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一):总论
二、中国历代家教的分类
国学现存的中国历代家教类著作有一百多种,其写作方法并不统一,因此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其基本类型大致可以分成五种:akdjf国43987学sdfia网o9vua
国学1.庭训类。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依据儒家经典,随时对子女进行教育,然后分类整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颜氏家训》即是这类家训的代表。该家训共分七卷二十篇,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不仅谈个人的经历,同时引述历代正反两方面人物事迹,总结其经验教训,或进行理论分析,或指陈利害,使子孙引以为戒。这种庭训形式的家教在历代家教中占比重较大,如《袁氏世范》,《孝友堂家训》等等。caduf国90a87学f0qej网ad878
国学2.家规。又称家范、家仪、宗规、世范。直接定出家规条款,张榜公布,甚至让子弟朝晚诵读记忆,让家人共同遵守。这类家训以元代郑涛所编((郑氏规范》为代表。该家规中共列出条款一百六十八项,制定出家中各项规章制度,包括奖惩等等,使家庭成员共同遵守。有的家长为了加深印象,采取强化教育的方法,如每天早上将子弟家人集合在一起,集体朗读家训;每逢初一、十五祭祀祖先,便率领家人温习祖训,反思省查,警戒后人这类家训中包括《孝友堂家规》,《谏水家仪》、《郑氏家仪》及民国年间的《万福堂家规》等等。尤其是《万福堂家规》,借鉴了现代社会的一些法规条款,使该家规体例完备,很有系统,家规共分十章,七十五条,从万福堂的组织,直到功过赏罚井井有条。qbenv国rj3ai学duiqo网a987d
国学3.家书家信。通过往来书信发表对人生世事诸种看法,用儒家道德标准和用世思想对子弟进行教育引导,久而集成一部,形成较完整的系统。这类家训以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郑板桥的《板桥家书》为代表,民国甘树椿的《甘氏家训》等也属于此类。ad78q国w7ead学kjdnv网a8d87
国学4.陈述家主及祖先的经历,使子孙感悟人生的艰难,启发教育子孙懂得人生及处家的道理。如傅山的《霜红完家训》,谭献的《复堂谕子书》,袁黄的《训儿俗说》等,都属于这一类。89qeh国jhadj学q1837网i0auv
国学5.用诗歌的形式,对子孙加以训诫,便于记诵,也易于流传。形式上大多是四言,也有五、七言。如南宋著名理学家吕本中的《吕氏童蒙训》,以及社会上流行的《太公家教》、《许鲁斋诫子诗》、《金氏家训》等,都采用了这种形式。另外还有一些家训是以格言、警句、随笔的形式出现,如《愿体集》、《余斋耻言》等。ad910国7aidi学au8vn网ajhda
国学中国历代家训虽然形式多样,但在内容上基本上分为家规、家仪、家教三个方面。家规是家庭的法规,有的家训直接列出条款,要家人遵守,有的则是在家教的同时立出规矩;家仪是家庭的礼仪,主要指日常的起居及婚、丧、祭、冠等礼仪,也有的家训把家仪与家规、家教放在一起,不分条条。家教主要是向家人讲为人处事的道理。告诫家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合在一起,就是家训的全部内容。尽管不少家训没有用“家规”或“家仪”等名称,但每一种家训基本上都包含了这三项内容,下面加以略述:aeYddier国学网a5kufFH
国学(一)家规yedd国学网u3470L’;c4s
国学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国家由个体家庭组成。家庭的稳定,直接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国家的稳固。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从这句话中,足以看出家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与国法的互补作用。因此,家庭的立法,在封建家族社会中,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家规的确立与否,甚至关系到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清代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规》中说:“迩来士大夫,绝不讲家规身范,故子若孙鲜克由礼,不旋踵而坏名灾已,辱身丧家。不知立家之规,正须以身作范。祖父不能对子孙,子孙不能对祖父,皆其身多惭德也.一家之中,老老幼幼,夫夫妇妇,各无惭德,便是羲呈世界,孝友为政,政孰有大焉者乎。”这段话不仅概括了家规的重要意义,也恰好说明了家规的首要内容。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中要有秩序,孝敬父母,兄弟友爱。纵观中国历代家训,也都是以此人手而制定家庭行为规范的。下面以《郑氏规范》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家规的内容。
