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行中的金
内容提要: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五行的意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的“金”原来指的是金属,后来则代表气或者风。五行学说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由最初的五材说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自然体系。
关键词:金;五行;传统文化
五行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五行的意义及所指也是不断变化的,譬如其中的金前后所指就完全不同,由代表金属的人工之物变成了代表天和气(风)的自然之物,五行学说也由原初缺乏内部联系的五材说发展为一种宇宙体系和认识模式,体现了文化的融汇和理论的发展。
一、五行说的缘起
五行学说的直接来源是五材说。据《尚书大传·周传》,武王伐纣,军至殷都之郊时,士兵们唱道:“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这是关于五材说的早期记载,其中讲到的水、火、金、木、土是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种东西,水火用于饮食,金木用于造作,土有生长万物(尤其是庄稼)之用,这是为人所用的五种最重要、最普遍的五种东西,是人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五种材料,故谓之五材。子罕曰:“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这也是强调其为人所用的特点。
因此,五材说与古希腊和印度的元素说不同,不具备太多的理论意义,也缺乏抽象思维的特点。五材只是五种为人所用的东西,既不是世界的本原,也不是构成万物的原始材料。中华先民只是强调其功能,而且是为人所用之功用,表现了重功用而轻理论的特点。其归类也与直接的生活所需相关,水火用于烧煮食物和饮用洗涤,这是最基本的需要。金木相连是由于二者是制造工具、器物的基本原料,金指金属,木为木材。将土归入五材,似带有一定的抽象思维的特点,但事实上仍是源于对土生五谷的直观和对其有生物、载物之用的思考。因此,五材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其联系不在于“天生”,而在于“人用”,从人所需用的意义上五材才产生相关性。
五材说只是先民对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种东西的概括,继之而起的五行说则从直接的功用观中解脱出来,开始对五材本身的性质产生兴趣,在理论上更进了一步。《尚书·甘誓》有“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之言,但并未作明确的解释。《洪范》对此则有详细的说明,其载箕子之言曰:“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表明已从五种东西对人的功用的研究开始转为对它们本身性质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还处在初期阶段,不很准确。其中对水火性质的说明比较科学,言木以曲直为性就失于表面,而称金能制造盔甲器物、土能生长苗稼,就显得未脱功用论的习气了。值得注意的是,将五行与五味相对应,表明五行已开始成为
一种模式和理论,不只限于其自身的功用和性质了,这确实是一大突破,为后来五行说成为一种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当五行说演变成一种理论模式之后,原有的对水、火、金、木、土的功用和性质的简单说明就显得不够了,于是五行说又与四时、五方学说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时空理论体系,同时又探索了五种东西之间的内在结构和联系,使之成为一种系统的宇宙模式。
将五行与四时、五方学说结合起来,只是为了赋予五行说时空体系的性质,使之从素朴的五材说和功用观中解脱出来,上升为一种普遍的高级的理论。这种努力事实上是很牵强的,因为二者之间并无多少内在的联系。这种人为的融铸和拔高在解释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如以五行配四时,就会出现有一行无可匹配的问题。以五行配五方,所谓东方木、南方火、西方金、北方水、中方土也很勉强,就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来说,南方暖为火,北方冷为水尚可解释,东方木、西方金则毫无理由,中方土也只能是人为的观念,并无多少说服力。但是,这一努力体现了先民由直接朴素的功用观向抽象深刻的时空观过渡的探索,表明了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其价值和意义还是不可抹煞的。
