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一):总论

  三、中国园林的分类

  中国园林的分类有不同的标准,从占有者的身份来区分,大体可以分为皇家园林、第宅园林、寺观园林和名胜园林四大类。

  (一)皇家园林

  1、历代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园林类型。它不像私家园林遍布全国各地,其分布相对集中,地域特征和民族风俗差异比较明显,也正因为如此,才使皇家园林具有多种风格和特征。

  皇家园林如果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算起,到19世纪末慈禧太后重建清漪园为颐和园,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宫苑的建置。一般建在京城里面,与皇宫相毗连,相当于私家的宅园,称为大内御苑;大多数则建在郊外风景优美、环境幽静的地方,一般与离宫或行宫相结合,分别称为离宫御苑、行宫御苑。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则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并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着的政治中心。

  中国的皇家园林始于殷商时期(公元前16——前11世纪)。在殷商时期甲骨文中就有关皇家园林“囿”的论述。周朝的皇家园林亦是以囿的形式出现。当时著名的皇家园林为周文王的“灵囿”,“灵囿”以自然树木花草为主,鸟兽充其间,并挖池筑台,供帝王贵族游乐狩猎,实际上就是狩猎园。

  秦始皇嬴政修筑的阿房宫,尽管今日只残存一座东西长一公里,南北约0.5公里、高约七米的长方形夯筑土台,但我们认可结合杜牧的《阿房宫赋》感觉出它昔日的规模和豪奢。

  汉代是兴建皇家园林规模最大的朝代之一。汉高祖五年(202),刘邦改建清代秦代的兴乐宫为长乐宫,宫垣东西长约2.9公里,南北宽约2.3公里,面积几乎占汉代长安城的四分之一,其中自然包括林泉亭阁等园林建筑。汉武帝时,又把已荒废的上林苑改造为宫苑,周围拓展至二百多里,几乎囊括长安西面和南面的广大地域。这是一座范围极大的狩猎、游憩兼做生产经营的综合性皇家园林。苑内有河流池沼,最大的昆明池可以用来训练水军。苑内除天然植被外还广植名木花卉,蓄养各种珍禽异兽。苑内建离宫别馆数十处,以供帝王游览时居住。汉武帝还在华美巨大的建章宫内开凿太液池,池内堆筑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成为后来皇家园林的标准范式——“一池三山”的滥觞。

  六朝时期的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兴起和玄学的影响,皇家园林有别于秦汉时期一味追求高大巍峨的殿堂和辽阔的苑囿,出现山水风景式园林。当时的玄武湖,就是六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南齐文惠太子萧长懋他于台城北堑附近挖土造池沼,建明月观、宛转廊、徘徊桥等楼台亭阁,园内多聚异石,名之曰“玄圃”。为了增强园林的隐蔽性,文惠太子特意傍门列修竹,内施高障,造游墙数百间,以遮人耳目。这种游墙就是活动墙面,可拆可立,在当时可谓一大创新。到了梁朝,昭明太子萧统又对玄圃进行了一番改造,把玄圃当作读书会友之所:更立亭馆,又辟善泉池,中有亭榭洲岛,曲径幽深。据史书记载,他常与当时的著名学士游宴玄圃,还曾请书法家周颙在园内题字。园子“一时名才并集,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20140216_013
玄武湖内六朝皇家园林“玄圃”

  隋唐时代的皇家园林,由于受到魏晋六朝山水风景式园林的启迪,开始讲究天然与人工的和谐统一。洛阳的西苑和长安骊山的华清宫,可分别视为隋唐皇家园林的代表。隋代的西苑以水景为主。苑内周长十余里的大湖作主体,湖中三山高出水面百尺,上建亭台楼阁。大湖周围又有若干小湖,之间以水道沟通。园内有十六苑,即十六处风景各异的独立的建筑群落。苑外围以“龙鳞渠”形成封闭体系,苑内龙鳞渠则与大小湖面互相沟通,形成一个完成的体系。华清宫则以山景为主“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它利用骊山风景和温泉造园,苑内的建筑布局和植物配置都按山麓、山腰、山谷、山顶的不同部位因地制宜并突出各自的风景特色。

