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对联》

《学习写对联》

作  者:白化文 著
出 版 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12月第1版
书  号:978-7-5326-0550-7
定  价:¥20.00 元


分述篇

第五章 实用性对联

  前面已经谈到过,可以归入实用性对联范畴的对联,应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张挂的时间短,时效快而短暂;二是对载体的要求可低可高,一般不高。实用性对联都是用在人际关系方面的,现在尚在社会上通用的主要有喜联、寿联、挽联三大类。

第一节 喜联

  喜联,特指祝贺新婚的对联。顾名思义,喜联一定要有喜气,要写成喜气洋洋才好。解放前办喜事,不论新式旧式还是新旧相兼,都时兴送喜联。如果是在外面借地方——例如在饭馆子里行礼,更得凭仗张挂喜联以壮声势。解放后新事新办,大多赠送生活用品,切合家用。可是礼品雷同者多,有收到二三十个暖瓶的,很难处理。现在大家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追求文化品位,流行赠送书画、书籍、文具等物。其实,新房内悬挂几副喜联,很能增添喜庆气氛,建议有此方面爱好和能力的同志试试。

  喜联的作法,经过几百年的创作,渐渐形成一定的思路。通行的各种对联书上都录有示范佳联,以资楷式。大致地说,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别:

  一、切年、月、日和时令,特别是切月份和时令。这是因为,切年太宽泛,切日又太狭窄,只有切月份和时令比较适中之故。但须注意,对联书中所录成联,所切的大多是阴历月日,采摘变通使用时要化老调为新词。再者,关合时令时,最好带上些形象性。兹举祝贺秋季结婚的一副旧联,供变通时参考:

  酒熟黄花合卺;
  ●●○○●●
  诗题红叶同心。
  ○○○●○○

  二、切新婚夫妇双方的姓氏,最好是姓名。在此先要说说与姓氏联和姓名联相关的两点:

  一点是把姓氏切入(即暗中点出)或嵌入对联,本不限于喜联,却是常用于门联、厅堂联,以含蓄的方式向来访者表达住户的姓氏、郡望。据说,我国南方某些小村镇仍保留这一古老传统,全村镇住户大门上写刻的门联全都含有本户姓氏的典故,使明眼人一望而知,这也可算作一种地方特色吧。姓氏对联,各种联话常辟专篇辑录。还有专书,如笔者所见,有谷向阳、何慧琴编著的《中国姓氏对联史话》,其中颇有可供采摘,略加变化,便可编作喜联者。解放后,因为大门的门联越来越少(尤其是在城市中),因此,厅堂联(特别是个人住户的客厅或书房联)和喜联,几乎成为切姓氏的代表性对联。下面仍举一副旧联为例:

  修到梅花成眷属;
  ○●○○○●●
  本来松雪是神仙。
  ●○○●●○○

  此联切女方姓氏“林”,用宋朝林逋“妻梅子鹤”故事。切男方姓氏“赵”,用赵子昂号“松雪道人”之典。四个尾字合成“神仙眷属”。

  再一点是,嵌入男女双方姓名,一般只能在喜联中方可。在中国古代诗文、词曲以至对联、诗钟等所有的文体中,凡用人名作对偶之处,有一个不成文的法则,即:严禁用一男一女的姓名对偶,以免引起种种不必要的误会。当代有人主张打破这个界限,笔者是保守派,以为写文章好比在宽阔的海洋中行船,何必非得往暗礁上撞呢!可是在一双男女是配偶的时候,那就非对偶不可啦!用人名作对偶,从古代骈文、近体诗等开始,对对仗的要求都比较宽。只要平仄能调谐,特别是尾字平仄定得调谐,字义方面一般就不作要求了。例如:郑逸梅《艺林散叶》)第174页上载有:

  杨云史娶狄美南,有人赠诗云:“江东才子杨云史,塞北佳人狄美南。”

  字义上就很难要求了。当然,字义上能成的对的,即使只能对上三分之二的,如李清照用“露花倒影柳三变”对“桂子飘香张九成”;东方虬自称可以用他的名字与西门豹作对仗(其实是舍去三分之二的平仄调谐),全算是的对。可是,月下老人系红丝的时候,偏偏忘记了把两口子的姓名也作成对仗,这就给联家造成困难。办法之一是应用诗钟式的将姓名或名字分开嵌入之法。我的老师吴小如先生就是此中圣手。试举吴先生所作两联为例:

  贺谢蔚明续弦(夫人名从美)

  晚花蔚作秋明色;(白化文注:“晚花”暗点中年续弦)
  ●○●●○○●
  新燕从归奂美家。
  ○●○○●●○

  贺谢蔚明汪玉兰结婚(白化文注:谢氏第二次续弦)

  蔚明珰之美,载言载笑;
  ●○○○● ●○●●
  玉兰诺于成,宜室宜家。
  ●○●●○ ○●○○

  我们说吴先生是“圣手”,意思是说,撰写这样的联,容易陷于轻佻或纤巧,吴先生的联却显得落落大方,具有长者的襟怀气度。这是才学识三者的合一,关乎素养,不是一般联家所能企及的。

  三、从新郎新娘的某种特色、特点、关系等人手。还可切入自己与这两方的某种关联。这就比较宽泛了。注意措辞要得当。仍举旧联为例:

  绿华偏重词人笔;
  ●○○●○○●
  红烛初修学士书。
  ○●○○●●○

  “绿华”典出南朝梁代陶弘景所著《真诰·运象》,讲仙女萼绿华“夜降”羊权家,赠权诗一篇,后经常往来。下联用南宋吕祖谦故事:相传他在新婚的一个月内,乘兴完成研究《左传》的论文集《东莱博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书已经考证出这个故事乃是流俗所传之误,可是不妨碍成为新婚典故。“红烛”切新婚。此联中用此二典,切女方学的是文学,男方学的是历史,十分贴切。

  撰写喜联应注意之处,也提出以下三点:

  一、如果和新婚夫妇的关系较深较好,有时结合他们的恋爱史等稍作雅谑,借以衬托喜庆气氛,是可以的。但玩笑不能开得太大,更不可犯“黄”、“粉”等低级下流令人作呕的毛病。这一点正是某些青年人常犯的,有时甚至贤者不免。如《楹联丛话》中记载,纪昀给一家姓牛的朋友送的喜联:

  绣阁团圞同望月;
  ●●○○○●●
  香闰静好对弹琴。
  ○○●●●○○

  上联用“吴牛喘月”典故,下联用“对牛弹琴”故事。看似无伤大雅,搞不好就会大伤感情。再看联话中一例:

  鸳鸯从小曾相识;
  ○○○●○○●
  鹦鹉前头不敢言。
  ○●○○●●○

  这是赠给娶表妹的聋哑人的喜联。在我们看来,拿残疾人开心,在别人大喜的日子里拣不爱听的话说,实在很不应该。似此种联语,在某些对联书籍中,有时录作一笑,实为恶札。初学者千万不可偏爱这样的东西,更不能仿效。所谓做人要有道德,作文要有文德,撰写联语也要有联德,指的就是这些方面了。

  二、不要在无意中将某些引发忌讳的字词带入联中。例如:

  绝代《艺蘅词》,三岛客星归故国;
  ●● ●○○  ○●●○○●●
  传家《爱莲赋》,百花生日贺新郎。
  ○○ ●○●  ●○○●●○○

  这是祝贺梁启超先生长女梁令娴女史与周先生结婚的喜联。梁女史编有《艺蘅馆词选》,自日本归国结婚。婚期在阴历二月十五日,是为花朝节,相传为百花生日。“传家《爱莲赋》”点明新郎姓周,并双关“爱怜”的新人如高洁的莲花。但此联有个大问题:一开头就用了“绝代”二字,上下联首字又是“绝”、“传”。容易使人双关性地误解为“绝了后代”、“绝了传人”。

  三、旧社会中,送喜联往往从“多男子”方面祝愿。不但轻视女性,而且与当代计划生育国策不符。千万别从旧联语中套用这类词汇与典故。

  最后,也得说说喜联的载体。从颜色上说,当然得用鲜艳的,如粉色和红色。可是红色不“发墨”,“跳”不出黑色的字来,这是需要注意和想点办法的。从装璜上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是不行的,得装裱得像个样子。注意装裱衬托的纸或绢也不能用冷色的,还不能与主体靠色。这些,一般的装裱工人全都知道的,但要叮嘱一声,以免事后推卸责任。有刺绣联,属于高级工艺品,新婚时定为新房增色,可过后又不能老挂着,再送他人也不行。那是包袱,别送这种大包袱。

第二节 寿联

  寿联是对联中的一大宗,是一种喜庆的联类,当代还在小范围内使用。

  寿联的内涵与写法

  解放前很流行祝寿。大约从“三十而立”开始,就作整寿啦。解放后,毛主席曾提倡过不给领导人祝寿。七十、八十年代以来,比较流行的是给名流学者作整寿。整寿,就是逢十的寿;有人逢五也作,但一般不这样作。综观二十余年来,除去“文革”及其前后的十多年不算,比起解放初的十多年,寿联在社会上的应用频率上升。可是应用范围比解放前要狭窄得多了。一则大致在文化圈内,比起解放前例如随便哪位老太太或大掌柜的作寿(特别是在饭庄子里办)都要来上几副的,收缩的程度很大。二则解放后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大大延长,由四十来岁提高到七十多岁。当代,似乎到六十岁才勉强有作整寿的资格。学术界大规模公开的祝寿会,一般已提高到八十岁了。这就影响到我们下面所谈的寿联内容的问题。

  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不但祝寿的岁数提前到三十岁,对“寿星”寿数的期望,一般在恭颂时只就现有岁数往上加到一倍多,也就是了。例如,三十岁的,往“古稀”上说;四十岁的,往耄耋(称八十岁、九十岁都可以)上靠;五十岁,则是“百龄上寿,如日方中”矣。解放前,为一个人庆三十整寿,就祝他“寿登期颐(一百岁)”,还有七十年呢,未免太长。当代则祝寿年龄越来越高,早已突破或说相当于古人的极限。所以,再用古代庆寿套语,千万别安错了。一位老先生庆八十大寿,还祝他“古稀”,这不是折寿十年吗!《北京晚报》载,一位老先生,年龄已超过九十,有人祝他“寿登期颐”,老先生大为恼火,说:“这不是说我活不了几年了么!”这都是新情况,促使我们推陈出新,不可泥古。

  再则,古代对一些具体数字的用法,有其约定俗成的特定涵义,我们当代人下笔时要审慎地理解清楚再用。例如,“百年”是指人逝世;“百岁”则常用于“长命百岁”,为小儿出生后一个阶段的祝贺惯用语。还有,旧社会祝寿常着眼于子孙满堂,所谓“多福,多寿,多男子”,现在看来,一则不合计划生育国策;二则老人觉悟早已提高,未必喜欢,极可能认为讽喻自己成就不高。时移代换,老一套的写法不行了。

