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十一)

  16、结古寺    

  藏语称“结古顿珠锣”,意即“结古义成洲”, 原是当地扎武部落的萨迦派寺院,位于玉树地区结古镇镇东结古山上,也是青海藏传佛教萨迦派主要寺院,青海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萨迦派在青海的寺院主要分布在玉树地区。按其教区可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结古寺是北区主寺。寺内驻有由萨迦寺派来的堪布1人,这与南区萨迦寺不同:北区是由萨迦寺直接派出堪布,而南区则由萨迦三大支派之一鄂尔寺派出,直接对鄂尔寺负责,间接则对萨迦寺负责。历史上,结古寺是玉树北部地区的萨迦派主寺,以建筑宏伟、寺僧众多、文物丰富、多出学者而出名。

藏传佛教萨迦派在青海的主寺:玉树地区结古寺

  结古镇早期有一座苯教寺院,到元末,苯教寺院已不存在,而是两座属噶玛噶举派的小寺(其中一座为尼姑寺),另建有扎武头人的红宫。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西藏萨迦派大喇嘛当钦哇?嘉昂喜饶坚赞(1376——?)来此传教,得到扎武头人的支持,原有噶举派二寺僧尼被迫迁往别处,当钦哇在屈来建筑的基础上建成结古寺。结古寺原有3个活佛系统:扎武迈根?松杰丹增活佛,玉树县巴塘乡人, 1954年被迫还俗在家, 1958年卒,其转世现居印度;文保坚贡活佛,亦殁于1958年,其转世住扎武百户在印度所建之结古寺;嘉那活佛系统,其第一世名多项松却帕文,昌都囊同人,父亲旦正,母亲阿吉,青年时期于峨嵋山、五台山等地居留20余年,清通汉语文,服饰略似和尚,故称之为“嘉那朱古”(汉活佛)。他多才多艺,独创了称为严“多顶求卓”的100多种舞蹈,从而使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玉树地区著名的卓舞即源于此。结古寺举世闻名的麻尼堆也是他晚年所创制。结古寺现有僧侣约400人,活佛数人。现世嘉那活佛更嘎坚赞,生于1950年。1937年藏历十二月一日,第九世班禅大师却吉尼玛在返藏途中于结古寺圆寂。

  整个寺院依山势而建,殿堂僧舍错落有致,远望似多层楼阁耸立。主要建筑有大经堂、协扎、拉姆佛堂、噶堂佛塔以及僧舍220间。其中都文桑舟嘉措经堂亦称大经堂,系萨迦寺大堪布巴德秋君和嘉那活佛第一世多项松却帕文设计,在德格佐钦寺支持下,扎武迈根活佛主持修建,可容纳1000扎哇(僧人)诵经。

结古寺依山势而建,殿堂僧舍错落有致,远望似多层楼阁耸立

  结古寺最盛时,全寺成年扎哇多达780人,完德(幼年僧徒)400 多人。现有寺僧136人(内活佛1人),牛239头,马6匹。由更嘎江才主持寺务。该寺曾出过许多有学识的比丘,担任讲经院的堪布,尊为 “喇嘛”(上师 )。较出名的如 喇嘛囊嘎,著有《般若波罗蜜多释》等5部著作;喇嘛才江是当代玉树名医;喇嘛日霍,擅长历史,著有《大日如来佛堂志》及《藏区文物志》等。寺中藏有三世佛像等文物,及《甘珠尔》、《丹珠尔》等上万部佛经。该寺原藏有嘎阿尼当巴的牦麈、八思巴所赠释迦牟尼唐卡、护法面具和檀香度母、古印度铃杵、传为格萨尔用过的钗钹和扎武部落从故居象雄带来的宝刀等。俱毁于1958年宗教改革。结古寺以“世间第一大嘛尼堆”闻名于世界。嘛尼堆由刻有六字真言“啊嘛呢叭咪哞”的嘛呢石垒成,译为汉语“啊!莲座上圣佛!噢!”有的嘛尼石还刻有经文或佛像,无数“嘛尼石”排一起构成一列经石墙。嘛尼堆藏语称“多崩”,意为“10万经石”。