  作为中国古典文化高峰的宋代,其皇家园林建置规模远逊于隋唐,然立意的高妙、布局的精致和技法的精巧则有过之。宋徽宗建造的艮岳是其杰出代表。艮岳是在平地上以大型人工假山来仿创中华大地山川之优美。宋徽宗作为出色的山水花鸟画家和书法家,艮岳同时也是写意山水园的代表作。艮岳周围长十余里,费事六载。苑内辟江引流,作洲渚、筑涧布峡,修闸桥。所用山石皆太湖石,专门用船从江南运来,称为“花石纲”。此时,假山的用材与施工技术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金代营建了西苑、同乐园、太液池、南苑、广乐园、芳园、北苑等皇家园林,并修建离宫禁苑,其中最大的是万宁宫,即今天的北海公园地段。并在郊外建玉泉山芙蓉殿、香山行宫、樱桃沟观花台、潭柘寺附近的金章宗弹雀处、玉渊潭钓鱼台等。“燕京八景”之说即起源于金代。

  元明时期皇家造园活动相对的处于迟滞局面,除元朝大都御苑“太液池”,明代玄武湖(明朝时为黄册库,系皇家禁地)扩建为西苑外,别无其他建设。其中元代万岁山(今景山)、太液池(北海)为中心发展。当时将太液池向南扩,成为北海、中海、南海三海连贯的水域,在三海沿岸和池中岛上搭建殿宇,总称西苑。在宫廷之内有宫后苑(今故宫御花园),宫廷外的四面东苑、西苑、北果园、南花园、玉熙宫等,近郊有猎场、南海子、上林苑、聚燕台等。此外,明代还大建祭坛园林,如圜丘坛(现天坛)、方泽坛(现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社稷坛等;庙宇园林也开始盛行。

  清朝时期的皇家园林建设趋于成熟。其高潮期起于康熙,完成于乾隆。由于清朝定都北京后,完全沿用明朝的宫殿,这样皇家建设的重点自然的转向于园林方面。那时,从海淀镇到香山,共分布着静宜园、静明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畅春园、西花园、熙春园、镜春园、淑春园、鸣鹤园、朗润园、自得园等90多座皇家园林,连绵20余里,蔚为壮观,此外在北京城外还有许多皇家御苑。其中以圆明园、清漪园(颐和园)、避暑山庄、北海最为出名。其中颐和园这一北山南水格局的北方皇家园林在仿创南方西湖、寄畅园和苏州水乡风貌的基础上,以大体量的建筑佛香阁及其主轴线控制全园,突出表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志。北海是继承“一池三山”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北海的琼华岛作为“蓬莱”仿建,所以,晨雾中的琼华岛时常给人以仙境之感受。避暑山庄是利用天然形胜,并以此为基础改建而成。因此,整个山庄的风格朴素典雅没有华丽夺目的色彩,其中山区部分的十多组园林建筑当属因山构室的典范。圆明园是在平地上,利用丰富的水源,挖池堆山,形成的复层山水结构的、集锦式皇家园林。此外,在中国造园史上,圆明园还首次引进了西方造园艺术与技术。其中“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西洋楼等,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方河里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清代园林有两个不同于历代皇家园林的特点:一是此时的封建帝王全面接受了江南私家园林的审美趣味和造园理论,而它本来多少带有与主流文化相分离的出世倾向。清代有若干皇帝不仅常年在园林或行宫中料理朝政,甚至还美其名曰:“避喧听政”。另一方面,出于整体宏大气势的考虑,势必要求安排一些体量巨大的单体建筑和组合丰富的建筑群,这样也往往将比较明确的轴线关系或主次分明的多条轴线关系带入到原本强调因山就势,巧若天成的造园理法中来了,这也就使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判然有别。

