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僧道服

  早在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到了唐代,佛、道二教并驾齐驱。在宋代则又抬高道教,宋徽宗又自称为教主道君皇帝,建了很多道观。道士的服装主要有道冠、道巾、黄道袍等。道冠,通常用金属或木材制成,其色尚黄,故称黄冠。后人常以黄冠代指道士,道巾有九种:混元巾、九梁巾、纯阳巾、太极巾、荷叶巾、靠山巾、方山巾、唐巾、一字巾。道士常服为黄道袍,也叫大小衫,大多交领斜襟。他们多穿草鞋。宋代道士保持着古代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

  据佛教章法规定,佛教僧侣的衣服限于三衣和五衣。三衣,梵文Tricivara的意译,音译为“支伐罗”。三衣就是佛教比丘(出家后受过大戒的男僧)穿的三种衣服,即僧伽梨(九条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郁多罗僧(七条布缝成的上衣)、安陀会(五条布缝成的内衣)。这些衣服布条纵横交错,呈田字形。五衣,指三衣之外加上僧祗支(覆肩衣)、厥修罗(裙子)。前者,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是一块长形衣片,从左肩穿至腰下。后者,把长方形布缝其两边,成筒形,腰系纽带。相传,三衣,五衣都是释迦牟尼规定的法衣。此外,还有袈裟,又名覆膊,覆左膊而腌右掖的衣式,在袈裟的右肩下用一大环作为扣搭的作用,也是佛教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小块布拼缀而成。僧人为了表示苦行,常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碎布片,洗净后加以拼缀,称之为百衲衣。它不许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及绯、红、紫、绿、碧“五间色”,只许用铜青、泥(皂)、木兰(赤黑)三色。

  据《释氏要览》卷上载,其来源有五种:有施主衣、无施主衣、往还衣(包死人衣)、死人衣、粪扫衣(指人们丢弃的破衣碎片)。

  至于僧帽,毗罗帽、宝公帽、僧伽帽、山子帽、班吒帽、瓢帽、六和巾、顶包八者。

宋代《清明上河图》中的僧人

河北定县宋代塔基中僧人像

波斯顿藏画

长清灵岩山宋代塑像

敦煌壁画中的行脚僧

  法衣是道教法师举行仪式、戒期、斋坛时穿的衣着。僧道也穿直裰,又称直掇、直身、以素布制成,对襟大袖,衣缘四周镶有黑边。

  常服即是道袍,所着的大小褂衣或名曰大小衫,这是平时穿的,大多是用交领斜襟的。这种外衣和内衣,大致同一般人相似,如道教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即系青结巾,穿黄道服,皂绦,草履,手持椶笠的装束,是同普通人们所穿者差不多的。道士服饰的另一个特点即头上所戴的冠、巾,不同于僧侣们源由天竺的佛教的服饰,而道服是源出于本土的服饰,所以《学斋占毕》载:“然冠、履两事,反使今之道流得窃其所以,坚执不变,凡閒居则以巾覆冠,及谒见士大夫并行科升章则簪冠而徹巾穿舄,是三代之制,尚于羽士见之。”也就是说宋时道士还保持着古人上衣下裳和簪冠的形制。戴巾也是道家的首服,巾即是指如纯阳紫阳巾、幅巾、混元巾又名玄巾等,有边缘,垂带。

  冠以束发,这同一般人戴者相似,如黄冠、金冠、芙蓉冠、五岳灵形图冠、二仪冠等。

  道家的法服服色有褐、青和绯。

波士顿藏画中之道教人物像

《清宫珍宝皕美图》中的道士服饰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