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刹、高僧简介(十)

  10、白居寺

  位于西藏江孜县境内,距日喀则东约100多公里,藏语名为:班廓德庆,意为:吉祥轮大乐寺,通常简称为“吉祥轮寺”,汉文“白居寺”即成一藏语简称的音译。白居寺创建于15世纪中叶前半期(1418—1436年),原属花教,后来逐渐变为藏传佛教的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三大教派共存的一座寺庙。由于期悠久的历史,精美完整的建筑和特殊的宗教价值,以及寺塔内保存相当完好、难以数计的精美壁画和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萨迦派、噶当派、格鲁派三大教派共存的位于江孜县境内的白居寺

  白居寺是一座典型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塔寺浑然天成,相得益章,是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庙建筑的典型样板。其主要特色是一寺容三派,和平共处,相安无事。它原来属于萨迦教派,后来噶当派和格鲁派的势力相继进入,各派一度互相排斥,分庭抗礼。最后,还是互谅互让。于是,白居寺便兼容萨迦、噶当、格鲁三个教派,因而寺内供奉及建筑风格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壁画

  白居寺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集建筑、绘画、雕塑艺术为一体的宗教艺术场馆,其壁画成就极高也最富特色,寺内壁画及佛像风格各异,题材广泛,体现三教兼容,主要包括显密二宗,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在绘画手法上也与其他寺庙有着显著的区别。

  白居寺白居寺壁画题材上总体分为显宗、密宗和历史人物三大类。显宗内容又可细分为经变故事、佛传故事和佛本生故事三类,画面主要集中在大殿一层经堂、回廊、吉祥多门塔四层各殿和一层净土殿、兜率宫殿等殿。密宗内容又可细分为行部、事部瑜伽部和无上瑜伽部四种题材,主要根据《成就法海》、《吉祥胜》、《金刚顶经》、《文殊室利根本仪轨经》、《不空羂索仪轨》、《莲花网鬘》、《金刚藏庄严经》等密宗四部经典、仪轨绘制,画面多集中在大殿一层东西法王殿、金刚界殿、三层无量宫殿和吉祥多门塔一至五层佛殿中,是白居寺壁画表现的主要题材,均系坛城画面和诸佛菩萨画像。其中,在三层无量宫殿里的主要坛城壁画有:身语意时轮大坛城、吉祥密集阿閦佛大坛城、卓式吉祥净摩敌大坛城、阿閦佛部吉祥密集文殊金刚大坛城、热氏阎魔敌大坛城、如来部吉祥红色阎魔敌十三尊大坛城、身部忿怒阎魔敌六面文殊大坛城、吉祥空行海大坛城、路夷波式吉祥胜乐大坛城、五空行大坛城、比瓦巴式呼金刚大坛城、幻化胜乐诸佛加行大坛城、大日如来部四位续所述大坛城、金刚界坛城。在吉祥多门塔底层至塔幢各殿绘有诸佛菩萨画像27529身:一层绘有2423身、二层绘有1542身、三层绘有3400身、四层绘有1278身、五层绘有18886身、横斗绘有321身、十三法轮绘有677身、塔幢绘有127身,真不愧为“见闻解脱十万佛塔”的美誉。历史人物题材主要包括印度、西藏各个传承及其教派高僧大德、译师、法王等佛教杰出人物。画面主要集中在大殿二层道果殿和吉祥多门塔四层各佛殿。其中道果殿壁画主要根据《佛本生经》、《弥勒上生经》、《大悲莲花经》、《华严经》等典籍绘制,主要内容为88位大成就者和八思巴忽必烈会见场面。

  白居寺壁画的构图综合除兼顾寺殿结构和塑像协调外,根据题材表现的需要。采取中心构图、叙事体构图和两者融合图三种构图形式;佛传故事和本生故事为了强调情节的整体和连续性,采取叙事体连续性构图,并打破传统僵硬的棋格构图模式,采取装饰纹样自然构图,寓装饰和构图两种功能于一体,自然协调。融合中心构图法和叙事体构图法于一体来构图是白居寺壁画构图的一大创新。吉祥多门塔一层兜率宫殿经变壁画采取的就是这一构图形式。作品将弥勒佛巨大工业画像构置于壁中,左右按叙事体构图形式构置弥勒本生和因缘故事,突破了传统的胁侍配置,使形式和内容的表现得到完美的统一。

