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著名道观、道长简介(二)
二、两大道派祖庭
1、正一道祖庭——龙虎山嗣汉天师府
龙虎山在江西省鹰潭市东南20公里处贵溪市境内。有关龙虎山和天师府的介绍见《道教四大名山:江西龙虎山》。
东汉年间,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陵(道教徒称他为张道陵)在江西贵溪县云锦山修道,据传经过三年而九天神丹炼成,龙虎出现,所以,此山又称龙虎山。张陵后来到今四川大足县境内的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道教的最高主神。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及其孙张鲁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称其道为“天师道”,第四代天师张盛将天师法裔由陕西汉中迁往张陵原先的得道处:江西省龙虎山。所以龙虎山被视为天师道祖庭,一直延至今日。南北朝时期,道教理论进一步丰富完备,其组织队伍也在扩大发展,出现了北方和南方两派天师道,代表人物分别是寇谦之和陆修静。到了北宋,由于道君皇帝赵佶等帝王的尊崇,道教流派众多。其中以龙虎山龙虎宗、上清派茅山宗和阁皂山影响最大。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朝廷命龙虎山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龙虎宗正式成为江南诸道派统领,且影响大增。到了元代,元廷对龙虎山天师的礼遇、优待更远远超过其它两山。据《元史·释老传》,至元十三年(1276)忽必烈刚平定江南,就召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赴阙,赐宴,赐玉芙蓉冠、组金无缝服、银印,命主管江南道教。第二年,又赐号“演道灵应冲和真人,给二品银印”并规定路设道录司,州设道正司,县设威仪司,皆归张宗演领属。元世祖授张宗演天师头衔,这是道教的天师头衔首次获得朝廷认可,过去只是道教自身自说自话,从未获得官方认可。另外由龙虎宗主管江南道教也属首次,南宋理宗时也只是提举三山符箓。自元世祖后,这两项成为定制,为元历代诸帝所承袭。南北朝时,南方天师道徒造作《正一经》和《正一法文》,后编入《道藏》,列为三洞四辅七部经典之一。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管领江南诸路道教,又加授其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箓”。从此,龙虎宗逐渐成为南方道教的核心,江南道教符箓各派,如三山中的茅山宗、阁皂宗,净明道,以及神霄、清微、东华、天心等新旧符箓派渐渐集合到它的周围,最后形成道教后期两大道派之一的“正一派”。北方的太一道在元以后也归于正一道,皆以江西龙虎山为祖庭。
2、全真道祖庭之一:陕西户县“重阳宫”
全真道是金元时代流行于北方的一大道教流派,创始人为金代初年的王重(1112~1170)。王出身地方豪门,早年曾应金朝武举,为小吏,后辞职还家。金主完颜亮正隆四年(1159),自称在甘河镇遇仙,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大定年间出关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金世宗大定九年(1169)王重阳留王处一、郝大通二徒在昆崳修炼,自己携丘处机等西归。一行到达开封第二年。王重阳即辞世。此后大弟子马钰掌教,其余六真便各自在山东、河北、陕西、河南一带修炼传教,王处一曾应金世宗的邀请进宫讲授道学。