  结古寺的嘛尼石由第一世嘉那活佛晚年时定居于镇东新寨村是所创建,人称“嘉那嘛尼堆”、“新寨嘛尼堆”。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的嘛尼石堆体积越来越大,到1955年200多年间已堆积嘛尼石25亿多块,形成一个长超百米,宽过五十米,高约1.5米以上透迤连绵的嘛尼石墙,一座占地面积比一个足球场还大的嘛尼石城,堪称“世界第一大嘛尼堆” 。“嘉那嘛尼堆”有几处”门巷”可供人进出。石墙、门巷上挂满了印有经文、佛像的彩布。城中红色神塔高高耸立,庄严神圣。其中的嘛尼石大的有几米大,小的只有十几公分,上面均镌刻着佛像或经文,最常见的是藏文六字箴言。里面还有几万块刻有律法、历算、论述和各种佛像的嘛呢石精品,有的将整套的佛经完整地刻在很多块石头上,连封底、封面都刻了出来,这些石头经书也被整齐地放在嘛呢堆上,刻有经文和佛像一面则总朝向人们可以看到的方向,所刻经文足有近两百亿字之巨,堪称“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成为藏族宗教文化的优秀代表。

多达25亿多块嘛尼石的结古寺“嘉那嘛尼堆”

  17、班庆寺  

  亦称班青寺。藏语为“边钦彭措达杰楞”,意为“边钦圆满兴旺洲”,位于离青海玉树县结古镇28公里的巴塘乡,属噶举派寺院。班庆寺原在玉树地区结古镇镇东结古山上,今日结古寺所在位置。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西藏萨迦派大喇嘛当钦哇?嘉昂喜饶坚赞在此建萨迦教派的结古寺,噶举派的该寺迁往今址。

梅玛山下藏传佛教噶举派寺院班庆寺

  班庆寺原为扎武、布庆、拉达三部落的寺院,由1600多年前噶举派著名高僧、第四世桑吉念巴格莱尖措所创建。其第一世边钦松杰宁巴,昌都地区宁布庄人,学经于西藏粗浦寺,一度在南木措湖静修,精通佛学,曾为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十世活佛却英多吉(1604-1674)的灌顶活佛,由此声名大振,据传不少噶玛噶举派寺院念诵“噶玛巴颂”,首先念诵 “边钦松杰宁巴颂”。 历史上,”噶玛噶举黑帽系第十三世活佛堆督多吉于1797年在边钦寺去世,第十六世日必多吉和九世班禅却吉尼玛等重要人物曾在该寺驻锡。

  由于边钦松杰宁巴活佛的声名和善于经营,曾负责通天河的摆渡事宜,因而班庆寺有众多的香客、村庄和土地。二十世纪初,寺院最盛,寺僧达600多人,寺东嘎哇楞寺南嘱赛楞、寺西德钦楞、寺北隆主楞,分别建有青梅、松杰、宁巴、本巴、热达四位活佛的府邸。其中,边钦松杰宁巴系统是该寺寺主活佛,共传八世,依次是松杰宁巴、隆保、热预、格来宁保、格来嘉措、格勒宁保、珠杰顶旦、谢热宁保、旦增直却。1958年宗教改革前,寺内建有100多柱的大经堂、护法殿、闭关禅房、活佛寝宫、僧舍和佛塔等,经堂内供有高十几米的释迦牟尼镀金铜佛像等珍贵文物。大经堂内供有8米的三世佛镀金铜像,工艺精湛,形象生动。经堂内还陈列着众多宗教文物和珍贵经书。除大经堂外,还建有八座佛塔、灵塔殿中2 座镀金舍利铜塔和1座银舍利塔最为珍贵。现有僧人100多人。

  该寺在2010年4月14日玉树拉秀大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今已全部修复。其中耗资1200万元的五层大经堂高36米,占地面积约12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精美、风格之独特、造型之壮美,在全省乃至整个藏区都屈指可数。

