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国学类学术书刊出版信息(2012年11月——2013年1月)

1、故宫文物月刊第358期
时间:2013年1月
出版单位:(台北)故宫博物院
内容简介:
成旭映新境界——记清雍正珐琅彩瓷特展(余佩瑾)
雍正皇帝的珐琅彩瓷茶器(廖宝秀)
怡亲王、雍正皇帝以及内务府造办处(陈国栋)
从铁红彩谈康雍时期景德镇洋彩瓷的烧造(王竹平)
记录、传承、特色与分享——国立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典藏(冯明珠)
鹦鹉杯及其它(谢明良)
清雕黄杨木西园雅集笔筒(陈慧霞)
毫端万象—祝允明书法特展(何炎泉)
企立鹰玉笄首的年代、形制演变和文化传统(朱乃诚)
商周时期的鸟兽形铜尊——从妇好鸮尊谈起(李琴)
商代晚期平民生活的缩影——河南荥阳关帝庙商代聚落的考古发掘(李素婷)

2、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4分册
时间:2012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内容简介 :
从考古发现看西周墓葬的「分器」现象与西周时代礼器制度的类型与阶段·上篇(黄铭崇)
「祝由」释义:以《黄帝内经.素问》为核心本文的讨论(林富士)
练形与炼度:六朝道教经典当中的死后修练与亡者救度(谢世维)
陌生人的历史意义──亚当史密斯论商业社会的伦理基础(陈正国)

3、汉学研究第30卷第4期
时间:2012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汉学研究中心
内容简介:
【专论】
郭象的无心与忘境之说(谢如柏)
智门光祚语录之研究(黄绎勋)
论北宋仁宗朝的「内降」——制度、政治与叙事(丁义珏)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期间日军在朝鲜半岛之筑城——以日本史料为核心(罗丽馨)
利玛窦、李应试与《两仪玄览图》(徐光台)
「情史」与「情」之知识型构(黄莘瑜)
遮蔽与彰显——论晚清小说对《水浒传》「忠义」的演绎(颜健富)
日治时期台湾文人魏清德东北亚纪行的文明之旅与汉文体验(林以衡)
【问题与讨论】
《左传》「堕币」及相关纪事考释(许子滨)
Zoomorphism and Sacrificial Religion in Early China(古代中国的动物形象与祭祀)(Roel Sterckx(胡司徳))
【书评】
评锺翀《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林昌丈)
评姚旭峰《士文化的一个样本:明清江南园林演剧初探》(孙敏智)
评Paola Zamperini, Lost Bodies: Prostitution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Fiction(曾佩琳,失去的身体:中国小说中的卖淫与男性气概)(何宇轩)
评Yuko Kikuchi, ed., 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菊池裕子,折射的现代性:殖民地台湾的视觉文化与认同)(张隆志)
【专论】
郭象的无心与忘境之说(谢如柏)
智门光祚语录之研究(黄绎勋)
论北宋仁宗朝的「内降」——制度、政治与叙事(丁义珏)
丰臣秀吉侵略朝鲜期间日军在朝鲜半岛之筑城——以日本史料为核心(罗丽馨)
利玛窦、李应试与《两仪玄览图》(徐光台)
「情史」与「情」之知识型构(黄莘瑜)
遮蔽与彰显——论晚清小说对《水浒传》「忠义」的演绎(颜健富)
日治时期台湾文人魏清德东北亚纪行的文明之旅与汉文体验(林以衡)
【问题与讨论】
《左传》「堕币」及相关纪事考释(许子滨)
Zoomorphism and Sacrificial Religion in Early China(古代中国的动物形象与祭祀)(Roel Sterckx(胡司徳))
【书评】
评锺翀《北江盆地——宗族、聚落的形态与发生史研究》(林昌丈)
评姚旭峰《士文化的一个样本:明清江南园林演剧初探》(孙敏智)
评Paola Zamperini, Lost Bodies: Prostitution and Masculinity in Chinese Fiction(曾佩琳,失去的身体:中国小说中的卖淫与男性气概)(何宇轩)
评Yuko Kikuchi, ed., Refracted Modernity: Visual Culture and Identity in Colonial Taiwan(菊池裕子,折射的现代性:殖民地台湾的视觉文化与认同)(张隆志)

