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道教——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道教是我国自创的一种宗教。关于道教的起源问题,后世道教徒编造过许多说法。如起初有借托老子为道教创始人的说法,以后在佛教传入后,受到佛教关于佛国净土迷信的影响,道教徒也编造出一套天宫神仙世界的说法来与之抗衡,并抬出一个据说在天地未分之前就已存在的所谓“元始天王”(或“元始天尊”)作为道教的教主,而老子则成了“元始天尊”所引渡的一个“得道尤精”的“天仙上品”(见《隋书·经籍志》、葛洪《神仙传》)等。其实,道教是从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巫术,特别是战国秦汉以来的神仙方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至东汉末年,才开始出现并形成最初的道教组织。
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其主要内容是追求长生久视,肉身成仙。方士们或倡导吐纳导引,或鼓吹炼丹制药,或从事巫祝术数等。东汉时期,神仙方术逐渐形成两个派别,一派以内修炼丹为主,如相传为东汉桓帝时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作。这一派以后发展为道教中的“丹鼎派”。另一派以符箓咒语为主,如相传为东汉末出现的《太平经》(又称《太平清领书》),就是这一派的代表作。这一派以后发展为道教中的“符箓派”。内修丹鼎派的炼制外丹,是需要有相当的财力、物力才能做到的,因此它在统治者、上层社会中比较流行。相反,画几张符箓,造一碗咒水则制作方便,因此它结合着“治病”,在下层社会劳动人民中有较大的影响。
东汉末年由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由张角创立的“太平道”,都是利用符箓咒水辟邪驱鬼,为人治病,从而在下层社会劳动人民中组织起最早的道教团体的。“五斗米道”最初具有某些劳动者反抗官府、相互救济的积极精神,因此被统治者诬称为“米贼”。而“太平道” 则以宗教的组织形式,发动了汉末最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黄巾起义。
“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张陵为东汉顺帝时人,原籍江苏丰县,客居四川,学道于鹤鸣山(或作“鹄鸣山”,相传在四川大邑县境内)中,自称“天师”(后来道教徒称他为“张天师”,“五斗米道”也称作“天师道”),借托太上老君口授,造作“道书”,传授道徒。据《后汉书·刘焉传》、《三国志·张鲁传》等记述,因为“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所以人们称其为“五斗米道”[1]。又说,其道首为人治病,痊愈后病家要出五斗米,所以也称为“五斗米师”。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行道,张衡死后又由其子张鲁继之。经过张陵到张鲁三代的传道,又加上与地方军阀势力的结合,五斗米道在川北、汉中有很大的势力。据《张鲁传》载,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影响十分大。在他把持的汉中政权中,他实行政教合一,“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即按宗教组织治理民政。张鲁等把初学道者称为“鬼卒”,把入道较久,“受本道已信”的道徒称为“祭酒”,使他们“各领部众”,而在其上又设有“大祭酒”,层层统领。这些祭酒在他们管理的范围内要设立“义舍”、“置义米肉”,使“行路者量腹取足”。就这些情况看,“五斗米道”带有一定的下层劳动人民要求互助的性质。但需要指出的是,张鲁在汉中建立的政权还是依靠于东汉朝廷和地方军阀的,后来又投降了曹操,因此不可简单视为“农民政权”。又据《三国志》注引《典略》等记载,汉中在张鲁入据之前,已有张修在该处传五斗米道 [2],他也是以符咒为人治病,并令祭酒以《老子》五千言教习道徒。汉献帝中平元年,他率领道徒起义,与黄巾军相呼应。黄巾起义被镇压后,张修亦亡。
“太平道”是以崇奉《太平经》而得名的。据《后汉书·襄楷传》记述,在东汉顺帝时,一名叫宫崇的道士向朝廷进献他老师于吉(有的史书作“干吉”)在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太平清领书》,但被认为其中“多巫觋杂语”,“妖妄不经”,未予重视。又说,以后张角“颇有其书”,利用这部书组织太平道,发动黄巾军农民起义。据《后汉书·皇甫嵩传》记载,张角为钜鹿人,他在汉灵帝光和年间传播“太平道”,通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派遣弟子到各地去“以善道教化天下”。十余年间,徒众发展至数十万,分布于全国各州,组织为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他们声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发动了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其弟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因为他们起义时“皆着黄巾为标帜”,所以人称为黄巾军。“太平道”发动的农民起义,目的是明确的,即推翻“苍天”(刘汉皇朝),建立“黄天”(农民理想的政权),实现“太平”(均平)。可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起义最后为曹操率领的地主武装所镇压。
关于现存《太平经》是否就是于吉、张角所崇奉的《太平清领书》,以及《太平经》究竟反映了哪个阶级的利益等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议。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太平道”以“太平”为名,以“黄天太平”(《三国志·孙坚传》)为纲领,显然是与《太平经》有关的。《太平经》中的一些说法,曾为张角领导的太平道起义军所利用。如《经》中说:“此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共养人也。”“或积财亿万,不肯救穷周急,使人饥寒而死,罪不除也。”(《太平经合校》卷67)等等,即可为太平道的平均要求所借用。又如太平道所以定在“甲子”日起义,也是与《经》中所谓“甲为首,子为本”,“今甲子天正也”等说法有关。
由上述情况看,东汉末年形成的原始道教,主要活动于下层劳动人民中,并与农民反对封建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等要求结合在一起。它的宗教活动内容还比较简单,主要是古代长期以来在民间流传的“阴阳五行”、“巫觋杂语”、“符水咒说”、鬼神崇拜等,在宗教理论方面虽说有象《太平清领书》这样的经典,以及奉读《老子》五千言等,但总起来说,也还是比较简略、粗糙,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道教教理。因此,还带着较多的民间宗教的色彩。
魏晋以后,统治者注意了对原始道教的利用和改造。这时除了继续在民间流行着的道教外(如东晋孙恩、卢循等仍然以五斗米道来发动并组织起义),在当时许多门阀士族中也流行起来,如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王氏家族就“世事五斗米道”。而为了适应门阀士族的需要,对原始道教的改造就提了出来。晋代著名道士葛洪、梁代的陶弘景、北魏的寇谦之等都是对原始道教进行改造,使道教适合门阀士族统治者的需要,使道教的教理、教规、教仪系统化的重要代表。如寇谦之即假托得到太上老君的旨意,命他“宣吾新科,清整道教,除去三张(指张陵、张衡、张鲁)伪法”,提倡“专以礼度为首”等等。经过他们的改造和发展,“天师道”(即五斗米道)成了为封建统治服务的道教正统了。
注释:
[1] 或认为,在《道藏·洞神部》伤字号中有《太上玄灵北斗本命长生妙经》、《太上说南斗六司延寿度人妙经》、《太上说东斗主算护命妙经》、《太上说西斗记名护身妙经》、《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等几部内容相关,可总为“五斗经”的道书,其经文中都说是太上老君在汉桓帝永寿初年降蜀,亲口授予张陵。故从思想内容上考察,“五斗米道”的名称,可能与崇拜五方星斗有关。“斗米”乃“斗姆”之音转(见卿希泰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一卷)
[2] 一说,张修即张衡。如《三国志·张鲁传》裴松之注:“张修应是张衡,非《典略》之失,则传写之误。”卿希泰著《中国道教思想史纲》主裴说。
原载于《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