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汉学研究机构及汉学杂志

1、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是为推展亚洲文化的全面性综合研究之目的而创设的东京大学附属机构,成立于一九四一年,创始初期只依科别性质分设三个部门:(1)哲学、文学、史学部门,(2)法律、政治部门,(3)经济、商业部门。以后经历多次改组,一方面是因研究层面的手扩大与分化,同时也顺应各略界重视亚洲地区区域研究的趋势,而不断调整研究体制,从原来依据学科分类的组织体系逐渐改变为按地区分门。自去年(1981)起,研究部门调整为(1)亚洲综合研究部门,(2)东亚研究部门(3)南亚和西亚研究部门。每一部门更分科分组,进行学术活动。

  东洋文化研究所为避免研究人员过分重视个人的专业研究,各自为政,互不相通,形成学术的闭锁,因此特重各地区的科技综合研究以及共同研究。该所的研究活动是依不同的层次而制定“部门研究”和“共同研究”。前者是各部门拟定的研究主题,亦即该部门在某阶段的研究方向;共同研究内则是对某一课题由研究所内外有关学者组成研究班,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集体研究。例如一九八一年度东亚部门的“部门研究”制定两个方向:(一)研究东亚地区的国家权力与社会经济构造,(二)东亚地区庶民文化的形成与开展。有关人员分组参加上述课题的研究活动,各人选定相关的题目,个别进行探讨,如加入第一组的佐伯有一教授研究《明清社会经济构造的历史性格》;久保亨教授《民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构造》,池田温教授《东亚各国制度的比较史》等;第二组中镰田茂雄教授研究《庶民之间三教思想的受容》,尾上兼英教授《明清时期的说书与说唱演艺》,田仲一成教授《明清的地方戏》等等。另外,分组研究方面在一九八一年度共组成十六个研究班,研究课题涵盖的时间、区域范围各不相同,有些题目如《亚洲地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或《殖民地主义与民族形成》之类的大问题,就由研究各地区的学者联合进行比较研究。

  至于专以中国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班及其成员研究主题,可列举如下:

  一、殷周时代之文物及其社会构造(松丸道雄主持)

  松丸道雄:殷周青铜器的制造及当时的国家构造
  持井康孝:从窖藏青铜器看殷周时代的社会构造
  量 博满:仿铜土器制造之社会背景
  后藤均平:殷周时代之出土遗物与都邑
  小仓芳彦:新出竹帛书与古典
  宇都木章:根据出土遗物殷周史有再写的可能性

  二、中国古代礼制之研究(蜂屋邦夫主持)

  蜂屋邦夫:仪礼疏中有关礼制之实际及其论证论理
  竹田 晃:从仪礼疏的言语中看唐代的礼制思想
  佐藤 保:透过古代礼法的解释来看唐代的礼意识
  今西凯夫:三礼疏中礼解释之比较研究
  泽田善多男:从仪礼疏中看疏学位置
  森 秀树:礼思想中郑玄与贾公彦解释学之比较研究
  高桥忠彦:透过郑玄三礼注比较来看仪礼疏之礼思想

  三、三教交涉史研究(镰田茂雄主持)

  蜂屋邦夫:六朝时三教交涉之发展
  未木文美士:六朝思想与佛教
  福井文雅:道教思想之形成与佛教
  平井俊荣:中国三论宗之形成与发展
  镰田茂雄:唐代的佛教与道教
  神冢淑子:唐代道教之发展

  四、东亚古代官僚制之研究(池田温主持)

  松丸道雄:殷周时代之政治机构
  太田幸田:秦汉官吏支配之形成
  池田 温:隋唐官人制之构造与特质
  青木和夫:职员令之构成与性格

  五、中国戏曲小说研究(田仲一成主持)

  田仲一成:《西厢记》诸注之研究
  青山 宏:《西厢记》语汇之研究
  尾上兼英:《西厢记》与明治小说之比较研究
  菊田正信:《西厢记》俗语之研究
  傅田 章:《西厢记》版本之研究
  平山久雄:《西厢记》曲韵之研究
  吉川良和:《西厢记》演出之研究

  六、十七世纪以后东亚公私文书之综合研究(佐伯有一主持)

