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著名家教选介(一):总论
第一编 总论
国学家教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家庭不仅是生产、生活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组织的最基本单元,孩提时代思想行为的最初和最持久的灌输者和影响者。这位众多的回忆录和人物传记所证明。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子女教育是在家学私塾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完成的。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先生就提出了“立人”的思想。孩子最早的教育是在家里进行的,是在父母等亲人的关注下长大的。“立人”的起点在家庭。家风是孩子在父母亲人最日常最世俗的一举一动中耳濡目染的身教言传。它日积月累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深处,慢慢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开花结果。3ad87国6f8s6学gf98s网6g8a9
国学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教育,中国最早的历史典籍《尚书》中的“无逸”篇,就是周公旦对侄儿成王的家教中国最早的诫子书《母训》,即是春秋时代鲁国大夫公父文伯之母训诫儿子的记录。至于北朝时代最有名的家训《颜氏家训》和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的清人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更是影响深远。自汉至唐、从明到清,各种进行家庭教育的家训、家书、家规、弟子书、母训、女诫、童蒙读物、增广贤文更是汗牛充栋,上海图书馆编的《中国丛书综录》中,共著录中国历代出版的家训著作一百一十七种,其实公开出版的家训远不止这个数,很多家训并未收入丛书中。比如清代的《金氏家训》、民国年间出版的《万福堂家规》等等。其中堪称代表、有较大影响力的有《孔子家语》、《颜氏家训》、《郑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包拯、司马光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程子四箴》、《童蒙训》、《增广贤文》、《神童诗》、《金璧故事》、《幼仪杂箴》、《霍渭厓家训》、《洞学十戒》、《小儿语》、《社学要略》、《好人歌》、《弟子规》、《小诗、《温氏母训》、《林氏集训蒙诗》、《夙兴夜寐箴》、《名贤集》、《家常语》等四十多种。13513国4kj5k学jlk4k网2n4m5
国学中国传统家教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融会贯通,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是民族精神培养孕育的摇篮。中国传统家教文化充分饱满的体现了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在社会成员民族精神的培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继承中国传统家教文化的优秀成果,营造现代家教文化氛围,是当前弘扬民族精神的一项重要任务。vad90国713k4学k1ljb网n23i1
一、中国历代家教的性质和特征
国学家教是传统的家庭教育,是一家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中国古代以家为社会本位,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自身修持开始,逐渐扩大到国家天下,所以对家庭教育尤其重视,也因此历史上的家训、家戒层出不穷。其间内容固然繁富、斑驳,但主题却非常突出,指导思想也十分明确,即以学会“做人”作为“第一要义”。其中以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个层次作为最高境界,以儒家圣贤关于“成孝敬、厚人伦、移风俗、美教化”作为家教的内涵和成败标志。作为封建时代的家教,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征:2k45j国2498z学8vzcd网f89af
国学第一,家教文化具有初始性、持续性、长期性这一明显特征,往往会给人留下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记。家教是以家庭为载体,由父母或塾师主导,而且往往是通过家庭日常生活而进行的一种特殊文化教育和思想灌输。它往往从孩提时代漫蹒跚学步就已开始,而且伴随着身体和知识的成长而成长。它是大把大把时间的积累,是一种默默持久的薪火相传,是一种不惧世事沧桑不惧艰难险阻的对美好德行的顽强坚守。现代教育研究证明,早期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最重要的阶段,它对一个人今后人生道路上的心理行为、性格爱好,乃至善恶价值判断和道德取向,往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颜氏家训》所云:“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都是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而中国的早期教育,主要是通过家教或家训来实现和完成的。中国历代一些杰出人物,他们之所以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史思想家,与其家庭教育,尤其是孩提时代父母的影响具有和很大的关系,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很多,如著名的孟母三迁故事,孟子之所以能成为儒家代表人物、孔门的亚圣,没有成为丧葬者、屠夫和商人,恐怕与母亲的教育和决策关系极大。还有岳母刺字,岳飞之所以有“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爱国雪耻责任感和紧迫感,与岳母“精忠报国”系!东汉的范滂是为很有操守和节义的党人。他被关入监狱,竟对狱卒说,其他犯人身体不好,毛病多,要打就先打我!公元169年,朝廷的当权太监下令逮捕范滂。县令郭揖接到命令,不肯动手,想和范滂一起逃亡,范说:“我不过一死而已,怎么好意思连累你呢,何况我真不忍心让老母亲跟着我颠沛流离。”他和母亲诀别时对母亲说,弟弟孝顺,会照顾您,我死了,您别太难过。想不到老母亲回答:“你今天能和李膺、杜密这样正直敢言的人一同赴死,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你既要留下清正的美名,又要长命百岁,这怎么可能呢?”范滂跪受教诲,拜别老母,慷慨就义。年仅三十三岁。苏轼的母亲程氏,有一次读《后汉书·范滂传》后叹息不已,苏轼在一旁问:“如果有一天我成为范滂那样的人,您能允许吗?”母亲说:“你能做范滂,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这是母子同以操守节义互勉互励的一个典型事例,几乎所有讲述东坡生平的文字,几乎没有不提到这个细节的。13k4j国k1jda学iuf57网97n67
