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苏州拙政园

  (三)主要景区

  拙政园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拙政园形成的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淼淼池水以闲适、旷远、雅逸和平静氛围见长,曲岸湾头,来去无尽的流水,蜿蜒曲折、深容藏幽而引人入胜;通过平桥小径为其脉络,长廊逶迤填虚空,岛屿山石映其左右,使貌若松散的园林建筑各具神韵。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

  拙政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

  1、中部景区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虽历经变迁,与早期拙政园有较大变化和差异,但园林以水为主,池中堆山,环池布置堂、榭、亭、轩,基本上延续了明代的格局。从咸丰年间《拙政园图》、同治年间《拙政园图》和光绪年间《八旗奉直会馆图》中可以看到山水之南的海棠春坞、听雨轩、玲戏馆、枇杷园和小飞虹、小沧浪、听松风处、香洲、玉兰堂等庭院景观与现状诸景毫无二致。因而拙政园中部风貌的形成,应在晚清咸丰至光绪年间。

  中区现有面积约为18.5亩,其中水面占1/3。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从东园进入中园,站在梧竹幽居西侧,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水面,以及远处的宝塔北寺塔,这是拙政园设计者的精彩一笔,也是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手法的典范。

20140326_120
中园的“借景”

  (1)远香堂 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又是拙政园的主建筑,园林中各种各样的景观都是围绕这个建筑而展开的。远香堂是一座四面厅,建于原“若墅堂”的旧址上,为清乾隆时所建,青石屋基是当时的原物。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它面水而筑,面阔三间,结构精巧,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堂里面的陈设非常精雅,堂的正中间有一块匾额,上面写着“远香堂”三字,是明代文征明所写。两边楹柱的对联为:“读书取正,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庄取达,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与菊同野,与梅同疏,与莲同洁,与兰同芳,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堂的南面有小池和假山,还有一片竹林。堂的北面是宽阔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荷花池。每逢夏天来临的时候,池塘里荷花盛开,当微风吹拂,就有阵阵清香飘来。

  远香堂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西循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和水院;东经圆洞门入枇杷园,园中以轩廊小院数区自成天地,外绕波形云墙和复廊,内植枇杷、海棠、芭蕉、竹等花木,建筑处理和庭院布置都很雅致精巧。堂的北面也是拙政园的主景所在,池中有东西两座假山,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亭的中央是元代四大之一倪云林所书“山花野鸟之间”的题额。东山上有待霜亭。两座山之间以溪桥相连接。山上到处都是花草树木,岸边则有众多的灌木,使得这里到处是一片生机。

20140326_121
拙政园中部景区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20140326_122
文徵明题写的匾额:远香堂 周围都是落地玻璃窗,可以从里面看到周围景色

  (2)雪香云蔚亭 位于与远香堂隔水相望西面小岛假山上,系一古朴雅健的矩形方亭。计成《园冶》云:“池上理山,园中第一胜也,若大若小,更有妙境。”拙政园池中两山,一大一小并列,堪称这一理论的活样板。东岛较小,但较高耸陡峭,山间有待霜亭。西岛较大,山势比较平缓,沿石阶拾步而上,到顶便是雪香云蔚亭。雪香是古代诗人形容梅花的芳香,如梅林便有香雪海之雅称。此小亭高踞一园之上,似乎与云相映,四周植梅多本,冬春开花,冷香四溢,故名。池中山岛,全以自然景为胜,四望一片郁郁苍苍,极有野趣。两岛间以一溪相隔,上架小桥,桥旁幽篁丛出,古树扑水,沟通池北池南的涓涓清流,好似与树上莺歌蝉唱相酬答。这一如画的景色恰如南朝梁诗人王籍名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所描绘的意境。亭中悬一额,为元代四大之一倪云林所书“山花野鸟之间”。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两根柱子上挂有文征明手书“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与远香堂隔水构成对景,它既是赏景的好去处,又是重要的点景之笔,在拙政园中部的风景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140326_123
与远香堂隔水相望构成对景的“雪香云蔚亭”

  (3)待霜亭 位于与远香堂隔水相望东面小岛假山上。为一六角景亭。循梧竹幽居北侧游路西去,跨过一座三曲平桥,便踏上池中东岛。岛为土山,沿岸用黄石砌成自然式驳岸,小径穿越地势较低的岛南部。北部则是陡坡,高处的深树丛中立此一亭,使小岛之景顿生颜色。亭名取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的诗意。太湖洞庭东西山盛产桔,待霜降始红,此处原种洞庭桔十余株,故名。当年文徵明《王氏拙政园记》中就记有这一景点,现亭名“待霜”二字便取自碑记。亭外原悬有清末翁同龢撰写楹联:“葛巾羽扇红尘静,紫李黄瓜村路香”。待霜亭所处位置甚佳,东、西、南、北四面隔水与梧竹幽居、雪香云蔚亭、绣绮亭和绿漪亭互为对景,正是:“处处有水处处景,翠竹绿树四相围。”

