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主要汉学杂志近期目录(十一)
31、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古代庶民社会
出版时间:2013年12月
作 者:邢义田、刘增贵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
内容简介:
「齐民」之不齐——一份两千多年前司法文书揭示的社会(杜正胜)
「万里同风」——帝制中国初期「移风易俗」的历史意义(王健文)
秦汉基层社会单元「里」的结构与功能(王子今)
长沙走马楼吴简「嘉禾六年(广成乡)弦里吏民人名年纪口食簿」集成研究——三世纪初江南乡里管理一瞥(侯旭东)
汉代结僤习俗考(初山明)
汉代的麻布及相关问题探讨(马怡)
秦汉平民的读写能力——史料解读篇之一(邢义田)
庶民的识字能力与文字传达的效用(富谷至)
汉代之信仰、想象、与幸福之追求(蒲慕州)
汉代葬俗中的时日信仰(刘增贵)
东汉建初四年「序宁简」考释(下仓涉)
一粟居读简记(四)(王辉)
清华简〈系年〉所记西周史事考(朱凤瀚)
清华简〈耆夜〉初读及其相关问题(李峰)
试说简牍文献的年代梯次(陈伟)
谈战国文字的特殊形构——承继与创新(林素清)
六朝《毛诗》异文所见经师传承与历史层次——以陆德明《毛诗音义》为例(虞万里)
九店56号楚墓第1–3号简考释(林清源)
岳麓秦简〈占梦书〉的文字特征试论(陈松长)
32、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跨越海洋的交换
出版时间:2013年11月
作 者:朱德兰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
内容简介:
【交流与媒介】
17世纪初九州岛中部海港与闽南海商网络:肥后地域之明人墓与唐人町(中岛乐章)
清代的中日贸易与唐通事(刘序枫)
【人员移动】
港市与华人:晚明东亚贸易商埠形成之华人因素(郑永常)
19世纪中叶巴达维亚的华人新移民:以吧城华人公馆(吧国公堂)档案资料为中心的分析(聂德宁)
【商品交换】
Packing for Success: Sago in Eighteenth Century Chinese Trade(Paul Van Dyke(范岱克))
台湾与日本之间米与海产品的交换:长崎华商泰益号的跨越海洋网络(1901–1910)(辛德兰)
33、台湾客家聚落之信仰调查:变与不变——义民爷信仰之扩张与演变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作 者:吴学明、林柔辰 合编
出版单位:南投: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内容简介:
本书《台湾客家聚落之信仰调查:变与不变——义民爷信仰之扩张与演变》为台湾客家研究专题计划主题委托案成果之一,以作者之一吴学明教授过去研究历程所涉新埔枋寮义民爷信仰之议题为基础,透过文献建构信仰形成背景,并调查全台以枋寮义民爷为主神的分香庙,归纳该信仰于各时期、各分香庙的建立与发展,及与新聚落居民的联结情形,以全面性地分析义民爷信仰的演变,来说明发展过程「变与不变」的多元化现象,期能深入呈现台湾客家义民爷信仰史实,形塑出其多样风貌,及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所体现的时代意义。
34、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信仰、实践与文化调适(上、下)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作 者:康豹、刘淑芬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
内容简介:
【佛教与社会】
空王・空王佛・大空王佛―北朝末・隋・唐时期尊格的展开(手岛一真)
The Legacy of the Tantric Angels(Meir Shahar(夏维明))
Searching For a Better Return: Premortem Death Rituals (nixiu 逆修 , yuxiu预修)in Medieval Chinese Buddhism and Society(James Robson(罗柏松))
A History of the Bathhouse in Chinese Buddhist Monasteries(John Kieschnick(柯嘉豪))
中国的圣僧信仰和仪式(四至十三世纪)(刘淑芬)
【宗教艺术】
十王地藏信仰图像源流演变(张总)
佛教艺术与唐朝宫廷──缀织当麻曼荼罗图管窥(大西磨希子)
佛教造像缘起与瑞像的发展(严娟英)
盛唐四川地区的道教摩崖造像──以安岳玄妙观为主的考察(林圣智)
【道教】
道经之河──从四个道教实例发现容纳与流变、淘汰与自净的现象(李丰楙)
「祝由」医学与道教的关系──以《圣济总录.符禁门》为主的讨论(林富士)
Scriptures New and Old: Lu Xiujing and Mastery (Stephen R. Bokenkamp(柏夷))
Wuchang Exorcisms: An Ethno-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John Lagerwey(劳格文))
【中国近代宗教──挑战、应变与创举】
近代中国的扶乩、慈善与「迷信」──以印光文钞为考查线索(王见川)
A Question of Control: Licensing Local Ritual Specialists, 1850-1950 (Vincent Goossaert(高万桑))