国学1.立祠堂。立祠堂是家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郑氏规范》中规定:家中要“立祠堂一所,以奉先世神主,出入必告,正至朔望必参,俗节荐时物,四时终祀,其仪式并遵文公家礼。”在封建家族中大多都建有祠堂,也称家庙,用以供傣家族中列祖列宗的神位。最初人们是遵循周礼中的一些规是进行,到宋代朱熹的《文公家礼》出现后,人们争相效法,几乎成了一种制度。《孝友堂家规》中说:“孝友为政,立祠举祀,其先务也。”祭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报本,使族人知晓一族之由来,从而起到维系家族,团结家众的作用。程颐说:“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对于祭祀,《郑氏规范》中还作了一些具体规定,如:“时祭之外,不得妄祀邀福.凡遇忌辰,孝子当用素衣致祭,不作佛事,象钱寓马,亦并绝之。是日不得饮酒、食肉、听乐。”古人不准为邀福而“妄祭”,这对今天有些人大兴祭奠祈福也是一个教育。尤其古人不许在祭日吃肉饮酒,也是对今人趁机大吃大喝的一种讽刺。它已经超出了家规的界限,对人们都应起到约束作用。这对我们今天移风易俗,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家祠在一个家族中,是个十分神圣的所在,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灵魂。除了祭礼之外,家祠还是家族中对子孙过行教育的场所,也是决定家族中重大事情的重地。《王士晋宗规》中规定:“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按生理,毋作非为.今于宗祠内,仿乡约仪节,每朔日,族长督率子弟,齐赴听讲.各宜恭敬体认,共成美俗。”家祠还是执行家法的地方,如子弟不肖,做了犯法的事情,族人便汇集在家祠中,面对列祖列宗,对其进行责罚。如《蒋氏家训》中规定:“有败类不率教者,父史诫谕之,谕之而不从,则公集家庙责之。责这犹不改,甘为不肖,则告庙摈之”。但随着中国封建家族社会的解体,家祠自然被社会的发展所遗弃,而成为历史的尘迹。/-**yF4国学网Itryker国学网
国学2.定家规。家规是要求全家人共同遵守,无论家长还是童仆,都必须努力遵从。所以家规中对不同身份的人,都分别作了具体规定。对家长的要求:家长是一家的核心,家长的行为,直接影响家族中的风气。《郑氏规范》中规定产为家长者,当以至诚待下,一言不可妄发,一行不可妄为,庶合古人以身教之之意.临事之时,毋察察而明,毋昧昧而昏。更须以量容人,常视一家如一身可也。”就是说家长要以身垂范,从自己做起,要明辩是非,处事公平,这样才能督率众人,振兴家业。对子孙的要求:一般家规中对子孙的规定较多,从读书、做人,到择师交友,几乎都有规则,子孙不得违反,违反了就要受到处罚。如《郑氏规范》中有这样的规定:“子孙以理财为务者.若沈迷酒色,妄肆费用,以与亏陷,家长贾实罪之,与私置私产者同”。就是说,如果掌管家财的子孙酗酒、乱花妄费,以致亏空,与私置财产者同样抬罪。如果犯了其它的家法,也会爱到相应的惩罚。对媳妇的要求:几乎每部家规中,都有对媳妇的具体要求:因为古人认为,媳妇对家族是否平安,将起到很大作用,所以规矩也格外多。《郑氏规范》要求:“诸妇必须安祥恭敬,奉舅姑以孝,事丈夫以礼,待娣似以和,无故不出中门,夜行以烛.咖做不到,便会受到处罚。古时不少家规中还规定休妻的一些具体条条,表现了较浓的封建意识。05awemk国学网rWR034$@
国学家规中除以上主要内容外,还涉及到家庭中的许多方面。如《郑氏规范》中还规定了什么时间发给家人衣服费,甚至家庭财产的保管,子女婚姻,抚恤族人等都有专项条规。i8^$#^国学网(_+!@$%era
国学家规之所以带有“法”的性质,就是它所定下的条款,与惩罚相联系。如果违反了哪条,便要受到处罚.如《王士晋宗规》中有这样一条:“谱牒所载,皆宗族祖父名讳。如有人损坏、油污,族长同族众,即在祖宗前量加惩诫。”更严重者,如偷卖谱牒,则“众共浏之,不许入祠,仍会众呈官追谱治罪。”可见古代家法,是对国法不足的一种补充.这也正是家规与家仪和家教的不同之处。IWV国学网[muk国学网IOKspan#
国学(二)家仪*mbvSNZBYRI 国学网JK]rtvg$t
国学家仪是古代家训中规定的居家礼仪,包括日常的起居和婚、丧、冠、祭诸礼仪,也是家庭中的一种行为规范。
国学1.日常杂仪。日常杂仪指对家人日常行为仪节的规定。如子女对父母的“晨昏定省”(早晚问候)之类。司马光《谏水家仪》规定:“凡事父母,妇事舅姑(公婆),天欲明咸起盟,漱栉,总具冠带,昧爽适父母舅姑这之所省问,父母舅姑起,子供药物,妇具晨羞”等等。家仪中日常杂仪的内容,是家庭成员每天行为的模式,因此具有礼仪的性质。