在修炼方法上,全真道不同于正一道的外丹派。所谓外丹,是指用鼎炉烧炼铅汞等药物制成一种称说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丹丸,道教的创始人张陵、东晋的葛洪、陆探微等都是著名的炼丹家。到了唐代趋于极盛,许多著名道士孙思邈、陈少微、楚泽等都以炼丹著名。唐代许多皇帝如德宗、武宗以及名士李白等也都热衷此道。内丹是与外丹相对的一种修炼方法,源于行气、导引、胎息等术。他不是借助于外界的鼎炉铅汞,而是以人的身体为鼎炉,以体内的精气神为药物,通过一定的方法使体内结丹,从而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内丹之术,始于隋代道士苏元朗,他最早将魏伯阳《参同契》发掘出来,用以指导内丹实践。经过唐代的崔希范、刘知古、施肩吾、彭晓等,内丹派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道教修炼流派。崔希范的《入药镜》对后世产生了较大影响。到了宋代外丹派逐渐衰落,内丹派则成为主要流派。陈抟、张伯端等著名道士皆是内丹派,他们所阐述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功法才成为道教内丹派主要的修炼方法。林灵素和王文卿等符箓派代表人物也将符箓与内丹修炼结合起来形成金丹派,内丹也成为道教主要修炼术的道教理论阐发的核心。主内丹修炼,不尚符箓,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
全真道的教义,总体上仍是继承钟离权、吕洞宾的内丹思想,但又富有创新和时代特色。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主张“合一三教”认为儒释道三教的核心都是“道”,并无差别。王重阳说自己所创的全真道是“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孔)夫子为科牌”,“三教者,不离真道也,犹一树之三枝也”。(《金关玉锁诀》)。其次,以“全精、全气、全神”所谓“全真”为成仙证真的最高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全真”境界,就要通过对性的修炼。全真道的修炼之道,即是以降伏心意,明心见性为要旨,是内炼成丹的前提;第三,“苦己利人”的宗教原则。要求修持者把物质生活需求降低到最小程度,摈弃一切物质追求:“饥则餐一钵粥,睡来铺一束草,褴褴褛褛,以度朝夕,正是道人活计”。(马钰《丹阳真语录》)
重阳宫
又称为重阳万寿宫、祖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区西南户县祖庵镇处。是全真教祖师王重阳修道创立全真教与“仙蜕”归葬之地,故素有“天下祖庭”、“全真圣地”之尊称,我国道教全真派的三大祖庭之首。王重阳辞世后,道徒们在其葬骨之地建“灵虚观”,丘处机又请元廷改名“重阳宫”。元世祖时乃更名“重阳万寿宫”。元代时,重阳宫殿堂建筑共计约5048间,东至东甘河,西达西甘河,南抵终南山,北近渭河,全真道徒往往云集于此,最盛时近万人。明清以后,屡遭破坏,宫院逐步缩小。明代以后,重阳宫开始衰落,规模逐渐缩小。现存的灵官殿、七真殿均为清同治十三年重建,建制和规模远非元代可比。
重阳宫的历史,可以概括为:起于金,兴盛于元,衰于明,毁于清末。今日的重阳宫(太清院),奇秀十九峰遥拱于院前。整个建筑依山就势,质朴而精巧。在中轴线上依次为灵官殿、三清殿、三皇殿、升仙台。西侧配殿为三官殿、慈航殿和三阳殿,其前配设鼓楼;东侧配殿为财神殿、天医殿和转运堂,其前配设钟楼。另有一些关于王重阳传说的遗迹如“活死人墓”、“脚印石”、“遇仙桥”等。院前广场东侧之楼阁拟建醮坛,以作斋醮祭祷。
全真教祖庭陕西户县重阳宫
王重阳遗迹作为王重阳修道创立全真教与“仙蜕”归葬之地,这里留下不少关于王重阳的遗迹和传说,主要有脚印石、遇仙桥和活死人墓。
脚印石传说当年王重阳祖师在练功时,鞋中的一粒沙子因为浸染了祖师的仙气,见风就长,虎虎生威,后被祖师蹋了一脚击了一掌,就再也不长了。如今,巨石上几个硕大的祖师脚印依稀可辨,被称作祖师脚印石,而巨石突兀的顶部仍是祖师击了一掌的印记。脚印石出现五种颜色,代表祖师练功所采的五行之气。
遇仙桥在北距重阳官15华里的甘河镇,有一处始建于元初的石拱桥,相传为王重阳早年遇钟吕二仙并受点化而得道之地。遇仙桥是陕西省现今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元代石拱桥,历史的沧桑几乎让遇仙桥湮没于地下,只有供石上精美的龙头浮雕还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1987年在遏仙桥旁重藉挖掘出土的王重阳明代石雕像,村民供奉在桥畔的小庙中。石雕像栩栩如生,重阳祖师端坐正中,气宇轩昂,颇有大家风范:两个书童站立两旁,形象逼真,妙趣油然而生。
