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首次“韩非子与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6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主办的首届“韩非子与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召开。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杨慧林、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以及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世新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日本爱智教育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会议。开幕式由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主持。

  开幕式上,杨慧林副校长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诚挚的欢迎。他在致辞中表示,国学院主办此次“韩非子与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行对于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接着,他向与会学者提出了一个饶有趣味的问题:林语堂先生居然曾说过“半部《韩非》治天下”这样的话。像他这样一个人,他喜欢老庄、喜欢陶渊明、喜欢苏东坡、喜欢袁宏道,这都是比较自然的,但是他怎么会说“半部《韩非》治天下”这样的话?韩非子在中国历代文学中得到的反响是不同的 ,在中国不同历史阶段的中他的定位也是不同的。这对一个思想史的研究更意味着什么?这的确是非常值得追问的问题。同时,杨慧林副校长还提到,在西方古典学的研究里把“轴心时代”看作后世所有思想文化甚至包括整个社会格局发展的一个根本,所以现在的很多争论,包括关于政府制度,关于文化观念的争论,可能要回归到“轴心时代”,回归到古代的视野当中,才能对后世的文人做出一个较令人信服的描述。所以,无论是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中国的国学和西方的古典学,是有可能互相激发,互相借鉴。那么西方古典学的建构之一 ,可能就是其后来确实是关联到后世整个的政治哲学,当时的政治思想确实是和后代的政治有很多的联系,关于先秦子学也可能在学界激发出很多新鲜的思考。最后,杨慧林副校长指出,关于韩非子的国际学术研讨,在学界并未引起充分重视,因此本次大会的召开意义非同寻常。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家和先生在致辞中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其一,子学在中国古代义理之学中的位置。经学与子学两个概念有交集,两者有排斥但不排中,所以使用二分法(dichotomy)是不确的。经、子有义理之学的一面,还有史学的另一面。两者都有历史内容,都靠历史来论证,在历史上并非截然区别。其二,中国古代义理之学发展阶段之管见。中国古代历史不能用二分法,用三段法较为合理。中国古代历史不能用二分法,用三段法较为合理。钱穆先生认为:六艺为“王官学”;诸子为“百家言”,恰与“轴心时代”相符;到汉代儒家六艺之学(“王官学”与“百家言”的合一)成为主体,即所谓“经学时代”(后来的小学和佛学也包含在内),是为三阶段说。雅亚斯贝斯以“轴心时期”(Die Achsenzeit,The Axial Period)为枢纽三阶段说(古代历史文化、轴心时期文化与与后轴心时期文化),与中国之三段说可用对应关系来说明。其三,韩非子在子学中的位置与作用。孔子一身二任,充当“王官学”的总结者和“百家言”的开创者。战国时期,“王官学”衰落,“百家言”兴起,各家都想变成新的“王官学”。韩非也不例外。韩非是先秦子学的殿军,不但集法家之大成,还集道法两家之大成,又是汉初黄老之学的开始。中国古代义理之学之构成中三大载体:经学、子学与史学(其分合与关联)。经学、子学、史学皆有义理之学;中国古代的义理之学:经学(王官学)、子学(百家言)、史学(经、子共同的论证资料,中国古代用历史来论证,而非逻辑)。史学讲义理,即一家言。司马迁著《史记》,不是仅仅写一部史书而已,而是要成一家言。可见,经、史、子学相互作用。经学与子学于交互影响中的展开。

  国学院执行院长黄朴民教授代表国学院对于各位专家学者的莅临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对学校对于此次会议的大力支持表示了诚挚的感谢。他表示,刘家和教授的发言高屋建瓴,融经学、史学、子学三者为一体,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意义。黄朴民教授认为,韩非子开启了中国政治学和管理学的开端,本次会议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以韩非子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重新发现“轴心时代”的思想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开幕式结束后,大会进入主题发言环节。主题发言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教授宋洪兵主持。来自台湾世新大学哲学系的王晓波教授作了题为《先秦法家思想研究的若干问题》的报告,新加坡国立大学林纬毅教授作了题为《法主儒从: 韩非法儒思想传统的历史考察》的报告,来自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A. P. Martinich 教授作了题为《Political Theory andLinguistic Criteria in Hanfeizi’s Philosophy》的报告,西北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刘宝才教授作了题为《法家的法治之再审视》的报告,《史学月刊》主编李振宏教授作了题为《关于先秦诸子学研究的几点思考》的报告,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韩东育教授作了题为《周孔“金律”的倾危与“均衡”转化方案》的报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韩星作了题为《秦与儒》的报告。各位学者分别从法家思想与其他诸子思想的关系、语言学、政治学、人性论、学术史等众多角度对于“韩非子与子学”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开拓了本次会议的视野。主题发言结束后,与会专家学者就不同主题进行了分会场讨论。

  本次会议为期两天,在2013年6月15-16日共进行五场发言与讨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希望通过主办此次会议,以开放多元的方式加深专家学者的交流沟通,促进专家学者对于韩非子与子学问题的思维碰撞。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