  “对联作法”和“联话”、“联语集录”等类书籍中,搜集的寿联很多。经常按两种方式集录:一种是按男寿,女寿,双寿(夫妇一起祝寿,最好是夫妇同龄),自寿这四类分别辑录;再一种是按时间,或按时令,分十二个月,按节气或纪念日,有细到某日的。或按整寿年龄,从二十整寿开始。这两种方式常混合编排。这些现成的资料,颇可供我们参考。当然,必须灵活变通,化腐朽为神奇,使之为我所用。

  成联评议

  下面,举几副从这类书籍中选出的例子,略加说明:

  十一月十一日;
  ●●●●●●
  八千春八千秋。
  ●○○●○○

  按,《楹联四话》卷三:“刘金门侍郎凤诰才思纵横,涉笔成趣。有人以佳纸乞寿联,值其据案作书,遂问:‘生在何时?’答以‘十一月十一日’。即书此六字于纸。其人怒甚,不敢言。侍郎复问:‘若干岁?’答曰:‘八十整寿。’遂复书曰:‘八千春八千秋。’其人乃大喜,称谢而去。”我们知道,《庄子·逍遥游》中的“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乃是后世祝寿者常用的典故。此联结合鹤顶格(上下联二首字嵌字)用之。既嵌“八十”整寿,又点明生日月日,生年月日俱全。看似简易,实为老宿神来之笔。此联平仄异常失调,所以乞联者一看上联全是仄声,认为无以为继,气得不得了。全仗下联内容救驾,实乃“英雄行险道”,初学者万不可如此涉险也。

  张伯驹先生《素月楼联语》卷一:

  甲午后,李鸿章极为清廷所倚重,以大学士兼直隶总督。在任时,值其七十寿辰,各方争送寿联。李必亲自寓目。一日,联将挂齐,李命其差官:“须留一位置,尚有一联未到。”差官问何人联,李曰:“翁尚书也。”午后,翁同龢联到。开视,为五字联:“壮猷为国重;元气得春先。”盖李生日为立春前二日,故云。

  按,光绪亲政之初,“宰相合肥,司农常熟”,李、翁二人并秉国钩。翁氏以帝师之重,又兼状元老才子,李氏在各方面都要看看他如何表态,怎样表态。也就是说,从政治和艺术两方面看看他的寿联究竟如何。可见,撰写寿联不宜轻易,首先要权衡对方、己方、各方当时态势。当然,能有些预见性,留下一些伏笔以为来日道地,那是最好不过的了。其次,要尽可能驰骋凌云健笔,立言既得体又有很强的艺术性。张先生已经指出此联下联点明生日,而上联“壮猷”语出《诗经》的《小雅·采芑》:“方叔元老,克壮其犹(猷字的同音假借)。”以“元老”目李氏,于自谦中寓大臣气魄。全联厚重雄浑,不愧老才子之誉焉。

  下面举两副现代名人撰写的寿联。一副是:

  无忧唯著述;
  ○○○●●
  有道即功勋。
  ●●●○○

  张大千集清初广东著名诗人屈大均的诗句,祝贺陆丹林五十岁寿辰。郑逸梅评论说:“大气磅礴,见者无不叹为大手笔。”(《艺林散叶》第4321则,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出版)

  另一副是冯友兰寿金岳霖八十八岁生日联(1982年10月):

  道胜青牛,论高白马;
  ●●○○ ●○●●
  何止于米,相期以茶。
  ○●○● ○○●○

  “青牛”用老子骑青牛的典故,此处借代哲学;“白马”用公孙龙论“白马非马”的典故,此处借代逻辑学。这两门学术都是金先生深入研究了一辈子的。用“胜”、“高”二字,以表学术水平之超群绝伦。“米寿”和“茶寿”都是在日本很流行的拆字庆寿花样,近来在中国知识分子中也有推广的模样。“米”字拆开是“八十八”,而“茶”字则是“八十八加二十”,等于一百零八岁。冯先生此联有不同的抄引版本,笔者取其中最合联律者。有人把上下联互易,还把牛字句移到马字句之下,造成两个平声尾字。冯先生是楹联大家,平生创作佳联不少,安能如此!附带说一下,日本人还时兴庆“白寿”,那是“百”字去掉上面一横,隐喻“九十九”。

  在此附带说一下:流传的联语,各种书籍中的记载容有不一致之处。笔者采取择善而从的办法。读者可以这样认为:本书中所录的联语都是经过笔者“加工拣选”过的,属于“白版”(白化文版本),可不见得是初版原本。即以联坛著称的康有为寿吴佩孚五十岁寿联为例,“白版”是这样著录的:

  牧野鹰扬,百世勋名才半纪;
  ●●○○ ●●○○○●●
  洛阳虎视,八方风雨会中州。
  ●○●● ●○○●●○○

  有的书籍所载,“百世”为“百岁”,“勋名”为“功名”’“半纪”为“一半”,“虎视”为“虎踞”。究竟谁的对,读者请自行研究可也。

  寿联的载体,也在这里说一说。载体多种多样,共同的要求是尽可能地精致一些。例如,纸书的寿联最多,不可用白纸与冷色的纸,亮黄色也不行。必须用暖色的纸,但颜色可以浅些,以免墨迹不显。一定要装裱好,镶在长玻璃镜框里也行。绢书的要求相同。祝女寿特别是老年有身分的女寿的(老年男寿与双寿亦无不可),过去有时用刺绣联,费事费时费工,当代内地不宜提倡。字体则最好不用草书。楷书雅俗共赏,行书、隶书、篆书也可备一格。

