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灯》2010年第4期(总第16期)
主 编:李锐 朱清华
周 期:季刊
出版时间:2010年12月
《廣雅》“狼,很也、盭也”補正
蕭旭
(靖江市廣播電視台 江蘇靖江 214500)
《廣雅·釋詁三》:“狼、戾,很也。”又《釋詁四》:“狼、很,盭也。”
王念孫曰:“狼戾者,《說文》:‘很,盭也。’卷四云:‘狼、很,盭也。’盭與戾同,狼與戾一聲之轉。《燕策》云:‘趙王狼戾無親。’《漢書·嚴助傳》云:‘今閩越王狼戾不仁。’”[1]錢大昭《疏義》本“很也”作“佷也”,曰:“《玉篇》:‘俍(佷),戾也。本作很。’《說文》:‘很,不聽從也,一曰盭也。’《吳語》:‘今王將很天而伐齊。’韋注:‘很,違也。’……狠者,犬之很也……舊本狠訛狼,今訂正。徐北溟曰:‘如依舊文,狼戾連讀,亦有很義。’”[2]
《通鑑》卷227:“為人狼戾無親。”胡三省注:“狼,當作狠。”胡說早于錢氏。此說是也。“狼”無“很盭”之義, 王念孫謂“狼、戾一聲之轉”,則“狼戾”一詞為“戾戾”, 王、徐二說非也。王叔岷從王念孫說[3],失於采擇矣。
“狼戾”雙聲連語,是“交橫雜亂”之義[4],與“很戾”義無涉。訓“很戾”者,當作“狠戾”。《燕策》鮑彪注:“暴戾如狼。”《漢書·嚴助传》顏師古注:“狼性貪戾,凡言狼戾者,謂貪而戾。”顏氏、鮑氏云云,望文生訓。
王氏所引《燕策》“趙王狼戾無親”,《史記·張儀傳》、《長短經》卷5、敦煌寫卷P.5034V《春秋後語》亦作“狼戾”。張文虎曰:“各本很譌狼,今改。”[5]瀧川資言從張說徑改[6]。李笠、范祥雍駁張说[7],傎矣。康世昌曰:“鄭良樹曰:‘狼乃狠之誤。’未確。《國策》即作‘狼戾’,鮑注云:‘暴戾如狼。’說詳王叔岷《史記斠證》。”[8]康氏失考,鄭說是也。吳國泰曰:“狼戾者很盭之借字,《說文》:‘很,不聽從也,一曰盭也。盭,弼戾也。’《廣雅》:‘盭,偝也。’”[9]吳說未得, “狼”、“很”聲遠,不相通借。
王氏所引《漢書》“狼戾不仁”,王氏云:“狼亦戾也,‘狼戾’乃雙聲之字,不可分為二義。”[10]“狼戾”當作“狠戾”,同義連文,王說非也。
《說文》:“很,不聽從也,一曰盭也。”王筠曰:“‘一曰盭也’與‘不聽從也’為一義。”[11]字或作“艮”,《說文》:“艮,很也,从匕、目,匕目猶目相匕不相下也。《易》曰:‘艮其限。’”《繋傳》作“艮,狠也”。字或作“詪”。《說文》:“詪,很戾也。”[12]錢坫曰:“詪,此今‘很戾’字。”[13]朱珔曰:“(詪、很)二字可為通借。”[14]朱氏以為通借,猶為隔之。黃侃曰:“詪,同‘艮’、‘很’。”[15]俗字亦作“佷”、“狠”,《玉篇》:“佷,戾也,本作很。”《廣韻》:“很,很戾也,俗作狠。”余迺永校:“狠,南宋祖本、巾箱本、黎本、元至順勒德兩本、明本作‘佷’。”[16]《六書故》:“狠,悍戾不可馴也。别作很、詪。”《國語·晉語九》:“宣子曰:‘宵也佷。’”黃丕烈曰:“佷,《補音》作‘很’。”[17]字亦借“恨”為之,《爾雅》:“鬩,恨也。”《釋文》:“恨,孫炎作很,云:‘相很戾也。’”《漢書·楚元王傳》:“忤恨者誅傷。”王念孫曰:“恨,讀為很。”[18] “戾”亦作“悷”、“㑦”,並為“盭”之借字。《廣雅》:“㑦,怒也。”《慧琳音義》卷76引作“悷,怒也”。王念孫曰:“戾與㑦通。”[19]《集韻》:“㑦,《博雅》:‘怒也。’通作戾。”唐·湛然《止觀輔行傳弘決》卷8:“很者諍訟也,亦戾也。戾者曲也。如犬出戶而身曲。此悷字,悲吟也。非今意。”宋·智圓《維摩經略疏垂裕記》卷10:“戾,《三蒼》作㑦。狼戾也,剛強貌也。經文有作悷,悲吟貌,非今所用。”以“悷”為誤,未達通借之誼。