“Supersti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On the Impact of Temple Destruction Campaigns in China, 1898-1948 (Paul R. Katz(康豹))
The Politics of Redemption: Redemptive Societies and the Chinese State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History(David Ownby(王大为))
35、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东亚考古的新发现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作 者:陈光祖、臧振华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
内容简介:
晚商王朝的族氏与族氏政治(黄铭崇)
文化·记忆·传记──新石器时代至西周时期玉璜及串饰(黄翠梅)
良渚文化的神人兽面像──玉器时代观念形态和美术形式的个案研究(方向明)
台湾史前时代玉器制造与资源控制(刘益昌)
Rethinking Tapenkeng Culture in the Early Neolithic Taiwan and the Issue Relating to Austronesian Homeland(李匡悌)
从中国东南沿海到太平洋──由考古学新证据看南岛语族史前史(洪晓纯)
中国岭南地区的旧石器(谢光茂)
福建旧石器考古新进展(范雪春)
八仙洞考古的新发现兼论台湾旧石器文化的年代与类缘问题(臧振华)
36、先秦墨家学说研究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作 者:汤智君 著
出版单位:台北:文津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撷选八篇论文,第壹、贰两篇探讨儒、墨两家论辩相争的议题,和两家思维取向与方法的差异。第叁、肆两篇探讨墨家「非攻」却赞成义战,战国末叶衰微后,除了转型为名家,部分墨家后学归隐于乡野任侠,墨家的义勇精神也形成我中华侠义文化传统。第伍、陆两篇探讨墨家方法论和在光学与机械学的科学思想。附录两篇在厘清墨家非「攻」与备「守」的坚持,及其科学实践。
作者简介:
汤智君,现任国立联合大学华语文学系专任助理教授。着有《墨学之「义」之考察》(收录于林庆彰主编《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第十编)、《墨子、韩非子研究论集》等专书。另着有〈墨、韩二子思想关系研究〉、〈墨子的施教与影响析论〉、〈先秦墨子丧葬思想初探〉、〈孔、墨「命」说之异同研究──从「知天命」和「非命」二说谈起〉等二十余篇墨学与法家韩非子学相关论文于国内期刊或学报。
37、唐前歌舞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作 者:叶桂桐 着
出版单位:台北:文津出版社
内容简介:
《唐前歌舞》是一部试图解决唐前中国歌舞演进历程中的若干重大疑难问题,探讨唐前中国戏剧演进历史以及若干重大戏剧理论问题的专著。
《诗经》中歌与舞之关系,六诗之次第、演变及其美学特征,四言诗与周乐之关系,汉魏六朝记谱方法,六朝道曲遗曲,汉魏六朝的声辞系统与唱法,千古之谜《公莫舞》等乐府古辞,《孔雀东南飞》演唱方式,中国戏剧成熟较晚的原因,唐代戏剧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王国维与任半塘先生的戏剧理论之异同等等学术难题,都有所突破或推进,为中国音乐史、舞蹈史、文学史、戏剧史、语音史、文化史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观点、新资料、新依据。
作者简介:
叶桂桐,山东省莱州市人,196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7——1989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作访问学者,师从锺敬文、张紫晨先生学习民俗学与民间文艺学。后入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师从蒋和森先生学习研治明清小说,获文学博士学位。原为鲁东大学教授,现为山东外事翻译学院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文化,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歌与中国古代小说。代表性著作为《论金瓶梅》(博士论文)、《中国诗律学》、《中国古代小说概论》、《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诗歌的互动》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论〈公莫舞〉非演出剧本脚本考》(《文艺研究》1999年第6期)获2000年山东省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
38、年轻世代与客家社会、文化之研究:以云林诏安客家族群为例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作 者:陈逸君、颜祁贞 合编
出版单位:南投: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内容简介:
本书《年轻世代与客家社会、文化之研究:以云林诏安客家族群为例》为台湾客家研究专题计划主题委托案成果之一,以云林县境内的诏安客家族群为例,讨论其年轻世代对族群社会、文化的认同现况,包括调查培育其认同意识的家庭及社群,以及形构其认同的各种文化资源等面向;希望藉由本项从族群人类学观点的研究,提供诏安客家的族群叙事,进而分析诏安客家的认同机制,并比较呈显出其年轻世代对自身族群社会、文化认同的现况。