4、台湾史研究第19卷第4期
时间:2012年12月2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
【研究论著】
塭与塘:清代台湾养殖渔业发展的比较分析(曾品沧)
清代台湾士绅与风水文化的互动:以「开台进士」郑用锡为例(洪健荣)
「异族」新闻与俗识/视:《点石斋画报》的帝国南方(王鹏惠)
林可胜(1897-1969):闇声晦影的中研院院士与国防医学院院长(刘士永、郭世清)
【书评】
评介佐藤正広着《帝国日本と统计调査:统治初期台湾の専门家集団》(林文凯)

5、新史学第23卷第4期
时间:2012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新史学》杂志社
内容简介:
【特约稿】
亚洲地域史研究与地缘政治论再考(滨下武志)
【论著】
经学、书院与家族——南宋末到明初江西吉水的学术发展(张艺曦)
帝王还魂——明代建文帝流亡叙事的衍异(刘琼云)
祀真武或祭龙潭——清初云南东川府的信仰空间交迭与景观再造(黄菲)
乡邦文献与民族革命──李根源辑刻滇籍明臣著作的现实关怀(解扬)
【研究讨论】
在共产中国发现历史——毛泽东时代中共农村革命史之西方研究述评(陈耀煌)
【书评】
评城地孝,《长城と北京の朝政——明代内阁政治の展开と变容》(尤淑君)
评Li-ling Hsiao, The Eternal Present of the Past: Illustration, Theater, and Reading in the Wanli Period, 1573-1619(陈冠辰)

6、考古人类学刊第77期
时间:2012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人类学系
内容简介:
钙质砂掺和料和盐的使用对陶器烧制的影响(王冠文、王宇祥、邱斯嘉)
菜单泡圈与新殖民者:寮国西方客的乡愁观光(谢世忠)
从身体感研究取向探讨台湾基督宗教与民间宗教信徒之感通经验(蔡怡佳)
跨文化接触:天主教耶稣会士的新竹经验(林文玲)
书评:Michael Szonyi: Cold War Island: Quemoy on the Front Line.(徐大易)

7、史学汇刊总第30期
时间:2012年12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
内容简介:
死亡与名声:司马迁所谓「引决自裁」析论(朱生亦)
宋武帝刘裕开创篡弒恶例之研究(唐训聚)
唐代扬州的商业贸易(朱祖德)
从食谱看宋人的养生与食疗──以《山家清供》为例(锺佳伶)
实践求真知:从传教士书信论康熙帝学习西学的方法与态度(侯皓之)
论孙中山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与策略(王大智)

8、兴大人文学报第49期
时间:2012年9月
出版单位:(台中)国立中兴大学文学院
内容简介:
【主题论文:文学与文化文本中的环境意识与自然想象】
「移动」的情境与隐喻——《诗经·采薇》一诗所建构的时间频谱与景观诗学(陈惠龄)
“Uninhabited” Land Intruded: An Environmentalist Study on The Tempest(入侵「无人岛」——莎士比亚《暴风雨》之环境主义研究)(李晶菁)
【一般论文】
明末澎湖游击兵力裁减源由之研究(何孟兴)
论古典小说「镜象书写」的两度裂变——《古镜记》与《红楼梦》(陈丽如)
严复《庄子评点》缘中西会通所析释之「道」论(黄佳骏)
病患的意义——谈《天河撩乱》及《丁庄梦》的家族/国族纪事与身体(唐毓丽)

9、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40期
时间:2012年3月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内容简介:南朝诗歌山水书写中「诗的空间」的营造(萧驰)
王维、裴迪《辋川集》诗现地研究(简锦松)
杨屾《知本提纲》研究——十八世纪儒学与外来宗教融合之例(吕妙芬)
文人的学术参与——《复堂日记》所见谭献的学术评论(蔡长林)
芝加哥大学所藏《沅湘耆旧诗集续编》等三种稿本相关资料问题论考(张宝三)

