自己独特的风貌。他于人物、山水、花卉等题材,无不匠心独运;他的画风不仅工谨精微,又具有文人细腻雅致的气韵,在周臣过世之后,独步江南二十年。

仇英的女儿仇珠(十六世纪)、女婿尤求(十六世纪),都是他的后学者。仇珠的画风精工秀丽;尤求亦继承仇英画风,尤其擅长白描人物画。明代中期商业活动盛行,在仇英活跃于画坛时,他的作品即被大量临仿,职业画家托名仇英者更不计其数。

此次展览分为「仇英的绘画」及「传承与影响」二个单元。第一单元呈现仇英作品多样的风格特色。第二单元展出包括仇英的前辈画家戴进(一三八八─一四六二)、周臣和后学者仇珠、尤求等人作品,以及传称仇英作品,藉以说明仇英对明代画坛的影响力。

本展览全年开放,8:30-18:30,夜间延长开放时段:每周五、周六18:30-21:00,国人凭身分证件可免费参观

44、【展览】重彩流金六百年——壁画‧故事‧法海寺

20150102_016

时  间:2014年11月9日至2015年3月15日
地  点:世界宗教博物馆六楼特展区、和平交流厅(新北市永和区中山路一段236号)
主办单位:世界宗教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北京市法海寺文物保管所
联 络 人:Tel: (02) 82316699
连结网址:http://www.mwr.org.tw/2014fahai/

内容简介:

座落于北京石景山区的法海寺,始建于明正统四年(1439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大雄宝殿内保存至今的重彩壁画,设色构图依然细致可见,在宫廷画士与民间画师的合作之下,每一位佛菩萨、每一景致花草,皆蕴藏深刻的信仰意涵与工艺技法,展现庄严与美感兼具的佛国境界。

法海寺壁画与寺院一起经历各种风雨,第一次透过完整展览的形式,面对寺院之外的世界。特展从三个角度来展现这幅壁画的故事:
一是再现:通过考据、绘画技巧和现代科技,再现壁画原貌的临摹珍品,让观众能一睹六百年前壁画的辉煌瑰丽;

二是走入:利用多媒体效果与视觉性说明技巧,塑造出探访法海寺观看壁画的体验,让观众能走进大雄宝殿欣赏壁画;

三是探索:对壁画内容与工法的说明和分析,聚焦壁画中值得一看的细节,辅以相关文物的印证,让观众能了解壁画的更多故事。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10:00-17:00(周一休馆)

45、【展览】古调留声——台湾原住民族传统音乐采集主题展

20150102_017

时  间:2014年9月1日至12月31日
地  点:台湾大学图书馆B1台湾原住民族图书信息中心(台北市罗斯福路4段1号)
主办单位:原住民族委员会、台湾原住民族图书信息中心
连结网址:http://www.tiprc.org.tw/blog_wp/?cat=5

内容简介:

自日治时期以来,台湾原住民族传统音乐一直受到许多音乐家及学者所关心。最早的采集记录可追溯至日本人类学家伊能嘉矩所发表的〈台湾土番之歌谣与固有乐器〉一文,而台湾本土音乐家张福兴也在一九二一年至日月潭采集邵族之音乐,并在两年后由台湾教育会出版《水社化番杵音及歌谣》。录音采集则首次出现于一九二二年,日本音乐学家田边尚雄使用早期蜡管式留声机,至泰雅族、排湾族、邵族等部落采集有声资料,并在其著作《南洋、台湾、冲绳音乐纪行》中发表其调查结果。日治末期,黑泽隆朝教授对台湾原住民音乐进行实地调查,采集近千首歌谣及器乐,堪称研究台湾原住民族音乐最深最广者,并完成《台湾高砂族的音乐》一书,此书在日后也成为此领域的重要参考文献。

战后的原住民音乐研究则以史惟亮发起的「民歌采集运动」为主,共进行五次采集,由许常惠等人共同执行,此次运动共采录两千首以上民歌,为汉人最具规模之民族音乐采集。同时吕炳川教授也在进行台湾原住民族音乐的研究,并在一九八〇年出版《台湾山胞的音乐》唱片。参与「民歌采集运动」的许常惠老师也在一九八六年出版《现阶段台湾民谣研究》介绍了台湾民谣研究的历史、方法,以及包括福佬、客家、原住民民谣分析。