国学2.家礼杂仪。这里说的家礼杂仪,是指家庭中所行婚礼、丧礼、冠礼、祭礼等的一些具体规定。如《孝友堂家规》后附“家祭仪注”中规定,“晨起栉沐后,入祠三揖,自入小学,便不可废。朔望焚香拜,元旦昧爽设祭四拜。四仲月,用分至日,各设祭,行四拜礼。”元代郑泳的《郑氏家仪》,则对婚、丧、冠、祭四礼的仪式,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如“祭礼”,家长如何率众行礼,如何上香奠酒,行几拜礼,喊什么口号都有具体程式。这些仪式大多是遵照《文公家礼》的规定执行的。这些礼仪对今天仍在产生影响。但唯独“冠礼”今已不存。所谓“冠礼”,是指男子到了十五岁至二十岁时,要行礼加冠,表示他已成人。我们认为,这一传统在今天应该加以继承。当然仪式不可能尽遵古礼,可以加以变通,规定每年的某一天为“成人节”,不论男女,凡年龄到了十五或十六岁,都要在这一天过“成人节”,也举行一定的仪式,使孩子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不仅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自信心,也可以培养起孩子们的一种独立精神和自立能力。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极有好处,可以解决今后因独生子女多,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ADSU%^*+_国学网|$%^$@$@#~G
国学(三)家教@%@62S12国学网34KZ^$#!%NUI#$
国学家教是家训中最基本的内容,家长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和观察研究,对子孙加以训诫,其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凡人生中所能经历的一些经验教训,家训中几乎都有论述。如读书、处世、择友、从师、勤俭持家等.从家教的众多内容来看,大致可分二个方面:居家和处世。@%@#%国学网$#NJ,国学网ST$#*3+*-36
国学1.居家。就是教育家庭成员,在家中要孝敬父母.兄弟友爱,勤俭节约、教子读书等。做到了这些家道便会兴盛不衰。¹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把孝梯看作是人伦大节,为人处世的根本。人们往往认为能孝亲才能忠君;能友爱兄弟,才能与人善处。有子说:“孝梯为仁之本,乌有孝亲佛亲,而不修德行善者。”古时孝敬父母主要表现在侍奉父母,顺从听话,养老送终等方面。友爱兄弟则表现在兄弟之间互相帮助.不争财,同居不蓄私产等方面。《朱柏庐劝言》中说:“生不能养,死不能葬”,是大不孝,而“有无不通,长短相竟”,是大不友于兄弟。另外,帮助族人也是孝梯的一个方面。《张杨园训子语》中说:“一族之人,有贤有不肖,在贤者当体祖宗均爱之心,曲加保护,不使一人失所,若专已自私,不相顾恤,有伤一体之谊,是为得罪祖宗,不孝孰大焉。”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些传统美德在今天更是应当发扬的。现在有些人不肯瞻养父母.兄弟间为了一点小事便反目成仇,这是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这些行为应当受到全社会的痛斥。当然,我们在吸收传统美德的同时,也应当扬弃古代家训中不合理的东西。如有的家训中要求人们,父母的话无论对错,都要一味服从等。25454国学网q+27hj国学网spant
国学居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勤俭持家,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对我们今天的家庭生活,仍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朱柏庐劝言》中说:“勤与俭,治生乏道也。不勤则寡入,不俭则妄费。寡入而妄费,则财匾,财匾财苟取,愚者为寡廉鲜耻之事,黯者入行险侥幸之途”。这一训诫,十分富有辩证思想。不勤劳收入必然少,如再不能节俭,必然会动歪脑盘,不少人正是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孝友堂家训》说:“勤俭一源,总在无欲,无欲自不敢废当行之事,自无礼外之费,不期勤俭而勤俭矣”。就是说该用的则用,不该用的不妄用,这自然就做到了勤俭。一些家训中还主张勤俭当从家长做起。如《原体集》中说:“主人为一家观瞻,我能勤,众何敢惰;我能俭,众何敢奢。”家长以身示教,是勤俭持家的最有效方法。
国学但是节俭并不是要人们吝音,充当守财奴。不少家训中认为:合于礼之用,百金不为奢,非于礼一毫不可费。蔡示远《示子弟贴》中具体地指出:“家中须节用为先,每日食用须有节制,轻用不节,其害百端。又切不可鄙吝为心,凡义所应用,不可有一毫吝心也。自家用度,即纸笔油盐,以至微物,皆宜爱惜。宜用处则不然”。古人这种正确的俭、吝观,很值得我们效法雷锋正是处理好这种关系的当代典范,他要求自己,生活向最底标准看齐,但人民公社受灾,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全部存款,可以说雷锋精神中也闪烁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光芒。DCD国学网ASWSDF国学网