10、晚明风骨──袁宏道传
时间:2013年1月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作者:曾纪鑫 著
内容简介:《晚明风骨》为晚明文学流派──「公安派」领袖袁宏道的第一部传记。「公安派」不仅开创了晚明一代新的文风,而且影响深远,直接推动、促进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诞生与发展。袁宏道不仅是文学革新旗手,中国古代十大散文家之一,散文入选《古文观止》及大学、中学语文教材,他还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中研究佛学最深、成果最丰的一位禅学大师。本书作者曾纪鑫与传主袁宏道为湖北公安同乡,一九九四年即草成初稿,此后不断修改、充实以至重写,又经十八年,终于定稿,完成一部全面性的袁宏道传记。

11、民众教育馆与中国社会变迁
时间:2013年1月
作者:周慧梅 著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内容简介: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学术史回顾
  三、本书框架和思路
  四、资料分析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的兴盛背景
  一、「北伐战争」时期民众动员方式的转向
  二、以教育变革社会的理念开始盛行
  三、乡村建设运动兴起与政府选择
  四、民众教育馆权威性资源的获得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的历史演进
  一、民众教育馆的界定
  二、民众教育馆发展的阶段性
  三、非国统区的民众教育馆发展
  四、民众教育馆的地域差异性

第三章 民众教育馆的内部管理
  一、经费来源与分配支出
  二、组织设立与人员编制
  三、人员资格与薪俸待遇
  四、人员遴选与年功考核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的社会功能与文化性格
  一、社会变迁中的乡村社会
  二、民众教育馆的社会功能
  三、民众教育馆的文化性格
  四、民众教育馆的价值取向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的历史分析
  一、民众教育馆与乡村社会组织的互动
  二、民众教育馆与传统社会文化的传承
  三、民众教育馆与现代化知识体系引介
  四、民众教育馆与新农村建设组织构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重要法令

后记

12、吴铁城与近代中国
时间:2013年1月
作者:陈鸿瑜 编著
出版单位:(台北)秀威信息公司
内容简介:
序(陈三井)

上篇:研讨会论文

  • 壹、七年中国国民党秘书长的吴铁城(刘维开)
    贰、吴铁城与东北(1928-1930)(陈进金)
    参、吴铁城与东北党务(陈立文)
    肆、吴铁城与战时国民党在港澳的党务活动(李盈慧)
    伍、吴铁城的南洋之行(1940-1941):以在马来亚的活动为讨论中心(陈是呈)

下篇:纪念论文

  • 陆、吴铁城与南洋华侨协会的成立(陈三井)
    柒、吴铁老与抗战期中的南洋(庄心在)
    捌、抗战期间铁老访问南洋简记(祝秀侠)
    玖、吴铁城先生在印度尼西亚事迹及其对侨务之卓见(甄炳华)
    拾、追怀吴铁城先生(张其昀)
    拾壹、我最崇敬铁城先生的几件事(张希哲)

附录
附录一、华侨协会总会七十年耕耘纪实(李盈慧)
附录二、宣慰南洋报告书(吴铁城)

13、保钓风云录:一九七0年代保卫钓鱼台运动知识分子之激情、分裂、抉择
时间:2013年1月
作者:邵玉铭 著
出版单位:(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内容简介:
序言

第一部 美国华人的保卫钓鱼台运动

缘起

  • 一月二十九、三十大游行
  • 四月十日大游行
  • 我国政府处理保钓运动之经过
  • 我国政府与美国继续交涉钓鱼台问题
  • 保钓运动开始向左转
  • 从布朗到安娜堡国是大会
  • 保钓转为中国统一运动
  • 「反共爱国会议」──右派大反击
  • 保钓运动落幕的省思
  • 台湾不保钓?大陆有保钓?
  • 保钓左派人士的心路历程
  • 回归中国大陆的保钓人士
  • 回归台湾的保钓人士
  • 前往香港服务之保钓人士
  • 人在美国、但心怀大陆的保钓人士
  • 对保钓运动左派思潮之反思
  • 结语:功大于过,瑕不掩瑜

第二部 台湾的保卫钓鱼台运动

  • 台湾各大学的保钓运动
  • 台湾知识分子对美国保钓运动左倾之批评
  • 台湾保守势力与自由主义分子之对峙
  • 乡土文学论战与左翼思潮
  • 本土政治势力崛起
  • 一九七○年代的历史评价
  • 结语:从「革新保台」到政治民主化
  • 展望兼总结台湾的保卫钓鱼台运动