音乐,是台湾原住民族的生活体现,内容承载着族群部落的历史传说、迁徙、祭仪,与日常生活,古调音乐的保留与传承是当代族人了解祖先生活的历史与智慧的一种方式,在今日原住民传统文化、语言不断流失的时刻,这些由前人所采集、保留的珍贵数据,是后辈人们得以亲近祖先路径之一,此外,亦是为后人留下了台湾原住民族传统古调的美好。本中心此次将举办「古调留声──台湾原住民族传统音乐采集主题展」,展出相关书籍、乐谱及影音数据,期盼能够藉由这些馆藏,让读者们一窥台湾原住民族传统生活的表现,并了解音乐采集的历史脉络。

46、【展览】邻苏观海——院藏杨守敬图书特展

20150102_018

时  间:2014年6月7日至12月14日
地  点:国立故宫博物院104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 络 人:Tel: 886-(2)-28812021
连结网址:http://theme.npm.edu.tw/exh103/yangshoujing/ch/ch00.html

内容简介:

国立故宫博物院典藏之珍贵善本,质量俱精,除了清宫旧藏外,尚包括不断搜购及接受捐赠,为院藏之所阙遗,且深具文化价值者。其中,政府于民初移存之晚清藏书家杨守敬(1839-1915)观海堂部分藏书凡1,634部、15,491册,最能呈现汉籍的多元丰富及其流传于东亚文化圈的特色。

在晚清著名藏书家之中,杨守敬并非以藏书量见誉于时,而是因其东瀛访书经历及携回不少珍贵汉籍而为世所重。他在光绪六年(1880)受聘为驻日公使何如璋(1838-1891)随员,前往东京。其时,日本明治维新方兴未艾,举国勠力西化改革。他看见大量汉籍被贱价弃置市上,遂锐意搜购;又因书结缘,与日本收藏家森立之(1807-1885)、向山黄村(1826-1897)及岛田重礼(1838-1898)等人相识相知,并在他们协助下,经由购买、交换等方式,获得其它藏书家的罕见善本。

光绪十年(1884)杨守敬携在日访得之书回国,四年后将之藏于湖北黄州「邻苏园」,再于二十九年(1903)移存武昌菊湾「观海堂书楼」。本展览「邻苏观海」之名,即源自此二处杨氏藏书地点。民国四年(1915),杨氏过世,政府以七万余金将其藏书购入,并将一部分拨交松坡图书馆,后并入国立北平图书馆,复将另一部分储于集灵囿,继交故宫博物院图书馆典藏,嗣于抗战期间随文物南迁。本院所藏虽非观海堂藏书全貌,然蕴含了杨氏对汉籍搜藏的奉献与心血,最足见证其保存民族文化之功。

本展览分为「其人其艺」、「东瀛访书 」、「静观寰宇」及「图书流传」四个单元。「其人其艺」介绍杨守敬个人生平,展示其书法,以呈现杨氏情性入笔的一面;「东瀛访书 」则从日本访书经历,揭示其访书特色、搜书来源及重要成果。「静观寰宇」旨在透过藏书内容,说明杨氏探究学术,对于天文舆地的大宇宙以次人体结构的小宇宙,皆可静观而自得。「图书流传」勾勒了汉籍从中国传向东亚朝鲜半岛及日本,终又回流的文化旅程,彷佛呼应着杨氏与域外汉籍之间的相遇缘份。

47、「威权时代中多元论述的星火:1950s-1970s台湾人类学者与原住民研究」专题特展

20150102_019

时  间:2014年4月23日至12月31日
地  点: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馆特展室(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
主办单位:中研院民族所
联 络 人:Tel: 02-2652-3308
连结网址:http://www.ioe.sinica.edu.tw/

内容简介:

1950到1970年代的台湾,是一个政治上处于戒严,经济上「现代化」发展挂帅的时代。政府的治理哲学,延续了新生活运动的余续,着眼于教化出「俭朴」、「理性」的国民;民族政策上则抱持着「汉化」或「同化」的基本态度。在那个讲求规制的时代中,从大陆迁台的第一代人类学者,以及他们在台湾培养出的第二代人类学者,秉持着学术的真诚与使命感,深入原住民部落,展开专业严谨的民族志田野调查工作;并在各种可能的公开场合,鼓吹文化相对论的观点,企图唤起社会大众对于非汉族群文化的认识与尊重。透过他们锲而不舍的呼吁,以及默默的学术累积与出版,到了1980年代,社会政治氛围开始转变,整个台湾社会对于原住民文化的接纳与欣赏,对于文化多元主义的拥抱,也才能够水到渠成。

本展览由本所副研究员蒋斌先生及何翠萍女士共同策展。展览中汇集了大量珍贵的田野影像、公文档案、研究者田野笔记图绘、文物及访谈影音,并透过多媒体技术及交互式展示设计,带领观众重返1950-1970年代,看台湾战后第1、2代的人类学者如何秉持学理的观点与学术的初衷,在当时国家机器与社会大众的眼神都不太眷顾的偏远地区,默默地实践着多元主义与人本主义的理想。展期自4月23日起至103年12月31日止,诚挚地邀请各界朋友莅临指教。

展期:2014年4月23日~12月31日 每周三、六 9:30 ~ 16:30 遇国定假日休馆 (其它特殊情形之休馆,以本馆网页最新消息告为准

48、【展览】岛屿‧地动‧重生:921地震十五周年特展

20150102_020

时  间:2014年9月19日至2015年5月24日
地  点: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展示教育大楼/四楼特展室(台南市安南区长和路1段250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历史博物馆
联 络 人:Tel: 06-3568889
连结网址:http://www.nmth.gov.tw/

内容简介:

岛屿‧地动‧重生
台湾历史的逐步演变,缘于台湾这块土地与多元族群之间的互动所形成;而在台湾当代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接近二十世纪末,1999年的921大地震,不仅只为一次台湾岛屿的环境巨变、地表样貌的翻动,同时更带来了台湾人对于社会、文化、经济层面的复杂思考,以及人与自然、土地间的高度伦理省思。

本展览由「晃动的摇篮」、「记忆的余震」、「 生活的回稳」和「岛屿的重生」等四大展示主题, 将921地震放置在地震史、台湾近代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中,重返19999年9月21日当下与其后的时刻,看见台湾人民如何应变,并且如何不分族群与地域彼此无私协助,携手共度悲恸失去家园与亲人的历程;而除此,在此一自然剧变后,人们又是如何在倾圮崩垮的屋瓦中,重建家园、小区以及适切地方发展的产业,并思考到文化、古迹的永久存续问题,且重新建立起人与内在心灵、人与社群、人与社会和土地间的和谐关系;至最终,于现今的时间位置,再次清楚看见岛屿以及人们重生的境况,并反思921地震对于吾土吾民的各式影响及启发。

921地震业已走过15载,此一动荡从未被遗忘,居住在这块土地上戮力耕耘的台湾人,业已辛勤开创出与过往殊异的独特生活方式,并与变动不居的岛屿,不断展开深刻繁复的对话。

晃动的摇篮
我们生活的土地,就是养育我们成长的摇篮;1999年9月21日,震央位于南投集集的大地震,是一次摇篮的剧烈晃动,也摇晃出台湾人民对于这座岛屿的重新认识。逐步接近921发生的当下, 921地震所具体带来的震撼与创伤,身处其中的人们,是如何响应此一铺天盖地的剧变;而历经此ㄧ自然变动后,台湾各级政府单位和相关的救援组织,亦重新检视了自身的动员机制问题,并且获得了灾难救助的可贵经验。在此ㄧ台湾土地艰难的时刻里,来自不同的社群,来自各地的族群,以及来自国内和世界各地角落的搜救、协助组职,都在此奉献心力与汗水,尽其所能,无私互助。

记忆的余震
土地的翻搅扰动,随着时间逐渐平息了下来,然而仍旧活着的人们,脑海里却仍不断上演着彼时的余震。一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不只是外在环境的具体毁坏,亦是人们内在心灵、生活型态的与时适应和调整。尚存的居民回溯921发生的当下与后续,他们看见怎样动荡的场景,如何逃离或自处;而又是在怎样焦急仓皇的情境之中,抢救下自身或家族弥足珍贵的物品。活着的人,要如何在粉碎崩塌的废墟中,等待家园的抢救、亲人存否的消息;而面对环境与生活人群的变迁,又有着怎样生存方式与价值心态的改易。