  建议撰写时应注意之处

  撰写寿联应特别注意避讳问题。例如:章太炎(炳麟)赠黄侃五十岁寿联:

  韦编三绝今知命;
  ○○○●○○●
  黄绢初裁好著书。
  ○●○○●●○

  按,上联用孔子的两个典故。“韦编三绝”直用《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晚年勤奋钻研《易经》事;“知命”则为《论语》所载孔子自述“五十而知天命”事,形容黄侃刻苦治学。下联的“黄绢”用《世说新语》故事,“黄绢”是带色儿的丝织品,乃是“色丝”,可以合成一个“绝”字。在这里,中国人传统的“避讳学”恰恰被章老先生给忽略了。按联法的“蝉联格”,即上联尾字与下联首字可以嵌字并连读的方式,那就是“命绝”;前面还有“三绝”呢!这不是要命的事吗?相传黄氏看到此联,大吃一惊,认为是个先兆,因而郁郁寡欢,不久下世。

  关于避讳之学,还可以举出古代口语与文言间不相合因而引起问题的一段故事:

  前明翰林院有孔目吏,每学土制草出,必据案细读,疑误辄告。刘嗣明尝作“皇子剃胎发文”,内用“克长克君”之语。吏持以请。嗣明曰:“此言‘堪为长堪为君’,真善颂也。”吏曰:“内中读文书不如是,最以语忌为嫌。既克长,又克君,殆不可用也。”刘乃悚然易之。此吏可谓深识体裁者矣!(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卷八“翰苑吏”条)

  可见,中国古代的避讳学,学问很深,千万要多多注意。还可再举一例:近见时人给老前辈祝寿,用“三绝人推老郑虔”之典。期期以为不可。“绝”字是绝不能在寿联中出现的,即使有意反用也容易出问题,何况正面提呢!老先生哪禁得住“人推”?当代老前辈福寿骈臻,迥非当汉奸被充军的郑虔之比。还有那谐音的“老挣钱”!

  另一点是,谨防用典不及其年。此种情况时有发生,虽大作家亦难免。下举两例以明之。如,袁枚寿史贻直七十岁联:

  南宫六一先生座;
  ○○●●○○●
  北面三千弟子行。
  ●●○○●●○

  “南宫”在清朝可指代六部尚书,特别是礼部尚书;也可指代会试考官,特别是主考。以上几方面,史贻直都很够格。“六一先生”是宋朝大名家欧阳修晚年自号,用来作比,看来善颂善祷。史贻直在翰林院掌院时,袁枚是庶吉土,颇受青目。下联也很有着落。不耐推敲之处在于:欧阳修只活了六十六岁,而此联上联太坐实啦!相对来说,曾国藩赠欧阳兆熊七十岁寿联就活脱得多:

  三千岁月春犹小;
  ○○●●○○●
  六一风神古所稀。
  ●●○○●●○

  欧阳兆熊的生日在阴历十月,此月有“小阳春”之称。《汉武故事》、《神异经》、《神农经》等书中记载,西王母的桃子三千年长成,东方朔有三次偷盗记录;玉桃等仙桃吃了能成仙,等等。所以中国人上寿用寿桃。上联用“三千”称颂,就用了这些混合在一起的模糊概念。下联明点“古稀”,说寿星有六一先生那样的风神,目的是暗中点出同姓,不粘不着,所以为高。

  再一点与头一点有相通之处,即,除非十分知根知底的老朋友,莫逆之交,在撰写寿联时可以为寿翁寿母说些感慨的话以外,最好别独出心裁。总之,寿联以善颂善祷为主。现在举聂绍弩先生八十大寿时两位先生的寿联为例。注意,这些都是特例。有老先生间的交情和气度则可,我辈还是少画虎为妙:

  忍能对面为盗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但觉高歌有鬼神。(《醉时歌》)
  ●●○○●●○

  这是程千帆先生集杜甫诗句,为聂先生寿。反正两位老先生阅历世事沧桑,都满不在乎啦!后学如笔者,代为出冷汗。

  已成铅椠千秋业;
  ●○○●○○●
  依旧乾坤一布衣。
  ○●○○●●○

  这是虞北山(愚)先生撰写的寿联。写得比较隐晦。平反后许多人又“上去”了,聂先生却是依然故我。表面上看,似是为聂先生鸣不平,实则赞美聂先生之孤高。

  习作

  有人说,你讲了这么多,想必是能写了。拿出你的成品来,让大家见识见识。笔者会向您报告:写是写过几副,入不了名家的法眼呐。既然您想评判,恭敬不如从命,就取出几副来献丑吧。

  一副是1990年作,献给北京大学中文系老教授,我们的老师林静希(庚)先生八十大寿的寿联:

  海国高名,盛唐气象;
  ●●○○ ●○●●
  诗坛上寿,少年精神。
  ○○●● ●○○○

  林先生是诗人,所作新诗宏放飘逸,神似李白一脉。林先生诗名盛传海外,也如同盛唐时日本、朝鲜等国来华人士争相购买李白的诗集一般。林先生又是名教授,著名文学史家,对唐代文学最有研究。“盛唐气象”、“少年精神”这两个专门性词语,就是林先生创造的,在课堂讲授时经常说到,撰文也时有论及。这副联就以这两个词语双双作底。上寿是模糊概念,从八十到一百岁都可称上寿。

  另一副是1991年作,献给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老教授,我们的老师季希逋(羡林)先生八十大寿的寿联:

  岱岳华颠,名高九译;
  ●●○○ ○○●●
  宗师鹤寿,会集群贤。
  ○○●● ●●○○

  为了给季先生庆寿,北大东方学系同时召开“东方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季先生是山东人,此联就从山东本地风光和祝寿学术会议这两方面下笔。岱岳是泰山,位于山东,是世界名山。“华颠”双关雪里高山和名人年高德邵。季先生深通东西方多种语言文字,蜚声国际。“九译”原意是多次辗转翻译,后来也作殊方远国的统称。“宗师”原意是指受人尊重堪为师表的人。《汉书·艺文志》所言“宗师仲尼”,特指孔子。孔子是山东人,教师的师表。鹤寿特指老年人如仙鹤那样长寿,也是模糊概念。王羲之《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用来指这次学术研讨会。上下联首字嵌“岱宗”,是对五岳中泰山的尊称。必须说明:寿联中镶嵌字样,一定要做到落落大方。

  再一副是1996年作,还是献给季先生的八十五岁大寿的寿联:

  鲁殿灵光在;
  ●●○○●
  梵天寿量高。
  ●○●●○

  鲁灵光殿是西汉鲁恭王刘馀在山东曲阜建筑的宫殿。据东汉王延寿的《鲁灵光殿赋》中说,经历沧桑之后,西汉的包括皇宫各大宫殿在内的建筑全毁坏了,只有此殿巍然独存。后来常常用来比喻硕果仅存的极为宝贵的人或物。这里用来比喻季先生是“国宝”级人物,应该好好保护的。“梵天”是梵文意译,全称“大梵天”,是一位等级最高的佛教护法天神,他与他的眷属居住的天界也称为“大焚天”。“寿量”是佛教术语,指寿数的长短。住在梵天之内的梵天神及其眷属,寿数仅次于有无限寿命的佛。季先生是山东人,主要的学术研究领域是梵文,故上下联一点明地域,一点明学术。

  还有一副是1997年与程毅中学长合作的,献给我的本师周绍良老居士八十大寿的寿联:

  维摩居士兼通内外典;
  ○○○●○○●●●
  南极老人自有松柏姿。
  ○●●○●●○●○

  周先生文史兼擅,是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还兼任多种学会的顾问等职。佛教称佛学著作为内典,此外的学问都是外典。维摩诘居士是佛经中记述的著名的兼通内典与外典的大学问家。南极老人是中国民俗中认为的带传统性的寿星。《论语》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经历世路风霜而坚持正道的老人。

第三节 挽联

  挽联是人际关系——应酬联语中的一大宗。应酬联中别的种类的联语,和喜庆多少总有点关系,只有挽联为哀悼、饰终之用。

  总的来说,一副挽联本身存在的时间不会很长。解放前流行摆设灵堂受吊,一般七天,有时长达七七四十九天,挽联陆续送到,不断悬挂;解放后,设灵堂的时间较短,一般只在遗体告别或追悼会上悬挂挽联,最多几小时也就撤去。按习俗,挽联均应在撤灵时烧化,没有在家中常挂挽联之理,哪怕是名人或书法大名家的杰作也存不住。但是,有些丧家常在丧事中或事后编印“哀荣录”、“哀挽录”之类资料,其中抄存大批挽联,借以流传永久。也有个别挽联刻于墓道,算是间接保存真迹了。

  载体与书法

  这就要先在此说一说挽联的载体。挽联一般用白纸书写而不裱,以便临时张贴,事后迅速焚化。因此,单从载体的角度看,真是“秀才人情纸半张”,属于最为粗放型的。解放前,为了在经济上接济丧家,常有送大幅白布挽联或挽幛的,用黑墨在上面书写。张挂完毕,由丧家自行染黑,作衣服里子等用。解放后布料供应少,此种作法无形中取消。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代之而兴的是用长长的双幅黑色或蓝色毛料,或用白色、黄色丝绸,做成挽联、挽幛,用白纸裁写成方块字,一个字一个字地用别针别在上面。丧事过后拆下来,丧家可作衣料。笔者认为,这些都属于变相送礼,有的于廉政建设有碍,不值得提倡。写作这种联语,必须相度布幅尺寸以决定字数,这是最需要注意的。

  写挽联,一般只宜用楷书,墨笔书写,略带些行书体和隶书体尚可,草书、篆书等难认的字体则不宜。因为,挽联是撰写给丧家和吊丧的客人看的,要以大多数人能认识为准则。灵堂亦非书法家露脸骋能之处。笔者见识少,只听说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上,张伯驹先生送的那副被毛主席赞赏的挽联是用鸟篆书写的(毛主席主要欣赏此联的内容),可还没有亲眼见过篆字和草字书写的挽联呢!

  写法

  研究挽联的写法,载体和书法都是次要的,当然以内容为主。下面就进入正题:撰写挽联,首先应做到瞻前顾后,左右顾盼。这就是说,瞻前,要对逝者一生的优点、特点或突出贡献有深刻、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作出概括性的表述。顾后,则是对逝者家属的态度应有些了解。左右顾盼,是对逝者所在单位的态度要有清醒的认识,进而对逝者的亲朋好友的观点也是了解得越多越好。万不可自以为与逝者是熟人,不详加思索,下笔就来,那是很容易得罪逝者家属和某些活人的。切记:挽联是写给活人看的,不是给逝者看的。表面是对逝者说话,实则是说给活人听的。特别是在代表团体和为人代笔撰写挽联时(当秘书的人最容易摊上这件受累不讨好的苦差使),更得把各方面的关系全理顺了。

