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青霞馆续刻弈选》版本辨伪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寄青霞馆续刻弈选》(含在《中国历代围棋棋谱》丛书中),其作者、校者、目录、版式、风格与《寄青霞馆弈选续编》广州本几乎没有不同,而且头尾分明,俨然独立的一部书。然而,它的内容不出后者的范围,篇幅却明显短小,只有广州本的四分之一。那么,两卷本《续刻弈选》,究竟是不是同一作者——王存善,谭其文——的作品?此中实有可疑。
在从事《中国围棋古谱集成》底本的拍摄中,我有幸接触到一些明清时代流传到今的原书。有了第一手的一点经验,回过头来再看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围棋棋谱》(这部书中收入了原北京图书馆典藏的几乎全部围棋古谱),发现此前奉为圭臬的这套书,有些版本的选择不能尽如人意。
明清时代距离今天已有相当的时间长度。那时刊行的一些围棋古谱,由于刻印时间可能不同,保存的情况也有差别,造成轻重不等的漫漶或者污损,导致版本间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寄青霞馆续刻弈选》这个本子,却不仅仅是上述问题。
从外观上看,北图版《续刻弈选》的目录、校者、版式、风格与《寄青霞馆弈选续编》广州本几乎完全相同,而且头尾分明,俨然独立的一部书。那么,篇幅明显短小的两卷本《续刻弈选》,难道也出自同一作者——王存善,谭其文——的手笔?
书名的异同
《寄青霞馆续刻弈选》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且容我细细道来。两部书的不同,首先是书名有异。北图版名为《续刻弈选》,我所接触的底本是《弈选续编》,“寄青霞馆”是作者王存善的斋名,无变。两个书名何者为真呢?根据现在掌握的材料,清末藏书家王存善先生编辑过两部有关围棋古谱的大部头,分别名为《寄青霞馆弈选》及《寄青霞馆弈选续编》。它们都是王存善根据他庞大的藏书库,搜罗、编辑的清代棋谱合集。该棋谱集,总括了从明末过百龄、盛大有,康雍乾时代的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三棋圣,到清末国手任渭南等人的对子局,以及清代国手的让子局,甚至还加入了东来的日本琉球弈谱,如道悦、道策等的对子谱,棋局总数达到了九百多局,采摭谱目共四十五种,编为十六卷刊印,当之无愧地成为清代棋谱集大成者,并成为后世研究清代棋坛的重要依据。在2013年10月间,围棋规则专家、文史家陈祖源先生,即据《寄青霞馆弈选续编》这部书,考证出了散佚已久的汪汉年所著的《眉山墅隐》,是被王存善收入到了《弈选续编》第一卷中,这是围棋文化界非常可喜的重大研究成果。
北图版《续刻弈选》书名页(图一)为后期电脑制作,这可能是出于丛书统一编排的需要,该页注明了作者(王存善辑)及刻印时间——清光绪二十一年刻本。而《弈选续编》书名页(图二)为“寄青霞馆弈选续编”八个大字,笔意古拙;其后牌记(图三)曰“光绪二十三年岁在丁卯刻于广州”。
图一
图二
图三
书名不同,刻印时间不同,根据今天的出版惯例,显然就不能视为同一部书,但这两部书的内容,却又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斩还乱的关系。为了形象说明两者的异同,有必要加入实证的材料——两部书的目录全文,来逐一加以比对。
目录的异同
北图版《续刻弈选》有卷一和卷二之别,页面清楚,显见刻印精良(图四至图八)。如果单从目录中寻根究底,甚至鉴别真伪,我们会茫然而无从下手。幸有《弈选续编》广州本,两相比对,真相不难大白。
两者最大的异同,是北图版《续刻弈选》仅有两卷,而《弈选续编》广州本却有八卷之多。足本与否,从这里已可做出基本判断。
图四
图五
图六
图七
图八
内容的异同
北图版《续刻弈选》卷一目录(图四)中,前六条是周西侯对徐星友一局、蒋再宾对赵两峰一局、吴来仪对娄子恒五局、崔修士对冒香珠一局、娄子恒对姚文侯一局、梁书堂对任炳一局。而《弈选续编》卷一目录(图九)中,前六条是汪汉年对周东侯十局、汪汉年对盛大有十局、汪汉年对程仲容十局、盛大有对周东侯十局、程仲容对周东侯十局、程仲容对盛大有十局。
这六个十局,排列有序,清晰流畅,显然是汪汉年、周东侯、盛大有、程仲容之间循环对抗的十番棋,为一时一地的雅集之作。陈祖源先生据此考证,此即为《眉山墅隐》的全部内容,只是此本未刊,是以世无传本。而北图版《续刻弈选》前数条,周西侯是周东侯的兄弟行,活跃时间大致为清初,还勉强说得过去,蒋再宾、赵两峰已是乾隆间名棋手,赵氏与棋圣施襄夏有过交手记录,吴来仪也是清中期名手,与徐星友、程兰如对垒不居下风。至于崔修士、冒象珠二位,在清代棋史中已经属于籍籍无名者,梁书堂和任炳更不足论。短短数条,已显得甚不“专业”,棋手活跃年代的跨度之大、跳跃之远,也不能不令人心生疑窦。北图版《续刻弈选》卷一含对子五十一局(图五),至陈子仙对僧秋航而止。此中疑云重重。清乾隆间,施范并立,留下千古名谱《当湖十局》,范施梁程四大家之间亦互有对局,这些重量级的对局,书中竟一概不收,不知该作何解释。更况陈子仙之后,尚有晚清十八国手,作者岂能如此疏漏,通通视如不见?