2010年4月14日玉树拉秀大地震中的班庆寺

地震后修复的五层大经堂

大经堂内的小喇嘛

  18、隆什加寺    

  法名“牟居德钦林”,译为“不变大乐州”。 青海藏传佛教觉囊派寺院。觉囊派渊源于域摩孜觉多吉,盛于笃扑巴喜饶坚赞,这是在佛教教义上持有异说的一个教派,因此,被藏区正统佛教格鲁派斥为异端。它也属于泯灭的教派,但在青海果洛地区尚有流行。果洛与阿坝交壤的紫尔噶木塘寺,这是当前觉囊派在卫藏地区唯一的根据地。木塘寺约建于清光绪年间,由加喇嘛俄昂仁青桑吾创建,至今已逾百年。这寺有《觉昂派教史》的刻版,流传于各地,颇负盛名。青海果洛班玛县的嘉官寺(亦叫雅塘寺),甘德县的隆什加寺,都是赞木塘寺的属寺。玉树昂欠县也有觉囊派信众,但没有寺院,只有静修房,因此,昂欠地方的觉囊派教徒们都去赞木塘寺学习或进修。

青海藏传佛教觉囊派隆什加寺

  隆什加寺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下贡麻乡东柯河河阴,寺址在图兰木沟口,距县约40公里。初为帐篷寺院,1983年形成土房寺院。所谓帐篷寺院,即是佛殿为巨型帐篷。这种帐篷很大,如祁连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阿柔大寺,帐房室内面积达300平方米,高度为4米,顶柱多达34根,整顶帐篷共用去牦牛毛近1000公斤,绳子2500米。该寺现有土房经堂和寺主住房。其中僧舍150间,活佛4人,经堂1座,转经房4间,佛堂1座,灵塔12座。1995年有僧侣98人。该寺信徒大致分布在上下贡麻、东吉等乡。隆什加寺在果洛地区较有影响,寺内设禅修院和讲经院,主要修持“六支瑜伽”和时轮九神。这种活动主要属藏传密宗气功修炼,其特点是练功时间长,一般闭帐静修,朝暮不辍,寺主加班南颇通此道。寺僧除修习觉囊派经典,亦兼修宁玛派和格鲁派经文。

觉囊派信奉时轮金刚

扎切阿旺丹增上师

  上师阿旺班玛诺布活佛于2006年在哈尔滨斯卡拉为高考的学生举行了一场文殊慈善灌顶法会,赵本山的高徒小沈阳曾去献花,两年后,小沈阳皈依了觉囊龙什加寺阿旺班玛诺布活佛。

  隆什加寺的法会很著名,连续五天,每天都会放生。五天大概放生一千头的羊和牦牛

隆什加寺的法会放生场面

  19、改加寺  

  正式登记为格迦寺,位于昂欠县吉尼赛乡境内改雄沟的保佐山腰,是宁玛派在玉树区的最大寺院,也是青海乃至全国最大的宁玛派尼姑寺院,僧尼多达500多人,设有13座静修院。宁玛派亦称 宁玛哇或娘玛哇,俗称红教。这是藏区佛教的古老教派,它在全省都有流传。旧派流传的方式有两种,一类出家为僧,一般都剃掉头发,也有留着发辫的(不盘在头上),但都披袈裟穿禅裙。另一类则在家修行,留着头发,盘绕在头上。藏民称其为咒师,其它民族通称为本卜子。黄南与海南区  这两个地区是安木多藏区的旧派集中地方,分别以海南尖扎县直康拉卡,同仁县双朋喜的雅玛扎西且寺、观拉卡寺、江隆寺,共和县当家寺为中心。这两个地区的旧派支系较多,各有上师与传承,在解放前,都以古朗仓为总教长。