39、南社诗话考述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作 者:林香伶 著
出版单位:台北:里仁书局
内容简介:
南社(1909-1923)为数千人,社员以传统旧诗为创作主体,并于报刊、别集等处发表百部以上的诗话,实乃近代文学重要资产之一。本书为第一部以南社成员诗话考掘为本的专书,经作者长年收集而成,不拘于传统诗学或近代新诗等内容,且不受南社活动时间所限。以作者简介、版本馆藏、内容提要、研究资料为纲,共收录58位作者、105部诗话,书末并附「南社诗话编年简表」,可概见南社诗话发展脉络。
作者简介:
林香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现任东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学资源中心主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研究分会名誉理事、苏州南社研究会顾问等职。着有专书《南社文学综论》、《反思.追索与新脉:南社研究外编》(以上两本书已由本书局出版)、《以诗为剑──唐代游侠诗歌研究》,以及〈时代的悲吟与创忆──晚清叙事诗研究〉、〈沿袭与新创:论晚清叙事诗长歌当哭现象及其叙事模式〉等学术论文。
40、反思、追索与新脉:南社研究外编
出版时间:2013年9月
作 者:林香伶 著
出版单位:台北:里仁书局
内容简介:
南社(1909-1923),乃汇聚近代革命菁英千人以上的社团。本书共分:「南社研究检视与反思」、「南明书写与历史记忆」、「从晚清新小说到《莽男儿》」、「近代诗话外一章:南社诗话散论」四编、十二个子题。分别就南社研究方法、现象进行思辩,并援以历史记忆、现代性、叙事学、创伤、离散等视角,析论柳亚子、陈去病、高旭、林庚白、宁调元、雷铁厓等人从事史传、小说、诗话书写之意涵,期能开辟一条南社研究的新路径。
作者简介:
林香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博士,现任东海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学资源中心主任、中国近代文学学会南社与柳亚子研究分会名誉理事、苏州南社研究会顾问等职。着有专书《南社文学综论》、《反思.追索与新脉:南社研究外编》(以上两本书已由本书局出版)、《以诗为剑──唐代游侠诗歌研究》,以及〈时代的悲吟与创忆──晚清叙事诗研究〉、〈沿袭与新创:论晚清叙事诗长歌当哭现象及其叙事模式〉等学术论文。
41、清代文学跨域研究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作 者:王力坚 著
出版单位:台北:文津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上编,下编与外编。上编为(男性)主流研究,分别从「错位尊体」与「本位尊体」的表现讨论顺康年间的词学;从「穷而后工」到「达而后工」的演变讨论清初的文论;从黄遵宪南洋诗的异域诗境,看新马华人社会及南洋自然景观。下编与外编为(女性)边缘研究。下编从型态分类、主题及人物等角度,探讨清代女性《红楼梦》题咏的现象;外编从更大的范围,更多元的角度,讨论清代女性《红楼梦》接受史及其研究史的相关问题。
作者简介:
王力坚,原籍广西博白,现为新加坡国籍。广州暨南大学学士(1983年)及硕士学位(1986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1994年)。曾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任教逾10年,现为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专任教授兼系主任。出版专书有《六朝唯美诗学》、《由山水到宫体——南朝的唯美诗风》、《魏晋诗歌的审美观照》、《中古文学的文化思考》、《古典新诠——中国古典诗词赏析文集》、《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回眸青春——中国知青文学》、《天地间的影子——记忆与省思》、《清代才媛沈善宝研究》、《新加坡客家会馆与文化研究》等,并在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及新加坡、美国、意大利等地刊物发表过学术论文逾百篇。
43、青铜器与西周史论集
出版时间:2013年8月
作 者:何树环 著
出版单位:台北:文津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论文8篇,依性质区分,有单独针对铭文文字、词义进行讨论者;有结合铭文与铜器年代探研者;有排比铜器之考古材料,进而对其地域、时代、器主身分等级综论者;有将传世文献、铜器铭文、考古发现与分析三者综合考察者。8篇论文之旨趣皆遵从「二重证据法」,并尽可能多角度地发掘新材料的意义与价值,以期对青铜器暨铭文、西周史之研究能有所裨益。
作者简介:
何树环,国立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博士,现为国立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专任副教授。教授文字学、古文字学、铜器铭文、训诂学、中国上古史等课程。长期以来专注于铜器、铭文、历史间的对比与综合研究。着有专书《西周土地所有权研究》、《西周对外经略研究》、《西周锡命铭文新研》,及会议、期刊论文近三十篇。
资料来源:台北《汉学研究通讯》等 陈友冰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