  当然,挽联究竟不等于逝者生平事略,更做不到盖棺论定。所以一般只谈优点、好处,讲的是过五关斩六将,千万别提走麦城。抑扬太过都不可取。经常采用的一种写法是,表达出一种适当的评价来。试举邵循正先生挽陈援庵(垣)先生联为例:

  稽古到高年,终随革命崇今用;
  ○●●○○ ○○●●○○●
  校雠捐故技,不为乾嘉作殿军。
  ●○○●● ●●○○●●○

  此联在学术界传诵一时,至今犹脍炙人口。许多人都认为评价得当。

  能以形象性很强的手法,把逝者的身分充分表现出来的,有数百年间一直为联家称许的纪昀挽刘统勋联:

  岱色苍茫众山小;
  ●●○○●○●
  天容惨淡大星沉。
  ○○●●●○○

  此联一定得是宰相级人物,还得立德立功立言具有三不朽资历的元老,更得当时很受皇帝器重,才当得起。

  还有把双方公私两方面关系交代的极为清楚,又颇具哀悼之情的纪昀挽朱筠联:

  学术各门庭,与子平生无唱和;
  ●●●○○ ●●○○○●●
  交情同骨肉,俾予后死独伤悲。
  ○○○●● ●○●●●○○

  把双方学术、业务关系和友谊并合作的作品都包含在一联之中,蕴沉痛于淡雅之中的,可举赵元任先生挽刘半农先生联:

  十载奏双簧,无词今后难成曲;
  ●●●○○ ○○○●○○●
  数人弱一个,教我如何不想他。
  ●○●●● ●●○○●●○

  《教我如何不想他》为刘先生作词,赵先生谱曲,传唱至今不衰的名作。此联当是由此句生发,生发得好,其余三个分句也能与之相颉颃。话虽然俏皮些,却还能表现出内心的沉痛,很不容易。这也昭示后来人:没有赵先生的水平和他当时的悲痛心态,不可贸然使用过于俏皮的口语。

  孙中山先生挽秋瑾联,则是辛亥革命胜利后的招魂之作,后来镌刻在绍兴风雨亭上。究其实,属于挽联中一种特殊联类,但其作法与一般挽联并无不同。上联述秋瑾在日本东京(古名江户)带头参加革命之坚决;下联记女侠的牺牲和今日的招魂纪念:

  江户矢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
  ○●●○○ ○○●●○○●
  轩亭留碧血,恨我今招侠女魂。
  ○○○●● ●●○○●●○

  注意:“多”字在此用为“君”字的谓语,意为“赞赏”。“多君”是意动用法。“多君首赞同盟会”句意为“认为你值得赞赏之处在于首先翊赞同盟会”。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有“多君郑重问乌衣”之句,用法与此处相同。辛亥革命前后时期的知识分子,对龚氏的诗都是很熟悉的。“恨”字用古代语义,意近于现代语的“遗憾”。《说文解字》:“憾,恨也。”诸葛亮《出师表》:“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其中的“痛恨”乃“痛心与遗憾”之意。孙中山先生正用此意。

  关合逝者生年月日和逝世年月日、时令、节日,也是一种作法。如金岳霖先生挽林徽音女史联(林逝于1955年4月1日):

  一生诗意千寻瀑;
  ●○○●○○●
  万古人间四月天。
  ●●○○●●○

  下联关合林氏逝世月份。

  有清末挽北京某青年京剧演员逝世联语一副,内容轻佻无足取,致使当代有人误认为挽女演员联,实则是挽男演员的,这也是那时不足道的一种坏风气吧。可是此联关合生日与逝世日期,颇为灵巧,姑举以为例:

  生在百花先,万紫千红齐俯首;
  ○●●○○ ●●○○○●●
  春归三月暮,人间天上总销魂。
  ○○○●● ○○○●●○○

  相传阴历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乃百花生日。上联述逝者生日是花朝节前一日;下联记逝世日期为阴历三月晦日,即月末最后一天。《清朝野史》引此联,说是咸丰皇帝和一位京官陆眉生共同宠爱坤伶周翠琴,所以“人间天上”分别有所指。这是求之过深了。笔者总不相信此种传闻,认为是李师师外传的翻版。北京坤伶到清末民初王克琴、刘喜奎、鲜灵芝登台时,才大行其道呢。

  撰写挽联,当然得带出一些哀悼与感慨之意。有的人眼泪挤不出来,或者慨叹不出什么意思来,那么,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集古人诗句的办法。古人诗句既然是诗,总会带点诗意与情感。还有使用典故的,可以移花接木,转换到自己这边来。可称一举两得之事。举王瑶卿大师挽他的师辈陈德霖老夫子联为例:

  平生风义兼师友; (李商隐《哭刘蒉》)
  ○○○●○○●
  一别音容两渺茫。 (白居易《长恨歌》)
  ●●○○●●○

  此联据说是袁寒云(克文)代笔。俞平伯老先生曾评议说,特别是下联,暗中改变了白居易原句的内涵,双关地悼念舞台演员,用古人话,“可谓风流蕴藉矣”!

  建议撰写时应注意之处

  关于撰写挽联应注意之处,笔者也提出几点意见,仅供参考吧。

  一点是,在当代,短时间内大量地集中于小范围内的对联集群,就属挽联了。为张挂在一起方便,当代往往由单位先期征集挽联,统一书写与悬挂,书法千篇一律,待研究的恐怕就剩下内容了。因而可把追悼会比作某种对联擂台大赛,参赛者的水平、态度,一览无余。没有两下子,最好藏拙。而且,很容易写出纠纷和后患。笔者以为,伤脑筋,受累还不一定落好,何必呢!除了必要的非写不可的应酬以外,少写为宜。

  可是,辩证地看,仔细观看悬挂的挽联,却是一次上好的学习机会。不但可在心底默评联语优劣得失,还能从多方面推知撰写者的态度。当然,不宜在哀悼气氛中与人热烈讨论,交换意见,甚或露才扬已,斯为大忌焉!