国学再一点便是读书做人。历代家训中,都十分重视教育子弟读书做人。大多数家训都认为,教孩子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寻上达之路,更主要是读书做人。《朱柏庐劝言》中说:“所谓人者,不但中举人、进士要读书,做好人尤要读书”,曾国藩要儿子成为“读书明理的君子”。《朱柏庐劝言》中还说:“子孙不读书,则不知义理,一传再传,童贵蠢蠢,有亲不知事,有身不知修,有子不知教。愚者安于固陋,慧者习为黯诈,循是以往,虽违禽兽不远,弗耻也。”不读书就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这是古今不易之理。不少家训还主张除学习儒家经典之处,也要学习“杂艺”,如书画、医药及农工商贾等,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国学2.处世。处世就是在社会生活中个人的作为及与人相处。古人的处世之道讲求自立、择支、与人相处等等,许多道理对今天的人们还是大有教益的。它包括下面几个内容:HRE国学网kU235ratew3y
国学一是立志。人生于世间,首先要有一个志向,这是十分重要的。人不立志,终生没有目标。如果人的志向低下,只能成为一个俗人。所以古人在家教中,主张从小要立志。《药言》中告诫子弟说:“凡人须先立志,志不先立,一生通是虚浮,如何可以任得事。老当益壮,贫且益坚,是立之说也。”人无志不、Z,不立则庸庸碌碌。《椒山遗嘱》中说:“幼时立志为君子,后来多有变为小人的。若初时不先立下一个定向,则中无定向,便无所不为,便为天下之小人,众人皆贱恶你。你发愤立志要做个君子,则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故我要你们第一先立起志来”。所谓立志,并不仅仅是以做官为目的。做人也应有个志向,如立志做个品德高尚的人,就会修身笃行,虽利诱不能移其节。否则,稀里糊涂,随遇而安,没有不流为庸俗的。
国学二是择友。古时朋友居“五伦”之一,古人认为朋友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白公家训》中告诫子弟说:“友为五伦之一,慎于择交,惧其损也。道吾过者是吾师,夸吾好者是吾贼。近芝兰则气味日祥,近恶臭则秽污日增,可不俱哉。”一个人交到什么朋友,对人走什么路、成什么人至关重要。《张杨园训子语》中说:“师友一入家门,子弟南尚,因之以变,术业因之以诚贤则数世赖之,否亦害匪朝夕,不可谓非家之所由存亡也。择之又择,慎之又慎。”然而,也并不是对人一味采取拒接的态度。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古人认为只要不是卑鄙小人,还是可以与之交往的,但要能体谅地性格上的弱点。《高忠宪公家训》认为:“取人要知圣人取狂捐之意,狂捐皆与世俗不相入,然可以入道。若憎恶此等人,便不是好消息。所与皆庸俗人,已未有不入于庸俗者。出而用世,便与小人相眶,与君子为仇,最是大利害处,不可轻看。吾见天下生此病者甚多,以此知圣人是万世眼法”。所谓“狂”者是指进取而无所顾忌的人,“捐”者是指独善其身而不问外事的人。这二种人虽各取一端,不无片面,但不失为君子,可为良友。《温氏母训》则明确指出:“汝与朋友相与,只取其长,弗计其短,如遇刚惶之人,须耐他决气,遇俊逸人,须耐他阅气;遇朴厚人,顺耐他滞气;遇桃达人,须耐他浮气。不徒取益无方,亦是全交之法。”真是至理透悟之悟。如果一味求全责备.那么人的一生便无朋友可交了。这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尤其是选用人才方面,也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这祥才可各尽其才。»与人相处。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必然要与各种各样的人交往,怎样与人相处,这也是十分重要的。《孝友堂家训》中说:“与人相与,须有以我容人之意,不求为人所容。颜子犯而不较,孟子三自反,此心翁聚处,不肯少动,方是真能容。一言不如意,一事少拂心,即以声色相加,此匹夫而未尝读书者也。”有度量能容人,不仅是个人修养程度的表现,也是与人相处的最起码的道德原则。对人要能做到忍让,让则无争,无争则不生怨。《高忠宪公家训》告诫家人:“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余味。”这不仅是在处人,也是在积德。但是,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同别人发生某种利害关系,只有善处,才能与人相安。《朱柏庐劝言》中说:“处人伦事物之间,有顺有逆,即不能无德怨。自处之道,有树德,无树怨,固然也.人情则不可知,处之之道,我有德于人.无大小.不可不忘;人有德于我,虽小不可忘也。若夫怨出于己,当反己而与人平之。”就是说与人相处胸怀要大,切不可斤斤计较。如果一味争强好胜,就可能招谤惹祸。家教中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对增长人的品德修养,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ek国学网o9056v231%国学网*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