  2、皇家园林的兴造特点

  一是规模宏大。皇帝能够利用其政治上的特权与经济上的雄厚财力,占据大片土地面积营造园林而供自己享用,故其规模之大,远非私家园林所可比拟。中国最早皇家园林灵囿,方圆35千米,秦汉的上林苑,广150余千米。隋朝的洛阳西苑,周100千米,其内为海,周5千米。唐朝长安宫城北面的禁苑,南北16.5千米,东西13.5千米。北宋徽宗时的东京艮岳,是在人造山系——万岁山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山周十余里”,北则俯瞰,有“长波远岸,弥十余里”的景龙江。元代大都西御苑太液池,“广可五六里,加飞桥于海中,起瀛洲之殿,绕以石城”,明代在此基础上,扩建成南海、北海、中海。清代所建避暑山庄,其围墙周长10千米,内有564公顷的湖光山色;圆明园占地200多公顷,长春、万春二园150多公顷;最晚建成的颐和园,占地约287公顷。显而易见,皇家园林的规模是寺庙园林和私家园林所望尘莫及的。皇家园林数量的多寡、规模的大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朝代国力的兴衰。

  二是园址选择自由。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这个“王土”既然包括皇家苑囿。皇家园林既可以包络原山真湖,如清代避暑山庄,其西北部的山是自然真山,东南的湖景是天然塞湖改造而成;亦可叠砌开凿,宛若天然的山峦湖海,如宋代的艮岳,清代的清漪园(北部山景系人工堆叠而成)。总之凡是皇家看中的地域,皆可构造为皇家园林。

  三是建筑富丽。秦始皇所建阿房宫区,“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汉代未央宫“宫馆复道,兴作日繁”,到清代更增加园内建筑的数量和类型,凭借皇家手中所掌握的雄厚财力,加重园内的建筑分量,突出建筑的形式美因素,作为体现皇家气派的一个最主要的手段,从而将园林建筑的审美价值推倒了无与伦比的高度,论其体态,雍容华贵;论其色彩,金碧辉煌,充分体现浓郁的华丽高贵的宫廷色彩。

  四是皇权象征寓意。在古代凡是与帝王有直接关系的宫殿、坛庙、陵寝,莫不利用其布局和形象来体现皇权至尊的观念。皇家园林作为其中一项重要营建,也概莫能外。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皇权的扩大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这在当时所修建的皇家园林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其皇权的象征寓意,比以往范围更广泛,内容更驳杂。例如圆明园后湖的九岛环列,象征禹贡九州;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的全园最高土山“紫碧山房”,象征昆仑山,整个园林布局象征全国版图,从而表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寓意。

  五是在设计布局上吸取中国各类园林精华。

  康熙年间,江南著名造园家张然奉诏为西苑的瀛台、玉泉山静明园堆叠假山,稍后又与江南画家叶洮共同主持畅春园的规划设计,江南造园技艺开始引入皇家园林。乾隆在位60余年,六下江南,由于他“艳羡江南,乘兴南游”,凡他所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摹绘成粉本,作为皇家建园的参考,从而促成了自康熙以来皇家造园之摹拟江南、效法江南的高潮。乾隆建造的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平湖秋月”、“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曲院风荷”等,都来自于杭州的西湖十景,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造园师们把北方和南方、皇家与民间的造园艺术来一个大融汇,使其造园技艺达到了前所未见的广度和深度。

20140216_014
圆明园内的“平湖秋月”

  (二)第宅园林

  所谓第宅园林是指古代士大夫在城中或郊外建园,园内筑室,兼有生活起居和观赏游憩两种功能的园林。我国第宅园林见于史籍的首推西汉茂陵富商袁广所建的“汉园”。史载他在洛阳“北邙山下筑园, 东西四里,南北五里。激流水注其内。购石为山,高十丈余,连延数里。积沙为洲屿,激水为波潮。”(刘向《西京杂记》)另外就是梁孝王的梁苑和大将军梁冀的苑囿。梁苑在梁孝王刘武的封地梁园,今河南商丘平台镇西北角《史记·梁孝王世家》言梁苑“方三百余里”,这可能是《史记索引》说的“盖言其奢,非实辞”。集离宫、亭台、山水、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陵园为一体,是供帝王游猎、出猎、娱乐等多功能的苑囿。其规模宏大,据载苑内“作耀华之宫,筑菟园,园中有百灵山,山有肤寸石,落猿岩,起龙囿,又有雁池,池间有鹤州,凫渚。其诸宫观相连,绵延数十里。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晋葛洪《西京杂记》)。《太平御览》卷159中引《图经》云:“梁孝王有修竹园,园中竹木天下之选集。诸方游士各为赋,故馆有邹枚(西汉辞赋家邹阳、枚乘——引者注)之号……又有雁鹜池,周回四里,亦梁王所凿。又有清冷池,有钩台,谓之清冷台。”梁冀的苑囿亦在洛阳,“采土筑山,十里九坂,以象二崤。深林绝涧,有若自然”(范晔《后汉书·梁冀传》)。