青海乃至全国最大的宁玛派尼姑寺院改加寺

  改加寺由改加·仓央嘉措(1864——1910)创建。改加·仓央嘉措吉尼赛乡瓦保格村人,祖姓改加,25岁时拜采久寺措尼活佛为师,一心向佛,47岁时家人亡故,遂将全部家资献出,用于建寺。在自家牧场建成改加寺,主持寺务,为第一世改加活佛。1910年改加·仓央嘉措去世后,该寺认定第二十五代囊谦王、第八代囊谦千户扎喜才旺多杰(1915——1979)之弟昂文求扎嘉措为第二世改加活佛,从而进一步得到囊谦千户的支持,寺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公元20世纪50年代,这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有尼姑800余人、转世活佛9人。寺主改加,曾由十四世达赖喇嘛授给“呼图克图”名号;该寺第二世安曲活佛阿旺桑丁南加地位崇高,达赖准许其头藏金冠。当时拥有改加寺有西藏乌齐县境内的曲科楞尼姑寺、宫尼昂寺、达道寺、道飞寺、达斯寺、阿麦尼姑寺、阿多寺、江牙尼姑寺,西藏丁青县境内的啥曲寺、给该尼姑寺、角毛尼姑寺、发毛尼姑寺,西藏那曲专区境内的啥曲寺、邦吉尼姑寺,青海境内囊谦县东坝乡的代青楞尼姑寺,杂多县的曲冷寺、桑庆尼姑寺、调泽巴嘎尼姑寺,玉树县的苏鲁尼姑寺、它玛尼姑寺、曲吉尼姑寺等20多座属寺。

  现在改加寺全寺有尼姑近500人,其中200人常住寺院。有讲修做道场、马头修行室、密集修行室、意集修行室、八令修行室、大威德修行室、三根修行室、意修修行室、怒莲修行室、空行修行室、金刚撅修行室、寿修修行室、度姆修行室、金刚心修行室、宏明修行室、咒修修行室等十六座修行室。每个修行室约十五人左右昼夜修行。还有两个三身修行室。其中金刚橛修行室里有三十余名尼姑在修行,三个护法殿不断的轮着念诵,八个斋尼常轮着守八对,斋上述是经常性的主要佛事。

改加寺金刚橛修行室里三十余名尼姑在昼夜修行

  现任第三世转世活佛昂桑仁波切·噶玛阿旺旦白旺久于1986年7月出生在囊谦县尕羊乡麦涌。幼年时,他被以噶玛巴为首的诸多高僧大德认定为宁玛派的主寺格迦恰寺的佛法之主至尊阿旺桑丹朗杰的转世灵童,取名为噶玛阿旺旦白旺久。在随从僧俗弟子的强烈要求下,寺庙里举行了隆重的坐床典礼。后来他又被政府确定为至尊阿旺桑丹朗杰的转世灵童,再次举行了坐床典礼,并颁发认定书。 成年之后的昂桑仁波切看到自己母寺破败的现状和家乡的交通不便等各种现实问题时,他决心努力改变现状。他夜以继日地游方化缘,募集资金,并用募集来的资金修缮寺庙,修建公路。公路的修通,不仅方便了僧俗群众,也使马、牛等牲畜减轻了劳苦。虽然这样,但由于文革期间寺庙遭受很大的破坏,修缮过的母寺现在仍然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僧人的居住条件也非常有限。虽然寺庙的处境令人可忧,但噶玛阿旺旦白旺久仍然坚定普度众生之心,为了世界的和平和众生的福祉,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2008年,在活佛昂桑波仁切的多方奔走和努力下,有关方面同意在麦永村成立小学,以解决这里孩子求学难的现实。学校成立一年多来,在教育部门和宗教界热心人士的鼎力相助下,麦永村小学已经逐渐完备,师资力量也相对稳定。学校有4个年级,开设了藏语、汉语、数学等多门课程。170多个孩子的梦想已经变成了现实!在三世活佛昂桑波仁波切的主持下,寺院得以重振,尼众已达450位之多。年轻的昂桑波仁波切活佛不仅主持着重振格迦寺的使命,而且要给近500位尼众灌顶、口传,护持她们全面修行。