“很戾”同義連文,犹言不聽從,違逆。字或作“佷戾”,《玄應音義》卷8:“𢤱戾:下《三蒼》作㑦,同。很戾也。謂很戾剛強也。”又卷22、24“很戾”作“佷戾”。《集韻》:“𢞡,慃𢞡,佷戾。”《中阿含經》卷33:“重作不善行,佷戾不受教。”宋、元、明本作“很戾”。字或作“恨悷”,《吳越春秋》卷4:“雖則恨悷之心,莫不感動。”字或作“恨戾”,《慧琳音義》卷28:“𢤱戾:恨戾,剛強皃也。”《撰集百緣經》卷10:“汝等佷戾,狀似毒龍。”聖字本作“恨戾”。《放光般若經》卷2:“一者色愛,二者無色愛,三者癡愛,四者恨戾愛,五者亂志愛。”宋、元、宮本作“佷戾”,明本作“很戾”。字或作“狠戾”,《雜寶藏經》卷9:“稟性佷戾,不順禮度。”明本作“狠戾”。《大哀經》卷2:“為人仁調而不佷戾。”明本作“狠戾”。字或作“很悷”,《慧琳音義》卷66:“很悷:上痕墾反,上聲字。”此條為《集異門足論》卷3《音義》,檢經文作“結怨佷㑦,語言兇勃”,宋、元、明、宮本作“狼悷”,“狼”為“狠”之譌。《慧琳音義》卷67:“很悷:上痕艮反,下犁帝反。”此條為《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1《音義》,檢經文作“心俍戾性,是名惱”,宋、宮本作“佷戾”,明本作“很戾”,“俍”為“佷”之譌。字或作“很㑦”,《廣韻》:“㑦,很㑦,俗。”《妙法蓮華經玄義》卷10:“譬如很子,又似㑦羊。”此例“很”、“㑦”同義對舉。字或作“佷㑦”、“狠㑦”,《龍龕手鑑》:“㑦,佷㑦也。”又“䜢,䜢搏,佷㑦也。”[20]《五音集韻》:“㑦,狠㑦,俗。”《摩訶僧祇律》卷7:“知識慈心語,佷㑦不受諫。”明本作“很戾”;《法苑珠林》卷45引作“狠㑦”,宋、元本作“佷戾”,明、宮本作“狠戾”;《釋氏要覽》卷2引作“狼戾”,“狼”亦為“狠”之譌。唐·湛然《止觀輔行搜要記》卷8:“佷,爭訟也。㑦,由(曲)也。”唐·湛然《法華玄義釋籤》卷19:“譬云佷㑦者,兩字本為一義,謂諍競不順。今隨語便故分字釋。”字或作“佷悷”、“狠悷”,《大般涅槃經》卷22:“譬如惡馬,其性佷悷,能令乘者至嶮惡處。”宋本作“佷㑦”,明本作“狠悷”。《寶雲經》卷1:“佷悷難調,慳貪嫉妬。”元本作“很戾”,明本作“佷戾”。字或作“詪戾”,《五音集韻》:“詪,《說文》:‘詪戾也。’”
“很戾”倒言則作“戾很”、“戾狠”,漢·蔡邕《文範先生陳仲弓銘》:“戾很斯和,爭訟化讓。”《初學記》卷18引作“戾狠”。唐·韓愈《嘲鼾睡》:“鴻蒙總合雜,詭譎騁戾狠。”《慧琳音義》卷89:“狼狽:《考聲》:‘猝遽也,又戾狠也。’”倒言又作“悷恨”、“戾佷”,《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3:“但心中悷悢,慕及等耳。”《佛說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卷2同,宋本作“戾佷”,“悢”為“恨”之譌。
上面通過考察“很戾”一詞及其異體,可以確定“狼戾”為“狠戾”的形訛。我們還可據以訂正古代文獻中一些同類的錯字。如果孤立的單看文例,這類錯誤不易被發現。
(1)《文選·長笛賦》:“氣噴勃以布覆兮,乍跱蹠以狼戾。”李善註:“狼戾,乖背也。”吕向注:“狼戾,壯勇也。”又《洞簫賦》:“狼戾者聞之而不懟。”吕向注:“狼戾,惡性也。”二例“狼戾”亦當作“狠戾”,李善注、呂向注得其義,而未得其字。
(2)《晉書·羊曼傳》:“而聃以狼戾為瑣伯。”《御覽》卷378引《晋中興書》作“佷戾”,“佷戾”同“狠戾”。