  魏晋六朝时,崇尚自然成为一时的美学倾向,谢灵运把浙东山水游玩殆遍。但这些世家大族、贵胄弟子并不满足于一时的游山玩水,还企图身在朝堂又能享受山野之趣。于是第宅园林开始勃兴。北魏的杨衒之描绘洛阳一带的造园活动是:“帝胄王族、外戚公主,擅山海之富,居丛林之饶。争修宅园,互相竞夸。崇门丰阁,洞户连室。飞馆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园园都有。莫不桃李夏绿,松柏冬青”。西晋石崇于洛阳所筑的金谷园,东晋名士顾辟疆在苏州筑的辟疆园当时名气最大。据说王羲之来苏州时欲慕名一游,由于与顾素不相识被挡在门外。这座园林到唐时仍盛名不衰。李白诗中有“竹暗辟疆园”之叹,晚唐诗人陆龟蒙寓居苏州时也写过游园诗:“吴郡辟疆园,在昔胜概敌。前闻富修竹,后说纷怪石。”

  唐宋时期,科举取士代替了门阀制度出身庶族地主的下层文士得以跻身仕途。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朝则刻意经营第宅园林,以明淡泊之志;在野更以别业山居作为优游林下的精神寄托,于是私家园林之风更盛于魏晋。唐武宗时,官居相位的李德裕建平泉庄于洛阳之南;宪宗时宰相裴度又筑绿野堂于定鼎门内,日与白居易、刘禹锡等诗友唱和其间;白居易也营造白莲庄于洛阳,又结草堂于庐山。宋之问在终南山中有别墅,后来的王维购下改建为“辋川别业”,终日吟啸其间,写下《辋川集》著名的诗篇。据北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记载:“贞观、开元年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有千余邸。隋唐以后,北方经过五代战乱,经济重心逐渐向江南转移。到了两宋,名园多在江南。著名的有吴兴的石林,真州的东园和海宁的南园。苏舜钦在苏州造沧浪亭,梅圣俞晚年又在邻右造园。南宋时,杭州因是政治经济中心除聚景、集芳、珍珠、南屏、追祥、玉壶等皇家园林外,据《湖山揽胜》记载,当时著名的私家园林就有四十多处。

  明清时期,第宅园林的造园艺术达到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顶峰。技术精湛、格局雅致又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并逐渐形成了风格和流派。当时的园林风格主要有三个流派:京师派、江南派和岭南派。其中以江南派的第宅园林水平最高、数量也最多。目前尚存的江南园林多为明清时所建,如明正德年间无锡秦氏的凤谷行窝,嘉靖年间苏州的徐氏东园(即今留园),王氏的拙政园,上海潘氏的豫园等。扬州在清代有八座著名的私家园林,康熙、乾隆南巡期间数次临幸,称为扬州八园。这八园是:影园、王洗马园、卞园、员园、南园、东园、冶春园、筱园。据《扬州画舫录》所载,除了这八园外,还有二十多座名园,亦多为康熙、乾隆游览过。

20140216_015
江南派第宅园林代表之一:苏州留园

  二是京师派。以北京为中心,因园主多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所以这些园林从总体布局到山水处理、建筑形式甚至内部装饰悉仿皇家园林。一般规模较大,园内空间少间隔而显得宽敞。布局上亦从四合院演变而来,多采取中轴对称处理。园内以建筑为主,风格上亦受宫廷建筑影响,讲究气派威势。形体高大,气势雄伟。色彩上也趋向宫苑,红柱色瓦,富丽堂皇,和江南园林追求的超世脱俗的意境和素雅淡泊的风格完全不同。北京著名的第宅园林有前海西街的恭王府、著名画家、书法家米万钟的米家花园和明代权相严嵩的怡园。