  白居寺壁画人物造型优美协调,比例准确,反映出西藏艺术人体比例和人体审美特点。除为数不多的胁侍菩萨仍保留着早期造像量度经典指导下纤细苗条的身躯外,大多数人物造型尤其是高僧、罗汉和明王、护法神身躯明显藏化:粗壮、结实,富有力量和张力。人物造型神兼备,注重于诸佛、菩萨、明王、力士内在气韵的揭示,佛陀强调空灵和静穆,菩萨强调慈悦和亲切,明王强调粗犷和沉毅,将藏传佛教寓意诸佛的五蕴皆空,菩萨用智慧上求菩提、用悲悯下救众生和明王、力士以勇猛、威武、怖畏所化示的沉毅、慈悲展现无余,体现出一种蓬勃内在的生机。线条和色彩的运用及其相互间有机会的组合是白居寺壁画造型的主要语言。外形轮廓通常用铁线描勾勒,准确简洁,富有力感;背光、衣纹通常运用游丝线描勾勒,精致柔美。同时运用色彩晕染来体现明暗向背和远近高下及人物骨骼的转折、肌肉的张弛,增强造型的体积感和画面的空间感,色彩明快炽烈,强调冷暖色调之间的和谐和对比,晕染层次丰富细腻,具有浓烈的装饰风格。据白居寺壁画题记,寺塔壁画主要系后藏拉孜县、康马县、拉萨尼木县艺术家创作而成。以拉孜画家为首的拉堆画风稚拙简朴、自由夸张,以康马县乃宁画家为首的乃宁画风和拉萨尼木画风有机地融为一体,逐渐形成了一种充满生机、自成一体的绘画风格,成为14至15世纪藏传佛教艺术日趋成熟的代表作,标专着藏传佛教艺术在15世纪逐渐走向鼎盛。

白居寺壁画弥勒下生经变

白居寺壁画供养天女

壁画中护法神身躯明显藏化:粗壮、结实,富有力量和张力

  十万佛塔

  白居寺最为著名的建筑,也是白居寺的标志。塔高九层,由近百间佛堂和经殿依次重叠建设而成。塔内佛堂、佛龛以及壁画上的佛像总计有十万个,因而得名十万佛塔。它的正名菩提塔人们倒不大提起。白居寺是一座塔寺结合的典型的藏传佛教寺院建筑,寺中有塔、塔中有寺,寺塔天然浑成,相得益彰。其建筑充分代表了十三世纪末至十五世纪中叶后藏地区寺院建筑的典型样式,也是其中唯一一座寺塔都完整保存且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大型建筑群。

  十万佛塔位于措钦大殿西侧,相传为布顿大师所设计建于公元1436年,集中了各塔之所长。十万佛塔的正名叫“菩提塔”。藏语称这座塔为“班廓曲颊”,意为“流水漩涡处的塔”,这流水便是日喀则地区的年楚河。塔直径62米、塔高42米,由十三层石阶、塔基、塔腹、塔瓶、宝盖及金幢等几个建筑单元组成。塔形下大上小,递层逐渐上收。一至五层每层分20个角,共有108门,佛殿76间。殿堂内绘有十余万佛像,塔内另有千余尊泥、铜、金塑佛像,堪称佛像博物馆。六至九层不分间,六层是圆形塔腹,七层为方形,八层为覆钵形,九层为伞盖,顶部是宝瓶、宝珠,在中国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珍品。

白居寺十万佛塔

  白居寺建筑群以措钦大殿和吉祥多门塔为中心,分散布置古巴、琴各洛、洛布干、德瓦金、赛贡、四刚王马、仁定、顿各洛、拉刚、杰布久、翁卡、西乃、列珠、长米切、康萨、拉乌、下琴巴等17个扎仓和马林、荣康、甘登、凯居、巴久等佛殿,以及扎厦、僧居等建筑,总平面呈椭圆形。