北图版《续刻弈选》卷二目录(图六至图八)中,显示本卷全是国手授二子、三子以及四子局,止于程兰如授程乐田四子局,合计六十九局。而据《弈选续编》广州本,第一、二、三卷为国手对子谱,第四、五、六卷为国手授二子、三子、四子谱,止于范西屏授倪克让四子局,总数决不止区区六七十局(图九至图十五)。
图九
图十
图十一
图十二
图十三
图十四
图十五
细观两本目录后数条,《弈选续编》广州本在程兰如对程乐田与范西屏授倪克让之间,尚有施襄夏授张振西一局,以及晚香亭谱十五局,这也是显而易见之别。我们回想北图版《续刻弈选》二卷,除了它的对子部分草草之外,国手授子谱也遭到了池鱼之殃,从中,正可见其一脉相承。
综上,北图版《续刻弈选》与《弈选续编》广州本两个版本所收棋局差别巨大,局数也无法相提并论,孰真孰假,至此可一目了然矣。
成因探秘
甄别了两个版本的真伪,下一步,自然要考虑两本间为何会有如此差异。
从书的内容上来推断,不难看出,应当是《弈选续编》广州本刻印在前,北图版《续刻弈选》刷印在后,因为后者所收的棋局,没有跳出前者的范畴,倒像是捡取前者的断章残篇,拼凑而成的一部书。
那么,北图版《续刻弈选》到底是不是拼接而成,是书商有意为之、混人耳目的伪书呢?
古人要刻书印行,宣扬已说,不像现代,把书稿交给出版社就万事大吉,而是要耗费相当大的财力、物力,此中繁复与难度,远非现代人所能想象。像王存善先生刻书,他首先要有一个处所,用来安置招募来的刻印工匠,铺开场面,然后是精雕细琢地刻板,这项工作要花费很多时间,待板全部雕出,才能用薄薄的纸张,用墨在板上刷印,等到最后装订成书时,往往已经积年累月。不是富贵人家,断难以负担刻书这一系列工序的时间、费用。
耗资巨大的板,在刷印若干部书之后,往往封存起来,等待再印。然而,这些板毕竟是木制的,受温度、湿度等影响较大,再加上刷印时的自然磨损、墨水浸染,保存时的自然陈旧、朽败,若干年之后,当它们再次派上用场时,往往已有若干变形,效果大不如从前,刷印的清晰度、着上的墨色等等,会在一定程度上逊于初印版。以上种种,还没有算上人事变迁、水火无情造成的板的流散或毁损。一旦散佚,则再次组织刷印时,主事者或书商必定要大费周折。
北图版《续刻弈选》,内容残阙,棋局断续,显然是刻印者或者书商,通过某种渠道,得到了初刻时的一部分残板。这些残板虽然已经失去了原板的整体性,但还不乏利用的价值。于是,精明的书商就仿照《弈选续编》原本,把残板尽量拼拼凑凑,根据拼接出来的内容,重新刻制了目录,再剜去原板中的书眉和页码,重新雕刻、补足,并别出心裁给它起了一个容易使人混淆的名字,然后拿出来面世,欺骗未见过原本的读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北图版《续刻弈选》在当时就是一部伪书。
伪书,是北图版《续刻弈选》存世的可能性之一。或还有一种善意的可能性,即得到残片的人,为了保住作者的一点心血,把棋谱传承下来,就尽可能地重新编排、补足,使之重新面世,聊备一格。因此,我们还不能全盘否定北图版《续刻弈选》的文本价值。
但无论如何,北图版《续刻弈选》是由《弈选续编》广州本的残片拼凑而成,此事殆无可疑。
“寄青霞馆”余音
关于《寄青霞馆弈选续编》的作者王存善,据李玉安、陈传艺《中国藏书家辞典》“王存善”词条,王氏生于1849年,卒于1916年。字子展。仁和(今杭州)人。早年随父至广东,光绪中署知南海,官虎门同治,并管理广州税局。1900年迁居上海。因善于理财得盛宣怀赏识,主持招商局并担任汉冶公司董事,擢保道员。其家世有藏书,1911年编有《知悔斋存书总目》。辛亥革命后,又出巨资购得流散的图书,殿本、明本、抄校本数百种。1914年又编《知悔斋检书续目》,藏书共达二十余万卷。古本精椠亦多,如宋刻明印本《圣宋文集》、钱泰吉校本《苏子美集》,均为镇库书。子王克敏于1917年继承藏书,并购新书益多。惜王克敏无心经营,投靠汪精卫,任伪要职。
据陈祖源《眉山墅隐》考证——兼说清代杭州围棋》一文,“知悔斋藏书1927年归浙江图书馆收藏,计432箱50615册(浙江图书馆馆刊第二卷第四期238页,1933年8月)。我曾去浙江图书馆查找,很遗憾王存善《寄青霞馆弈选》所列45种棋谱一本没有。《寄青霞馆弈选续编》编印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王存善去世于1916年,同年其子王克敏封存杭州知悔斋去北京,1927年北伐军收缴知悔斋藏书拨给浙江图书馆,1930年转西湖博览馆,1933年收回藏孤山馆,1937年抗战转移至青田,胜利后回杭州。前后时间不长,中间过程清楚,失散可能性很小,但棋谱一本没有,甚至连其自编的《寄青霞馆弈选》也没有,实在令人疑惑。”
时局动荡,知悔斋藏书也饱受其殃,辗转零落,其命运令人慨叹。
刊于《国学周刊》第46期第B8-9版(2014年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