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写对联》

《学习写对联》

作  者:白化文 著
出 版 社:上海辞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8年12月第1版
书  号:978-7-5326-0550-7
定  价:¥20.00 元


综叙篇

第三章 学习与练习

  学习与练习写对联,要从初步的打基础的练习方法开始。待有一定的水平后,再试验应用一些高级的方法来巩固与提高。

第一节 一些初步的学习与练习方法

  了解一些术语

  在这里,我们先把前一章中讲过的,以及还没有讲到的一些和“对联”本身相关的术语综括在一起,进行解释。这样,既便于初学者了解一些基本概念,更有利于此后的学习。

  先说对联,它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一组平仄基本调谐的对仗的句子;二、从内容上看,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三、它是一种综合性艺术品,有载体。

  楹联,原指悬挂在楹柱上的对联,后来发展为对所有的对联的一种雅致的称呼。但是,粗俗的对联,如某些黄得露骨的喜联,称之为楹联,恐怕它就当不起了。只可还叫它对联吧。从这一点上看,对联的涵盖范围比楹联略宽。

  单就对联上的文字内涵来说,可以称之为联语。大部分联语是成句的,有的还有分句,从而可称之为联句。对联的一组联句分上下,习称上联、下联,合在一起就是全联。上下联,从平仄、对仗等方面看,都是相对的,称为对句。另有一组术语:把上联称为“出句”,下联则称为“对句”。此“对句”与上下联合称“对句”的那个“对句”是两种场合下的不同概念,阅读相关书籍时,必须注意区分开。

  对对子,就是组织起一对汉语语言和文字的对偶,从一个字到无数个字,只要能对得上就行。这种对偶,在诗句中称为对仗。后来在对联中也沿袭了对仗这一专名词。注意:光对对子,可以不必顾及是否能在意义上组成一副对联,也就是说,不一定追求非得在最后写成对联。所以,对子还不是对联,讲对对子的书和讲对联的书,严格地说是两类。清代梁章钜编著的《楹联丛话》,所录绝大多数是楹联的联语,实用于载体之上就成了真正的楹联。可是,同是他编著的《巧对录》,所录的绝大多数是对子,那是很难实用于载体上的。也就是说,那些都不是楹联,或说都不是对联。但是,对对子,如果不是字词对而是成句地对,也可称为对句。当然,这里所谓的对句,也是专就内涵说的,牵涉不到载体问题。

  对对子是撰写对联的基础,是写对联的基本功。但是,学习对对子不仅是作对联的基本功和基础,从历史上看,更是创作中国古代格律诗、写作骈体文(包括八股文等)等诗文的基本功和基础。讲对对子的书籍,涉及古代启蒙教育中为创作诗文作准备的面很宽。

  当然,我们这里主要讲的是对联,所以,讲对对子,也是环绕着作对联来讲。

  读一两本启蒙的讲授对对子的书籍

  唐宋以来,特别是明清两代,儿童一入学,认识了一两千字,读过几本启蒙书如“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的总合简称)之后,就要练习对对子了。在学习对对子的同时,学习押韵。这都是为了给以后写律诗,特别是写试帖诗作准备,同时为写八股文作准备。

  讲授对对子的书籍有多种,主要的常见常用的有《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笠翁是清初著名戏曲小说家兼大杂家李渔的字),还有《声律发蒙》、《对属发蒙》、《对类》等。

  这种书籍大致上都是从一个字对一个字的对子开始,发展到十多个字的对句为止。从少到多,由浅人深。它们是按诗韵编排的,这就使学童在学习对对子的同时,也熟悉了近体诗的押韵。再进一步,为了学习写近体诗,特别是写试帖诗,就要经常参考《佩文诗韵》、《诗韵合璧》、《诗韵全璧》这类书籍。这种书籍中也附有现成的对子,当然更是按韵编排。所以,那时候的读书人,对于我们前面讲到的入声字,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在他们看来似乎都不成问题。这与他们自幼熟读以上两类书籍有关。

  当然,上述两类书籍主要是为作近体诗作准备的。可是,因为它们都从对对子入手,或是提供许多对对子的素材,所以古代人(特别是明清两代)讲授写对联,同时也用这种书籍启蒙。或者说,是把学习写对联和作诗放在一起处理了。我们建议:初学写对联的人,也可从这方面人手。一则看看现成的对子是什么样的,一则还可扩大自己的词汇。这种学习方式经过上千年的实践,证明十分有效。我们也应该试一试。

  找现成的词语作简单的对对子练习

  初学撰写对联的人,每每感到自己的词汇有限。那就无妨先作一些简单的对对子练习。从历史上看,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人名对