附录一 钓鱼台运动在中国现代史的意义

附录二 邵家两代保钓

附录三 本书内容大事纪

14、发展与帝国边陲:日治台湾经济史研究文集
时间:2013年1月
作者:薛化元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内容简介 :
序(蒋伟宁)

导论(薛化元)

壹 以地域研究来看台湾经济研究动向
佐藤幸人撰/阮文雅译

贰 战前台湾的经济成长
石川滋、筱原三代平、沟口敏行撰/齐藤启介译

参 台湾、中国间贸易的变化与台湾总督府──以191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为中心
谷ヶ城秀吉撰/阮文雅译

肆 殖民地台湾输出产业的转换期──1930年代包种茶输出
何原林直人撰/曾妙慧译

伍 粮食政策的展开与台湾米──在来种改良政策的展开及对内地移出的变迁
大豆生田稔撰/郭云萍译

陆 台湾总督府的政策评价──以米的供应链为中心
中嶋航一撰/李为桢译

柒 殖民地时期台湾的中小零细工业的发展
堀内义隆撰/李为桢译

捌 日月潭电源开发与工业化的起始
北波道子撰/薛芸如译

玖 殖民地时代末期台湾工业的结构
やまだあつし撰/薛芸如译

拾 日治时期台湾的产业组合与农业实行组合
松田吉郎撰/郭云萍译

拾壹 台湾与韩国经济的长期发展分析:1903~1983年
松元俊郎撰/曾妙慧译

15、原住民的山林及岁月:日籍学者台湾原住民族群、生活与环境研究论文集
时间:2012年12月
作者:伊能嘉矩等 著,满田弥生、蒋斌 主编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
内容简介:本书挑选了18篇日籍学者作品,虽然时代、体例、篇幅、脉络各异,但皆有助于了解台湾原住民在过去百年间如何与土地山川相处,如何生老病死其间的文章,希望能更清楚呈现原住民族群在时间与空间中的变与不变、能动与「被动」。同时希望这些文献能够让中文的读者,在当代有关原住民处境热烈而充满针锋相对的讨论中,不论是政府、NGO、原住民甚至学术界之间的互相凝视,或者是日治时代与国府时代的参照对比,都能够减少彼此间过度的污名化或者浪漫化,而是在更充分的信息基础上继续对话。

16、临夏宗派——中国穆斯林的宗教民族学
时间:2012年12月
作者:赵秋蒂 著
出版单位:(台北)政大出版社
内容简介 :
绪论

  • 第一节 什么是宗派?
  • 第二节 中国穆斯林与回族
  • 第三节 研究回顾
  • 第四节 论述当代中国穆斯林宗派的意义

第一章 宗教学与民族学论述

  • 第一节 宗教改革、宗教复兴;世俗化、在地化
  • 第二节 宗教中的我群他群意识
  • 第三节 宗派现象的历史观察
  • 第四节 宗派认同的民族学意义

第二章 宗派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 第一节 穆斯林落居中国西北
  • 第二节 苏非传承、门宦形成
  • 第三节 伊赫瓦尼、赛莱非耶
  • 第四节 中国穆斯林宗派裂解的历史解释

第三章 宗教生活与宗派实践

  • 第一节 受宗派主导的临夏穆斯林生活
  • 第二节 宗教节日及其相关活动的宗派差异
  • 第三节 宗教社会网络中宗派的运作
  • 第四节 宗派的冲突与团结

第四章 宗派的互动、分歧、移转

  • 第一节 跨宗派的相处互动
  • 第二节 婚姻中的宗派问题
  • 第三节 宗派认同的移转

第五章 临夏宗派多元化的意义

  • 第一节 传统宗教的「新兴宗教」化
  • 第二节 宗派化的政治、社会与经济意义
  • 第三节 宗派多元化的归纳分析

结论

引用书目

17、现代汉语形状量词的来源及其演变研究
时间:2012年12月
作者:孟繁杰 着
出版单位:(台北)政大出版社
内容简介 :

第一章 绪论

  • 1.研究意义
  • 2.已有研究成果概述
  • 3.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4.研究重点

第二章 现代汉语「点状」量词的源流演变

  • 1.量词「颗」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 2.量词「粒」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 3.其它「点状」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第三章 现代汉语「线状」量词的源流演变