  佐伯有一:十七世纪以后东亚公私文书之政治经济学的分析
  滨下武志:十七世纪以后东亚金融经济之构造性发展
  滋贺秀三:传统中国裁判准则中之法
  柳田节子:宋元期政典史料之历史性地位及背景
  中山美绪:明清时代经济之动态及意识之构造
  寺田浩明:明清时代契约法习惯之理论
  久保 亨:从民国时代公私文书中所见之经济构造
  林 正子:台湾省档案中之社会史研究

  七、一九三○年代左翼文艺运动(尾上兼英主持)

  尾上兼英:左翼文艺运动中民间形式之发掘与继承
  芦田 肇:日本普罗文艺理论与左翼文艺运动
  伊藤虎丸:左翼文艺运动与郁达夫
  尾崎文昭:从北京文坛看上海的左翼文艺运动
  近藤龙哉:左翼作家联盟东京支部
  佐治俊彦:影响左翼作家联盟的诸思潮
  新村 彻:左翼文艺运动中之大众化与通俗化
  丸山 升: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之鲁迅

  八、现存中国绘画的综合检讨及国内的补充调查(户田祯佑主持)

  东洋文化研究所现任所长为大野盛雄教授,专任教授十三人,副教授七人,助教九人,其姓名及研究科目如下:

  教授  大野盛雄  人文地理学,西亚农村研究
      荒 松 雄  中世印度史
      中根千枝  社会人类学,亚洲社会
      深井晋司  波斯美术史
      尾上兼英  中国文学
      关 宽 治  国际政治、和平学
      山崎利男  古代印度史
      松 井 透  近代印度经济史
      镰田茂雄  佛教学
      池 田 温  中国古代及中古史
      山田三郎  农业经济学,亚洲农业论
      松丸道雄  中国古代史
      田仲一成  中国戏剧史

  助教  山之内正彦 中国诗
      持井康孝  中国古代史
      森山茂德  东亚国际关系史
      中里成章  印度社会经济史
      小川裕充  中国美术史
      加 藤 博  埃及经济史
      清 水 屋  社会人类学
      久 保 亨  中国近代经济史
      福井清一  农业经济学

  该所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大多见于《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及《东洋文化》两种刊物上,前者现已出版八十五册,后者已发行六十一号。另外出版研究报告三十二种,均由东京大学出版会印行。

  东洋学文献中心

  本中心以收集有关东洋学的文献资料为目的,向日本国内及外国研究者提供资料服务,于昭和41年(1966)成立。其业务如下:

  1、基本资料的收集

  第一期3年计划,收集及整理近代现代中、韩出版品,特别着重在以下三种文献:

  (1)中国、韩国近代现代出版品,尤其是期刊。
  (2)传统中国的政治,法律文献。
  (3)传统中国的戏曲,小说文献。

  2、编纂并刊行《东洋文化研究所汉籍分类目录》

  是该中心业务推展的重点。一九七二年出版《本文篇》,一九七四年又出版《索引篇》,包括书名索引及人名索引。

  3、编纂并刊行《东洋学文献中心丛刊》

  自一九六七年起陆续编印《东洋学文献中心丛刊》,整理有关中国研究的基本资料,并分类出版,供应学者利用。至一九八○年度止,已刊行丛刊三十六辑,另别辑三种:

  (1)东洋文化研究所东洋学文献中心新收图书目录(1966)
  (2-3)清代地方剧资料集(1-2)
  (4)周扬著译论文周扬批判文献目录
  (5)郁达夫资料
  (6)东洋文化研究所东洋学文献中心新收图书目录(1967-8)
  (7-9)朝鲜研究文献目录单行书篇(上.中.下)
  (10)李大刊文献目录
  (11)明刊元杂剧西厢目录
  (12)朝鲜研究文献目录单行书篇。编著者应索引
  (13)鲁迅全集注释索引
  (14)1930年代中国文艺杂志(一)
  (15-17)朝鲜研究文献目录论文记事篇(1-3)
  (18)郁达夫资料补篇(上)
  (19)切韵残卷诸本补正
  (20)目录学
  (21)花间集索引
  (22)郁达夫资料补篇(下)
  (23)北京工商同业公会资料集(1)
  (24)江西苏区文学运动资料
  (25)北京工商同业公会资料集(2)
  (26)民国以来人名字号别名索引
  (27)自1927年至1937年日本现存短期零本中国杂志记事总目(1)
  (28)北京工商同业公会资料集(3)
  (29)关于中国左翼文艺理论翻译引用文献目录
  (30)北京工商同业公会资料集(4)
  (31-32)仪礼疏考正(上,下)
  (33)北京工商同业公会资料集(5)
  (34)小说月服第11卷至第22卷总目次·外国人名索引
  (35)第三国际定期刊行物中国关系论说·记事索引,
  (36)鲁迅文言语汇索引。

