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二)
3、全真道祖庭之二:山西芮城县“永乐宫”
是我国道教三大祖庭之一,是现存最大的元代道教宫观。它以建筑艺术及壁画艺术而驰名中外,占地面积248000平方米。地处山西省芮城县北郊的古魏城遗址上,南临黄河、北依条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
永乐宫原名“大纯阳万寿宫”,为奉祀中国古代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始建于元代,定宗贵由二年(1247)动工兴建,包括彩绘壁画在内,到顺帝至正十八年(1358)竣工,施工期长达110多年。原建在芮城县西40华里的永乐镇。因此被称为永乐宫。因永乐镇属于黄河三门峡工程库区,由周恩来总理下令,投资220万元,于1959年至1964年原物原貌迁到芮城县城北新址保存,历时六年完成,是我国文物保护迁建古建筑较成功的一例。日本的村山孚称永乐宫的搬迁:“不亚于埃及古代神壁的移筑”。
永乐宫建筑规模宏大,建筑面积8000余平方米,在南北长1000米的中轴线上耸立着六座古建筑:山门、文瀛湖、遇仙桥、宫门、无极段、纯阳段、重阳段,西部为民俗博物馆、服务区、假山、凉亭、吕公祠、王母娘娘殿、东部为停车场、商肆区、午台、长廊、真武庙、石牌坊及后园的聚仙园、吕祖坟。1961年永乐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这些元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优秀遗产。在建筑总体布局上风格独特,东西两面不设配殿等附属建筑物,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永乐宫楹栋和题额
永乐宫不仅是全真教祖庭,更以宫内壁画闻名于世。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是中国现存壁画艺术的瑰宝,可与敦煌壁画媲美。永乐宫现存元代壁画1005.28平方米,分布在无极门,无极殿,纯阳殿、重阳段四座大殿内,以无极殿的《朝元图》为代表。永乐宫壁画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著名戏剧家马少有诗赞曰:“永乐三清铁画钩,曹衣吴带兼刚柔。唐宋遗风满壁是,堪称天下第一流”。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玉属、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其壁画《朝元图》是永乐宫壁画代表之作,也是现存元代壁画的杰作。在殿内四壁402平方米的画面上,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这些人物高达220公分,肩并踵接,共分四层。其中女象二十四身,老人象五身,兽面者八身。画面按对称形式排列,以南墙两侧的青龙、白虎二星君为先导,神龛背后的三十二天地帝君为后卫,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画面上的武将骁勇骠悍,力士威武豪放,玉女天姿端立。整个画面,气势不凡,场面浩大,人物衣饰富子变化而线条流畅精美。这人物繁杂的场面,神彩又都集中在近300个“天神”朝拜元始天尊的道教礼仪中,因此被称为《朝元图》。画面上八位主像3米以上,玉女像1.9米以上。画面按对称美的仪仗形势排列,以青龙,白虎为先导;32位天帝君为后卫.八位主神为领班展开浩大的朝拜仪式。画面和协自然.主次分明,表情逼真,色调优雅;衣饰千变万化;场面波澜壮阔,气势雄伟。《朝元图》构图恢宏,大气磅礴。人物造型饱满,面貌各异,神情生动。肃穆庄严的帝君,威武骠悍的天将,优雅美丽的玉女,翩翩欲仙的真人,千姿百态。他们有的对语,有的沈思,有的倾听,有的注视,表情姿态彼此呼应,成为有机的整体,将如此众多而巨大的人物形象组织在一个构图中,构思极为精到。其用笔劲健而流畅,衣纹浑劲紧严谨,显得安稳泰然;衣带飞舞、飘逸,似满墙风动,充分发挥了线条的高度表现力。色彩厚重而丰富,绚烂而协调。道具和背景都有装饰性,在元代画坛上独树一帜。
