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大地之歌》唐诗歌词解译及作品评价”学术研讨会

  由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大学、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联合发起主办的“马勒《大地之歌》唐诗歌词解译及作品评价”学术研讨会,2000年12月1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本次研讨会得到李岚清副总理的特别关怀,汇集了近三年来有关这一课题研究的各方面成果,研讨会由歌词解译和作品评价两部分组成。参加研讨会的有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笃文教授、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家钱仁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家廖辅叔、于润洋、张前、北京大学严宝喻教授、葛小音教授、总参三部研究员任一平、陆震伦等近30余人。

  《大地之歌》为著名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古斯塔夫·马勒的代表作品,创作于1909年10月,首演于1911年11月20日德国慕尼黑。该作共六个乐章,歌词分别来源于七首中国唐诗,学者们一致认定第一乐章《尘世苦难的饮酒歌》源自李白的《悲歌行》;第四乐章《美人》亦出自李白之手,题为《采莲曲》;第五乐章《春天里的醉汉》则脱胎于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而第六乐章《告别》则是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和王维《送别》二诗拚合而成。问题的焦点集中在第二乐章和第三乐章之上,目前第二乐章《寒秋孤影》已顺利得到解译,确认为唐朝诗人钱起的《效古秋夜长》。第三乐章署名李太白的《青春》,则形成不同观点,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教授认为《青春》源于《宴陶家亭子》,光明日报文艺部秦晋先生和中央音乐学院廖辅叔教授认为《青春》源自《夏日陪司马武公与群贤宴姑孰亭序》,总参三部任一平、陆震伦先生则认为《青春》源于《清平调三章》题注,而周笃文教授则认为《青春》完全是译诗者兴致所至的仿作。

  《大地之歌》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次伟大创举,研讨会对该作的音乐文化意义和作品价值进行了深入探讨。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对近100年前西方音乐家接受中国文化的成功回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后还将出版关于这一课题的专题论文集。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