活死人墓位于距重阳宫约的成道宫中,是王重阳修道练功的地方。王重阳抗金失败后,掘地穴居,称之“活死人墓”,以方牌挂其上。书云:王害疯(王自称疯子)灵位。七年后,王重阳走出活死人墓,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实现自己的理想。如今还有墓堆,前面有碑石上刻着“活死人墓”几个大字。据当地专家讲以前曾经开过墓道,发现里面确有地下室,看下去深不见底,为了保护起见,没有让人进去,就用土封住了。据记载,王重阳早期曾经在活死人墓中修炼两年,还写了一首《活死人墓赠宁伯功》的七绝诗,描绘了这种特殊的修炼方法。诗中说“活死人兮活死人,风火地水要只因。墓中日服真丹药,换了凡躯一点尘。活死人兮活死人,活中得死是良因,墓中闲寂真虚静,隔断凡间世上尘”等句。
“重阳成道宫”和“活死人碑”
祖庵碑林重阳宫最富盛名的应属“祖庵碑林”。其中收集陈列元时道教全真振石刻文物80余通(件)。其中碑石55通,另有画像二幅、题字两帖、图一面。石碑大多数为螭首龟跌或方趺。尤以31通巨型元碑最为著名许多碑文由赵孟頫、韩冲、姚燧、王重阳、尹志平、商挺、杨奂、姚遂、宋勃、王磐、李道谦、孙德烃等名家高道所书,多用蒙汉两种文字刻成。此外还有少量金代及明清碑石。经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一级文物的12通,二级10通,三级4通。这些碑石记载着道教全真派的历史、教义、修炼要旨等。按内容可分为宗教历史类、书法名碑类、八思巴文类、内丹功法类四种,其中以元仁宗延佑二年(1315)立的《敕藏御服碑》和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立的《孙真人道行碑》最值得称道。另有7通元代圣旨碑,其中5通是蒙汉文合刻碑,为全国唯一。此外还有王重阳及七真画像碑,王重阳手书的《无梦令》词碑;元书法家赵孟頫书丹的《大元敕藏御服之碑》和《皇元孙真人道行碑》;蒙汉文合壁的元五代皇帝圣旨碑;明正一教天师张与村题额“天下祖庭”碑;唐吴道子《钟馗戏鬼图》画碑。这些碑石文墨多出自名家之手。其撰书者声名显赫,在《二十五史》中有传的竟达17人之多,这些碑石是研究中国道教发展史的珍贵资料。如王重阳《无梦令》碑关于长生之道云:“大道长生门户,几个惺惺觉悟。铅汞紧收藏,方始澄神绝虑。心慕心慕,便趋蓬莱仙路。”《全真开教秘语之碑》关于炼功的方法云:“莫奖樽酒恋浮器,每向廛中作系腰,龙虎动时抛雪浪,水声澄处碧尘消。自从有悟途中色,述意蹉跎不计聊,有朝九转神丹就,同奔蓬岛去一遭。”
祖庵碑林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阳宫祖庵碑林
重阳宫内道教建筑还有三清殿、三皇殿、灵官殿、文昌阁、两圣殿、月老祠、三官殿等。三清殿祭奉道教最高神祗“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旁列元始天尊十二大弟子。文昌阁一楼供奉文昌帝君,文昌亦称梓童帝君或文曲星,是中国古代总领功名、学问、文章及保护科举士子的神,在道教诸神中有很高的地位。两圣殿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和“集儒家学说之大成者“朱熹”。灵官殿内灵官王善为道教护法神将,镇守道观,主持人间善恶,专管天下不平之事,其地位相当于佛教中的韦陀。旁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亦为道教四大护法之神。三皇殿奉祀上古之时,中华民族三位祖先,中间供伏羲先帝修文,左供神农炎帝治稼,右供轩辕黄帝崇武。伏羲氏教民渔猎畜牧,炎帝神农氏教民农耕,;轩辕黄帝奠基华夏文明,被尊为“人文初祖”和“大道之源”。三官殿三官是道教最早敬奉的神灵,亦称“三官大帝”。三官的信仰渊源于古代先民对天、地、水的崇拜。上元天官赐福降祥,中元地官赦除罪孽,下元水官消解灾厄。现多以尧为天官,舜为地官,禹为水官。月老祠由鸿禧堂、三霄殿、法物流通处与桂竹小簃组成。三霄殿供奉“送子娘娘、催生娘娘、接生娘娘”。鸿禧堂供奉可亲可敬的月下老人。
重阳宫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