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纺织原料
原始社会初期,纺织技术还未发明,人们用作御寒的衣物不外是狩猎所得的兽皮、羽毛或是采集所得的树叶、茅草。骨针、骨锥的发明,使人类从此开始了兽皮的初期缝制和树叶的加工,结束了赤身裸体的生活。在长期的采集、渔猎实践中,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创造除了最早的纺织工具——纺坠,原始的织具——腰机。当时的人对一部分天然纤维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能够加以利用,织制出真正的纺织品。新石器时代后期,男耕女织原始分工的出现,使得无论是纺织原料的利用还是纺织工具的制造,抑或是纺织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先民不但能够织造麻、葛和毛的织物,而且还创造出了我国特有的丝织技术——抽取蚕丝和利用蚕丝制作丝织物。而且形成了一个与当时的农牧业生产同样重要的新的产业——手工纺织业。
当时用作纺织的原料有:葛、麻、丝、棉、毛等等。
葛
葛,是在原始社会随着渔猎生产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多,对兽筋的需要量不断增加,在这种需大于供的矛盾中诞生的。当时妇女们从编结渔网和筐篮的生产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了有些植物的皮即葛藤皮可以用来编结紧密的网,可以穿在身上。这种网衣虽然外表粗糙,可是与漏洞百出的树叶或野草编织的“衣服”相比还是要好很多。
葛纤维是我们祖先最早用于纺织的植物纤维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知道挖取葛的根当作食物充饥,并用葛的藤条捆扎东西。通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人们发现葛藤如果在沸水中煮过,它的皮就会变软,并逐渐分离出一缕缕白如丝的纤维。这种纤维经过手搓,或是通过最原始的工具加工成纱线,就可以用来编织成纺织品。葛布是用葛的韧皮为原料,经过一系列加工纺织而成。葛布质地厚实,色彩纯朴粗犷非常适应当时生产生活的需要。
《诗经》中涉及到葛的内容有四十多处,从不同角度印证了葛在商周时期已经从野生变为家植,并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周代还曾专门设立“掌葛”的官吏来管理葛的种植和纺织。
西汉时,对葛纤维的再加工更加成熟。人们可以用葛纤维织成絺、绤两种织物。絺:为细葛布;绤:为粗葛布。《汉书》中就有关于汉高祖刘邦曾下令禁止大商贾穿高级丝绸和絺布衣服的记载。
麻
隋唐时期,纺织技术和工具比以前更加完善,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强大。葛藤因生长期长,加工较困难,其在纺织工业中的主要原材料地位逐渐被麻所取代。
麻分为:苎麻、大麻两个品种
苎麻是我国特有的属于荨麻科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在比较温暖和雨量充沛的山坡、阴湿地、山沟和路边等。它的外皮有一层纤维和胶质粘结起来的韧皮。
苎麻纤维的脱胶比葛纤维加工更复杂。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在劳动实践中,从野生苎麻的自然腐烂中得到启示,开始采用自然发酵脱胶的方法。《诗经·陈风》中就有:“车门之地,可以沤苎”的诗句。沤苎就是利用微生物自然沤泡发酵脱胶。战国时期,我国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也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苎麻因一年可以收割三次,因而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苎麻布的生产也比春秋时大为增加,已和葛纤维一样普及。当时洁白精细的苎麻布甚至被作为贵重礼物相互馈赠。西汉时,苎麻不仅在中原内地成为人民的衣着原料,而且随着各民族的相互交流,西南边疆等地区的先民也开始种植。隋唐时期,江南苎麻布年生产能力达一百多万匹。宋代,江南地区苎麻布生产不仅数量多,而且花色品种、加工技术也有了更新的发展,出现了以各地区命名,以花色命名的苎麻布产品。
苎麻布是作夏衣的传统纺织品,苎麻纤维同葛纤维一样,吸湿、透气性比其他纤维都好。当夏日人们热得汗流浃背时,穿上夏布衣服,确有“去汗离身”的功效。也正因为此,“麻”在国外也享有盛名,被称为“中国草”。
大麻是属于桑科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对土壤和气候的适应性很强,从热带到北温带的各个地区都有分布。早在三、四千年前,我国大麻的种植就遍及华北、西北、华东、中南各地。当时,我们的祖先就已掌握了沤制大麻、剥取纤维的方法。河南郑州大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不少大麻籽实物可证明当时已经有人工种植大麻。
到了汉代,我国劳动人民认识到大麻可分雌、雄异株。雄的称为“枲”,麻纤维虽少,但强度高,可以纺织。雌的称为“萓”,萓麻纤维粗硬色黑,不能用来纺织,但萓麻籽可榨油。所以麻布具有挺实,易于生产的特点,是作军队服装的原料之一。在新疆罗布淖尔地区一个汉代古峰燧亭遗址中,就发现有大麻短裤以及麻布囊等。
大麻与苎麻比较,纤维短,含木质素较多,显得粗硬,纺纱性能差。魏晋以后,除北方大麻仍占主要地位外,南方则更重视利用苎麻。此后随着棉花在北方的推广,大麻在北方也开始渐渐淡出了纺织品原料的行列。
蚕丝