  最简便的方法是,找一部书,将其中的人名挑出来组成工整的对仗。扩而大之,用几部书,甚至书籍目录中的著者目录、花名册、点名簿等,都可用来作这类文字游戏。但应注意:不可随意将男女人名作成对子,除非他们是夫妇。切记,切记!就是用古人名字也不行。养成了坏习惯,很难改正。

  在阅读中国古代小说时,可以注意到,特别是明清的章回小说,给人物起名字时,就经常成组成对。如《封神演义》第六十三回,殷郊的左右二将是温良、马善;《水浒传》中杜迁(千)对宋万,押送林冲的是董超和薛霸;《济公传》中两大捕头是雷鸣(明)和陈亮。此种例子不可胜数。可见对对子深入明清以来作家之心。他们所作的章回回目,也是一代胜于一代,越来越工整了。

  作人名对,有时可以作成“无情对”,即字面上每个字能对上便可。在内容方面不作任何要求。实际上,人名对和我们下面要讲到的地名对,差不多都是无情对。最著名的一副人名对,是以“胡适之”对“孙行者”。出句是陈寅恪先生于1932年给清华大学出的入学试题。据说,全场对出者不过数人,其中有后来成为北大中文系教授的笔者的老师周燕孙(祖谟)先生,还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张政烺先生等。可与“孙行者”作对句的,还有“王引之”、“祖冲之”等。

  因为人名对在内容方面一般不作要求,在追求对仗和调平仄方面就一定得严格要求了。单从平仄方面说,起码两个尾字得一平一仄。进一步,因为人名也就二至四字为常,最好平仄全都调谐,不过很难做到就是了。例如,唐代有一位“东方虬”,自称数百年后可以用他的名字与先秦的“西门豹”作对。实则从字面上看还可以,从平仄方面要求,则六个字中只有“豹”字是仄声。好在两个尾字一平一仄,勉强算对上了吧。

  熟能生巧,便可把几个名字连在一起作对子,还可联成句子,例如常被引用的一联: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尔无忌,我亦无忌。

  应该说明:人名对在作练习时因为内容方面不作要求,所以对起来还容易。真正放在对联之中,可就难了。这问题在古代的骈文和近体诗等文体的创作中就很难办,结果是用妥协的办法解决:诗文中对仗的全句,只要别处作成比较工整的对仗,相对的两个人名,主要就只要求平仄调谐便可。发展到以名对字,以名对官衔、封爵、谥号等均可;甚至把人名、封号等去掉一两个字,以求得对仗调谐。对联继承了这一传统。试举数例:

  真人白水生文叔;
  ○○●●○○●
  名士青山卧武侯。
  ○●○○●●○

  这是清代河南南阳府城门门楼上的一副对联。文叔是汉光武帝刘秀的字;诸葛亮逝世后谥为“忠武侯”。这一则整体属对工整,“人名对”部分也是工整的,只是不要对于以字对不完整的谥号过于苛求就是了。

  上客尽知名,杜牧诗才,鲍昭赋手;
  ●●●○○ ●●○○ ●○●●
  前贤有逸韵,魏公芍药,永叔荷花。
  ○○●○● ●○●● ●●○○

  这是清代扬州府衙门客厅中一联。说的都是本府衙门中发生过的名人故事。不赘述。只就人名对说一说:这是句中自对兼上下联相对的格式。上联讲前贤中的客,都用姓名。鲍照的“照”字,避武则天的名讳,用避讳代用字“昭”替代。清代人本不必避唐代讳,这里是为了调平仄而故意使用。下联中的“魏公”指北宋封为“魏国公”的韩琦;永叔是欧阳修的字。都是在这里当过主官的。可见,人名对在对联中要求不严。

  正因要求不严,所以有了从内涵到平仄都调谐的工对,大家就都认为特别好。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载,李清照有一副名对:

  露花倒影柳三变;
  桂子飘香张九成。

  后人都认为整体对仗工整。特别是“变”字与“成”字,都是古代音乐术语。苏轼在此前曾有过一联:“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比起李氏的对句,工整方面就差一截子了。请读者自行比较分析可也。

  二、地名对

  可以从书籍中、地图中寻找配对。如找北京地名配对:北海对西山;磨盘大院对烟袋斜街;东棋盘街西棋盘街对南芦草园北芦草园,等等。

  还有用地名对人名的,如:陶然亭对张之洞。

  清代光绪年间巴哩克杏芬女史编辑成《京师地名对》二卷,分二十类共五百余副地名对,堪称大观。还有编辑杭州等地地名成书的,均可供参考。

  三、书名、戏剧名、电影名对

  鲁迅先生是书名对能手。他自己写的书,书名就两两相对。如:《呐喊》对《彷徨》;《伪自由书》对《准风月谈》;《朝花夕拾》对《故事新编》,等等。

  清代沈起凤著《谐铎》,书中各则题目均两两相对,如:狐媚对虎痴;梦中梦对身外身;奇女雪怨对达土报恩;菜花三娘子对草鞋四相公,等等。

  戏剧名对,如:《乌龙院》对《白虎堂》;《三气周瑜》对《七擒孟获》,等等。

  电影名对,如:《车轮滚滚》对《春雨潇潇》;《试航》对《创业》,等等。说相声中的对对子。就经常用到戏剧、电影名。

  四、成语、俗语对

  《巧对录》等书籍中录有此种对子甚多,可以参看,必要时采择引入自己的对句中。例如:瓜熟蒂落对藕断丝连;隔靴搔痒对画饼充饥;守株待免对打草惊蛇;风吹草动对日晒雨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对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等等。

