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第21期(2004年6月)
主 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编辑部
周 期:半年刊
出版时间:2004年6月
學人寄語
李鴻章一向蒙受“賣國”的蔑稱,連帶他辛苦操持三十年之久的洋務運動也被輕易否定。但李合肥其人在晚清政治舞臺自有其精彩。甲午戰敗他雖然難辭其咎,但主的清流黨們也當負誤國之責。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争的悲劇性在于:不是不當和而和,而是不當戰而戰,狡詐的日人以一環接一環的圈套企圖把中國拖入戰争,清廷則一步緊跟一步地跌進圈套。戰争模式是人家早已經設計好了的,中國一方不過是戰敗的執行者。
一八九五年四月二十七日《馬關條約》簽訂,全國上下一片沸騰。問題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如此慘重的敗局。陳寅恪的祖父陳竇箴和父親陳三立,在《馬關條約》簽定后曾致電張之洞,呼吁聯合全國的督撫共同請求將李鴻章斬首。陳寶箴說:勛舊大臣如李公,首當其難,極知不堪戰,當投闋瀝血自陳,争以死生去就,如是十可七八回聖聽,今猥塞責,望謗議,舉中國之大,宗社之重,懸孤注,戲付一擲,大臣均休戚,所自處寧有是耶?(陳三立《湖南巡撫先府君行狀》,《散原精舍文集》卷五)后來黄秋岳在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
蓋義寧父子,對合肥之責難,不在于不當和而和,而在于不當戰而戰,以合肥之地位,于國力軍力知之綦審,明燭其不堪一戰,而上迫于毒后仇外之淫威,下刦于書生貪功之高調,忍以國家羈孤注,用塞群昏之口,不能以死生争,養寧之責,雖今起合肥于九泉,亦無以自解也。(黄著《花隨人聖庵摭憶》二一四頁)
我在《百年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一文中引述了上面兩則史料,非欲為李合肥其人辯誣,而是想說明,歷史之真情底裹,絕非當時后世的悠悠之口以及“書生貪功之高調”所可為據也。
《百年中國》這篇文章是我的一次演講,當講到中日甲午戰争的歷史教訓的時候,我說:“我想向各位提醒一點,在我國由傳統走向現代的歷史上,曾經有遇三次現代化的努力:一次是清朝政府迫于列强的侵擾所做的初步現代化嘗試,特别是洋務派的三十年的辛勤積累,由于一八九四至一八九五年的中日甲午戰争,被日本强行打斷了;第二次是民國政府的現代化努力,由一九三七年日本軍國主義的全面侵華戰争,再一次被打斷;我們現在正在進行的現代化進程,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的第三次現代化努力,已經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果,但我們的現代化進程還没有完成,我想提出一個問題:我們遭次的現代化進程,還會被打斷嗎?”也許有人會追問我對违個問題的看法,我不是預富家,我只能說我不是没有一點隱憂。
劉萝溪
二○○四年七月二十六日
文章分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