  • 1.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 2.量词「根」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 3.量词「枝」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 4.量词「支」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 5.量词「道」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 6.其它「线状」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第四章 现代汉语「面状」量词的源流演变

  • 1.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 2.量词「片」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 3.量词「幅」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 4.量词「面」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第五章 现代汉语「体状」量词的源流演变

  • 1.量词「块」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 2.量词「团」的产生及其发展演变

第六章 现代汉语形状量词的发展规律

  • 1.现代汉语形状量词的历史分期
  • 2.现代汉语形状量词生成与发展的若干特点
  • 3.从现代汉语形状量词看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后记

引用文献

参考文献

18、空性与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学十四论
时间:2012年12月
作者: 林镇国 著
出版单位:(台北)政大出版社
内容简介:
序言

第1章 中世纪汉语佛教徒如何了解来自印度的知识论

  • 一、前言
  • 二、神学面向的佛教逻辑与知识论
  • 三、形上学面向的佛教逻辑与知识论
  • 四、修证次第面向的佛教逻辑与知识论
  • 五、结语

第2章 为何知识论始终未能获得中国哲学青睐:以哲学史上三场争辩为例

  • 一、前言
  • 二、熊吕之辩
  • 三、朱陆之争
  • 四、慧沼与法宝的佛性论争
  • 五、结语

第3章 解释与解脱:论《解深密经》的诠释学性格

  • 一、经题释义
  • 二、隐秘说法与显了说法
  • 三、诠释的迂回:从三性论到空性密意的解明
  • 四、结论

第4章 初期大乘瑜伽行派真理与方法的问题

  • 一、真理与方法──诠释学的争论
  • 二、真如二义:真如理(命题真理)与真如事(事实真理)
  • 三、止观与真如
  • 四、真如、认识与论证
  • 五、方法的自我解消与真理的全幅开显

第5章 逻辑或解经学:初期大乘瑜伽行派「四种道理」的理论性格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关于「四种道理」的研究回顾
  • 三、《声闻地》与《菩萨地?真实义品》的「四种道理」
  • 四、《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的「四种道理」
  • 五、结语

第6章 逻辑与神话:汉藏文献中的陈那传记及其因明学

  • 一、序言
  • 二、因明学在中国
  • 三、汉传文献中的陈那
  • 四、藏传文献中的陈那
  • 五、哲学之眼
  • 六、结语

第7章 陈那《观所缘论》的认识对象:从真谛与玄奘译本异同谈起

  • 一、前言
  • 二、真谛与玄奘二译之分歧
  • 三、护法的解释
  • 四、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论意识所缘
  • 五、结论

第8章 龙树《回诤论》与基础主义知识论的批判

  • 一、前言
  • 二、正理学派的质疑
  • 三、龙树的驳议
  • 四、针对自成理论之批判
  • 五、针对他成理论之批判
  • 六、火喻与自证
  • 七、语言分析的转向——从指涉论到语用论
  • 八、结语

第9章 空性与暴力:龙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不期而遇的交谈

  • 一、谋杀与死亡的叙事
  • 二、空性与虚无主义
  • 三、铭刻于差异中的暴力
  • 四、作为「面貌」之「他者」的不可化约性
  • 五、走出暴力

第10章 天台止观与智的现象学

  • 一、导言
  • 二、识与智
  • 三、智顗的智的现象学
  • 四、结语

第11章 神会与空的行动主体

  • 一、从禅学书写说起
  • 二、形上学、行动与叙事
  • 三、作为形上学论述的禅学
  • 四、禅悟的修辞
  • 五、结语

第12章 布特曼与印顺的解神话诠释学

  • 一、诠释学与现代性
  • 二、基督教与佛教的解神话课题
  • 三、实存信仰与社会实践
  • 四、结语

第13章 真理与意识:从佛性论争到朱陆异同的二种东亚哲学类型

  • 一、前言
  • 二、语境与转译:「理」与中国初期佛性论
  • 三、真理的动力:法宝的佛性论
  • 四、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慧沼的回应
  • 五、反思与自证:朱熹与陆象山论理与心
  • 六、结论与对话:作为现象学问题的一种解读