永乐宫无极殿
《朝元图》不仅反映了道教的完整体系,而近三百身群像,男女老少,壮弱肥瘦,动静相参,疏密有致,在变化中达到统一,在多样中取得和谐。三清殿绘画用笔十分讲究。
他继承了唐宋绘画风格,在衣纹用笔方面,是用猪特制的捻子所绘,从唐代的细密和宋代的顿挫变为圆浑,沉着而有力;不强调吴道子莼条指法的压提变化,而吸收了“吴带当风”的神情。勾勒器物根据不同对象表达了不同的质感。勾画的金鼎、铜炉好似用手可以敲打出声;牡丹、荷花则表现出含露待放的质感;画人物须眉则根根见肉,勾衣带则飞舞临风。在色彩方面作者采用富于装饰性的重彩勾镇的画法增加壁画内容的气氛,有计划的分散使用青绿、石黄、朱砂等石色,用白色或其它单纯的色调间隔起来,重点加工细部纹样,用堆金沥粉来突出衣袖、缨络、服饰、花钿,使观者远望感到有气势,近睹则看到线条及衣饰飞舞临风。壁画上祥云环绕,云气用笔奔放,描绘出了风云变幻的景象,有随风飘荡的行云,有袅袅上升的烟雾,云霞掩映五彩缤纷。
《朝元图》壁画艺术画技精湛,令众多中外学者和游人叹为观止。郑振铎称《朝元图》是大规模的“汉官威仪”的展览,是大组织的人物画的汇集。1963年9月,永乐宫壁画摹本及建筑模型赴日本东京展出,壁画艺术受到各国艺术人士的高度赞扬和青睐。永乐宫壁画也从那时起蜚声中外。日本友人古建专家村山孚先生观看永乐宫元代建筑后,在《永乐宫壁画移始末》一文中说,《朝元图》壁画“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个个活灵活现”,“特别是十几位公主,更令人喜爱,个个体态丰满的妖娆女子”。
永乐宫无极殿东壁:南极大帝与玄元十子中的5人
无极殿西壁:以东华木公和金母元君(西王母)为主神的神祗队伍
无极殿北壁:以紫微大帝为主神的神祗队伍
《朝元图》细部:四真人像
《朝元图》细部:飞天元帅
《朝元图》细部:风伯、雨师、雷公
纯阳殿亦名混成殿,俗称吕祖殿,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纯阳殿内有壁画203平方米,遍在东西北三面墙壁上。壁画绘制了吕洞宾从诞生起,至“得道成仙”和“普渡众生游戏人间”的神话连环画故事,名为《纯阳帝君神游显化图》,绘成组画52幅,合起来构成一部吕纯阳画传。壁画幅高3.5米,面积为203平方米,分作上下两栏,幅与幅间用山石云树连接,每一事件既单独成章,而又能通过景色相互衔接,不知不觉地由一幅过渡到另一幅,是上面一幅的近景又似下面一幅的远景,有一方榜题,是画传的文字说明。从总体看,全画是一个完整的青绿山水通景,描绘了吕洞宾从降生到得道的种种神灵事迹。从局部看,则是各自独立表现一定具体情节的画面。画中有宫廷、殿宇、庐舍、茶肆、酒楼、村塾、医馆、舟车、田野、山川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不少的画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描绘了宋元时代的社会风貌,如生活习俗、建筑形态,农夫、乞丐等各色人物,却画得真实具体,成为了解宋元社会的形象材料,这在道教壁画上是具有创造性的构想。
纯阳殿内对扇后壁的《钟、吕谈道图》,是一幅极为珍贵、人物描写极为成功、情景相融得非常好的一幅壁画。壁画高3.7米,面积16平方米,是纯阳殿壁画的精华所在。画中的吕洞宾和钟离汉坐在深山磐石上,背景是一棵苍劲老松,左右两旁流淌着山中泉水。背松而坐的钟离权,体态壮健,袒胸露腹,赤脚穿着麻鞋。他双目炯炯有神,脸上带着慈祥、亲切的笑容,正注视着吕洞宾。吕洞宾则拱手端坐,神态谦恭的静听,但其两手笼袖、左手轻捻右衣袖的细节,却暴露出内心处在不知何去何从的矛盾之中。画面环境处理巧妙,用笔简练,技法精湛,代表了元代高超的绘画水平。扇面墙相对的北门门额上为《八仙过海图》,南壁东西两侧为《道观斋供图》和《道观醮乐图》。
永乐宫纯阳殿
纯阳殿壁画:渡何仙姑
纯阳殿壁画:八仙过海
