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人民大学夏甄陶教授逝世

讣  告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原哲学系主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认识论分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夏甄陶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2月12日9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兹定于2014年12月16日上午9时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竹厅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凡有关团体和个人致唁电、唁函,敬献花圈者,请与夏甄陶教授治丧委员会办公室联系。

  校内班车安排:中国人民大学西门电子显示屏12月16日上午8点发车。

  世纪城班车安排:时雨园东门12月16日上午8点发车。

夏甄陶教授治丧委员会

2014 年12月12日

治丧委员会办公室联系方式:
李红兵 张鹏举 电 话:010-62512273(电话传真)
手 机:13521590277
邮 箱:zhangpengju@ruc.edu.cn
办公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415室

 

夏甄陶教授生平

  夏甄陶教授,湖南安化人,1931年4月1日生。著名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哲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副会长、认识论分会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195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1988年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在中国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人学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夏甄陶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年12月12日9时4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夏甄陶教授1950年考入武汉大学哲学系,1952年初因院系调整来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至毕业。1952年底被保送到北京大学马列主义研究部读研究生,系统学习马列主义基本理论。1954年以全优成绩毕业,在北京地质学院政治教研室任教,讲授马列主义基础和辩证唯物主义等课程。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期间,下放到地质部江西“五七”干校劳动。1973年调到国家计委地质总局政治部工作。

  1975年9月,夏甄陶教授调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哲学研究所工作。1976年以后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逐步走上正轨,夏甄陶教授从此开始了自己热爱的学术事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认识论研究组,1978年招收首批研究生,夏甄陶教授负责指导认识论方向研究生。1982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主任、研究生院院务委员和学位委员,1983年被评为研究员,1984年被评为全国第二批博士生导师。1985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继续从事认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

  凭借勤奋的努力所取得的高质量的丰富的学术成果,夏甄陶教授成为中国认识论研究领域中一位重要代表人物。20世纪80年代初,率先对实践的涵义、结构、要素和特性进行重新思考和阐述,第一次明确提出“目的是实践的一个要素”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提出和论证,不仅将关于实践标准的讨论引向深入,而且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转向和拓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此后,他以科学的实践观为理论基石和出发点,以认识的主客体关系为分析框架,构建了系统的、科学的认识论思想体系。他为新时期我国认识论的兴起和繁荣作出杰出贡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中富有创新精神的引领者。

  在对认识论基本理论、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认识发生论、认识过程中的真善美的统一、思维世界的发生发展等认识论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同时,夏甄陶教授还对从孔子到孙中山50多位中国思想家的认识论思想进行总结和梳理。20世纪80-90年代,他以阐释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设想。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他把人放在人的自觉自为的实践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来考察,对马克思主义人学作了实践的唯物主义的阐释。

  夏甄陶教授的主要学术著作有《论荀子的哲学思想》(1979)、《关于目的的哲学》(1982)、《认识论引论》(1986,获1991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认识发生论》(主编,1991)、《思维世界导论》(第一主编,1992,获1995年国家教委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认识论思想史稿》(上下卷)(1992、1996,获199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认识的主-客体相关原理》(1996)、《人是什么》(2000,获2002年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人:关系 活动 发展》(2011)、《夏甄陶文集》(第1-6卷)(2011)等,出版词集《菽菠词》(2006),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新华文摘》等报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在长期的哲学研究中,夏甄陶教授坚持独立思考,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治学方法。第一,注重从存在的关系出发思考问题。强调人与世界的大关系是哲学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总课题,主张从关系、活动、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人和社会的发展。第二,注重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系统地阐释了实践的唯物主义,实现了认识论和人学研究的思路转变。第三,注重将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融会贯通。认为只有将这三个领域结合起来,我国哲学发展才会有新的突破。第四,注重哲学思维内在的逻辑性。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概念界定、命题表述和推理展开的逻辑十分鲜明,并体现在语言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上。

  夏甄陶教授在哲学上取得卓越的学术成就,根源于他一心为学术的做人哲学。他胸怀祖国,志存高远,做事认真,治学严谨,坚持不懈,诲人不倦。在生活中,他朴实简单,为人谦和,从不追逐、计较私利。在词作《渔父·严子陵钓台》中,他写道:“遥想当年严子陵,富春江畔作渔翁。轻利禄,贱功名,一根钓竿寄娱情。”他为学孜孜以求、当仁不让,为人低调谦和、淡泊名利的品格,在现代社会浮躁喧嚣的生活场景中尤为难能可贵。

  夏甄陶教授喜欢恬静闲雅、怡然自得的生活。他文学功底深厚,时常在与大自然美景的交融中作诗吟词,抒发感慨:“造化神工弄巧,引我渊思遐想,情绪涌如泉。”(《水调歌头·索溪峪黄龙洞》)在物我交融中寻找天人合一的超凡感觉:“乾坤广袤无垠,形神表里澄明。境我天人合一,无声胜似有声。”(《清平乐·平湖秋月》)

  夏甄陶教授高尚的人格和睿智的思想吸引许多学子投奔门下。他关爱学生,学业上倾心指导,生活上关心照顾。在他的精心培育和指导下,学生们都勤奋刻苦,努力成才,在不同行业特别是学术领域崭露头角,争芳斗艳。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敬仰铸就了师生间深厚的情谊。他在晚年深情地说:“我一生都献身于哲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对哲学理论和师生们都充满着无比的真爱!”

  对夏甄陶教授为人、为学、为师的最好的总结,莫过于他自己:“我本湘中山水郎,生来愚钝带疏狂。少年不识乾坤大,老大方知学问长。研典籍,著文章,几曾闲里度时光。虽因鲁质无佳品,却喜门前桃李芳。”(《鹧鸪天·自嘲》)

  夏甄陶教授的逝世,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重大损失,是中国哲学界的重大损失。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夏甄陶教授的高尚品格和学术精神,为中国哲学研究和哲学教育的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夏甄陶教授千古!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