第14章 理性、空性与历史意识:新儒家与京都学派的哲学对话

  • 一、战争、现代性与历史意识
  • 二、黑格尔的历史幽灵
  • 三、近代的超克
  • 四、空性与历史性
  • 五、理性与空性在历史中的回响
  • 六、附论:阅读西谷启治的《宗教とは何か》

引用文献

索引

19、晚明王学由心转性的本体诠释
时间:2012年12月
作者:侯杰之 著
出版单位:(台北)政大出版社
内容简介:

序言

第1章 绪论

  第一节 前人研究成果探讨
      壹、王学派别的分类
      贰、个别研究的探讨

  第二节 问题意识的提出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晚明王学由心转性的背景

  第一节 内缘——性体诠释的开放性

  第二节 外缘
      壹、王学流弊的蔓延
      贰、对朱、王学的反省

第3章 宗性思潮的酝酿——刘师泉「悟性修命」说于良知教的承接与转折

  第一节 由学行看师泉对王学的承继与推动

  第二节 「悟性修命」说的思维起点与问题意识
      壹、「悟性修命」说的思维起点
      贰、「悟性修命」说的问题意识

  第三节 「悟性修命」说的理论架构
      壹、「悟性修命」的工夫指向
      贰、「悟」、「修」关系的开展

  第四节 「悟性修命」说的辩证困境与理论效应
      壹、「悟性修命」说的辩证困境
      贰、「悟性修命」说的理论效应

  第五节 「悟性修命」说的评价与理学意义
      壹、「悟性修命」说的评价
      贰、「悟性修命」说的理学意义

第4章 以性为宗的确立——王塘南的宗性思想与「透性研几」的工夫

  第一节 塘南宗性思想的缘起
      壹、学思历程与师友启迪
      贰、救弊意识的扩大与深化

  第二节 性体义理地位的厘定
      壹、性体的内在结构
      贰、「以性为宗」的内涵指向

  第三节 性与心的关系

  第四节 性与良知的关系
      壹、良知的地位归属
      贰、良知内涵的异化

  第五节 透性研几的工夫
      壹、本体工夫的的异辙及实践困境
      贰、研几工夫的提出与修悟关系的转进

  第六节 塘南宗性思想在王学发展上的意义与困局

第5章 摄知归止的提倡——李见罗的摄知归性与止修宗旨

  第一节 见罗的思想转折与问题意识
      壹、生命历程与思想变化
      贰、止修宗旨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 止修双揭的学思渊源
      壹、王门诸子的思想启迪
      贰、参究《孟子》、《大学》

  第三节 至善本体的辨明
      壹、心性之辨
      贰、性知之辨

  第四节 修身为本的实践取向
      壹、归宗于性
      贰、本的义涵

  第五节 止修工夫的内在关系
      壹、一体非二
      贰、交互相养

  第六节 宗性工夫的理论问题与思想价值
      壹、宗性工夫在现实体现上的困境
      贰、宗性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第6章 性气合一的新局——杨晋庵即气言理的进路对心性关系的开展

  第一节 政治变局对实学思潮的酝酿
      壹、关怀层面转移对学术思维的启迪
      贰、实学思潮对王学修正途径的转进

  第二节 即气言理的义理进路
      壹、理气是一的理论架构
      贰、对「气质害性」说的反对
      参、气质即义理的人性论

  第三节 气性格局下的心性关系
      壹、气论对宗性思维的挹注
      贰、心性体用动静之旨辨义

  第四节 心性分合下的实践取向
      壹、心性辩证意义的展开
      贰、表里交修的工夫取径

  第五节 晋庵在宗性思潮中开展的新局与理学意义

第7章 晚明王学宗性思想的义理脉络

  第一节 心性渐分的发展取向
      壹、刘师泉的即性言心与王塘南的渐分心性
      贰、李见罗的摄心归性与心性走向彻底分化
      参、杨晋庵气性格局所开出的即心显性之途

  第二节 良知内涵的异化
      壹、刘师泉对见在良知的批驳与良知「知止」义的提出
      贰、王塘南从知根于性说将良知定位为介乎体用之间
      参、李见罗的良知属后天知觉说与良知议题的渐趋隐没