改加寺三世活佛昂桑波仁波切

  改加寺一年中会举行不同内容的大法事,法会期间上千,灌顶和授法时上万人。

  那若六法   

  宁玛派的修习中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那若巴传下来的“那若六法”。那若巴于公元十一世纪出生于印度,是得大成就者底洛巴的弟子,西藏玛尔巴译师的上师,为玛尔巴传授了胜乐密法以及那若六法。这六法有两种解释,一是脐轮火瑜珈、光明、幻身、中有、往生和夺舍,一说是脐火、光明、幻身、双运、往生和夺舍。那若六法之首要即脐轮火,也称作猛厉火,或名绝地火,是密宗圆满次第中的根本法之一,教导修习者的意志要集中坚守存在于下腹部的脉、风、明点,以使脐中针影(形如倒竖梵文字母阿)燃起熊熊火焰,光芒四射,功能猛厉,能焚烧一切不净蕴界,灭尽一切烦恼思想,迅速生成智慧,获得成就。

  改加寺的尼姑们奉行着这样的修习方法,为了考验修习的程度,每年的蛇月十五日,都要举办一个神秘的法会,这个法会的名字叫作“曲热”,目的就是来证明修习者们获得的成果。所谓蛇月,通常应该在公历的元月,中国农历的腊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而十五日又是最冷的月份中最冷的一天。“曲热”法会只有闭过关的尼姑才有资格参加。在改加寺,闭关有几种形式,一种称作普仓,一次闭关7个月,因为这个经文念一遍需要7个月,闭关期间不能出门;另一种称作格松,需要闭关3年3月零3天,闭关期间在固定时间内不能说话、不能睡觉、不能饮食;还有一种称作农内,也需要7个月,闭这种关时一天可以吃饭说话,隔一天则不语不食不睡。但闭关后不能马上就参加“曲热”法会,还要接受喇嘛灌顶,获得参加“曲热”法会的资格,然后在3年中练习口诀、密法,才有资格参加。在这最寒冷的一天深夜,圆满的月亮升起时,参加法会的尼姑们将衣服全脱在一个房间,裸体走到另一个房间,一开始要打坐,念诵《喇嘛江布》经和《桑德》经,然后用凉水打湿一块两尺见方的白布,披在身上,走向寺院外面。她们要裸体环绕寺院而行。这之前,已经有四只水桶摆放在寺院四周,每只桶里都盛满冰凉彻骨的河水,她们每走到一只桶前,就要把披单取下来,重新泡在水里,不能拧干,再披到身上去,然后继续缓步走向下一个桶,周而复始,直到月亮西沉,东方出现第二天的曙光。这在常人看来简直就是酷刑,但是对于修习过密法的尼姑们来说,正是大展法力的机会。她们中间有许多人获得了脐轮火法的真味,她们在寒冷和凉水的双重压力下,丝毫感觉不到冷意,而身体产生的热量竟然能够在瞬时之间烘干披单,等走到下一个水桶时,白色披单已经完全干透,等于给上师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改加寺一年中会举行不同内容的大法事

  20、琼毛寺   

  琼毛雍仲彭措林寺(简称琼毛寺,亦译为“却毛寺”、“却摩寺”), 意为“却毛金刚圆满洲” 坐落在青海省贵德县河西镇镇南十三公里的瓦家村,是安多地区历史最为久远的本教古刹之一,与附近的家毛寺(加毛扎仓)、木干寺(木干扎仓)、瓦家寺(瓦加扎仓),总称为“当车四扎仓”。寺主为却摩仓活佛。

  该寺的创建者是索增东巴益叶尖参,索增东巴益西尖措系吐蕃时期父臣六族之一琼的后代,是一位精通讲说法旨、辩论经文,学问通达、德行高妙的本教大师。他于藏历第五绕迥水虎年(1302),诞生在西藏那曲地区索县格谢村的一个显贵名门之家。自幼剃度出家。在苯教传承道场约如宛萨卡寺,依止约如后藏十八贤哲之一的亲教师离边索朗坚赞为根本上师虔心苦修。尔后,由离边索朗坚赞、绒贡坚赞奥赛、巴东华丹桑布和辛杰智巴奥赛四尊者,严格依照本教义理教规,将这位贤哲确认为鲁主益西宁布的意之化身。藏历铁兔年(1351),即尊者年逾50之际,在瓦家村破土修建了三层阁楼式经堂,奠定了寺院的基础。

