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第8期(1993年6月)

《中国文化》第8期(1993年6月)

主  编:刘梦溪
主  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编辑部
周  期:半年刊
出版时间:1993年6月


董事長致詞

  深圳南亞實業集團(籌)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以全民所有制原型為基貌、成功地進行著所有制改造,並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2000萬元人民幣值資產,而由中國扶貧基金會以此持股和控股的公司。

  公司同仁明白,經濟要發展,首先要有先進的推動經濟發展的創造性動力和推動科學發展的哲學思想。中華民族正面臨著怎樣用東方文化與現代科學結合,解決人類追求富裕和實蜆富裕以後的信仰危機、道德危機、是非界定危機的轉折關頭,這是當今企業文化最深刻、最重要的內涵。

  經濟和文化是人類生命的兩翼。二者相得益彰,稍偏則覆。我們嘗有一自覺有趣的“企業管道說”,認為:生之為人,帶著企望、貪圖(多以建立功業為目標)在“舉踵也”之後,即進入了人生的一段管道。這管道的上沿是成功,下沿是失敗光滑的管壁愁於攀緣。失敗固然沮喪:成功呢?實證的體驗來說,更多的是一段過程走完的迷茫和新過程未開始的困擾。而在其間人們又在幹什麼呢?在為了得到而處心積慮,擔心失去而憂心忡忡。人生如斯,生命則在此扭曲,人格則在此分裂,物質創造的動力則在此衰退。經濟也因精神動力的衰退而進展遲緩。因之,經濟的衰退,終究是哲學的衰退,文化的衰退。

  如何能讓人類在失敗中不那麼沮喪,在成功中不那麼失望。成功、失敗之間,能夠“得之不甚喜,失之不甚憂”,讓生命踏著穩健的物質創造步伐前進,這是一代文化人的神聖使命。

  為此,我們寄希望於東方中華文化在21世紀為振興現代經濟與現代文化的歷史嬗變中扮演重要角色。害希望於《中國文化》在已有國際聲譽的基礎上,更加深入,直指人心。乃加盟本刊,與之合營,此之謂也。

謝永健

一九九三年三月六日

編  後

  本刊學術顧問、一代國學大師張舜徽先生突然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不幸逝世,簡直不能相信這是真的。兩周前我們還曾收到張先生寄來的《又次草堂文稿》四章,附函恢宏暢朗:“《中國文化》刊物,得賢者主持,蜚聲遐爾,為海內外所重視,殊不易易。拙作長篇文字,既多刊佈於專書,因闢《又次草堂文稿》一目以錄短文。淺見偶有所悟,輒為記之。陸續付刊,不佔篇幅,亦聊以補白耳。近撰《自學成才論》二篇,所以為失學青年勸也;又述《救學弊》、《救文格》二論,所以箴砭俗病也。區區之心,固自有在,茲錄上求教。”本來這一期已編訖定稿,特在“古典新義”專欄補入張先生此篇,沒有想到竟成絕筆。

  張舜徽先生以一九一一年七月生於湖南省沅江縣,沒有進過學校,完全靠刻苦自學,成為淹貫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遺稿《自學成才論》上篇寫道:“自隋唐以至清末,行科舉之制達一千三百餘年之久,而事實昭示於世:科舉可以選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於科舉。以高才異能,不層就範,而所遺者猶多也。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迄於今將百年矣。而事實昭示於世:學校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於學校。以出頰拔萃之士,不必皆肄業於學校,而奮起自學以成其才者濟濟也。”又說:“自來豪傑之士,固未有為當時制度所困者,此其所以可貴也。”更標舉孟子“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之義,提出“雖無學校猶興”才是廓然開朗、有志有為的“偉丈夫”。下篇敍列王艮、汪紱、汪中等自學成才的大家,並申而論之曰:“自來魁奇之士,鮮不為造物所厄。值其尚未得志之時,身處逆境,不為之動,且能順應而忍受之。志不挫則氣不餒,志與氣足以禦困而致亨,此大人之事也。蓋天之於人,凡所以屈抑而挫折之者,將有所成,非有所忌也。其或感奮以興,或憂傷以死,則視所稟之堅脆,能受此屈抑挫折與否耳。”所陳義固是先生一生為學經歷之總結,體會深切氣勢磅礴,字有萬鈞。“雖無文王猶興”、“自來豪傑之士,固未有為當時制度所困”、“自來魁奇之士,鮮不為造物所厄”。屈抑和挫折預示著“將有所成”,這是何等的大判斷、大氣象,文字雖至簡卻稱得上一代通儒的畢生之作。

  《自學成才論》上下篇和《救學弊後論》、《救文格後論》一組四篇文章,寄出之日為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九日,著論大約也在此一時間,距先生之逝,不到三周,把歸結生平經驗的最後文字交給《中國文化》發表,在我們不啻文化託命,因述前後經過以自勖,並以新闢之“學術史論衡”專欄追念張舜徽先生。

  北京大學晁華山副教授的《尋覓湮沒千年的東方摩尼寺》一文,披露了一個重大發現,即經過實地考察研究,結合國內外有關文獻資料,從新疆吐魯番石窟羣落中甄別出數十個摩尼教洞窟。這一重大發現,不僅為摩尼教研究,而且為整個宗教史和中西交通史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因此必將拓寬區宇,增添新知。我們非常高與也感到有幸這一學術成果能在《中國文化》上首先向中外讀者推出。

  本刊自創辦之日起,完全靠自籌資金,書生之誠,勉為其難而已。不意深圳南亞實業公事總裁謝永健先生,以東方文化立基經營事業,事業成功不忘文化,慨允出任《中國文化》董事長,願為刊物提供出版資金,並資助我們成立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傳統商人的賈道儒風在新一代企業家身上又有所展現,因特在封二披載謝先生撰寫的向讀者的致詞,以明其志。

  另外,當本刊改版之際,我們非常感謝余英時、杜維明、汪榮祖、柳存仁、金耀基、週一良六位教授接受特聘,俯允擔任《中國文化》學術顧問。相信讀者和我們一樣,一定為自己的刊物增加了學術指導力量而高興。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編後記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一日增補改定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