重阳殿亦名七真殿、袭明殿,是祀奉“全真教”的创始人王重阳和他的七个弟子的殿宇。殿内出采用连环画形式描述了王重阳从降生到得道度化“七真人”成道的故事。殿内共有壁画157平方米,分布在东、西、北三面墙上,扇面墙后面绘有三清像。前面为七真塑像(已毁)。壁画内容为王重阳画传,共49幅,绘述了他的一生。形式和纯阳殿相似,分幅而兼通景的处理方法。每幅画上留有榜题,也是以重阳降生开始,只是不象纯阳殿严密规整。
永乐宫重阳殿
重阳殿壁画基本上继承了纯阳殿的表现方法,用49幅画面来描述王重阳一生经历。虽然时代稍晚(东壁画中石碑上有洪武元年字样,可知壁画当完成于明洪武元年1368以后),破损亦较严重,但是从其反映道教有关事迹及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来说,仍具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从其绘画风格看,仍与纯阳殿相近。其连环画虽是叙述吕洞宾、王重阳的故事,但却展示了当时社会人们的活动,几乎是一幅幅活生生社会生活的缩影。平民百姓的梳洗、打扮、吃茶、煮饭、种田、打鱼、砍柴、教书、采药、闲谈;流离失所的饥民、郁郁寡欢的厨夫;王公贵族、达官贵人的宫中朝拜、君臣对话、开道鸣锣;道士设坛、念经等各式各样的社会生活真实记录,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重阳宫主墙壁画
全真道祖庭之一:北京白云观
位于北京西便门外滨河路白云观街,是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一,也是道教全真教派的天下第一丛林。为元代全真教发展兴盛的两大重要人物之一丘处机(另一位是他的老师、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晚年修炼和仙蜕之处。
白云观始建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名“天长观”。金海陵王正隆五年(1160)毁于战火。大定七年(1167)重建,1174年竣工,金世宗赐名“十方大天长观”。是当时北方道教的最大丛林,并藏有《大金玄都宝藏》。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毁于火灾。第二年重建后,赐名“太极宫”。元太祖十九年(1224),全真派的祖师邱长春被赐居于此。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邱长春仙化于太极宫,其弟子伊志平购长春宫东院建道院,名“白云观”。翌年春建“处顺堂”于观中,埋葬邱处机遗骨,成吉思汗赐名“长春宫”。元末长春宫毁于战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更名为“白云观”。明正统三至八年(1438-1443)大规模修建。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协会、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
丘处机修道的北京白云观:全真道祖庭之一
白云观坐北朝南,由层层递进的四合院组成,规模宏大、气势非凡。建筑主要分三路,中路主要建筑有影壁、棂星门、山门、钟鼓楼、灵宫殿、玉皇殿、老律堂、邱祖殿、三清阁四御殿,东西配殿分别为三官殿、财神殿、救苦殿、药王殿,西路为祠堂、元君殿、文昌殿、元辰殿、吕祖殿、云集园;东路有南极殿、斗姥阁、真武庙、火神殿、斋堂、罗公塔。
其间还有24孝图、12生肖影壁和回廊中的名人题刻,第一层院子里有座石桥,名为窝风桥。桥下没有流水,只有一个石头砌成的长方形大坑,这就是春节期间香客们打“金钱眼”祈求财运的地方。白云观主要殿堂均在南北中轴线上。
玉皇殿在中路灵官殿北,是白云观第一道正殿,供奉玉皇大帝,是为玉皇殿。道教认为玉皇为众神之王,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道经》中称其居住昊天金阀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综领万圣,总管三界(天上、地下、空间),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饿鬼)的一切阴阳祸福。