  别辑(1) 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与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合著,汉籍分类目录(书名、人名)索引四角号码检字表
  别辑(2) 海外所藏中国绘画目录(美国、加拿大篇)
  别辑(3) 海外所藏中国绘画目录(东南亚,欧洲篇)

  4、编辑并刊行中心通信

  为使利用者了解本中心的活动,及方便于提供意见给本中心,每行不定期刊行二次,目前出版至第22号。

  5、编制日本全国汉籍总合目录

  调查散落在全国各地的重要汉籍所在地,以备将来编《全国汉籍总合目录》之用,现由和泉新讲师负责。

  6、补全汉籍分类目录收录之书

  将未收录在《东洋文化研究汉籍分类目录》中,而收藏在别处的汉籍,计划以微片补全。

  网址http://sw08133.chinaw3.com/default.asp?cataid=&pageno=30&keyword=

2、京都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是日本研究汉学最著名的机构之一。其前身为1929年成立的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是以庚子赔款为基础,在外务省的援助下,以研究中国文化为目的,配合东京的研究机构而成立的。1938年,东方文化学院京都研究所更名为东方文化研究所,后于1939年8月改称京都大学附设人文科学研究所。该所的宗旨是从事有关东亚人文学科的综合研究。抗日战争结束后,人文科学研究所的研究范围由亚洲扩大到整个世界,在合并东方文化研究所及接管西洋文化研究所的基础上,于1948年重建成名副其实的人文科学研究所。战后的研究所分为日本、东方及西洋三个部门,同时进行个别研究与共同研究,成为较大规模的研究性机构。

  其图书馆收藏汉籍珍本、善本极为丰富,仅甲骨文片就达3600多片,龙门、云冈石窟资料5600多件。

  与中国古典文学相关的教学研究人员:

  (1)贝冢茂树(1904—):文学博士,教授,人文科学研究所前所长;专业方向:中国古代史;有:中国的神话、诸子百家: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司马迁:史记列传、春秋战国与古代印度等论著;

  (2)川胜义雄(1922—):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兼东方部部长,专业方向:中国中古史、道教研究;有:道教:不死的探求、魏晋南北朝史、中国中世研究等论著;

  (3)高桥和己(1931—1971):文学部副教授,专业方向:中国文学;有:李商隐、王士祯、中国诗史等论著;

  (4)宫崎市定(1901—):文学博士、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东洋史研究会会长《东洋史研究》主编;专业方向:中国古代史;有:五代宋初的通货问题、亚洲史概论、史学指南、九品官人法研究、宋与元、亚洲史研究、隋炀帝、大唐帝国、水浒传:虚构的史实、论语的新研究、中国史等论著;

  (5)谷川道雄(1925—):文学博士、文学部教授,专业方向:隋唐史;有:唐太宗、隋唐帝国形成史、中国中世纪社会与共同体等论著;

  (6)荒井健(1929—):人文科学研究所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主讲“李长吉的诗”;有:李贺、黄庭坚、杜牧、文学论集等论著;

  (7)吉川幸次郎(1904—):文学博士,京都大学名誉教授教授,东方学会会长;专业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史;有:支那人的古典与他们的生活、唐代的诗与散文、中国文学与社会、中国散文论、杜甫笔记、元杂剧研究、日本文明中的“吸收”与“能动”、元明诗概论、中国文学论集、中国古典论、中国诗史、中国文学史、吉川幸次郎全集等论著;

  (8)铃木虎雄(1878—1963):文学博士,教授,1938年从京都帝国大学退休后,任日本帝国学士院会员;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有:支那文学研究支那诗论史、(日译)杜少陵诗集、赋史大要、陆放翁诗解、玉台新咏集、豹轩退休集、李长吉歌诗等论著;