五行学说成熟的另一标志是确立了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结构,即它们之间相生与相克(相胜)的关系,从而将松散的五行变为一种整体的系统。《管子·五行》将木、火、土、金、水与五时相对应,体现了五行循环相生的关系。五行相胜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亦已产生,《左传》昭公三十一年记载“火胜金,故弗克”,哀公九年记载“水胜火,伐姜则可”。这一思想在战国后期时已然成熟,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即阐述了这一观点,认为土、木、金、火、水依次相克,并以此解释朝代的变更和历史的循环。
其实,五行相生思想还可推至殷末周初,文王八卦即包含了这一思想。据文王八卦,八卦的次第是震、巽、离、坤、兑、乾、坎、艮,其中震、巽为木,离为火,坤为土,兑、乾为金,坎为水,正体现了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关系。当然这种将八卦与五行相配的理论是否源于周初还是一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五行学说的成熟不仅意味着五行之间关系的深化和系统化,还使五行本身的意义和所指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原初的五材是指人的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五种东西,体现了一种狭隘的功用观和实用精神。一旦成了一种时空体系和宇宙结构,原初的五材就值得推敲了。在五材说中,五材之外的人才是真正的中心,五材只是人的附属物,只在为人所用的功能方面才具有意义,其本身的性质和价值则无足轻重。而当五行说成为一种宇宙体系时,其自身已成为一种自在的自然系统,人的作用和影响自然要排除在外,人不再是五行的中心。此时的五行已然与古希腊和印度的元素说接近,成了万物的始基,其意义和所指已经产生了根本的转变。因此,尽管水、火、金、木、土的名称未变,其性质已经产生了根本的变化,由用到体,由他在到自在,从为人到为己,这就需要对之进行重新考察和定位。
二、金的意义的转变
在五材说中,水、火、金、木、土只有后天的意义,故水火为人饮食取暖之用,金木是制造器物的原材料,土有生物、载物之用。五材既是为人所用之物,也是人类开发创造之物。水是人凿井穿壤引来的,火是人钻木击石取得的,金是人淘制冶炼而成的,木是人砍伐搬运而得的,土是人开荒耕植而有的,因此其中处处体现着人的影响和作用。而在成熟的五行说中,五行已由后天造作之物转为先天自然之物,水是自然的水,同时还代表液态的物质,火还兼摄阳光、热能,代表无形的存在,木不再是为人造作之用的木材,而是代表植物和生命,土也不单指土壤和农田,而是代表大地和固态的物质。那么,金又代表什么呢?作为金属,金包含的人工成分是最多的(较之其他四行)。金属的出现是人类生活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代表着文明的产生,然而在作为万物始基时,金又是最不合乎情理的,因为这种后天的人工冶炼的东西无法充当先天的宇宙基本元素,在各种形态的文化之中,也罕见将金属作为万物始基的现象。因此,作为金属的金已然不能充当成熟的五行学说中的一行,必须赋之以新的意义。那么,金又应该代表什么呢?
将五行说与古希腊与印度的元素说相对照,就会发现在古希腊和印度文化中,水、风(气)、火、土(地)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在古希腊时代,这几种元素是分散的,或以水为基本元素如泰勒斯,或以火为基本元素如赫拉克利特,而在古印度文化中,地(土)、水、火、风(气)作为四大共同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但是在中国的五行学说中,比古希腊和印度多了一个木(生命),少了一个风(气)。将生命纳入自然系统之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特色,而在五行中没有明确提到风(气),不能不说是一种疏漏和不足。因此,在成熟的五行说中,金的意义和所指应当有所改变,由代指金属转为代指风(气)。
风(气)也是人日常生活不可暂离的东西,为什么在五材说中没有它的位置呢?首先是由于风(气)是一种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同时也是完全天然的无限丰富的资源,是故百姓日用而不知,用不着考虑空气的缺乏和污染(这是现代人的难题)。其次,是由于风(气)是不可控制和造作的,不能象水、火、金、木、土那样成为人类开发、制作和控制的对象。因此风(气)没有列入五材之中,为五行学说的成熟造成了天然的障碍。
然而,作为一种宇宙体系,在五材中占重要地位的金属就必须让位于作为自然元素的风(气),否则就不能成立。风(气)不仅指空气,还代表了气态物质,如此火、风、水、土代表了无形态、气态、液态、固态四种相,木则代表同时具备四相的生命。或以金为矿石,那么它也只能代表与土重复的固态,不能改变缺乏气态存在的问题。