每年的腊月廿五,玉皇要亲自阵圣下界,亲自巡视察看各方情况。依据众生道俗的菩恶良莠来赏善罚恶。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玉皇在其诞辰日的下午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的庆贺科仪。
殿内设神龛供奉“昊天金阙至尊玉帝”。原殿内塑有4圣和其它神像,均已无存。现两侧铜像是明万历年年间铸造。殿内悬有红色幡幢,绣有不同形状的“寿”字,因名“百寿幡”,传说是清末慈禧太后60岁寿辰的祝寿之物,后敕赐白云观而悬挂于此。
白云观玉皇殿
老律堂在中路玉皇殿北,原称“七真殿”,内奉全真道祖师王重阳的七大弟子。七真塑像并排而列,中座者即长春真人邱处机。左座依次为长生辅化宗元明德真君刘长生、长真凝神玄精蕴德真君谭处端、丹阳抱一无为普化真君马丹阳,右座依次为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王处一、广宁通玄妙极太古真君郝大通、清静渊真玄虚化元君孙不二。他们是全真教鼻祖王重阳祖师的七位高徒,活动于金元年代。在重阳祖师羽化后,他们继承其教业,竭力阐道弘教,并分别创立了龙门、随山、遇仙、嵛山、华山、清静等教派,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道教史上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后来,他们全都功行圆满名列仙班,被后世尊为“北宗七真”。是故,全国许多全真宫观都建有奉祀七真的殿堂。
清代改称老律堂。因清代高道王常月祖师曾奉旨在此主讲道法开坛传戒,求戒弟子遍及大江南北,道门玄风为之一振。后世为纪念道教史上这一中兴时期,便改名为“老律堂”。“律堂”即传授戒律之殿堂。
白云观后的戒坛
殿内上悬清康熙帝御书“琅简真庭”横匾。殿前月台右方有康熙四十七年铸造铜骡一骑,鞍桥刻有“康熙岁戊子”字样。此物原在朝阳门外东岳庙,后辗转移此。
老律堂殿内正中悬挂一块金匾,上题“琅简真庭”四字,为康熙帝御笔,其意指在这里是诵经演教供奉真人的祖庭。
老律堂为中路第三进殿堂,建筑面积较大,是观内道士举行宗教活动的地方。每天早晚道士都要到这里上殿诵经,逢道教节日或祖师圣诞,将在这里设坛举行斋醮法会。
白云观老律堂
邱祖殿在中路老律堂北,是观内主要殿堂之一,位于白云观建筑群之中心,自成院落。此殿原为长春宫下院,始建于元朝托雷监国时(1228),原名“处顺堂”。一说始建于明英宗正统八年(1443),因丘处机遗骨埋葬于此,明代全真龙门派后裔改为专祀邱处机祖师,称“长春殿”,清初称“贞寂堂”,至清初乾隆年间称“邱祖殿”,相延至今。
邱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世称长春真人。为全真教始祖王重阳七大弟子(北七真)中年龄最小。金朝登州栖霞(今属山东省)人,世为显族,敏而强记。十九岁出家于宁海昆嵛山(今牟平东南),次年拜道教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为师,追随左右,甚契玄机。王重阳羽化后,他在陕西磻溪洞穴中住了六年,潜心修道。行携蓑笠,人称“蓑衣先生”。后又赴陇州龙门山(今宝鸡市东南)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全真龙门派创始人。大定二十八年(1188)世宗诏至燕京(今北京)问以至道,并主持“万春节”醮事。泰和七年(1207年)章宗元妃赠给《大金玄都宝藏》一部。兴定三年(1219年)居山东莱州昊天观。金朝后期,金、南宋和元都曾派使臣征召,希望能为己所用。丘处机审时度势,作出自己的政治选择。当成吉思汗铁木真于1219年十二月派使臣达莱州征召他时,他刚拒绝南宋的召请。