  (9)梅原郁(1934—):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宋辽金元史;有:中国郡邑雅名索引、文天祥、辽金元人物传记索引,宋王朝与宋文化、续资治通鉴长编人名索引等论著;韩盒研究领域成就最为突出的是京都大学的清水茂,他前后撰写过几部有关韩愈的著作,比如,1958年由岩波书店出版的‘中国诗人选集,本的《韩愈》,对韩愈的部分诗歌进行了注释、评说,对于韩愈诗文在日本的普及和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以及1987年由筑摩书房出版的《世界古典文学全集》本的《韩愈》卷等;

  (10)清水茂(1925—):文学学士,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语言学;有:唐宋八大家、王安石、顾炎武集、春秋等论著;

  (11)市原亨吉(1911—):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有:历代名人年谱、唐代行政地理、唐代散文作品、唐代的诗人、唐诗等论著;

  (12)汤浅幸孙(1917—):文学学士、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哲学;有:论宋诗钞的编选者、近思录、晏子春秋补正等论著;

  (13)尾崎雄二郎(1926—):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中国音韵学;有:诗经·书经译注,中国音韵学研究等论著;

  (14)小南一郎(1942—):文学硕士,文学部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讲授“中国古小说史研究、中国古典文初步等课程;有:楚辞译注,五经·论语译注等论著;

  (14)兴膳宏(1936—):文学部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有:陶渊明·文心雕龙,文学论集,隋书·经籍志详考(与川合康三合著)等论著;

  (15)川合康三: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教授,专业方向:中国古典文学;有:中国的自传文学,中国的文学史观,唐代文学概说,《韩愈和白居易—对立与触合》,隋书·经籍志详考(与兴膳宏合著),无常观——日中文学比较之一端》(2005)。
 
3、东洋文库

  日本最大(也是全球第五大)的亚洲研究图书馆,也是日本三大汉学研究重镇之一,位于东京都文京区。是一个专门把中国与中国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图书馆兼研究所,1948年起成为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的分馆。

  东洋文库的前身是英国人莫里逊(Geoge Ernest Morrison)创立的莫里逊文库。莫里逊于1897年以伦敦《泰晤士报》通讯员身份来华,后任北洋军阀政府的英国顾问。此人从1897年到1917年的二十年间,在中国收集图书文献二万四千余册,地图画卷一千余份。这些文献主要是以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日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瑞典文、波兰文、匈牙利文、希腊文和芬兰文等十几种语撰写的有关部门中国、西伯利亚及南洋各国的论著。这些论著涉及政治、外交、法制、经济、军事、历史、考古、艺术、地理、地质、动物等许多的领域,有许多的珍版善本,如马可·波罗的《东方闻见录》,莫里逊文库保存有十五世纪的十四种刊本。这些文献中还有大量的极为重要的中国近代史资料,如中国海关自建立以来的“季报”、“年报”、“十年报”,美国政府的“远东外事汇报”,英国政府关于中国问题的“蓝皮书”,欧洲各国政府驻华大馆的“报告”等等。另外有五百余册中国语辞书,大都是在华的传教士们在十七—十九世纪时代编纂的中国地方方言与欧洲语言对译的各种“手册”。此外还有百十种五千余册定期刊物,这些刊物是关于中国及东亚的专门性杂志,以及欧洲各国的亚细亚协会、东洋学会的会报、论丛之类。上述资料最早藏于中国北京东交民巷,最后北京王府井大街寓所建立了以本人姓氏命名的私人图书馆──莫利逊文库,藏书约2.4万余册。大约在1916年前后,莫里逊私下进行出卖这批文献的交易,曾与美国的耶鲁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荷兰公使馆等洽商。这一消息为日本横滨正金银行总裁井上准之助(此人后来为山本权兵卫内阁的大藏大臣)所知,他与当时日本三菱财阀的巨头岩崎久弥相协商。1917年夏天,他们委派正金银行的董事小田切万寿之助为代表,携带东洋史学的名家石田干之助等来华,与莫里逊反复磋商,同年8月29日终于以35,000英镑成交,这批典籍遂被藏于日本深川岩崎久弥的别墅中。