将气(风)作为万物的始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并不陌生,事实上,气作为宇宙的本原比火、水、土、木具有更重要的地位,当然,此时的气已从空气进一步引伸为元气了。气本原论在中国哲学传统中一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将宇宙的本原、万物的始基归为一气,由此一气派生出宇宙万物,万物又复归于一气,这比以直接的水、火等元素为始基在理论上更进了一步。因此将金释为气(风)并不是特立独行的异见,而是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应的。
不仅作为万物始基的金应释为风(气),在解释五行的内在结构和相互关系晨更应如此。古印度文化中的地水火风四大之间并无内在的联系,而中国的五行学说则由于将生命(木)纳入自然系统之中而形成了相生相胜的内在联系和动态结构,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
五行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系统,其中没有人为的因素,因此作为人造物的金(金属)在其中没有自己的位置,而应以自然的风(气)代之。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水又生木,循环相生。从相生方面讲,土生金,金生水,土生金似可释为从沙土中淘出金子或土之中出产矿石,但沙里淘金是人工活动,不是自然现象,土中出产矿石也要通过人工开采才能实现或完成,而且如此解释便无法说明金生水是怎么一回事,黄金、矿石是不会生水的,如果说通过炉火冶炼可使金属化成液态,其中又是借助人工活动,而且这种液态高温的金水只能烧死树木,绝对不会生木的。或云金属可以吸附水气而生出露珠,可谓金生水的正解,但如此得到的些须之水恐怕难以起到浇灌树木的作用。因此如果将金释为金属或矿石,五行相生的理论便无法自圆其说。而若将金释为气(风),问题便迎刃而解。土生金,即从大地蒸发出水蒸气和其他气体;金生水,即从大地蒸发出来的水蒸气等上升到高空,形成云雾,云遇冷又变成雨降临大地。雨水浇灌树木,即水生木。如此则完全合乎情理。
从五行相胜(克)方面而言,其顺序是金、木、土、水、火,火又胜金,循环相胜。其中火克金,金克木。火克金,似可解释为炉火冶炼金属,将金属化为液态,但这又是人工活动,自然的火不会自己去冶炼金属的。金克木,似乎最易解释,即用金属制成的刀斧等工具去砍伐树木,然而这还是人工活动,金属之物绝不会自己跑去砍树的。若将金释为气(风),火克金即意为火可以抵消风带来的寒气,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气流(风)的状况。金克木即意为风可以摇动或摧折树木,这都是自然的施为,并无外在的人为的因素,而且在情理上也说得通。
因此从五行相生相胜的内在关系上来讲,将金释为金属或矿石是不合理的,而将其释为风(气)则合乎道理。是故成熟的五行说理当将金释为气(风),这较之五材说当然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对于五行学说演革中金的意义的转变尽管尚无明确的说明,但是前人在发展及运用五行理论时已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如传统中医理论以五行配五脏,认为肺属金,肾属水,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其中将肺与金联系起来就很能说明问题。若将金释为金属,就很难解释,因为无法想象肺与金属或矿石有什么联系。而将金释为气就非常自然了,肺是呼吸器官,是呼吸空气的,当然与气(风)有关。这表明中医理论在运用五行时,已然悟到金应该代表气(风)而不是金属。
从五行与四时、五方的关系来看,按照传统的观点,木配东方,为春;火配南方,为夏,金配西方,为秋;水配北方,为冬;土居中位,配四时,这种相配的理论尽管十分勉强,但也代表了一种理论探索。以金配西方,为秋,这本身并无多少道理,但秋季为冷暖交换的时节,西风频频,秋高气爽,表明古人已猜测到了金与风(气)的关系。如若以金为金属,就显得毫无道理和意义了。
从五行与八卦的关系来看,金也应该代表风(气)。八卦与五行源于不同的思想系统,五行源于五材,最初是指为人所用、为人所制的五种最基本的物类,八卦则是人通过对自然世界的观察而概括出来的八种物相。也就是说,五行原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和产物,带有人为与功利的色彩,八卦则是人所观察到的自然物相,具有天然的本原的特点。因此,中国文化中并不缺少类似古希腊和印度的元素说,只是这一学说不在五行之中,而是体现在八卦上。
八卦之中,天(乾)与风(巽)一样,代表气,天事实上指地球外边的大气层,不具备人格色彩和神圣性;地(坤)与山(艮)一样,代表土,土与石本来就是一体的;雷(震)与火(离)一样,代表火,雷电也是一种火;水(坎)与泽(兑)一样,代表水,泽当然也是水。因此八卦事实上是气(风)、土、火、水四种元素的展开,为了配合八种卦象才将这四种元素分为八种自然物相。(1)将八卦与五行相对照,就会发现五行多了一个木(生命),少了一个气(风)。八卦始终讲自然物相,故不需要生命系统的加入,而五行之中缺了气(风)是不能代表完备的宇宙体系的,因此金应释为气(风)。