  措钦大殿

  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因为要兼容花、白、黄三教,因而全寺塑像的风格也不同于别处,此殿表现最为明显。大殿共三层,一层有主大殿、东、西净土殿和回廊。大经堂内挂满各种唐卡,唐卡中央有一尊近八米高的释迦牟尼铜佛坐像,是白居寺的主供佛。据载,铸造这尊佛像,用去二万八千斤黄铜。措钦大殿的二层是拉基大殿,道果殿、罗汉殿和回廊等。全寺最高级别的“拉基会议”就在这里举行。罗汉殿里的“苦行山”及卜六罗汉泥塑尽皆精品,生动传神,闻名全藏。该殿主供文殊菩萨,侧供白度母,在这里可用传说中白度母的背包击背,能祛病强身。措钦大殿的三层为无量宫殿、上师殿和金色空行母殿。无量佛主殿内有八根立柱,四壁绘满密宗坛城壁画。

  大殿平面参照佛教坛城样式布局。

按佛教坛城样式布局的白居寺措钦大殿

白居寺的主供佛近八米高的释迦牟尼铜佛坐像

  扎仓

  围绕白居寺大殿的经院(扎仓)在极盛时有17个之多,后经整合,7个属格鲁,3个属萨迦,1个属夏鲁。三派主持协同白居寺总主持共同管理寺院。这在藏区别处也是十分罕见的。现存扎仓四、五个。

  扎仓中以洛布干、长米切、拉刚建筑最早,以仁定、西乃、四刚王马、琴各洛的规模最大。

  11、楚布寺

  亦称磋卜寺。位于拉萨以西60公里堆龙德庆县西北楚布河上游,距西藏拉萨市西郊约七十公里处。环抱着楚布寺的吉钦波神山,海拔4300米,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主寺。 “楚布”一名的意思众多,较为清晰和权威的解释有两种:一是“楚布寺”即“飞来寺”之意,传说楚布寺是从印度飞来的,这个说法很近似杭州“飞来峰”;另一种是富裕至极的意思。相传创寺人都松钦巴路经此处时,认为这是一地块风水宝地,遂决定修建楚布寺(见《藏族文化大观》);第三种认为是西藏地区最原始宗教苯教的一种宗教仪式:苯教教徒在他们信仰的宗教受到劫难时将其经书或圣物隐慝起来,等到有再传条件时重新发掘出来,以保存该教的传承,此称为“伏藏”(藏族的民族名称亦而来)。“伏藏”一般分为“经文伏藏”和“圣物伏藏”两种。据白教《文书》称:很久以前,有一位苯教活佛将施有其法术的咒语深埋此地,成为苯教的“伏藏”。后来,“伏藏”四溢成沟,所以这里便被称为“楚布”, “楚布”即四溢成沟的意思。

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主寺德庆县楚布寺

  楚布寺建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塔布拉杰弟子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修建。第一世大宝法王杜松虔巴在一次禅观中了悟到楚布寺是胜乐金刚坛城,任何人到此地便能得到胜乐金刚加持。该寺寺主噶玛巴曾受明朝册封为“如来大宝法王”。

  楚布寺对藏传佛教的最大贡献就是举世瞩目的藏传佛教转世制度在这里首创,后被西藏其它教派推而广之,这对整个藏传佛教乃至西藏文化都意义非凡。年迈的第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在这里,把预言自己转世的信亲手交付给弟子卓衮德千。公元1204年,当第二世噶玛巴噶玛巴西出世,并被认证为第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的转世之后,西藏活佛的转世制度便正式确立,并渐渐为藏传佛教的其它教派所采用。如今,已经连续十七世无有间断的沿袭转世,使噶玛噶举的法脉传承,得到了纯净无瑕的“黄金传承”之美誉。这表明每一位转世而来的噶玛巴,都有着如同黄金念珠一般珍贵、纯粹、完美的证悟成就。现已传至第十七世噶玛巴活佛。由于这里有中国政府文革后承认的第一个大教派的活佛,所以一度发展比较快,现在寺里有喇嘛400人。

  楚布寺在文革中遭到破坏,文革后重建。现在的楚布寺的建筑群规模庞大,以大殿为中心包括经堂、佛堂、护法殿、佛学院、密宗修习院、活佛私邸及僧舍等,较具规模的讲经台等建筑正在修复建设中。环抱着楚布寺的吉钦波神山上也有一系列著名景点,如天葬台、静修室和历代噶玛巴闭关洞、十七世噶玛巴转山时于石头上留下的心咒字样等。

