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三):颜氏家训(中)
六、风操篇
【原文】
吾观《礼经》,圣人之教:箕帚匕箸[1],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2],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而家门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3],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不劳翰墨[4]。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
昔刘文饶不忍骂奴为畜产[5],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有指名为豚犊[6]者:有识傍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近在议曹[7],共平章[8]百官秩禄,有一显贵,当世名臣,意嫌所议过厚。齐朝[9]有一两士族文学之人,谓此贵日:“今是天下大同[10],须为百代典式,岂得尚作关中[11]旧意?明公[12]定是陶朱公[13]大儿耳!”彼此欢笑,不以为嫌。
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若不修书,则过节束[14]带以申慰。北人至态[15]之日,重行吊礼;礼无明文,则吾不取。南人宾至不迎,相见捧手而不揖[16],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吾善其迎揖。
言及先人,理当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难。江南人事不获已[17],须言阀阅,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18]便尔话说,及相访问。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诸已,则当避之。名位未高,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速报取了;勿使烦重,感辱祖父。若没[19],言须及者,则敛容肃坐,称大门中[20],世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兄弟则称亡者子某门中,各以其尊卑轻重为容色之节,皆变于常。若与君言,虽变于色,犹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见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者,亦未为安贴也。北土风俗,都不行此。太山[21]羊偘(kǎn),梁初入南:吾近至邺,其兄子肃访偘委曲[22],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肃曰:“是我亲[23]第七亡叔。非从也。”祖孝徵在坐,先知江南风俗,乃谓之云:“贤从弟门中,何故不解?”
别易会难,古人所重;江南饯送,下泣言离。有王子侯[24],梁武帝弟,出为东郡,与武帝别。帝曰:“我年已老,与汝分张[25],甚以恻怆。”数行泪下。侯遂密云[26],赧然而出。坐此被责,飘舟渚,一百许日,卒不得去。
北间风俗,不屑此事,歧路言离,欢笑分首[27]。然人性自有少涕泪者,肠虽欲绝,目犹烂然;如此之人,不可强责。
偏傍[28]之书,死有归杀[29]。子孙逃窜,莫肯在家;画瓦[30]书符,作诸厌胜[31];丧出之日,门前然[32]火,户外列灰[33],祓[34]送家鬼,章断注连[35]:凡如此比,不近有情,乃儒雅[36]之罪人,弹议所当加也。
《礼经》:父之遗书,母之杯圈[37],感其手口之泽,不忍读用。政[38]为常所讲习,雔[39]校缮写,及偏加服用,有迹可思者耳。若寻常坟典[40],为生什物,安可悉废之乎?既不读用,无容散逸,惟当[41]缄保,以留后世耳。思鲁等第四舅母,亲吴郡张建女也,有第五妹,三岁丧母。灵床上屏风,平生旧物,屋漏沾湿,出曝晒之,女子一见,伏床流弟。家人怪其不起,乃往抱持;荐席淹渍,精神伤怛,不能饮食。将以问医,医诊脉云:“肠断矣!”因尔便吐血,数日而亡。中外怜之,莫不悲叹。
四海之人,结为兄弟,亦何容易。必有志均义敌,令终如始者,方可议之。一尔[42]之后,命子拜伏,呼为丈人[43],申父友之敬,身事彼亲,亦宜加礼。比见北人,甚轻此节,行路相逢,便定昆季[44],望年观貌,不择是非,至有结父为兄,托子为弟者。
昔者,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餐[45],以接白屋之士[46],一日所见者七十余人。晋文公以沐辞竖头须,致有图反[47]之诮。门不停宾,古所贵也。
失教之家,阍寺[48]无礼,或以主君寝食嗔怒,拒客未通,江南深以为耻。黄门侍郎[49]裴之礼,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50]僮仆,接于他人,折旋[51]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
【注释】
[1]箕帚:粪箕和扫帚。匕著:匙和筷。
[2]节文:节制修饰。
[3]阡陌:此挡途径。
[4]翰墨,可能是绳墨之误。绳墨,本匠画直线用的工具。
[5]畜产:畜牲。
[6]豚:小猪。犊:小牛。
[7]议曹:官署名。言官,掌管评论朝政和百官得失。
[8]平章:商量处理。
[9]齐朝:指颜之推曾为官的北齐朝。
[10]大同:指隋已灭陈,天下统一。
[11]关中:北朝时,西魏都城设于关中,此处代指西魏。[12]明公:贤明通达事理的人,对对方的尊称。
[13]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灭吴后携西施归隐于五湖,因经商致富。后作为富商的代称。