(3)汲古本《易林·升之夬》:“彭離濟東,遷之上庸,狼戾無節,失其寵功。”宋本作“狠戾”。宋本是。
(4)《後漢書·南匈奴傳》:“(竇憲)狼戾不端,專行威惠。”
(5)《朝野僉載》卷2:“皆狼戾不軌,鴆毒無儀。”皆當作“狠戾”為是。
注释:
[1]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頁。
[2]錢大昭《廣雅疏義》,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237頁。“俍”當作“佷”,手民之誤。《續修四庫全書》本不誤,第19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314頁。
[3]王叔岷《史記斠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八,中華民國72年版,第2253–2254頁。
[4]《孟子·滕文公上》:“樂歲粒米狼戾。”趙岐注:“狼戾,猶狼藉也。”《淮南子·覽冥篇》:“孟嘗君爲之增欷歍唈,流涕狼戾不可止。”高誘注:“狼戾,猶交橫也。”
[5]張文虎《校刊史記集解索引正義札記》,中華書局1977年版,第523頁。
[6]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北岳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0頁。
[7]李笠《廣史記訂補》,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92頁。范祥雍《戰國策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666頁。
[8]康世昌《春秋後語輯校(上)》,《敦煌學》第14輯,新文豐出版公司1989年4月出版,第123頁。
[9]吳國泰《史記解詁》,1933年成都居易簃丛著本,第3册第20頁。
[10]王念孫《漢書雜志》,收入《讀書雜志》,中國書店1985年版。
[11]王筠《說文釋例》,收入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2624頁。
[12]宋本作“眼戾”,誤。《集韻》引亦誤作“眼戾”。
[13]錢坫《說文解字斠詮》,收入丁福保《說文解字詁林》,中華書局1988年版,第3084頁。
[14]朱珔《說文假借義證》,黃山書社1997年版,第156頁。
[15]黃侃《說文同文》,收入《說文箋識》,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5頁。
[16]余迺永《新校互注宋本廣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第283頁。
[17]黃丕烈《校刊明道本韋氏解〈國語〉札記》,《國學叢書·<國語>附錄》,(上海)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第260頁。
[18]王念孫《漢書雜志》,收入《讀書雜志》,中國書店1985年版。王氏舉例極多,茲不備錄。
[19]王念孫《廣雅疏證》,收入徐復主編《廣雅詁林》,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頁。
[20]《廣韻》、《五音集韻》作“䜢,䜢搏,很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