  该寺寺主噶玛巴曾受明朝册封为“如来大宝法王”,因此寺内存有大量明代以来文物。该寺在文革中遭到破坏,由于十六世噶玛巴的预知,文革前将一部分重要的法器文物,存到锡金的隆德寺中,因而免受破坏。楚布寺珍藏很多稀有并有历史价值的圣物保存在佛像中、舍利塔中或陈列柜中,其中有许多佛陀、龙树菩萨、历代噶玛巴的加持物。包括:龙树菩萨亲手用泥塑的释迦牟尼佛像、那洛巴、马尔巴、密勒日巴、冈波巴、历代噶玛巴,及很多成就者的舍利子。如十六世噶冯巴于1981年于国外圆寂后火化而得舍利子,其中-腿骨舍利子由珠本仁波切活佛带回楚布寺。该舍利子几年后自现四分之一厘米高的佛像。

十六世噶冯巴舍利子其中自现四分之一厘米高的佛像

  楚布寺最珍贵文物有三种:

  江浦寺建寺碑

  现位于楚布寺大殿内,高约两米半,宽约半米,上刻古藏文,该碑对研究吐蕃时期政治、经济、宗教等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空住佛

  楚布寺镇寺之宝,是第八世噶玛巴为纪念其上师而塑造的银像。传说银像塑成之后竟自动悬浮空中达七天之久,故有空住佛之说。

楚布寺空住佛

  楚布拉千

  “拉千”即大佛之意,高约6米,传说为二世噶玛巴所铸。元朝初年,第二世大宝法王噶玛巴西从中原邀请一批工匠在西藏楚布寺兴建了一尊约6米高的释迦牟尼佛像;完工后发觉佛像背部有点弯曲,于是噶玛巴西以神通力将佛像背部板直,此尊佛像就是著名的“楚布拉千”。 文革时,这尊大佛被红卫兵用炸药炸毁。现今楚布寺保存的是唯一的一块“楚布拉千”残片。

楚布寺保存的文革中被炸毁的 “楚布拉千”残片

  此外,玛恰噶拉石刻塑像、米拉日巴曾用过的钵、都松钦巴的僧帽等都是楚布寺弥足珍贵的宝物。

  12、桑顶寺

  亦译桑定寺、桑丁寺。位于西藏山南浪卡子县羊卓雍湖南面,由噶举派香巴噶举支派创始人琼波南交后辈兴建,为西藏现存的香巴噶举派少数寺院之一。西藏唯一女活佛桑顶?多吉帕姆曾任该寺寺主。在藏传佛教各派寺庙中有特殊的地位。

  桑顶寺位于羊卓雍错湖西南一座险要陡峭的山顶上,是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老寺庙。据《宗教源流镜史》记载,该寺由香巴噶举创始人琼波南觉的四传弟子克尊?旬所建(另一说为15世纪初由博东巴·乔列南杰(1375-1451)所建)。桑丁寺刚修建时只是个小寺,二世多吉帕姆贡噶桑姆在仁蚌巴、雅桑万户长和羊卓万户长等人的资助下,扩建了桑丁寺。五世多吉帕姆卡居白姆维修和扩建了桑丁寺诸佛堂,并新造了佛像、佛塔等。

