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音绕“网” 古韵悠长——国学网印象

  行走于喧嚣的网上世界,你也许会被眼花缭乱的信息冲击得辨不清方向。在你累了倦了的时候,有这样安静的一隅,它让你仔细品味唐诗宋词的韵味,悉心聆听国学大师的教诲,令你在纷乱浮躁的信息时代中重新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便是“国学网”(www.trostore.com)。

  今年4月开通的国学网是一个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综合网站。网站整体风格简洁大方、端庄素雅。其中,“古籍原典”频道按传统的经、史、子、集进行分类,以简体新式标点,将十三经、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全唐诗、全宋词、全元散曲、明清小说等数百部上亿字的古籍资料送上互联网,充分体现了信息社会共享、开放的时代特征;“学术动态”收集和发布最新学术活动和阶段性研究成果;此外,“学术争鸣”、“学术交流”等栏目也对国学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国际交流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国学网的开通,为中国古典文化插上了信息的翅膀,是网络时代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有益尝试。

  国学网的出现对研究中国古典文化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各类古代典籍更是浩如烟海,传统的资料搜寻工作费时又费力。而国学网使这一切变得简单可行。不仅如此,通过现代手段,网站随时将最新的学术动态公之于众,加强了学术交流,方便了学者们的研究工作,有利于提高学术的精度和质量。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长汤一介先生说:“国学网对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有非常大的帮助。它不仅大大缩短了我们查找文献的时间,而且还能帮助我们对所研究的课题提出若干深化的角度和可以作为强有力的佐证的统计数字。这些数字是在别的地方很难找到的。”庞朴、乐黛云等知名学者也同样对国学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国学网不仅仅是专家进行学术研究的园地,也为那些对传统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网民们建起了一个网上精神家园。在国学网中,章太炎、陈寅恪、王国维、熊十力、钱穆等近现代国学大师的作品让一些读者大呼过瘾,一位网友在留言中也毫不掩饰表达自己在国学网上看到《柳如是别传》这样的“冷”作品时的惊喜与“幸福”之情。“敦煌研究”、“佛学研究”等专栏也令喜爱艺术、历史与宗教的网民们大饱眼福,同时也更为他们的欣赏增加了学术的视角。国学网通过信息技术这一现代化手段拉近了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距离。或许,在网上重温中国经典,也有别样的意境吧!

  一提起“国学”,也有些人很容易将其与“故纸堆”、“之乎者也”等老气横秋的一类词联系在一起。无庸讳言,传统文化本是孕育中华文明的精神之泉,而伴随着中国社会奔向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我们与这些曾经滋养我们心灵的文化经典有了一些距离和隔阂,甚至对此产生了冷漠和恐惧。在迅猛而快捷的信息社会,国学能否搭上时代的快车走向现代?如何借助高科技手段来开发国粹?这是每一个深深眷恋文化之根的中国人不可回避的课题。国学网无疑为此做了一个有益的实践,它通过最现代的文化载体———互联网,为古老的民族文化经典注入新的活力,并以另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它独特的魅力。

  有网友把国学网比作“学林中的一湾清泉,商海上的一方绿洲”。在充斥着商业味道的网络世界中,国学网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许多网民找到心灵栖息之地。在网民的留言中,从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从事文化传播工作的普通语文老师到对中国文化怀有感情的大学生,他们都表达对网站工作者的认可和一份坚定的支持。对许多网站而言,或许赚取注意力不难,但能赢得尊重却不易。可以说,国学网是网上世界的一股清流,赢得了人们由衷的敬意。

  在书目资料库、全文资料库、影音资料库的工作已经基本展开之后,1999年7月,台湾第九次“电子、通讯、信息策略会议”更是通过了“典藏数字化计划”。此计划要实现将重要的文物典藏全部数字化的目标,建立起一个和谐的数字典藏,以促进人文与社会,以及产业与经济的发展。台湾中央研究院负责筹备及协调事宜,总计投资近6亿台币,于2000年1月已正式展开。看一看参与此计划机构的七个单位:故宫博物院、台湾图书馆、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大学、中央研究院,就能够知道台湾对此计划的重视程度。

原刊中国青年报主办《数字青年》2000年10月16日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