第二年正月便率领弟子十八人启程北上,经过两年多跋涉,行程万余里,于铁木真太祖十七年(1222)到达阿姆罕河南岸(今阿富汗北境)成吉思汗军营,这时他已七十三岁高龄。因此使成吉思汗极为感动,对丘处机说:“他国征聘皆不应,今远逾万里而来,朕甚嘉焉”询问治国和养生的方法,丘处机以”敬天爱民”、减少杀戮、清心寡欲等为回应。成吉思汗又很赞赏,称丘处机为神仙:“神仙前后之语,悉合朕心”,并要群臣铭记:“天俾神仙为朕言此,汝辈各铭诸心”(陈垣《道家金石略》文物出版社636页)。丘处机还为成吉思汗征服山东、河南出谋划策,因此深得成吉思汗信任优宠。后来其弟子李志常作《长春真人西游记》,详细记述了西游经历。此书不仅在历史、地理、宗教、民俗、旅游等方面有引人入胜之处,还在天文、生物学方面亦甚有参考价值,尤其在中世纪的地理游记中,占有相当重要地地位,亦引起西方学者的高度重视。作为宗教方面的典籍,可与唐代玄装《大唐西域记》相媲美。
元太祖十九年(1224年)邱祖返回燕京,太祖赐以虎符、玺书,命他掌管天下道教。诏免道院和道众一切赋税差役。蒙古达官显贵争着与之交往恳请驻大天长观(今北京白云观),从此该观成为全真道祖庭之一。丘处机也不失时机,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发展全真道。他一到燕京,就着手“立观度人”计划,发展道徒。所谓“立观度人”,就是将那些战争中被蒙古人虏为奴隶的,失去生计无法度日的人持牒度为全真道士。据《元史》记载,通过这种方式成为全真道士的,“毋虑二三万人”。丘处机本人则在白云观开坛说戒,弟子们则四处建立宫观,使全真道组织发展到鼎盛时期。据《盘山栖观碑》记载当时全真道盛况是:“由是玄风大振,四方翕然,道俗景仰,学徒云集”甚至“旁门异户,靡不向风”(《道藏》25册,414页)。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诏改太极宫为长春宫,赐邱祖金虎牌,主领道教。同年七月,羽化于宝玄堂,年八十岁。元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诏赠“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加封为“长春全德神化明应真君”。邱处机继承全真道法,开创龙门派。主张清心寡欲,即为修道成仙之本根。著有养生著作《摄生消息论》、丹书《大丹直指》及《鸣道集》、《磻溪集》等。由于龙门派祖师邱长春在元代住持本观。他羽化后又藏仙蜕(遗体)于这里,故后世全真派道徒便尊白云观为龙门祖庭。
今日邱祖殿大殿殿内保存有邱处机塑像。殿中间摆放的巨瓢名曰“瘿钵”,系一古树根雕制面成。钵口上镶有金边,且刻有十八个字“大清乾隆二十一年奉旨重修髹金仍供本观”。此为清朝乾隆皇帝所赐,言观内道士可用此钵到皇宫募化,宫中必有施舍。邱处机祖师之遗蜕就埋藏于此“瘿钵”之下。殿左右两壁所挂书法作品系梅花篆字《道德经》碑贴,为元代大书法家高文举手书。劲力苍古,风韵独特。该碑现在存于陕西省周至县楼观台。殿外柱上对联为:悟道藏玄机四海驰名联信宠,见君礼稽首一言止杀救苍生。原来柱上挂有乾隆皇帝御笔对联“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今存于东陈列室内)。
白云观邱祖殿
吕祖殿在西路元君殿西侧,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分前后两殿,前殿为八仙殿,殿内东西相向塑有民间传说的八仙神像。后殿即吕祖殿,是吕洞宾专殿,此殿是观内唯一的琉璃瓦顶建筑。始建于清德宗光绪十三年(1887),殿内奉祀吕洞宾祖师。
吕洞宾是八仙中影响最大,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关于他的介绍很多。一说他姓吕,名岩,字洞宾,号纯阳子,蒲州蒲坂县永乐镇招贤里人。生于唐德宗贞元年间,原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尽歼唐室子孙,于是携妻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因常居洞中,故字洞宾;妻子死之后,号纯阳子。一说他原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的孙子,因仁途不顺,转而学道。