西藏唯一女活佛主持的香巴噶举派寺院:南浪卡子县桑顶寺

  香巴噶举派的创始人是琼波南交巴(978~1127),生于西藏尼木惹茫地方,属琼波家族,父亲叫达吉,母亲叫扎西吉。他10岁学习藏文、梵文,20岁修密法,曾7次赴印度学习密法和梵语。他曾依班智达苏玛底大译师学习梵语翻译,向宁玛派上师学习大圆满法中的心部,在印度拜在那烂陀寺金刚座主门下受沙弥戒,受戒后,他在数十名上师门下学习密法,其中向大空行尼姑玛和苏喀生蒂两位女密宗师学习“拙火定”和“六法道次”,向弥直巴学习“大手印”法。后来他在彭城深山修炼,获得殊胜成就,有弟子八万余人,其中以麦乌敦巴等7人最著名。成名后,他在香地(今南木林县)倡建了108座寺庙。人们初将这些修法人称为“琼波噶举”,后来该派因以香地为中心建立寺庙,故又称为“香巴噶举”。从香巴噶举的第七代法王桑吉敦巴之后,香巴噶举遂分为两派:桑吉敦巴的弟子阿义僧格继承法位,其弟子香敦(1234~1309)精通显密,修建了该甲寺,由此传出了“甲派”。该派弟子汤东杰布(1385~1464)将甲派学说传入康区,至今在类乌齐地区有甲派传入康区,至今在类乌齐地区有甲派寺庙;桑吉敦巴的弟子克尊?旬奴珠在娘麦地方建立桑丁寺,由此传出的法嗣称“桑丁派”。该派主要流传于后藏,其传承至今未绝。桑丁派的寺庙,目前仅存桑丁寺一处,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桑顶寺内供有历辈多吉帕姆的肉身。寺内主修金刚亥母密法,修炼印度瑜伽密宗。该寺18世纪曾有僧尼80名,本世纪初近200人,后不断减少。桑丁寺为僧尼合住寺院,由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多吉帕姆住持,多吉帕姆(意译为“金刚亥母”)女活佛转世传承。“金刚亥母”在藏传佛教中被认定是产生诸佛的大佛母的化身,至今已传12世。其中,二世女活佛为六世班禅罗桑丹贝益西的侄女,现任的十二世桑顶?多吉帕姆?德钦曲珍,是中国唯一拥有大呼图克图封号(藏传佛教上层大活佛的封号)的女活佛。德庆曲珍的父亲仁典杰布,是一个庄园的管家。早在小德庆曲珍出生前,一些高人就曾预言,仁典杰布家要出女活沸。在德庆曲珍出生不久,她得了一场重病,求神打卦之后,她被送进拉萨仑姑尼姑庙。这年,桑顶寺来选活佛,她认出了前世女活佛用过的东西,被十四世达赖喇嘛封为女活佛。从此她成为桑顶?多吉帕姆。这年是1946年,她才刚刚5岁。1942年藏历二月初八吉日,在法乐的奏鸣声中,德钦曲珍被载歌载舞的僧俗百姓迎入桑顶寺,举行坐床继位大典,正式成为第十二世多吉帕姆活佛。吉帕姆活佛自入主桑顶寺起,便享有许多特权。小德钦曲珍出行拉萨,必经过西藏地方政府批准,派出四位僧官、四位俗官护驾。在沿途每个驿站,皆受到隆重接待。德钦曲珍的童年一直在礼佛、诵经、修法中度过,众多高僧活佛都先后做过她的导师。每年,她还要去古城江孜、春丕山讲经弘法,为徒众祈福。

  这一切在1959年3月结束。是年,西藏地方政府发动叛乱,桑顶寺正处在动乱的中心地带。叛乱者接二连三闯入寺庙,要求桑顶寺提供枪支、粮食。活佛和几个近侍避出桑顶寺,藏在羊卓雍措的湖心岛上,却仍被叛乱者找到,在枪口的“护送”下,女活佛被迫远走他乡,修行之路就此中断。活佛先被挟持到不丹,再由不丹转道印度。1959年8月,国庆大典前夕,在中国驻噶伦堡商务代理处的帮助下,十二世多吉帕姆活佛辗转至巴基斯坦,又绕道阿富汗、俄罗斯、蒙古,最终于9月底回到北京,结束了六个多月在海外颠沛流离的日子。

  归国后,十二世多吉帕姆活佛接受政府安排在拉萨居住,由入寺修行转为在家修行。1966年,“文革”浩劫降临,桑顶寺被夷为平地,活佛的修行活动也被迫中止,桑丁寺的贵重文物由浪卡子县人民政府收管,一部分流散到乡村。1983年后大部分文物重新归还给该寺,寺院也被维修一新。女活佛现为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西藏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住在西藏的“二号院”内,这是西藏最高层首脑的居住区之一。

  桑顶寺中一年一度举行的“岗甲萨”大法会,是她来到桑顶寺唯一与信众接触的机会。

西藏唯一的女活佛多吉帕姆住持,多吉帕姆

陈友冰编写

  参考资料:

  杜继文《佛教史》、汤用彤《魏晋南北朝佛教》、薛林平《中国佛教建筑》、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曹昌治、罗哲文《中国古代建筑:佛教》、周维权《中国园林史》、陈友冰《《应用美学》、《文化专题电视系列片:中国寺庙》、互联网。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