国学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家庭教育是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是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来教育尤其是感染熏陶的,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客观效果。父母将自身经历乃至祖辈的奋斗历程、人生感悟、理想追求、爱憎情感乃至民族的督促和勉励不无关认同和国家观念融入到家教之中,对子女和后人进行现身说法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感染和教化的目的。父母是子女最亲近、最信服的人,其言行和成败得失为子女所亲见,家族祖辈更有一种血脉上的渊源。他们对子女及后辈的关爱和膺寄,为子女和后代亲历亲身所感,因此最有说服力,也最能打动和感动子女和后人。所以《颜氏家训》曰:“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意思是说,同样一句话,由亲人说出来,更容易使人相信;同样一件事,由亲人发出指令,更容易使人服从。
国学第二,中国历代家教是植根于封建生产关系之上,是以儒家文化作为自己出发点和依据,因此它必然带有封建文化的烙印,是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对历代家教文化必须批判性的继承,必须从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出发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全盘接受。那种认为:“中国传统家教文化是民族精神培养孕育的摇篮,在民族精神的培养孕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全盘肯定的做法是不可取的。ad8f7国a87fa学d67fa网87d6f
国学一般说来,一些优秀的家教读本,其中提倡的爱国忠义、自强不息、敬老尊贤、勤俭节约、团结友睦、仁爱济世,按照今日的流行语汇,都属于“正能量”,都是可以借鉴吸收,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美德,加以发扬光大的。但是,也还有些体现它所产生的那个时代局限,或者剥削阶级意识,如轻视体力劳动,将人分为“劳心者”和“劳力者”等不同等级,而且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是天经地义的;在重视知识教育的同时,将读书强调到天下唯一的地位,而且将读书视为为官作宦的唯一目标,所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汪洙《神童诗》)。另外,强调遇事避让,不要得罪人,不去坚持真理,不要挺身而出等处世哲学,如“恶人打好人,好人只躲避。不论大小人,好人不得罪”(《好人歌》)等,对社会风气的净化、激浊扬清也有消极作用。即使是一些很有影响、有很好示导、激励作用的家书家教,如郑板桥、曾国藩的家书,吕本中、颜氏家训中的家教,也有一些不健康、于今日时代要求不吻合的东西,需要加以厘清和提出。如郑板桥为人不苟且、不因循,正直爱民。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等最能体现他操守气节的诗句为人人所熟知。但他在家书中却告诫自己的弟弟千万不要与人“联名告官”(《潍县署中寄四弟》)。竹林七贤的领军人物嵇康,为人更加高傲和洁身自好:淡泊名利,向往林泉。他“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深山采药,流连忘返;专注锻铁,自我放废。司马昭曾欲征辟,嵇康不应;好友山涛推举他代己,他为此竟然要与山涛绝交。大将军钟会出身名门,善《周易》、《老子》之学,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但为人乖巧浮躁,又是司马昭夺取曹魏政权的心腹。他想结交嵇康以拉抬自己的声望,但素知嵇康孤傲,怕遭拒绝。有次他揣着自己写的《四本论》去见嵇康,走到门前,还是不敢叩门,便将怀中的《四本论》从院墙扔进去,回头便走(《世说新语·文学》)。还有一次是硬着头皮去拜访嵇康,“乘肥衣轻,宾从如云”,但嵇康却是“箕踞而锻”拒不接待,为此种下杀机。就在这种极为险恶的环境下,他又不避厉害,挺身而出为吕安辩诬,结果被捕下狱。嵇康下狱,“豪杰皆随康入狱”;嵇康临刑,三千太学生上书司马昭,愿以康为师。其风采魅力,成为当时士子偶像式人物。临刑之际,“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卷49“嵇康传”)。面对死亡阴影显得如此从容:不惧己死,而忧美妙音乐的失传,何等旷达的人生和完美的生命乐章的终结!但如看看他在狱中给年仅十岁、不更事的儿子所写的《诫子书》,千叮咛、万嘱咐的则是要儿子如何学会机巧,如何学会与人沟通和避让,并为此设计了一套玲珑甚至庸俗的处事方式方案,简直不相信是同一人所为,如:
国学(对人)只应尊重他就可以。不应当过于亲密,不应当屡屡拜访,拜访应当有合适的时机。如果有很多人一起去拜见,又不应当独自呆在最后,更不应当在那留宿。之所以这样,因为长官喜好询问世上之事,或许有时会揭举,那么怨恨的人会说有人告密,就无法自我开脱了;13kj4国k1j4v学x7bx9网87356
国学在酒宴共坐,看见有人争论,其情形似乎要激化,便应当尽快离席而去,这是将要发生争斗的征兆;
国学切莫强要了解他人隐私。他知道的我也知道,就会对我有所忌恨。如果知道而不说,那么见到人们私语便走开。有时偶然知道了他们的私事,如果赞同还可以,如果不赞同,则他们担心事情泄露,想杀人以毁灭痕迹。不是心中所钦佩的人,而前来嘲弄嗤笑朋友的缺点,只不要应和;从意见稍有相同转变为完全不同,也不要过于凛然严肃,尽快用沉默无言回答他。也就是不知道了。如果看见有人窃窃私语,便应起身离去,不要使他们忌恨你;adkjf国aiua9学87df8网a7dfa
国学不要纠缠不舍而强行劝人喝酒,别人不喝自己就应停止;如果有人来劝自己饮酒,就应该为他端起酒杯,不要稍有违逆。看到别人醉醺醺便应停止,绝不要喝得大醉,以至于不能自制。13kj4国kj9uf学da09f网7k3jr
国学从表达上看,也是重复颠倒,翻来覆去,缺乏层次,很难相信是一位文章大家的手笔。鲁迅曾为此感叹道:“所以批评一个人的言行实在难。社会上对于儿子不像老子,称为‘不肖’,以为是坏事。殊不知世上正有不愿意他的儿子像自己的父亲呢!试看阮籍、嵇康,就是如此”(《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13j4k国1jouf学iugjk网ljg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