  岩崎久弥以这批从中国来的文献为基础,拨款三百五十五万日元作为基金,于1924年11月正式建立“东洋文库”。在石田干之助、榎一雄等人的经营下,东洋文库收藏各国有关东方研究的书籍相当全面。至上世纪末,藏书已达95万多册,包括中国、日本、朝鲜、蒙古、西伯利亚、中亚、西亚、埃及、印度、东南亚等国和地区的图书资料。

  东洋文库在日本学术界被称之为亚洲文献的宝库,实际上是一个把中国与中国文化作为主要对象的专门性的图书馆兼研究所。所藏中国珍籍有:中国方志和丛书约4000部、中国方言辞典500多册、中国家谱、清版满蒙文书籍、中国探险队报告、中国考古学资料、《顺天时报》、《华北正报》、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和其他西藏文献3100件等。其中有在东洋文库的特藏中,有五种汉籍被列为“日本国宝”。其中三种即《春秋经传集解》、《史记》(夏本纪、秦本纪)和《文选集注》,皆为平安时代(794—1185年)人仿唐写本的手抄本,相当于晚唐和五代时期,至为可贵。在日本汉籍史上,它们属于“准汉籍”。另外两种,即《毛诗》残卷与《古文尚书》残卷,皆为传入日本的中国唐人写本。日本现今保存的《毛诗》唐人写本有三种,皆为残卷。一种是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本,此卷系《毛诗正义》单疏本之残卷,今存卷第十八大雅“荡之什诂训传第二十五”中“韩奕”末尾二句及“江汉”一首。已被确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另一种是京都市藏本,此卷系《毛诗正义》单疏本之残卷,今存卷第六,凡四残叶。内容乃秦风“秦车邻诂训传第十一”之中,从“小戎”末尾的“言念君子,载寝载兴,厌厌良人,秩秩德音”之疏至“蒹葭”首部之疏,并“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疏的一部分及其后片断的疏文。四纸内容并不完全连续,然接近《毛诗正义》原本的面貌。也已经被确定为“日本重要文化财”。 第三种即今东洋文库的藏本。此为日本现今保存的《毛诗》唐写本中惟一的郑玄笺本。东洋文库藏《毛诗诂训传》今存卷第六(唐风)“唐蟋蟀诂训传第十”卷中有朱笔“乎古止点”及反切,偶有假名批点,此系日本平安时代(794—1185年)博士家所为。此卷于1952年3月被确定为“日本国宝”。