生活的回稳
震后15年间各式层面的具体重建,让原本流离失所的台湾人,逐步找回生活的秩序;而地震所引发、衍生的各种问题,也让台湾社会共同思索「发展」一词的意涵,以及人与土地、文化之间应有之关系。倾毁和问题的家屋,或原地重整重建,或另觅合适它处从头起;而受创斑斑的教室和校园环境,则寻找到能让教育扎根不倒的稳固建筑工法,此一土地剧变之后的生活变迁,让家园的定义有了思考界限的扩充;邻里、地方关系的更弦易张,以及小区总体营造的积极意识与崭新作为,让人们必须重新适应不同的生活群体,但却也因此重新迸发、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社群和能量。

岛屿的重生
每次台湾土地的波动,都是一次人们与土地深刻对话的契机。走过的15年,不同的地域,已逐渐开展出不同面向的产业经营模式;生活、生存与生命的根本价值,也开始有了更多「因地制宜」的实践伦理和思考方向。该如何面对下一次的土地与自然波动;该如何与变动不居的台湾土地相偎相依;该如何去永续维持得来不易的碧绿山林和美丽家园;而又该如何,人与社群、人与土地以及经济与文化,可以是共生共荣的和睦共处,而非相互戕害、强掠剥夺的竞争关系。 921之后的15年,这座岛屿以及岛屿上的台湾人,都在经历着各式各样生活形态与价值观念的重生,他们思考问题、设法解决问题,并且逐步实践自身的生活理想蓝图,然后一路走向,与这座岛屿更加亲密无间的未来。

49、【展览】红唇与黑齿:槟榔文化特展

20150102_021

时  间:2014年9月1日至12月20日
地  点:中研院数字文化展示中心(台北市南港区研究院路二段128号人文社会科学馆2楼)
主办单位:中研院数字文化中心、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联 络 人:林玉雯,Tel: 02-26525277
连结网址:http://betelnut.asdc.sinica.edu.tw

内容简介:

「槟榔」在台湾是相当重要且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曾经有「绿金」、「绿宝石」之称。然而「绿金」时代已逝,现今谈及「槟榔」,一般人脑海大多会浮现「红唇族」、「槟榔西施」、「土石流」的画面。槟榔已被政府及许多学者型塑为伤害健康、污染环境、败坏风俗、及摧残生态的罪魁祸首之一,负面形象深植人心。

但是,槟榔真的一无是处吗?事实上,人类嚼食槟榔的习俗已延续数千年之久,包括台湾及中国南方的住民在内,槟榔不仅是日常的零食,透过槟榔的交换与共同的嚼食经验,还可建立或强化族群与文化认同。除了作为食物及社交、婚礼场合的礼物,槟榔也被用于治疗疾病、防止瘟疫,甚至被用来当作宗教祭祀的祭品或是行使巫术时的法物。

本展览解说「槟榔」的不同面向,展示其多元功能,并运用数字典藏资源,让各界更全面的认识槟榔及其文化意涵,以重新审视槟榔的价值。

50、【展览】冷眼热心,写尽人间事——台湾报导文学特展

20150102_022

时  间:2014年6月27日至2015年1月4日
地  点:国立台湾文学馆展览室B(台南市中西区中正路1号)
主办单位:国立台湾文学馆
联 络 人:Tel: (06)221-7201
连结网址:http://www.nmtl.gov.tw/index.php?option=com_events&catids=2&Itemid=2

内容简介:

「台湾报导文学特展」6月27日起开展,国立台湾文学馆首次以报导文学作为策展主题,呈现自清领时期至21世纪以来台湾报导文学的发展,看作家们遭遇新闻事件及历史变化的重要时刻,如何以冷眼热心写尽人间事。

融合新闻报导与文学书写的报导文学,又称为「报告文学」,基本上是作家透过翻寻历史、田野蹲点、实际采访,辅以影像记录等方式撰写而成的文学作品,藉由文字传播映照现实,较诸其它文类具有更强大的反省及批判力道,以凝聚社会共识及与向上力量。