  举蔡锷逝世后北京的追悼会上几副挽联为例:

  三年奔走空皮骨;
  ○○○●○○●
  万古云霄一羽毛。
  ●●○○●●○

  这原是清朝人集杜甫的两句诗,没有人当得起。蔡锷逝世,用作挽联,堪称人诗相配,还带出“大名诸葛身先死”的深刻感慨呢!

  张謇挽蔡锷联:

  国民赖公有人格;
  ●○●○●○●
  英雄无命亦天心。
  ○○○●●○○

  此联内容颇佳,但上联平仄为跳跃式,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蹦,与下联的平仄也不调谐。

  传易顺鼎手笔,代小凤仙作,挽蔡锷联:

  万里南天鹏翼,君正扶摇,那堪忧患馀生,萍水因缘成一梦;
  ●●○○○● ○●○○ ●○○●○○ ○●○○○●●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壮千秋。
  ●○●●○○ ●●○● ○●○○○● ○○○●●○○

  按,为小凤仙代笔的联语多副,似以此联为最有气魄。

  杨度挽蔡锷联:

  魂魄异乡归,于今豪杰为神,万里山河皆雨泣;
  ○●●○○ ○○○●●○ ●●○○○●●
  东南民力尽,大息疮痍满目,当时成败亦沧桑。
  ○○○●● ●●○○●● ○○○●●○○

  蔡、杨二氏的关系颇具戏剧性。张伯驹先生《素月楼联语》中引之,评曰:“下联语气倔强,无韬晦之意。”

  另一点是,如果非写挽联不可,那就得十分着意从事,别惹事。这似乎是前一点的毫不危言耸听的补充。亦举一例:

  却说,有一日黄叔兰丁了内艰,设幕开吊。叔兰也是清流党人,京官自大学士起,哪一个敢不来吊奠。……大家正在遍看那些挽联、挽诗,评论优劣。寿香忽然喊道:“你们来看仑樵这一副,口气好阔大呀!”……挂在正中屏门上一副八尺来长白绫长联,唐卿就一字一句的读出来,道:

  看范孟博立朝有声,尔母曰“教子若斯,我瞑目矣!”
  ○●●●●○●○ ●●● ●●●○ ●○●●
  效张并陵夺情未忍,天下惜“斯人不出,如苍生何?”
  ●○○○●○●● ○●● ○○●● ○○○○

  唐卿看完,摇着头说:“上联还好,下联太夸大了。不妥!很不妥!”宝廷也跟在唐卿背后看着,忽然叹口气,道:“仑樵本来闹得太不像了,这种口角,都是惹人侧目的。清流之祸,我看不远了。”(曾朴《孽海花》第五回)

  请有兴趣的读者仔细阅读《孽海花》中的有关回目,便知其“很不妥”之处何在了。附记:个别的当代联话引此联,将“丁内艰”误解为丧妻,是不对的,实为丧母。

  再一点是,要重联德,除了对于敌人,写挽联万不可用挖苦甚至敌对的口气。这一点,名贤不免。章太炎(炳麟)先生就犯此病。在章先生则尚可,我等并无先辈的德才学识,决不能干画虎不成和惹火烧身的事。下举两例,如戏挽伍廷芳联:

  一夜白髭须,多亏东皋公救难;
  ●●●○○ ○○○○○●●
  片时灰骸骨,不用西门庆花钱。
  ●○○○● ●●○○●○○

  《素月楼联语》引此联,云:“清室逊位后,南北议和,伍廷芳任其事,颇费周折,久无成议。伍心劳唇敝,须发为白。后病笃,遗言火葬。卒后,家人遵意行之。”又云:“上切其姓,下切其火葬,谑而近虐矣。”按,所用“典故”均出自小说。上联取用《东周列国志》;下联采自《水浒传》与《金瓶梅》,武大郎之“武”与“伍”谐音。古人用典尚雅,有人用了唐人传奇《柳毅传》,尚且遭到讥笑。章先生用后来载入“不登大雅之堂”目录中所载的书籍中材料,虽然极为贴切,但诚为戏谑之言。

  还有章先生为南京革命烈士追悼会所作的挽联:

  群盗鼠窃狗偷,死者不瞑目;
  ○●●●●○ ●●●○●
  此地龙蟠虎踞,古人之虚言。
  ●●○○●● ●○○○○

  用“鼠窃狗偷”对“龙蟠虎踞”,却是一组相反相成的对仗。袁克文吊江苏督军李纯,也用来作对:

  尽鼠窃狗偷,举目难逢真国士;
  ●●●●○ ●●○○○●●
  空龙蟠虎踞,伤心谁吊故将军。
  ○○○●● ○○○●●○○

  此两联目空一切,把大多数人都骂进去了。这种旧社会中名士佯狂骂世的心态与作法,我们生活在新社会中的晚生后辈切不可效法。

  此外,还有虽非戏谑,却显得佻巧的作对手法,切宜慎重,最好不用。如易君左(家钺)挽香港自杀的影星莫愁一联,用集句“缩脚体”,即隐去最后一字:

