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相遇”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伊斯坦布尔举行

  2014年11月15-16日,由土耳其海峡大学孔子学院、亚洲研究中心暨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儒家、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相遇:近代中国与土耳其的传教士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伊斯坦布尔隆重举行。开幕式由孔子学院外方院长Arzu Öztürkmen教授主持,海峡大学文理学院院长Taylan Akdoğan教授致欢迎词。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同美国、法国、土耳其和黎巴嫩的学者一起参加了会议。《环球时报》英文版记者做了采访报道。

  在第一场会议中,北京大学王立新教授以《从文化帝国主义到文化国际主义:对近代来华美国传教运动双重遗产的反思》为题,讨论了近代以来中国人对基督教传教士认识的转变。美国学者Christine B. Lindner教授追溯了基督教传教士在奥斯曼帝国的传播网络,特别探讨了各传教团体之间的边界和互动关系。

  在第二场会议中,上海大学陶飞亚教授以“怀疑远人”为主题,探讨了清代中前期对天主教的政策及其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他特别指出,清中前期就有过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查禁天主教的先例,所以反对西方教会不仅仅是鸦片战争后才出现的新政策。美国学者Emrah Şahin用“狂吠的狗和移动的大篷车”为比喻,讨论了奥斯曼时期传教士的出版物和帝国政策之间的冲突关系。

  在第三场会议中,法国学者Nora Şeni讨论了19世纪欧洲慈善模式的变化,特别是犹太人的慈善活动与近代基督教传教士之间的关系。她认为,慈善并不必然带来皈依,尽管其可能有一些教化作用。美国学者Cengiz Şişman分析了基督新教传教士在犹太人群体中的活动,认为其尽管失败了,却促进了当地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在第四场会议中,山东大学刘家峰教授讲述了19时期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西北穆斯林地区的活动,探讨了文化互动和文化交流的主题。黎巴嫩学者Hala Auji探讨了奥斯曼时期基督教传教士的印刷出版事业及其对叙利亚阿拉伯社会的影响。

  在第五场会议中,上海社会科学院晏可佳教授以明末士大夫徐光启为题,探讨了中国天主教-知识分子对西方的认识,以及在科技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的杰出贡献。中国人民大学刘贤博士则以天主教历史上的重要文件《夫至大通谕》为个案,分析了中国天主教的本色化问题。

  在第六场会议中,土耳其学者Lale Babaoğlu教授报告了奥地利遣使会在近代土耳其的教育活动,分析了一个教会中学的历史演变过程。Saadet Özen则报告了一个法国天主教中学的发展,以及教育和宗教之间的互动关系。

  在第七场会议中,华东师范大学李向平教授分析了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对话的理论问题,提出了公民-民族-宗教身份的叠合问题。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义博士报告了山西一个基督教社区的历史和现状,及其同地方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关系问题。

  海峡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刘义博士主持了闭幕式。Selçuk Esenbel教授突出基督教传教士是全球史上的一个特殊案例,特别是在同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相遇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上海大学陶飞亚教授总结了在这一问题研究上的中国经验,强调了比较研究的重要性。

  此次活动是“孔子学院日”暨海峡大学孔子学院五周年庆的重要项目,也是发展高端研究型孔子学院的一个具体表现。会议的论文集将以英文形式出版。(上海大学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 供稿)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