OLYMPUS DIGITAL CAMERA
池东小岛上的待霜亭

  (4)倚玉轩 又称南轩,位于远香堂西侧临池,是四周带廊的三开间小轩。主向朝西,与旱船香洲隔水相望。步下三级石阶向北,即是兰曲平桥,去荷风四面亭;向南有游廊,通向小飞虹廊桥。这一带曲廊弯环回转,形成一曲尺形的小庭院,院内原先植青竹数十竿。青竹在诗人笔下有碧玉之美称。成园之初,文徵明《拙政园图咏》中曾有“倚楹碧玉万竿长”之句,轩之得名亦源自此。小轩东廊直接主厅北边的大月台,与之成倚角之势,是拙政园中部名景之一。清代学者曲园居士俞樾当年游园后曾为园主人小篆“听香深处”四字额悬于轩西向廊内,并评曰“吴下名园以拙政园为最,其南一小轩,花光四照,水石俱香,尤为园中胜处。”后此匾遗佚。恽南田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自题《拙政园图》云:“独坐南轩,望隔岸横圈、叠石峻螬。下临清池,硐路盘纡,上多高槐、柽、柳、桧、柏,虬枝挺然,迥出林表。绕堤皆芙蓉,红翠相间,俯视澄明,游鳞可数。”

  小轩在建筑上也颇有特色.为了方便赏景,共有三个出口,除西向主门外,南向、东向的轩廊上均有出入口,堪称处处邻虚。屋顶为歇山构造,曲线优美,歇山山花探入水面,从对岸山岛看来,其倒影上下相衔,分外娇好。倚玉轩东西朝向,如小婢侍立,与主景远香堂相携,轩南有曲廊通往沧浪水院,西与石舫“香洲”隔河相望,北侧石板曲桥池水萦绕。轩东西出入口为落地长窗,正襟迎来往过客;四周短窗与竹荫厮磨,卿卿感性情中人。轩内清供一灵壁石,沟壑纵横,如铜似玉,形犹太白独吟“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之醉态;轻击微叩,声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之余韵。而竹簇拥着倚玉轩,一丛一丛的,形影相随,成为此轩四季翠绿的主题。

  倚玉轩檐下有隶书匾额“静观自得”。原来还有小篆额“听香深处”,已佚。侧门有清人王文治(梦楼)所书篆书对联:“睡鸭炉温旧梦,回鸾笺录新诗”;西廊柱有对联:“从北道来游,花月留题,寄闲情在二千里外;占东吴名胜,亭台依旧,话往事于三百年前”。原为光绪丁亥(1887)九秋长白魁元撰并书,今为吴敖木补书。

20140326_125
倚玉轩雪景

20140326_126
倚玉轩内奇特的灵璧石

  (5)绿绮亭 枇杷园 玲珑馆 嘉实亭 听雨轩 梧竹幽居 皆为中园景区远香堂东面的一些景点。

  枇杷园 为远香堂东南隅的一座小院,东与听雨轩毗邻,北以绣绮亭假山为屏,西北角有云墙一波三折迤逦走南,围合成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与外部气息相融通的园中园。园中以白墙灰瓦,高下起伏的云墙作为分隔,墙外是大的山池景色,墙内则是一座幽静的园中园。进园的月洞门安排得甚是巧妙:腰门北的黄石假山在贴近枇杷园云墙处,突然转折而怒出,恰巧遮住小园之入口,游人必须行至远香堂东侧牡丹花台处折而南望,才会不期地发现这一方小天地。墙开圆形月洞门,洞额两边砖雕“枇杷园”“晚翠”点明了主题,:“枇杷晚翠,梧桐早凋”。园内原先植有多株枇杷,每至初夏,一片葱翠的浓绿上金果累累,独具江南村舍小庭的风光。我国古典园林中除了塑造山水风景外,也常常设置模拟田园山野风光的景点。当年园主人取名“拙政”,即欲治理园圃,收收果子种种菜,有较强的归农思想。枇杷园就是这一思想在造景上的反映。

  小园的布局构思也较富特色:它的南边是嘉实亭,亭名是对园名很好的烘托,小亭周围树茂峰秀,游人未进园就能从月洞门中欣赏到,而入得枇杷园返身回望,水池中山岛之巅的雪香云蔚亭又正好处于洞门的圆环之中,恰似古代的团扇山水小景,圆门上砖刻“晚翠”,便是其很好的题画。这一极为巧妙的对景借景增添了这座园中园的艺术魅力。

  小院之西,玲珑馆突出于游廊之前,馆北为湖石假山,外形很是婉转玲珑,宛如天上云彩。一边,分隔小院的云墙依势斜上山去,山上,小巧的绣绮亭翼然而立。这里造园家以云墙、假山、圆洞、花窗和回廊灵活地将小园从大的山水空间中分隔出来,创造了两个既通又分的游赏空间。枇杷园并不是孤立的小园,向东,它还联系着听雨轩、海棠春坞等庭园,形成拙政园中部东南角层层相套的“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景色