1935年4月21日台湾中部大地震,作家杨逵前往灾区调查后撰写报导,将惊心动魄的灾区场景做了生动的描述,建构了当年台湾的集体记忆,其后杨逵并在报纸发表〈谈「报导文学」〉、〈何谓报导文学〉、〈报导文学问答〉等三篇论述文章,允为台湾报导文学理论架构的先驱。

特展以1928年至2000年的台湾报导文学年表发端,郁永河在康煕年间来台采硫写下《裨海纪游》一书,记录沿途见闻、平埔族风俗民情,周步霞于1886年刊登于《台湾府城教会报》第8期的〈北港妈的新闻〉、林献堂1928年起连载于报纸的《环球游记》、杨逵于1935年刊登于《社会评论》的〈台湾震灾地慰问踏查记〉,是清末至30年代,报导文学担任「追求真实」使命的开创期。

1945至1960年代,台湾结束殖民历史,却卷入反共浪潮与威权肃杀的白色恐怖氛围,此情境不利于报导文学之发展,作家们改以柔性的书写手法,使得此时期的报导文学成果见证历史发展之轨迹,有如「冰山下的伏流」。

在1970年代,资深编辑高信疆在《中国时报》副刊开辟「现实的边缘」专栏,大力提倡乡土文化,并将报导文学列入「时报文学奖」的奖项之一,对台湾战后报导文学的推展发挥了关键性的影响力。接着则是陈映真于1980年代创办《人间》杂志,虽然只发行47期,但其所标举的人道主义、对边缘弱势及底层人民的关注,却深刻影响台湾纪实摄影及报导文学的发展。

「冷眼热心,写尽人间事——台湾报导文学特展」,6月27日起至2015年1月14日,在台文馆B展室展出,欢迎踊跃参与。

51、【展览】瓶盆风华:明清花器特展

20150102_023

时  间:2014年11月12日至2015年9月9日
地  点:国立故宫博物院203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 络 人:Tel: 886-(2)-28812021
连结网址: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5846

内容简介:

花器包含「盆景」与「插花」两类器皿,中国传统的花器材质众多,铜、瓷、玉、石、玻璃、漆、木竹…等,不一而足。形制则有瓶、盆、缸、碗、盘、桶、篮及挂瓶…等,丰富多样。本展览以国立故宫博物院藏明清瓷质花器为重点,展览分「盆景器」及「插花器」两单元,藉以呈现明清时期花器发展的特色。

「盆景」,将植物连根栽植在花器里,是一种有生命的活艺术;花盆被寓为大地,依观想来形塑各类植栽,亦可添加湖石、人偶、虫鸟等配饰,营造具体而微的庭园大地景观,可观、可想、可神游,饶富意味。盆景器皿厚而重,多呈现广口、宽底、方、圆或多角的造形,有盆与托成套者,也有各类动物造形的盆景器皿。

「插花」,将花木剪裁插置在花器里,欣赏花木姿态之美。花材与花器的运用,取决于陈设空间之大小与功能。如陈设于大厅的「堂花」,需大型花器展现富丽花材;摆置书斋的「斋花」,需小而雅致。插花时还需思考固定花枝的方式,所以院藏花器经常搭配多孔的金属内胆,或制成多管形制。

盆景、插花除可单独摆设,亦可多件同列,也可结合其它质材的装饰物,透过花材、花器及装饰物的谐音转意,呈现如「玉堂富贵」、「事事如意」之类吉祥祈愿的花艺,感受古人装置艺术的手法。明清皇室花器中,以当代制造的瓷器或珐琅器为主,有时也选用铜、玉、陶瓷等古器物,改变其原有功能,化身为花器,呈现出古雅华丽的品味。

本展览全年开放,8:30-18:30,夜间延长开放时段:每周五、周六18:30-21:00,国人凭身分证件可免费参观。

52、【展览】风情雅致——明代苏州文人书画扇

20150102_024

时  间:2014年10月4日至12月25日
地  点:国立故宫博物院208陈列室(台北市士林区至善路二段221号)
主办单位:国立故宫博物院
联 络 人:Tel: 886-(2)-28812021
连结网址:http://www.npm.gov.tw/zh-TW/Article.aspx?sNo=04004688

内容简介:

扇子是古人搧风引凉的器具,而扇面用于写字作画,也是我国传统书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折扇」,收则折迭,用则展开,古称「折迭扇」,又名「撒扇」、「聚头扇」,根据《图画见闻志》所载,源自高丽、日本的朝贡,北宋(960-1126)年间已经流传中土。明代初期,「倭扇」入贡,深受明成祖朱棣(1360-1424)喜爱,并以之作为赐赉朝臣的礼物,并渐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赞赏。

明代中期,苏州工商经济蓬勃发展,民众生活日益富裕,文化艺术随之振兴,折扇成为文人书画家的新宠,在其上挥洒丹青翰墨蔚然成风。于是,本为消夏纳凉之日常实用品的折扇,成了文人雅士怡情遣兴的媒介,而有「怀袖雅物」之称。折扇的幅面虽不过尺余,却能集诗、书、画为一体,表现出中国传统文人的三绝之美,既可抒怀、观赏,又可收藏、馈赠。明人文震亨(1585-1645)《长物志》言:「姑苏最重书画扇。」足见明代苏州地区文人书画扇盛行。

本院的典藏中,有不少苏州重要书画家的扇面杰作,此特展精选明代吴门文人书画扇面展出,一方面承接本年度「明四大家」特展,另一方面藉此体认折扇在中国文人书画艺术发展上的文化特质与意涵。

本展览全年开放,8:30-18:30,夜间延长开放时段:每周五、周六18:30-21:00,国人凭身分证件可免费参观。

53、【展览】南岛溯源八千年——『亮岛人』与马祖史前文化展

时  间:2014年12月5日至2015年1月18日
地  点:国立历史博物馆四楼401展厅(台北市南海路49号)
主办单位:国立历史博物馆、福建省连江县政府
联 络 人:Tel: (02)2361-0270
连结网址:http://www.nmh.gov.tw/zh-tw/Exhibition/Content.aspx?Para=1|22|766&unkey=21

内容简介:

从古至今,人们对遥远的古代每每充满好奇遐想,多少人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被遗忘的一草、一沙、一世界,这些行为背后,总植基于对古文化的渴望及回头看的好奇心,正因此才有了「考古学」及相关领域学门的发展;诚如国际著名学者张光直(1931-2001)面对牢狱生涯后却选择踏入考古人类学领域的原因--想知道「人之所以为人」。

「考古学」是人类学的分支之一,是对过去人类生活及变迁的科学研究;意即以科学的方法及态度,发掘并研究古代人类的物质遗留,藉以了解古代人类生活的全部。而考古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回乡、溯源的历程,亦是一次次窥探始祖先人种种真相的爬梳与解谜。

本展所欲揭开神秘面纱的主角--「亮岛人」,发掘于马祖列岛中的「亮岛岛尾遗址群」。从该遗址出土了陶片、石器、骨器等遗存,以及2具人骨遗骸(命名为「亮岛人1号」及「亮岛人2号),这2具人骨分别具有8千多年和7千多年的岁数。此为台湾考古学上的重大发现,也是台湾至今发现最早的人骨,同时更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中,少数年代久远且保存良好的案例之一。

台湾是否为南岛民族的起源地,多年来学界的看法和结论不一。然而,随着「亮岛人」的发现,为此一谜团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讯息。虽然「亮岛人」的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尚不足以据此推论出南岛语族的起源问题,然至少已得知「他们」与部分现代南岛语族有着共同母系血缘关系,并将马祖的历史向前推展八千年,预期将为台湾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人种遗传学等学门引发新议题。
  
过去本馆曾举办过兵马俑(2000年及2007年)、马雅文明(2002年)、楼兰美女(2008年)等海外重要遗址特展,广受民众欢迎与喜爱。这次难得的本国考古遗址展览,特别感谢连江县政府、马祖民俗文物馆及参与「亮岛岛尾遗址群」发掘的所有工作人员,让本岛民众得以透过「亮岛人」3D仿真复制人骨模型、亮岛岛尾遗址群之陶石器、骨角器、生态遗留等,了解考古发现过程、遗址文化现象及考古研究科学应用,为大众带来丰富新知与视野,同时满足历史诗情的想象,并对战地马祖的文化有更深一层的全新认识。

本展览开放时间为周二至周日,10:00~18:00

资料来源:台北《汉学研究通讯》等 陈友冰辑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