  东洋文库的藏书,在语种上主要分为八类:一,汉文文献,其中收藏的史类书,尤其是地方志、族谱,在国外图书馆中是仅见的。 二,藏文文献;三,蒙文文献;四,满文文献;五,欧美语文文献;六,朝鲜文文献;七,越南文文献;八,日文文献。从创建到现在,文献资料的收藏已经扩张了二十余倍。这些书的来源,在战前主要是依靠以日本对中国和东亚、南亚的武装侵略为后盾,在中国、朝鲜、印度支那等地进行的掠夺。例如,从1931年到1936年他们雇用窃手在西藏、蒙古等地窃走西藏藏经丹珠尔一部凡103帙、蒙古藏经甘珠尔一部凡102帙、蒙文佛经225种、母珠尔一部225帙;又如1936年4月,从上海盗走满族镶红旗文书(从雍正到清末的资料)共2402函(册数不详)等。这些文献奠定了东洋文库研究我国东北与西藏的基础(即所谓的“满洲学”和“西藏学”)。当时,也有一些赠送的书籍,但这些被赠送的资料却是赠送者本人以非常的手段所获得的。如当时台北帝国大学文政学部部长藤田丰八,曾向东洋文库赠送日汉文献1765种计21669册,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便是从台湾取走的我国台湾地区的有关高山族、红头屿等的资料;岩崎久弥本人也于1932年把家藏的汉籍5291部凡23777册送交文库;1936年小田切万寿之助去世后,他的私人藏书19481册也归入东洋文库,除了一部分为赠送者购买的之外,皆属这类性质。战后的情况有了变化,东洋文库主要是通过购买,并派遣专家前往有关部门国家,鉴定“东洋学”有关部门文献,制成副本收藏,例如,在六十年代已经将法国国民图书馆伯希和所藏的敦煌文献的未公开部分拍得照片,东京大学教授、已故的木夏一雄先生曾受东洋文库的数度派遣,对西班牙、葡萄牙等所藏十九世纪之前的有关部门中国的没有发表的古文书进行调查,并已经取得相当多的副本。
东洋文库创建之初,除图书部外,还建立了研究部系统,聘任兼职或专职的东洋文库研究员,编辑出版《东洋文库欧文纪要》(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of the Toyo Bunko)、《东洋文库和文纪要》(即《东洋学报》),以及《东洋文库论丛》、《东洋文库欧文论丛》等杂志、丛书。研究部下设敦煌文献、西藏、中亚、伊斯兰等研究委员会。其中,敦煌文献研究委员会编印《西域出土汉文文献分类目录初稿》4册、《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书集》,西藏研究委员会编有《斯坦因蒐集藏语文献解题目录》12册。1961年该文库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附设了东亚文化研究中心。这是它与日本其它文库最大的不同之点,也是以后东洋文库在日本学术界享有盛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4、东方学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整顿、重组学术机构团体时,日本外务省于1947年成立了“东方学术协会”,替代了日华学会。1951年3月11日在日本大学召开首次会员代表大会。首任会长是日本学士院会员、京都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东洋史学家羽田亨博士,首任理事长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宇野哲人博士。1948年3月11日“东方学术协会”更名为“东方学会”。当时会员人数为409人,分两个支部,东京支部260人,京都支部149人。经过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东方学会有会员1560人,现任会长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中国古代法制史专家池田温教授,现任理事长为东京大学名誉教授,著名中国思想史专家互川芳郎先生。会员由各大学、研究院所中研究中国问题、朝鲜问题、蒙古问题、印度以及东南亚问题、中亚问题、西亚问题、日本问题的学者组成,其中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占多数。研究领域包括历史、社会、经济、民族、民俗、思想、哲学、宗教、文学、语言、艺术、考古等,涵盖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包括世界东方学的“学界との交流を深め、内外における研究業績の紹介、普及を図り、知名学者の招聘·派遣、文献資料の交換および講演会·談話会·国際会議の開催、出版などの諸事業を行う”等活动内容。1956年6月,该会首次召开“国際東方学者会議”(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1957年5月出版《国際東方学者会議紀要》。1997年6月,在中央大学駿河台記念館召开“東方学会創立50周年纪念大会”,同年出版《東方学会創立50周年記念東方学論集》。2000年10月,《東方学》第百輯に《21世紀へ向けての東方学の展望》を特集出版。2007年6月,在二松学舎大学召开“东方学会創立60周年記念座談会。

  东方学会出版物:

  (1)《东方学》是日本东方学会机关刊物,创刊于1951年3月。该刊每年出版两期,至今已发行了100多期。该刊在日本学术界影响很大,包括岸本美绪、池田温、滨下武志、山田辰雄、小南一郎、丸山升、沟口雄三等著名中国问题学者纷纷在刊物上发表文章。

  该刊除主栏目的研究论文外,还设有介绍国内外学术会议、研究单位、资料和研究动向等东方学界的学术信息。并有座谈会形式讨论日本东方学界著名学者的“话先说”、“学问的回忆”等栏目。学会现有会员1560多人。《东方学》所发表的论文多是中国历史研究,约占论文总量的80%.其中又以古代史为主,尤其是清、明、宋等日本学界称为近世史部分。研究内容上,以宋以来社会史、经济史、学术思想史等居多。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的论文有所增加,但集中在曾赴日的谭嗣同、章太炎、鲁迅等身上。另外,有关日本、印度、朝鲜、越南、蒙古等其他亚洲国家的研究论文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研究区域也从最初的东亚逐渐拓展到南亚、东南亚、中亚甚至俄罗斯的亚洲部分。学会的刊物还有:

  (2)《东方学论集》:1954年在外务省资助下出版,1955年度第3辑停刊。

  (3)《东方学关系著书论文目录》(Books and Articles on Oriental Subjects Published in Japan) 1956年6月創刊

  (4)《东方学会报》(1958年创刊)