  当时,内供塑像有三世佛、八大如来菩萨、德拉护法神尊和玛赞护法神,以及显密各本尊的壁画等本教经、像、塔等诸多三所依。以这一经堂为据点,大力弘扬讲修之法,教法事业如日中天,惠及六道众生。由此后人将索僧东巴益喜坚赞尊者誉为本教的第二佛陀。

青海安多地区历史最为久远的苯教古刹琼毛寺

  1966年文革期间,寺院内的众多塑像和大量经书遭到毁灭性破坏。文革结束后的1983琼毛寺又对众僧信徒重新开放。琼毛寺寺主为第二十三世仁波切多旦旺秀。仁波切多旦旺秀1966年出生在青海省共和县恰卜恰镇吉东村。198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青海省海南州民族师范专科学校,并分配到基层担任小学教师。两年后辞职经商,先后走遍西藏、四川以及内地各省市,并将经商所得的利润全部用于寺院修缮、建塔塑佛、扶贫济困、资助教育等方面,从而赢得了广大僧俗群众的称赞。1983琼毛寺重新开放时,信教群众虽自筹资金于当年重建一所小型经堂,但因该经堂修建时资金不足,加之质量问题,经堂四壁严重裂缝,地基明显下陷,时时危及僧人的安全。鉴此,琼毛仁波切多方奔走,筹集135万元资金,于2000年建成了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气势宏伟的四层阁楼式大经堂,并在经堂各大殿内供奉了众多佛像、唐卡、间唐以及大量本教经典。为了满足广大信教群众求神拜佛的愿望,他先后自筹57万元在琼毛寺以及共和县东嘎寺、同仁县、当车等地修建了21座大小佛塔和500多个转经轮。同时,在琼毛寺内新增三个扎仓,即外明扎仓、内明扎仓和密修扎仓,传承教授本教大小五明学科,学修僧众多达100多人。

  1989年在广大僧俗群众的祈愿和要求下,经上级部门批准,对琼毛寺二十三世仁波切多旦旺秀举行了坐床仪式。2011年, 琼毛寺举行了首届格西学位授予仪式。仪式上,对琼毛寺寺主第二十三世仁波切多旦旺秀和精通显密教法的索巴久美大师两位进行格西学位的立宗辩论和学位授予仪式。仪式为期三天。仪式前两天,琼毛寺众僧侣在大经堂进行诵经祈福活动。第三天,两位大师进行了精彩的立宗辩论后授予格西学位,来自各讲经院的僧侣也围绕中观、俱舍论、戒律、地道、因明等教典方面进行了背经和辩经活动。

琼毛寺寺主仁波切多旦旺秀    

仁波切多旦旺秀和索巴久美大师被授予格西学位

琼毛寺立宗辩论场面

  琼毛寺现有经堂1座50间,其他房屋9间,教徒32人,其中完德8人。现今的琼毛寺名为苯教寺院,实际改宗格鲁派,成为尖扎拉莫德千寺的属寺。但该寺的寺主、活佛传承任采用苯教独特的“夺舍”转世传承法。所谓“夺舍”,就是“借尸还魂”,类似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转世灵童”,不过“转世灵童”是隔世投胎,“夺舍”则是现世“借尸还魂”。如仁波切多旦旺秀的前任寺主刘定魁是位汉人,上个世纪二十年代西宁筹边学校的毕业生,并且加入过西宁藏文研究社,藏文程度亦颇不低,在20年代末,他在一次外出时,从马上掉下来摔晕过去,据说即被老却摩仓“夺舍”,于是他醒过来之后,就当起苯教琼毛寺的活佛。而现任活佛寺主仁波切多旦旺秀又是被刘定魁嘉纳(汉人)往生 “夺舍”的。

却毛寺苯教特色的大经堂和僧众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