据朱震之说,以八卦配五行时震、巽为木,离为火,坤、艮为土,乾、兑为金,坎为水。以乾、兑配金,乾为天,为流行不息的大气层,兑为泽,水土相杂谓之泽,其中常有氲氤蒸腾之气。总之,乾和兑与金属毫无关系,与气(风)则密切相关,此处之金亦应释为气(风)。
在以八卦配五行时会遇到一定的困难,这主要是由于八卦是一个自然系统,其中并没有生命(木),而五行作为一个宇宙整体体系,其中包含着生命且以生命为中心。为使二者相应,就必须在八卦中找出与木(生命)对应的物相。坎水离火,坤、艮为土,这是原有的解释。将金释为气,乾应为金,兑为泽,似应归于水,但已有坎代表水,故兑归于气,与乾同类。巽为风,为木(《易传》有此解),故归于木,震为雷,为火,似不应归于木,然若强为之解,木能生火,故可将震归于木。这些解释总觉有些牵强附会,正如五行与四时、五方的匹配一样,是硬把不同的理论系统拼为一体,颇有不伦不类之感。但古人如此解释时,已隐然将金释为气(风)了。
三、五行说的成熟:以木(生命)为中心的自然系统
五行与阴阳也是密切相关的。或以为阴阳与五行源于两个系统,本不相混,这是正确的。在五行说的早期阶段(五材说),五行只是为人所用有五种东西而已,并无内在的联系。但在成熟的五行说中,阴阳已经内化于其中,与之融为一体,二者的融合比八卦与五行的匹配要自然合理得多。五行之中,土(地)、水为阴,金(气)、火为阳,或细分土为太阴,水为少阴,金为太阳,火为少阳,木居中位,代表阴阳合一的生命。如下图:
太阳
金
少阴 水 木 火 少阳
土
太阴
在五材说中,五材只是一个松散的杂合,并没有一个中心。后来西周末年史伯言“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似有以土为中心之意,大概由于先民认识到大地有生物、载物之功,故将土作为五行的中心。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后世,以致将五行与五方相配时以土配中方。这一观念其实是原始而幼稚的,土作为阴的代表不具备兼摄阴阳的中和之意,故不可居于中位。在五行中,只有木代表生命,同时具备金、土、水、火四相,是阴阳合一的产物,也是最高级的存在。因此木应该居于中位,代表五行的中心和目的。
从文王八卦所包含的木、火、土、金、水相生的次第来看,其循环生灭代表了生命演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及其与自然界的和谐、平衡的关系。从其相生方面而,草木干死燃烧而生火,燃烧后留下灰烬而成土(先民刀耕火种,以成畲田,即此谓也),从土中蒸发出水蒸气等,气体上升至高空,遇冷复化为云雨,下降至地面而成水,水浇灌树木而使之生长。这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是生命(木)与自然相协调而形成的生态系统。
从其相克方面而言,木克土,即木能吸收和固定土壤,火克金即火能克制风带来的寒气,土克水即土能抵御洪水的泛滥,这些都是为木的生长服务的;金克木,即大风能摧折树木,体现了自然界对生命的限制。
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相生会变成相克,相克也能变成相生。如水生木,太多的水也能淹死树木;土克水,同时土也有积聚、保存水的功能。同时其相生相克关系也是循环的,如水生木,木也有积聚云气之用,也能生水,森林多的地方下雨也会多;土克水,水同样可以冲走土壤,冲溃堤坝,也能克土;金克木,大风能够摧折树木,但树木同样可以抵消风力,也能克金,森林植被的防风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五行的内在关系非常复杂,是一个相互促进而又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系统。
在五行系统中,作为生命的木是中心,五行系统也是生命不断通过自我否定而达到不断的自我肯定的循环发展系统。木分解为火、土、金、水四种元素是否定自己和死亡的过程,而通过这种否定和分解又改造了自己生存的外部环境,使自己获得了进一步发展提高的条件和可能。木所分解的火、土、金、水又变成新的自我生存发展的必要元素,这些元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又形成新的生命,因此这一过程也是生命(木)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过程。木散而为四大,四大合而为木,生命与非生命都是通过自我否定而达到自我肯定,通过死亡而达到新生。生命以非生命为中介和手段,以自身为目的,非生命则以生命为中介和手段,也是以自身为目的,二者通过相互利用而达到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完美而和谐的自然宇宙系统。
注释:
(1)参见庞朴《八卦卦象与中国远古万物本原说》,载于《光明日报》1984年4月23日。
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