  第三节 体用工夫的开合
      壹、刘师泉悟性修命说所开出的体用二分工夫
      贰、王塘南透性研几工夫的归本宗性取向
      参、李见罗的止修宗旨与塘南宗性工夫的异同
      肆、杨晋庵气性格局所延展出的心动显性工夫

  第四节 宗性思想的发展成因与理学定位
      壹、由各家思想异同成因看王学由心至性的转折关键
      贰、宗性思想的理学定位

第8章 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20、台湾史研究文献类目2011年度
时间:2012年12月
作者:林玉茹等 合编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台湾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面对近年来台湾史研究出版物质量的迅速增长,如何适时提供正确的出版信息与完整的文献书目,进而建立兼具累积性和前瞻性的学术批评传统,实为深化二十一世纪台湾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基础工作。有鉴于此,本所于2004年7月正式成立后,便积极规划《台湾史研究文献类目》的编辑出版,期能提供学界较完整的台湾史研究信息。《台湾史研究文献类目》,以年度为范围,搜集具有历史研究取向与学术规范的专书与论文书目。每年出版前一年度的研究成果,2011年度为本书第八集。

  为便于读者检索利用,本书目分为总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史料等六大类。每个类别,再依据所研究的时期分为通论、史前与早期、清代、日治、战后等五个时期。本年度收录书目包含专书335笔,论文733篇,学位论文247篇,合计1,315笔。

21、「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外感热病的知识转型与日常生活
时间:2012年12月
作者:皮国立 著
出版单位:(台北)国立中国医药研究所
内容简介:
自序:一位史学工作者生活与研究的自剖

总目录

绪论:台湾的中国医疗史之过往与传承——从热病史谈新进路

  • 第一节 书写「无中生有」的中医疾病
  • 第二节 回顾的核心——台湾的中国医史之原始脉络
  • 第三节 史家的第一代新医史之路
  • 第四节 内、外史的距离
  • 第五节 从热病的近代转型谈起
  • 第六节 新医史的尝试——「重层医史」(The diversity of medical history research) 视角的史学研究法

第二章 论争前的和谐——近代中西医知识中的「热病」论述初探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中西医初遇时的热病容貌
  • 第三节 中医——热感之外
  • 第四节 身体的内与外——感受与致病
  • 第五节 中西医治疗与预防之文化初遇
  • 第六节 小结——似曾相识到貌合神离之前

第三章 民国中医的外感热病文献——以伤寒、温病书籍为中心的考察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古典医学之绪余
  • 第三节 西方医学的影响与「中医传染病学」渐趋成型
  • 第四节 日本医书的影响
  • 第五节 古典医学在民国复兴的三条线索:寒温融和、西医与日本的影响
  • 第六节 小结——「再正典化」(renewed canonization) 的热病书籍97及其衍生之课题

第四章 中西医诠释疾病的界线与脉络: 以近代中国「伤寒」(Typhoid fever) 史为例的讨论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伤寒「西名汉译」之源流
  • 第三节 「伤寒」的中国医学脉络
  • 第四节 另一种声音——温病学的脉络
  • 第五节 病名重释或在中西论争中消亡
  • 第六节 中医的新伤寒论述
  • 第七节 小结——翻译、诠释与再生的中国医史

第五章 菌在气中——民国中医对西方细菌论的吸收、排拒与汇通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西方细菌学的轨迹
  • 第三节 中医细菌新说之发韧
  • 第四节 中国医学的的回应——章太炎「据古释菌」的例子
  • 第五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一——对气论的坚持
  • 第六节 中西医对细菌学论争的焦点之二——观察、实验方法与治疗学
  • 第七节 治疗细菌性传染病的思维
  • 第八节 小结——具选择性的细菌论述

第六章 新中医的实践与困境——恽铁樵 (1878-1935) 谈《伤寒论》与细菌学

  • 第一节 弃文从医的经过
  • 第二节 恽铁樵之历史地位与本章问题意识
  • 第三节 从古医籍中寻求灵感——读书与临症的再定义
  • 第四节 攘外必先安内——「叶派」流毒与学术反思
  • 第五节 恽铁樵对细菌学的认识与回应
  • 第六节 对中西医病名定义之讨论
  • 第七节 小结—民初中医的困境

