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庄学的历史性梳理——读熊铁基等《中国庄学史》
以“逍遥、自然、无为、齐物”为学术核心与思想颗粒的道家基本学说和思想之一的庄学,经受两千余年的风雨洗涤与浸润,默化潜移地历练成一部内容丰赡、体系完善、建构谨严的庄学史,在中国传统文化学海中彻响如一牛吼地,飞震林樾,声闻远处。
庄子是我国战国中期的思想家,凭借其思考一生、影响百代的“逍遥”、“齐物”理论,集大成于道家学说。庄子以“道”为本,以变化无常的观点看待大千世界,主张齐万物、一是非、外生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精心提炼自己特行独立的哲学思想。他愤世嫉俗,痛恨黑暗尘累,在强烈的现实性心理与思维中锻造批判精神。同时,庄子以汪洋恣肆、仪态万千的行文风味,想像奇特、语言鲜活的构篇色彩,横用寓言、纵生比喻的说理特片,在先秦诸子散文著中独领风骚。这样两千多年的道学探究中多了一块能受日曝又历风雨的瑰宝,同时也少了一串既厚孔子又非老子的文字,因为庄学提升了老庄的口碑。一篇篇庄学探索文章串连古今中外语言的融通,一位位庄学研究专家解密逍遥齐物心灵的虔诚。
熊铁基先生写完《中国老学史》,依然对道家史学梳理性研究痴心不渝,寻觅资料,借鉴经验、参考文献,与刘固盛、刘韶军二先生联袂,成熟思想,明确思路,终于在不长的时间里,撰著出了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成立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中国庄学史》,并以其特有的研究风格和行文特色向广大学人与读者介绍中国庄学的发展历程。
一、线索的清晰性交织庄学史研究的经纬。成功的史学性思想研究是有一条生命线的。无限延长的时间穿针走线,把有限的理论成果融洽地连缀在一起,建构成经纬鲜明的研究体系。著者为了让广大读者有效地阅读到庄学思路的演绎史,在述评完庄子生平著作、思想以及其在道学形成中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当代价值之后,有条不紊地分析从秦汉到明清这段时期内的庄氏学说。在介绍秦汉时期的庄学中,论者以试探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为基础,挖掘潜行的《庄子》内涵与原因,并在与《吕氏春秋》、《淮南子》的对照的同时,叩问《庄子》思想对儒家学者、汉代经学的影响与渗透。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动荡与人口的流动孕育出士人与士风,天下一片清淡,致使魏晋南北朝时期拘羁人情和人生的玄学之风,轻拂阮籍、郭象、向秀之流读庄、注庄的热热心房。陆德明、成玄英和陈景元、朱熹、林希逸、褚伯秀等审时度势,参悟庄学,在汇通修正与凸显之时,分别把庄学研究思维张扬在隋唐和宋元两个时期。明清时期的陆西星、释性通、沈一贯 、方以智 、王夫之、藏云山主人、林云铭、屈复、胡生英等的庄学思考与王念孙、卢文绍、俞樾及孙诒让的《庄子》考证的成功体连,使得论据在清晰的线索中联接有序。
二、以内容的详实增充庄学史研究的厚重。无论是对庄子生平及著作思想的真实考察,还是对后来探士庄学研究的条缕分析;无论是对历史背景的仔细参照,还是对考证《庄子》的详尽透析,论者都一一带着务实的史学视角,在觅微的显示器下斟酌思索。作者不孤立任何一个论点,以翔实可信的史料精华关研究的份量。看起来只是寻章摘句的呆人愚法,思过来却乃钩沉撷珠的智者雅兴。每一个庄学研究者的文字都流淌着弘扬古文化的赤子情爱,每一部庄学阐释着的思想都彰显出教诲后来人的灵魂提炼,今天,这些一一都在《中国庄学史》中生发异彩。在《郭象<庄子注>》这一节中,作者不因郭氏及其《庄子注》的研究者甚多致使而分歧不少而放弃历史性辩析,不公向世人介绍郭氏生平,而对比向秀与郭氏的《庄子》注,还花10余页的篇幅阐扬郭象《庄子注》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详细有致地探讨了自然与名教、有与无、生与死等三个问题。论者不囿于“他是门阀士族的代表其哲学思想是这个集团腐朽透顶生活的反映”的贬者言,也不依于他“‘极富时代感’,关注的是如何为一个‘ 充满矛盾的社会寻找一条解决矛盾的出路’”的褒者说,不拾人牙慧,独辟思路,用真实内容说话。
三、以语言的专业性提升庄学史研究的品位。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的成功特色,往往仰仗于专业性语的理性凸显。《中国庄学史》亦是如此。论者在多年的道学著作的浸润中有所悟,有所思,并且以独特的思想和思路,滋养专业化的研究语言,有心地向读者传递自己发现的庄学精髓,潜在地熏染读书之人。作者不时点击庄学经典,在具体学人研究和历史考注中条分缕析,能够有的而论、有言必专。但是,作者又能够在理论性语言和史学性语言之间向读者开通深入浅出、有声有色的阅读视野。专业性语言中激荡生活的灵气,理论性文字里倾谈质朴无化的思绪。不经意之间,寓论于史的笔法勾勒出了耐人研习、诱人参悟的皇皇新著。就是这样的语言,完全源于作者精于文字与悟自哲学的巧妙融合。
人类在其自身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不断地用自己的智慧去发宇宙中所蕴藏的真理。有史以来,人们便开始对前人以及自己于宇宙中发现的真理归纳而系统化,并演绎之编成著作,以用来指引人们的现实生活。熊铁基、刘固盛、刘韶军三位学人一边坚持注意庄学发展各个时期的时代历史条件与学术文化背景,努力避免泛泛而论的弊端;一边始终融合庄学发展各个时期的全面性系统性,切实加强比较照应的力度。执著的学人怀着这一种写作理念,把庄学研究先贤们的探索轨迹和智慧著作综合地进行了一次历史性梳理,让已列选为国家社会科学资金项目的《中国庄学史》沾满逍遥哲人的灵魂闪烁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中。惟一遗憾的是《中国庄学史》只写到了清代,而难窥20世纪的庄学发展史,这也是作者有意而为。这样将是填补中国封建社会庄学史系统研究专门著作的空白,仍不失供人借鉴、引人思考的现实意义。
(《中国庄学史》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熊铁基、刘固盛、刘韶军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