20140216_016
京师派第宅园林代表:北京前海西街恭王府

  三是是岭南派。岭南派的第宅园林,既无京师派的富丽堂皇,也不学江南派的精心格局,它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更富有民间气息,如广东东莞的可园,顺德的清晖园即是其中的代表。

  这些建于城市或郊外与住宅紧密相连的第宅园林,使园主既得城市之便又无城市的喧闹,既有湖山之趣又无荒僻之弊,正如明代后七子代表人物王世贞所言:“山居之迹于寂也,市居之迹于喧闹,惟园居于季孟间耳”。但要在城内造园,造园的自然环境就会受到限制,造园家们就不得不在平淡中创新奇,这就要求造园家们有更高的艺术匠心,“似取山川来掌上如携天地入壶中”,方能造就意境特殊的山林园林之美,所以第宅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20140216_017
岭南派四大名园之一:顺德清晖园

  (三)寺观园林

  “天下名山僧占多”,许多寺观建在山水名区、风景如画之地,僧人、道士又以他们特有的闲情逸致去勾画经营,所以一些道观、寺院,本身就是一座绝妙的寺观园林。如南京灵谷寺“左群山右峻岭,北倚天之叠嶂,复穹岑以排空,诸峦布势,若堆螺髻于天边”。寺内殿宇如云,富丽堂皇,浮屠耸立。寺周有无量殿、万工池、志公塔、八功德水、梅花坞等胜景。灵谷寺以“灵谷八景”著称:钟阜晴云、浮图秋月、古殿钟声、苍池松影、银杏栖霞、清泉咽竹、空衍应掌、曲水流觞。皆在金陵四十八景之中。常熟县虞山兴福寺位于江苏常熟县虞山北麓中部幽谷间,又名破山寺,为江南著名的寺观园林。清末,同治、光绪光二帝之师翁同龢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被削职,曾息隐于此寺。志载兴福寺山下有泉,“潴而为潭,汨汨灌注,冬夏常盈,渊深澄澈,可烛须眉,天光日华,上下交映”。此潭名空心潭,以常建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而得名。用潭水烹茗,香冽清甜。潭上有九曲桥,周围黄石堆砌如峭壁。空心亭飞檐凌空,立于空心潭侧。唐代诗人常建游破山寺,感其景色清幽,写有著名诗篇《破山寺》:“清晨人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磐音。”宋代书法家米芾手书此诗,后人勒石成碑,建米碑亭。米碑旁园内两株桂花飘香,一丛芭蕉阴绿。碑后有竹香书屋,推窗但见青竹成海,竹香扑鼻。人们朝山进香,既有宗教的虔诚,也有观风赏景的意兴。所以,寺观园林也是我国传统园林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0140216_018
常熟破山寺内的空心亭和空心潭

  道教兴起于我国东汉时期,道观常选在山川形胜之地以象征仙境。东晋时期出现洞天福地之说,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几乎囊括了我国境内所有名山和著名洞窟。唐宋时期,道观的修建可以说是规模空前。据统计:唐代“凡天下观总一千六百八十六所”(《唐六典·祠部》)。嵩山下的中岳庙,唐宋时期盛极一时,有“飞甍映日,杰阁连云”之誉。观内建筑依山而筑,渐进渐深,有中华门、中天阁、崇圣门、化三门等十一进,最后一进凌霄台直融入山体之中,给人无限崇高巍峨之感。观内、楼阁、殿堂、廊庑、碑亭共四百余间。其中北宋治平年间铸造的四大铁人,造型粗犷又具神采,融汇了汉代雄放和宋人的精细。除中岳庙外,全国著名的道观园林还有北京的白云观,泰山的玉皇庙、碧霞元君祠,恒山北岳庙,华山的真武庙,衡山的南岳庙,武当山的玉虚宫、紫霄宫,青城山的上清宫、真武宫,太原的晋祠,杭州玉皇山的福兴观等。