第七章 气与个人——中医热病学的身体、疾病与日常空间论述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微生物的现代性与「个人」卫生之社会背景
  • 第三节 细菌学之外:中医视角下的外感热病与「气」的位置
  • 第四节 侧写反细菌视角:中西医汇通下的疾病观
  • 第五节 中医的防病论述及日常生活的转型
  • 第六节 热病的医疗空间、居处与日常生活
  • 第七节 小结

第八章 调养、饮食与禁忌:古典理论在病患世界的转型

  • 第一节 前言
  • 第二节 古典食物禁忌学说和热病之关系
  • 第三节 近代身体观转型之一例——气与抵抗力
  • 第四节 饿不死的伤寒
  • 第五节 西方的营养、中国的禁忌
  • 第六节 热病后之「虚」与「复」
  • 第七节 个人的卫生现代性诞生——气、血、精身体观的延续与转化
  • 第八节 小结

第九章 总结论

  • 第一节 检讨:贡献与局限
  • 第二节 西风又东风——传统医学视角的文化史
  • 第三节 「重层医史」视角下的医疗史与国史

附表 「民国时期中医热病学文献编年类纂表」

附图

征引书目

中英文摘要

22、陈克文日记,1937-1952(上、下两册)
时间:2012年11月
作者:陈方正 编校
出版单位:(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内容简介:陈克文(1898-1986),广西岑溪人,1923年广东高等师范毕业,1925年加入国民党,先后任职《国民新闻》日报、农民部、农民运动讲习所、侨务委员会等机构,1935年出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参事,1948年当选立法委员,嗣短暂出任立法院秘书长,以迄1949年辞职赴香港定居。本书以克文先生所遗留十二册日记所载,1937年初至1950年3月间纪事为主,其中有关八年抗战及三年国共内战之个人经历、见闻、观察、感想至为详细;此外尚包括出使印度尼西亚经历,以及有关二三十年代国共两党人物、事迹之回忆文章,其整体史料价值,固毋容置疑也。

23、赋写帝国──唐赋创作的文化情境与书写意涵
时间:2012年9月
作者:吴仪凤 著
出版单位:(台北)万卷楼出版公司
内容简介:赋的写作具有帝国书写的特质,从唐赋的阅读中可以看出赋家如何地置身于大唐帝国的文化情境中,以歌咏的方式写下他们所经历的国家庆典、礼仪和事件。他们站在帝国的立场上思考、观看,以圣人的经典作为思想的准则,将自己的命运等同于国家的命运,努力地为盛世讴歌,创造太平景象,并强化国家的认同感,善尽一己词臣之责记录胜景,使后世得以透过这些赋篇一窥帝国昔日的繁华景象。同时,赋家更以歌颂之姿正面地引导和劝谏帝王,以礼仪教化、理想社会来期许为政者。由这样的角度重新进行唐赋的解读,可以跳脱以往对唐赋所抱持的负面观点,扭转长期以来由个别知名文人或以抒情言志批评传统为主流构筑而成的文学史,改由不一样的角度来观看唐代文学与文化互动的风貌。

24、英藏敦煌医学文献图影与注疏
时间:2012年11月
作者:王淑民 编著
出版单位:人民卫生出版社
内容简介:作者王淑民长期从事中医文献研究,特别长于敦煌医学文献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本书就是作者严格依据馆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我国敦煌医学文献写卷的原貌所做的整理释文与注疏。

  《英藏敦煌医学文献图影与注疏》分图影篇和注疏篇。图影篇列有高清晰敦煌医学文献写卷的彩色图影152幅。注疏篇依据图影篇的文献顺序对它们进行释文、注释、疏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确释文,补入原来因条件所限而无法识别的字,纠正以往的误识文字,并对残卷进行辑补与缀合,且出校注说明;对写卷涉及的文献考证内容用「疏证」形式论证说明。本书的出版,将弥补敦煌医学文献只见文字不见写卷原貌的缺憾,对深入研究我国隋唐时期医学文献有重要意义。书末附有重要词语索引,方便读者查阅。《英藏敦煌医学文献图影与注疏》可供从事中医文献、理论、学术史研究的人员参考,对研究敦煌历史、文化者也有借鉴作用。

资料来源:台北《汉学研究通讯》等 陈友冰辑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