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外人”辩

  《桃花源记》本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前序,因太为优美而后独立成文,流行后世。原文如下: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文中共有两处“外人”,含义既相同又不相同,含义相同是指“外人”本身;含义不同是指因立足点不同而造成最后具体对象不同。

  外人:按字面意思,即“外面的人”,再进一步讲,可引申为“陌生人”,即自己不熟悉的人。

  文中两处“外人”:“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不足为外人道也”均可译作“陌生人”。因立足点不同:前者是指渔人不熟悉的人;后者是指桃花源里的人所不熟悉的人。

  但是,在当前多种出版物及网络检索中,其中包括署名“袁行霈”的中华书局出版的《《古文观止》名家名译》及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古文鉴赏辞典》,以上两处“外人”均解释为“桃花源外的人”,前一处显然是个错误,不仅是字面上的,逻辑上也是错的,试想一个“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村庄居然与晋太元年间的渔人穿着相同的衣裳,岂不是笑话?而且,若果真如此,就不应有下文的“见渔人,乃大惊”,互相衣着相同的人看起来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因此,“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应解释为“里面男男女女穿着打扮,都像是陌生人”,意思是:渔人从没有见过如此穿着打扮的人。这才符合原文意思。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