20140326_127
左下方为枇杷园园门,右为玲珑馆,上方为绿绮亭

  嘉实亭 为中原景区枇杷园内南界墙前一座小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而名之。其题额为隶书,款署“徵明”,悬于亭内,系今人仿文徵明字体重题刻的。小亭为矩形,尽管面积很小,但设计上颇有特色。一是利用其南面界墙的一段作为背景,墙前栽翠竹,点松皮石笋,这是古代园林理论中称的“藉以粉墙为绘也”。其次,为了使游人在亭中细赏这幅竹石小景,造园家在亭南壁墙上开了一个很大的空窗,正好框住后面的青竹美石,空窗的大小、位置均经过周密推敲,使这幅立体风景画呈现出最完美的构图。亭内有两幅对联,其一为“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上联取东晋陶渊明《移居》诗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下联取自晋左思《招隐》二首之一:“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另一幅为“床上书连屋,阶前树拂云”,取自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诗句。

  亭旁植有多株枇杷,相传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所栽,点出了小亭及小园的欣赏主题。

20140326_128
嘉实亭

  听雨轩 为中园东南部的小院,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院内有小池和芭蕉,是著名的雨境景观。得名于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听雨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轩后也种植一丛芭蕉,前后相映。这里芭蕉、翠竹、荷叶都有,无论春夏秋冬,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加上听雨人的心态各异,就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别有韵味。小庭四周以围廊相绕,看似封闭,其实处处畅通,右出,沿分隔东部中部的复廊向北,便是海棠春坞。

20140326_129
听雨轩

  梧竹幽居 是一座方亭,为中部池东的观赏主景。此亭建筑风格独特,构思巧妙别致。外围为廊,红柱白墙,飞檐翘角,背靠长廊,面对广池,旁有梧桐遮荫、翠竹生情。亭的绝妙之处还在于四周白墙开了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四个圆洞门既通透、采光、雅致,又形成了四幅花窗掩映、小桥流水、湖光山色、梧竹清韵的美丽框景画面,意味隽永。“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体。“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对联为清末名书家赵之谦撰书,上联连用二个借字,点出了人类与风月、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亲密之情;下联则用一动一静,一虚一实相互衬托、对比,相映成趣。

20140326_130
梧竹幽居

  (6)见山楼 位于中园西北隅,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见山楼三面环水,两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它底层被称作“藕香榭”,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小憩时凭靠可近观游鱼,中赏荷花,远则园内诸景如画一般地在眼前缓缓展开。楼上层收进为见山楼,陶渊明有名句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登此楼望远,可尽览郊外山色,故得此名。楼西侧有爬山走廊。循势起伏相连,浑然一体。东北角有曲桥与岸相连。北面不设廊,扩大了室内空间。楼显得扁平,贴近水面,别具风格。相传此楼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办公之所。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20140326_131
见山楼

  (7)香洲 澂观楼 香洲为倚玉轩对面池水中的旱船。舟船景是中国古典园林中特殊的建筑景,它常常被用来表达园中的某种逍遥优游理想情操。香洲上楼下轩,形似画舫,船头向东,三面伸入水中,仅尾部与陆地相接,是拙政园中部著名的船景。旱船北向水面开阔,透过荷风四面亭西边的五曲桥,粼粼清波直接见山楼下,南侧是得真亭前较开畅的绿地,中间仅以小石假山相隔,犹如江南水乡田野中泊停的一艘画船。从岸边经一条石制跳板,可到船首,再往下穿过雕刻精美,图案为花果麒麟的落地门罩,便是船舱,舱门上悬有文徵明手书的“香洲”额匾。画船得名于唐徐元固诗句:“香飘杜若洲”。典出屈原《楚辞》:“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另外,《述异记》也记有海外香洲“洲中出诸异香,往往不知名焉”,船以此名,暗示其环境之优美。船舱中置明镜一面,映写出对面倚玉轩一带景色,虚实相济,饶有趣味。大镜上亦悬有一匾,上书“烟波画船”四字,十分神妙地点出了眼前的风景意境。

  由镜旁可入后舱,蹬船梯而上,可到“徵观楼”。江南一带民船,每每于后舱上建楼,故徵观楼即香洲上层。古文“徵”与“澄”通。徵观即“澄怀观道”之意。据《南史·宗炳传》载:宗炳“老疾俱至,名山恐难遍睹,惟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凡所游履,皆图之于室,谓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这楼靠近园西部,白色,二层,四望景色俱入画,以前为园主休息怡养之处。

20140326_132
前为香洲后上方为澂观楼

20140326_133
杏花春雨中的澂观楼、香洲、倚玉轩(自右至左)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