5、日本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

  爱知大学是日本中国学研究的大本营之一。该校的前身是1901年由日本东亚同文会在上海建立的东亚同文书院(后改称东亚同文书院大学),1945年停办,1946年以此为基础在日本爱知县创立了爱知大学。该校自建立以来一直坚持重视中国和亚洲的学术传统,建校伊始即相继在法律系设立了中国政法专业,在经济系设置了中国文学、东方历史、东方哲学等专业。1948年创立的国际问题研究所也是以现代中国为中心,广泛研究亚洲、中欧、东欧、西欧、北美等地区的政治经济情况。1991年该校研究生院增设了日本第一个专门研究中国的中国学专业(1994年设博士课程)。1997年4月该校正式成立现代中国学院,这是日本国内第一个以“中国”命名的院系。学院成立后组建了现代中国学会,开始出版《中国21》杂志;在培养学生的同时组织了多项研究活动,为在日本建立一个以当代中国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系统的、科学的研究体系作出了努力。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该中心是日本近年来最活跃的当代中国研究机构。该中心是日本文部省2002年启动的“21世纪重点科研基地COE工程”之一,是以爱知大学中国研究专业博士课程为核心形成的现代中国学国际性研究教育机构,与世界1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法国、德国)的主要大学、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相互形成远程多边的教研交流系统。

  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主任是该校现代中国学院知名教授加加美光行。他在谈到成立该中心的宗旨时指出:在西方,古典中国的研究一向被称为“汉学”,而当代中国的研究作为学术体系长期未能得到承认,一般只称为“中国观察(China Watching)”,直到中国改革开放前,国际上一般不叫做“现代中国学”(而对日本却有“现代日本学”)。爱知大学创立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就是要进一步突破世界中国研究现状的此类弊端,推进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学界与中国国内学界之间高水平的和真正平等的学术对话,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对中国展开研究的独立学科——‘现代中国学’;并力争在这一尝试中培养出具有较高水平的国际交流能力与理解能力的现代中国学的专门人才,从而为繁荣学术和东亚及世界的和平与进步做出贡献。”为此,该中心设想将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中国国内,计划在中国人民大学和南开大学分别设置该中心在中国的研究基地(分中心),并从日本国内外招收博士课程研究生,培养现代中国学的专家,就现代中国学的研究和教育建立世界各国共同的学术评价基础。

  在学术研究方面,该中心与海外合作大学及研究机构的学者们共同组建了“现代中国学研究方法论”、“现代中国经济与亚洲经济圈”、“中国与亚洲·世界文化共生”、“现代中国政治和亚洲·世界和平”、“现代中国和亚洲·世界的人口环境”五个专业领域的研究会,每年召开一次综合各领域的国际研讨会,采用远程会议(RMCS)方式与中心的海外基地同时进行学术讨论,然后将研讨会的成果用日文、英文、中文3种语言编辑成报告或文集出版。

  为支持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的教育和研究活动,爱知大学还同日本国内外各合作大学共同协作,建立了涵盖日本全国及世界各地的现代中国学综合数据库。

6、日本中国学会

  日本中国学会成立于1949年10月,在上野的学士院召开了成立大会。它包含文学、语言学、哲学三大部分,现在会员总数超过了2000人。参加该学会的不仅有大学的研究人员,还有高中的老师,他们在汉语教学与研究方面非常活跃。这个学会的本部设在东京汤岛的孔子庙,这一事实本身具有象征性意味:它具有战前日本汉学、支那学的传统的侧面,从70年代后期开始,它作为中国学学者交流的场所,起到的是一种类似“同业帮会”的作用。目前研究中国近现代问题的中国学学者也有所增加,不过年会的论文宣读和每年一期的《会报》所载论文,仍以中国古典研究为中心。这个学会规模虽大,然而从它的研究实际成果来看,很难说收到了应有的效果。学会成立于1949年,是日本全国性综合研究学会。目前有会员2000多人,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中国文学、汉语方面的研究。学会还设有“日本中国学会奖”,每年评选出两名获奖者,一名是发表哲学方面优秀成果的研究人员,另一名是发表文学、语言学方面优秀成果的研究人员。
 
  日本中国学会的会刊是《日本中国学会报》,1950年创刊,每年发行一次。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