[14]束带:整饬衣冠,束紧衣带。表示恭敬。
[15]至岁:指冬至、岁首二节。
[16]揖:又称作揖,古代的拱手礼。据《周礼》记载,根据双方的地位和关系,作揖有土揖、时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之分。土揖是拱手前伸而稍向下;时揖是拱手向前平伸;天揖是拱手前伸而稍上举;特揖是一个一个地作揖;旅揖是按等级分别作揖;旁三揖是对众人一次作揖三下。
[17]不获已:犹不得己,没有办法。阀阅:本作代阅。指家世。
[18]无何:犹言无故,没有什么原因。
[19]没:同“殁”,去世。
[20]大门中: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祖父和父亲。以下所言“门中”,都是称家族中的死者。
[21]太山:即泰山。
[22]委曲,事情的始未经过。
[23]亲:汉魏至隋,习惯于亲戚称谓之上加“亲”字,以示其为直系的或最亲近的亲戚关系。
[24]王子侯:皇室所封列侯。《汉书》有王子侯表。
[25]分张:分别的意思。
[26]密云:无泪,指故作悲凄之态而不掉泪。
[27]分首:即分手。首,手同音通用。
[28]偏傍:不正。偏傍之书:指旁门左道的书。
[29]归杀:也作归煞,回煞。旧时迷信谓人死之后若干日灵魂回家一次叫“归杀”。
[30]画瓦:旧在瓦片上画图象以镇邪。
[31]厌胜:古代一种巫术,谓能以诅咒制服,压服人或物。
[32]然:“燃”的本字。
[33]户外列灰:在门外铺灰,以观死人魂魄之迹,为一种迷信活动。[34]祓(fú服):古代除灾祈福的仪式。
[35]章断注连:上章以求断绝死者之殃染及旁人。注连,传染的意思。
[36]儒雅:儒学正统。
[37]杯圈:一种木制饮器。手口之译:手汗和口译之气。
[38]政:通“正”,只。
[39]雔(chóu)校:校对。
[40]坟典:三坟五典。伏羲、神农、黄帝之书叫三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叫五典。此指书籍。
[41]缄:封。
[42]一尔:一旦如此。
[43]丈人:对亲戚长辈的称呼。
[44]昆季:指兄弟。长为昆,幼为季。
[45]一沐三握发,一饭三餐:指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一顿饭中间须三次停食,以接待宾客。两句均形容求贤殷切。
[46]白屋之士:指平民。古代平民住房不施采,故称其所住之屋为白屋。
[47]图:考虑。图反:指想法反常。
[48]阍寺:看门人。
[49]黄门侍郎:职官名。
[50]门生:此指门下使役之人。
[51]折旋:曲行。古代行礼时的动作。
【译文】
《礼记》上面有圣人的教诲:为长辈清扫秽物时该怎样使用撮箕扫帚,进餐时该怎样选择匙子、筷子,在父亲公婆面前该诗怎样一种行为姿态,酒席宴会上该有些什么规矩,服侍长辈洗手又该如何进行,都有一定的节制规范,说得也十分周详。但此书已经残缺,不再是全本;有些礼仪规范,书上也未记载,有些则需根据世事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博学通达的君子,自己去权衡度量,递相承受而推行之,所以人们就把这些礼仪规范称为士大夫风操。然而各个家庭自有不同,对所见到的礼仪规范看法不同,但它们的大致路径还是清楚的。我过去在江南的时候,对这些礼仪规范耳闻目睹,早已深受其熏染,就像蓬蒿生长在麻之中,不用规范也长得很直一样。你们生长在战乱年代,对这些礼仪规范当然是看不见也听下到的,所以我姑且把它们记录下来,以此传示子孙后代。
从前,刘文饶不忍心奴仆被骂为畜牲,现在那些愚人们,却拿这类字眼互相开玩笑,还有指名道姓称别人为猪儿牛儿的,有见识的旁观者,都恨不得把耳朵捂住,何况那当事人呢?最近我在议曹参加商讨百官的俸禄标准问题,有一位显贵,是当今名臣,认为大家商议的标准过于优厚了。有一两位原齐朝士族的文学侍从便对这位显贵说:“现在天下统一了,我们应该给后世树立典范哪能再翻老皇历呢?明公如此吝啬,一定是陶朱公的大儿子吧!”
彼此你欢我笑,竟不感到厌恶。
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中,不到办丧事的人家去;如果不写信致哀,就过了节再穿戴整齐亲往吊唁,以示慰问。北方人在冬至、岁首这两个节日中,特别重视吊唁活动,这在礼仪上没有明文记载,我是不赞同的。
南方人不兴迎接客人,见面时只是拱乎而不弯腰,送客仅仅离开座席而已;北方人迎送客人都到门口,相见时躬身为礼,这些都是古代的遗风,我赞许他们这种待客之礼。
说到先人的名字,按理应当产生哀念之情,这在古人是很容易的,而今天的人却感到困难。江南人除非事出不得已,否则,在与别人谈及家世的时候,一定是以书信往来,很少当面谈及的。北方人无缘无故想找人聊天,就会到家相访,那么,像当面谈及家世这样的事,就不可施加于别人。如果别人把这样的事施加于你,你就应该设法回避。你们名声地位都不高,如果是被权贵所逼迫而必须言及家世,你们可以隐忍敷衍一下,尽快结束谈话;不要烦琐重复,以免有辱自家祖辈父辈。如果自己的长辈已经去世,谈话中必须提到他们时,就要表情严肃,端正坐姿,口称“大门中”,对伯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对已过世的兄弟,则称兄弟的儿子“某某门中”,并且要各自依照他们的尊卑轻重,来确定自己表情上应掌握的分寸,与平时的表情要有所不同。如果是同国君谈话提及自己过去的长辈,虽然表情上也有所改变,但还是可以说“亡祖、亡伯、亡叔”等称谓。我看见一些名士,与国君谈话时,也有称他的亡兄、亡弟为兄之子“某某门中”或弟之子“某某门中”的,这是不够妥帖的。北方的风俗,就完全不是这样。泰山的羊侃,是在梁朝初年到南方来的。我最近到邺城,他侄儿羊肃来访我,问及羊侃的具体情况,我一答到:“您从门中在梁朝时,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羊肃说:“他是我的亲第七亡叔,不是从。”祖孝徵当时也在坐,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风俗,就对羊肃说:“就是指贤从弟门中,您怎么不了解?”