传说他得道成仙之前,曾流落风尘,在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钟离正在熬黄梁粥,见洞宾有睡意,即授一枕。洞宾醋睡,睡中梦尽生平兴衰:先是中了状元,历翰林际,秘阁学士,学宰相十年,夫妻恩爱,子孙满堂,权势富贵,无与伦比。忽被重罪,籍没家财,妻离子散,流放岭南,穷苦之间,恍然梦觉。醒来米粥尚未熟。于是洞宾被“黄粱一梦”所感化,欲拜钟离求其超度,钟离权又以生、死、财、气十试考验,都心无所动,于量授以金液大丹与灵宝毕法。后又遇火龙真君传以日月交拜之法和天遁剑法。他感司修道要:一断贪嗔;二断受欲;三断烦恼。他以慈悲度世为修道目的,誓愿潜心修道,度尽天下众生。初居终南山,又亲受钟离祖师上真秘诀,修炼成仙。于是周游天下,化度世人,或隐或现,世莫能测。民间淬有吕洞宾三醉邱阳楼度铁拐李、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形象生动。因吕洞宾既精剑术,又能饮酒,善于诗文,故又被称为“剑仙”、“酒仙”、“诗仙”。
宋代,吕洞宾被封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托孚佑帝君”。又曾传度刘海蟾、王重阳,开道教北宗。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奉他为“北五祖”之一,故尊称为“吕祖”。
殿外柱子上的对联是:一枕黄粱点破千秋大梦,九转丹诀练就万动真仙。这正是对吕洞宾祖师从感道、悟道、修道、得道而至成仙整个过程概括而又真实的写照。
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相传他的出生很神异。贞观丙午年四月十四日已时,天乐浮空,突然一似鹤之白鸿从天而降,飞入他母亲王夫人怀中,既而降生了他。吕祖圣诞良辰,白云观要举行仪式隆重的庆祝道场。
白云观吕祖殿
文昌殿位于西路元君殿后面,是供奉文昌梓潼帝君的殿。大殿中间供奉时文昌帝君,左边供奉着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道教奉他为“大成至胜先师”,右侧供奉的是宋代理学大师朱熹。门前是“魁星”,主宰文章兴衰的神,魁星的造型一般是左手拿斗,右手拿笔,所谓“魁星点斗”,民间俗称“魁星点状元”。可是,白云观文昌殿前这位魁星却两手空空,造型很很很是独特。
白云观文昌殿
白云观还保存了大量的碑刻,有重修碑记、捐产碑记、亩产碑记、香火碑记,如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胡潆撰《白云观重修记》,正统十三年许彬撰《赐经碑》;明嘉靖年间顾颐寿撰《白云观重修碑》,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御制《重修碑记》及御笔诗碑,光绪十二年重勒明正德年赵士贤撰《白云观重修》、记载了白云观建筑、发展、变迁的历史情况。观内保存有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行书《老子道德经》刻石,为刻石中的佳品。另有老子石雕座像,传说是唐代的石刻作品。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卿圣泰《中国道教》、钟兆鹏《道教小词典》、赵道一修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陈垣《道家金石略》《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二十五史“释老传”,“中国丹道网”等互联网,《道德真经义疏》、《庄子注》、《重阳立教十五论》等《道藏》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