  与尔同消万古;(李白《将进酒》诗)
  ●●○○●●
  问君还有几多?(李煜《虞美人》词)
  ●○○●●○

  以诗对词,诚为难得的妙笔。但是,虽有愤世之意,究非正音,且有轻佻逞才之嫌。易老先辈才气纵横,为之则可,我辈后生小子,当以之为戒。

  最后一点是,挽联应在逝者“盖棺”后撰写,至多在弥留时构思,才合乎“论定”之理。再者,古来就有忌讳:预作挽联是咒人死呢,大忌!试看后果:

  曾[国藩]与汤海秋称莫逆交,后忽割席。缘曾居翰林时,某年元旦,汤诣其寓贺岁,见砚下压纸一张,汤欲抽阅之,曾不可。汤以强取,则曾无事举其平生之友皆作一挽联,汤亦在其中。汤大怒,拂衣而去。自此遂与不通闻问。后曾虽再三谢罪,汤勿理也。曾工撰挽联,长短高下,无不合格。同时江忠烈忠源,笃于友谊。有客死者,忠烈必派弁护榇而归。因有“江忠源包送灵柩,曾国藩包做挽联”之谣。二公闻之,干笑而已。(李伯元《南亭笔记》卷八)

  按:汤鹏(1801—1844),字海秋,湖南益阳人,与曾国藩是大同乡,前辈。汤逝世后,曾氏有挽联:

  著书成二十万言,才未尽也;
  ●○○●●●○ ○●●●
  得谤遍九州四海,名亦随之。
  ●●●●○●● ○●○○

  此联除了平仄失调处颇多以外,内容和写法很受后来人注意与仿效套用。实际上,汤本人是否当得住此联的称誉,恐怕是经不住历史考验的。从此联看,二人并未参商。可见笔记小说的记载不甚可靠。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训:挽联不是写着消遣的,先期作准备也不可过早。

  我的从中学一直同学到大学,后来又在北大同事五十五年的老友王禹功大学长,活得好好的,要求我现在就给他撰写挽联,趁着还明白的时候好看一看。我说:“咱俩谁走在前头尚且未定。再说,这是您一百二十岁以后的事,到那时我再给老大哥效劳吧!”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一节中谈到几位先辈的联话,并建议后来人最好不要学他们的作法。笔者绝不是认为先辈缺少联德,只是提请读者注意,我辈应有联德罢了。先辈处在他们的特定时代中,自有他们那样作法的道理。笔者毫无批评先辈之意。

  习作

  最后,还是仿效笔者在“寿联”一节中的作法,把拙作几副挽联录出,请读者指教:

  说天竺记大唐,开宗明义源流在;
  ●○●●●○ ○○○●○○●
  括五明囊内典,阅藏知津目录传。
  ●●○○●● ●●○○●●○

  这是挽佛学大师吕秋逸(澂,1896—1989)先生一联。吕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上联隐括他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两书;下联隐括其《佛典泛论》、《因明纲要》、《因明入正理论讲解》、《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等书。这是用的撰写挽联的一种常用方法,即是指出逝者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也就是说,人虽不在了,还留下什么贡献,或给后人留下什么可思念之处,例如:著作、功绩、培养后来人的成绩等等。

  秘府校书,薪传令子;
  ●●●○ ○○●●
  中华稽古,泽被学人。
  ○○○● ●●●○

  这是挽原中华书局副总编辑赵守俨(1926—1994)编审联。赵先生与笔者累世通家。他曾主持《二十四史》与《清史稿》等大部头古籍的点校工作。令子指其子赵珩,现任北京燕山出版社总编辑,也擅长古籍整理工作。故上联用刘向、刘歆父子相传秘府校书的典故。

  丝路驱驰,遍观窟寺推三老;
  ○●○○ ●○●●○○●
  凤毛继绍,博考城坊记两京。
  ●○●● ●●○○●●○

  这是挽北京大学考古系老教授阎文儒(1912—1994)先生联。阎先生是我国石窟寺考古开拓者之一,解放前后曾遍历我国南北各大石窟,撰有《中国石窟艺术总论》等书。“三老”是掌管教化的老人。《礼记·文王世子》郑注:“三老、五更各一人,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凤毛,据《世说新语·容止》:“大奴固自有凤毛。”余嘉锡笺疏:“南朝人通称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此处指阎氏之子,北京图书馆馆员阎万钧,他与其父合著《唐两京城坊考补》。此联与前一联的手法相同,除了讲述逝者本人留下了什么以外,还讲到他们培养接班人的成绩。

  尽瘁在图书,老成垂范存周密;
  ●●●○○ ●○○●○○●
  持衡承月旦,推选擢登仗品题。
  ○○○●● ○●●○●●○

  这是挽图书馆学界元老、古籍版本目录学家、书法家顾起潜(廷龙,1904.11.10—1998.8.22)先生联。顾先生在我国图书馆园地辛勤耕耘近七十年,主编《中国丛书综录》、《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续修四库全书》等,是这个领域内公认的权威。笔者在申请副教授、教授职称的两次评审中,均承蒙顾先生大力识拔,提出推荐信。下联所云,即指此事而言。用上联概括逝者一生成就,下联叙述撰联者与逝者的关系,也是一种常用的撰写挽联的方法。

  中华书局原副总编辑、现任中央文史馆馆员程毅中学长亦有挽顾先生联,附载于此:

  书目功成,方祝期颐臻百岁;
  ○●○○ ○●○○○●●
  津梁惠溥,永垂遗泽逮千秋。
  ○○●● ●○○●●○○

  “书目”特指《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津梁”则泛指顾先生所编的种种书目等,以及为图书馆界所作的各种工作。此联着重指出顾先生一生贡献巨大,而且大功告成,得享高年,已经没有太多的遗憾了。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