分别时容易,再见面就困难了,所以,古人对离别很重视。江南在为人饯行时,谈到分离就掉眼泪。有一位王子侯,是梁武帝的弟弟,将到东边的郡去任职,前来与帝告别。武帝对他说:“我年纪已经老了,与你分别,真感到伤心。”说完流下几行眼泪。王子侯装出悲伤的样子,却挤不出眼泪,只好含羞而去。他因这件事被指责,在江边飘荡了一百多天,最终还是不能离开。北方的风俗,就不看重这种事,在岔路口谈起别离,都是欢笑着分手。
当然,本来就有一些天性很少流泪的人,即使痛断肝肠,眼睛仍是闪闪发光;像这样的人,就不可勉强去责备他。
旁门左道的书说:人死之后灵魂要返家一次。这一天,家中子孙们都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中;又说:用画瓦和书符可以镇邪,念咒语可以驱鬼;又说:出丧那一天,门前要燃火,屋外要铺灰,要举行驱鬼仪式,请求老天阻止死者祸及家人。诸如此类,都不近人情,是儒雅的罪人,应该对此进行弹劾。
《礼经》上讲:父亲遗留的书籍,母亲用过的口杯,感受到上面父母的气息,就不忍心阅读或使用。只因为这些东西是他们生前经常用来讲习,校对缮写以及专门使用的,有遗迹可引发哀思罢了。如果是常用的书籍,以及各种日用品,哪能全部废弃呢?父母遗物既然不阅读使用。就不要让它们散失,应当封存保护,以留传给后代。思鲁几弟兄的四舅母,是吴邵张建的女儿,她有一位五妹,三岁时就失去了母亲。灵床上的屏风,是她母亲生前使用的旧物。这屏风因屋漏被沾湿,被拿出去曝晒,那女孩一见,就伏在床上流泪。家里人见她一直不起来,感到奇怪,就过去抱她起身,只见垫席已被泪水浸湿,女孩神色哀伤,不能饮食。家人带她去看病,医生摸过脉后说:“她已经伤心断肠了!”女孩为此吐血,几天后就死了。亲属都怜惜她,无不悲伤叹息。
四海五湖之八,结义拜为兄弟,也不能随便,一定要志同道合,始终如一的,才谈得上,一旦如此,就要叫自己的儿子出来拜见,称呼对方为丈人,表达对父辈的敬意,自己对对方的双亲,也应该施扎。近来见到北方人对这一点很轻率,路上相遇,就可结成兄弟,只需看年纪老少,不讲是非,甚至有结父辈为兄,给子辈为弟的。
从前,周公宁愿随时中断沐浴、用餐,以接待来访的贫寒之士,一天之内曾经接见了70多人。而晋文公以正在沐浴为借口拒绝接见下人头须,以致遭来“图反”的嘲笑。家中宾客不断,这是古人所看重的。那些没有良好教养的家庭,看门人也没有礼貌,有的看门人在客人来访时,就以主人正在睡觉、吃饭或发脾气为借口,拒绝为客人通报,江南人家深以此事为耻。黄门侍郎裴之礼,被称作士大夫的楷模,如果他家中有这样的人,他会当着客人的面用棍子抽打。他的门子、僮仆在接待客人的时候,进退礼仪,表情言辞,无不严肃恭敬,与主人没有两样。
【简评】
“风操”篇的内容很丰富,这里节选的主要涉及对外如何接人待物、婚丧吊唁等礼尚往来,以及如何对待友谊,送别结拜兄弟等;对内如何称呼父母名讳、如何对待父母遗物,如何对待仆人等方面应有的操守和态度。作者认为虽然各个家庭家法自有不同,对所见到的礼仪规范看法不同,但有一个基本准则,即按照《礼经》的规定去做。其中提到刘文饶不忍心奴仆被骂为畜牲,现在那些愚人们,却拿这类字眼互相开玩笑,还有指名道姓称别人为猪儿牛儿的。联想到今日的相声,颜之推的话仍在起警示作用!学习周公,礼贤下士,以恭谦的态度对待客人,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朋友,拜把子要慎重,往来拜访和送别朋友不必讲究形式,,不要相信邪教、符咒,这都对今日我们的立身处世有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