蚕丝是十分优良的纺织原料,具有弹性和强韧、纤细、光滑、光泽、耐酸等特点。我国养蚕取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有史以前。传说最早发明推广养蚕技术的是皇帝的元妃嫘祖。关于蚕丝,还有一段优美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代,在辽阔的土地上居住着许多部落。一次战役,黄帝部落把九黎族打败了,为了庆祝胜利,黄帝部落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人们兴高采烈地庆祝胜利的时候,忽然看见一位美丽的姑娘,身上粘着一张马皮飘然自天而降,她手上捧着两束丝,一束颜色黄得象金子,一束颜色白得象银子,前来献给黄帝。这位献丝的姑娘,就是传说中的“蚕神”。黄帝见了这样稀罕的东西,大为赞叹,立即叫人把它织成绢。蚕丝织成的绢轻软、柔美,好像天上的行云,溪中的流水。黄帝的元妃嫘祖把养蚕的方法教给了人民。养蚕种桑由此兴起并渐渐遍及全国。采桑、养蚕、织帛,就成了我国劳动妇女的一项重要生产活动。
事实上缫丝织绸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发明之一。蚕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反映了蚕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野蚕茧的收获量得不到保证。况且,人为采摘也影响蚕的来年繁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衣、食、住的需要不断提高。人们从实践经验中认识到,如果把蚕种留起来繁殖下一代,利用桑林,进行人工放养。茧的收获量就大得多,而且便于选种。后来又发现把桑叶采回家,在家里养蚕,既避免了不良气候的影响,又可防止鸟类和鼠类偷食,更能有效增加茧子的产量,丝的质量也因家养而逐年提高。家养的优越性很快就被人们认识推广。
殷商时期,养蚕已很普遍,在甲骨文里刻写的蚕形和蚕儿食桑叶的图案也多了起来。同时还出现了丝、蜀、蚕、帛、衣、裘、巾、幕、旒等字。虽然殷墟甲骨文字只有几千个单字,但这些象形字却真实地反映了一些当时社会上最常见常闻的实物。如果桑蚕生产不是相当普遍的话,当时是不会创造这些单字的。安阳出土的商代青铜器上也出现了平纹和挑织菱形图案的丝织品遗迹,这些实物有力地证实了丝在殷商之前即已被人类发现并推广使用。
到了社会大动荡、大分化的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得到发展。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也得到相应发展,许多妇女参加了“治丝茧”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当时的蚕室、蚕架、蚕箔和缫丝等设备和工具,一直为后世所沿用。
东汉后期的《四民月令》中记载了从养蚕到缫丝、织缣、擘绵、治絮、染色的全过程。汉时纺织品不仅产量大,而且纺织品种花色也十分丰富多样。
我国古老的养蚕制丝技术,早在两千年前的汉代就传到了越南;一千八百多年前传到了朝鲜、日本;一千六百年以前传到中亚;一千四百多年以前传到欧洲。这说明我国蚕丝技术在世界历史上,在相当长的时期一直处在遥遥领先的地位,并因此被世界誉为“丝国”。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南北往来的交通。此后,我国大量的丝织物便源源不断地由这条道路向外输出,这种盛况一直继续到唐朝中期。
宋代丝织业的重心从北方移到了南方,尤以江南最盛行。以定州(今河北定县)的缂丝最为出名,是我国丝织工艺中最受人珍爱的品种之一。一九五九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东南盐湖出土的元代青地粉花缂丝,使用了熟练的披梭戗色法,增强了花朵的晕感,突出了绘画上的勾勒效果,这些都大大超过宋代的缂丝技术。
自明中叶以后,由于丝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苏州、杭州、嘉定,湖州等地成了丝织业中心。其中特别是苏州,在明初就设有织染局。在北方丝织业中心地区应首推山西潞安,这里生产的潞绸闻名中外,品种更趋繁多。当时已有了丝、紵、罗、绫、绸、缎、绢、锦等品种。而且每一种又分为若干品种,如:苏州府有花罗、素罗、刀罗、河西罗、秋罗等。泉州府有硬罗、软罗等。苏州府有丝绸、绵绸、丝绸、杜织绸、绫机绸、绉绸、纹绸、春绸等。嘉兴府有素绸、花绸、绫地花绸、濮绸;建昌府有笼绸、假绸;湖州府有水绸、纺丝绸等。
棉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当时多在边疆地区种植。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大约在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曾有此相关记载:“宋元之间始传其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从此可以了解,棉花的传入有海陆两路。全国棉花的推广大约是在明朝初年。
唐代,西域民族与内地的汉族交往更为频繁,大量棉织品输入中原,并成为一种较普通的纺织品。黄道婆——我国古代著名的棉纺织改革家,从松江来到海南岛,学习当地人民加工棉花和棉纺织技术,并带回了家乡,为我国的棉花种植、染织、特别是长江下游和松江地区的广泛种植和利用棉花,发展棉纺织技术做出卓越的共享。
明代,棉花种植已在全国普及,这主要是由于棉纤维特性优良。明朝统治者极力提倡以及棉农的长年实践,培养出了许多棉花品种。明清以来,棉花逐渐取代了麻、苎作为人们的日常衣着原料。到十九世纪初我国棉布远销西欧,每年可达三百万匹。此后,棉纺织品逐步占据纺织业的主要主流位置,在数量上甚至超过了蚕丝。
毛
动物毛毳,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我国利用毛纤维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很遥远的时代。我国的许多地区,从石器时代起,随着狩猎技术的提高和畜牧业的发展,都开始尝试利用毛纤维。只不过使用的比例稍低于其它纤维。在现有出土文物中,毛织物较为罕见,只在气候干燥的新疆地区有为数不多的毛织物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