  佛教是东汉初年由印度传入的。洛阳的白马寺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7)被誉为“中国第一古刹”。到了魏晋之际,名僧慧远“率众南下,入隐庐山,建东林寺”(《高僧传·慧美学远传》),这是见于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建筑。除东林寺外,此时建造仍存留至今的著名寺庙园林建筑还有山东长清的灵岩寺,杭州灵隐寺,普陀山的普救寺,会稽的云门寺,余姚的龙泉寺,宁波的天童寺,峨眉山的普贤寺,嵩山少林寺,恒山悬空寺,镇江金山的江天寺,苏州虎丘的云岩寺,扬州的法净寺等。这些寺庙依傍名山胜水,又融入宗教情思,形成一种独特的美学氛围。一些地处山林的寺观,更是结合自然风景进行布局,构成可居可行、可观可游的观赏空间。如悬空寺建于恒山下金龙口西的悬崖峭壁上。全寺的四十余间殿台楼阁,皆是在陡崖上凿洞插悬梁为基,楼阁之间全靠人工栈道相通,栈道下面则是万丈深渊。由谷底仰视,宛如仙山琼阁浮于云端。寺内南北各有危楼对峙,既是碑亭又是门楼,下砌砖壁,上筑楼阁。瀑布从身旁飞泻,藤萝从眼前而生。头上云雾环绕,脚下松涛阵阵。置身其间,宛在灵鹫袛园,令人遐想无限。寺院园林构思之大胆巧妙,于此可见一斑。

20140216_019
恒山翠屏峰半崖峭壁上悬空寺

20140216_020
建在峡谷天桥上的寺院:井陉县苍岩山福庆寺

  唐代以后,佛教园林建筑以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和佛门四绝(台州国清寺、齐州灵岩寺、润州栖霞寺、荆州玉泉寺)为代表,其园林建筑各有特色。安徽九华山的佛寺园林占尽山色,从九华街到天台正顶数峰之间,散落着佛寺三百多座。这些大大小小的佛寺与山中的涧溪、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相掩映出没,既有宗教的神秘、肃穆,又有山色的清幽可人。浙江的普陀山则独揽水光。在这座长8.6公里,宽3.5公里的小岛上,有寺院、庵堂280多座。由于海浪的冲击和海水的剥蚀,形成潮音洞、千步沙等海岛奇观。洞幽岩奇,海市变幻,使这个佛教园林群落显现出与九华、五台、峨眉山寺观园林不同的美学风貌。

20140216_021
普陀山潮音洞

  (四)名胜风景园林

  所谓风景名胜园林是指非私人拥有而为大众所共有的园林,即今日所称的公园。东晋兰渚山下的兰亭可以说是见于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名胜风景园林建筑。它以兰渚的自然山光水色为主,点缀以若干亭廊而成。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绍兴一带的男女老幼便来到兰亭踏青游春,做一种叫“曲水流觞”的游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可能是这类公共游豫活动的最早记录。

20140216_022
最早的名胜风景园林之一:绍兴兰亭

  到了唐代,出现了更多供大众共同游赏的园林。白居易在杭州,发动市民疏浚钱塘湖(即今西湖),修筑有名的白堤,使杭州城西山水成为优美的公共园林我们从明末作家张岱的《西湖七月半》这篇纪实散文中,可见当时杭州市民的游园盛况:“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是夕好名,逐队争出,多犒门军酒钱,轿夫擎燎,列俟岸上。一入舟,速舟子急放断桥,赶入胜会。以故二鼓以前,人声鼓吹,如沸如撼,如魇如呓,如聋如哑。大船小船,一齐凑岸,一无所见,止见篙击篙,舟触舟,肩摩肩,面看面而已”。桂林山水,中唐以后也成为风景胜地。“江若青罗带,山为白玉簪”组成了长达百里的天然画图。苏州的虎丘是一处以山为的自然风景园林。加上剑池等人文景观,也成为一处有名的名胜风景园林。从明代的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写的《虎丘记》,亦可见其一斑!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雷辊电霍,无得而状。

20140216_023
著名的名胜风景园林:苏州虎丘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