  阅读“联话”等对联书籍

  具备一定的属对能力后,进一步应经常阅读专门辑录对联及其故事的“联话”、“联语集成”等书籍,借以扩大视野,并学习前人的经验。“联话”是辑录前人成联并加以评说的一种书籍,代表作品是清代梁章钜父子编写的《楹联丛话》及其续编“续话”、“三话”和“四话”。有笔者和李鼎霞点校的《楹联丛话全编》本,附载《巧对录》等,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当代联话不多,代表著作有香港梁羽生编著的《名联谈趣》,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大部头的对联集成之类书籍,虽然售价较高,可是包罗万象,属于对联百科全书性质。有志者无妨忍痛买一部,即使不能一劳永逸,也可应用多年。据笔者所见,这样的大书有以下几部:

  《中国对联大辞典》,顾平旦、常江等编,1991年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

  《中国对联大典》,谷向阳主编,1998年学苑出版社出版。

  《中华对联大典》,龚联寿编,1998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至于专科性质的对联集成,如《春联大成》、《中国名胜对联大典》等书籍,市上随时有售,可随机购买。

  总之,要常读对联专业书籍,有的要精读。这里特别向读者推荐上海辞书出版杜1994年出版的《绝妙好联赏析辞典》,此书是笔者所有的惟一一部对联鉴赏书籍,收录了优秀联作千余首,分为六个大类,每一联之后均有简要的分析欣赏文章。若是熟读此书,“不会编联也会编”啦!

第二节 集句联语

  说集句

  集句,就是集古人成句。集句联语是各种体裁的集句中最为流行的。从所集体裁看,有集各体文,集碑帖(也是一种特殊的集文),集各体诗,集词,集戏曲等。集俗语、成语、熟语等,按说也属于集句范畴,但往往与我们上述的人名对、书名对、戏剧名对、地名对等另列为别一类。我们这里讨论的,就以集文章和诗词曲的集句为限。

  从所集范围看,则有从单一种材料中选材的,如,集名家专集,从李白、杜甫等大作家的诗文集中选材便是;集专书,从《庄子》、《论语》、《诗品》、《华严经》等书中任何一书内选材便是;甚至从一部杂纂性质的书中选材也算,如从《易林》一书中选材(此书中的吉祥词语颇多);还有从传世的著名的总集中选材的,例如从《文选》、《花间集》中选材。还有从两种以至多种材料书中选材的。上下联只两句的,当然至多只能从两种材料中选;若是多于两句,比如说四个分句吧,就可以(不是必然)从四种材料中选了。这里面的花样可就多了。例如,集诗,有专集唐诗的,有唐宋诗相配的,甚至有从唐代到清代的诗中随便选择相配的,还有集古人成句配上自己撰写的新句的;集词就更是从唐、五代、两宋之间随意配合了。

  前人常常利用集句来进行一种高级的作对联练习。作这种练习有种种好处:一则能熟悉对联作法,特别是如何巧妙作对仗,同时练习调平仄,因为近体诗的对仗和平仄是对联的对仗和平仄的基础。二则还可就此熟悉所用的材料,如利用李白、杜甫的诗句作对仗,经常使用,肯定对这两位大作家的作品会加深理解,起码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则积累了内容多种多样的资料,需要时可以派上用场。如果自己要撰写寿联、室内外联、春联和应酬用的挽联时,这些联料就可供选择了。

  明清以至近现代,明白作这种练习的好处的人很多。他们配搭出许许多多的集句联。已经发表的不少。联话和各种类型的对联集里面大多辟有专门的章节采录之。更有专书,如谷向阳、何慧琴等编著的《中国唐诗联集成》,是专门集唐诗的;集词的,则有近代邵锐编著的《衲词楹帖》等书。集句代有专家,如梁启超先生,就是著名的集词大名家。

  集句比较困难,需要有较高深的文学素养,要有博览群书的基础。它的难点,也就是对集句的要求,主要有下列几条,今姑以最常见的集诗句为例,略作说明:

  一、最好以大作家的名句配对。如,用杜甫诗集中的诗句,自相匹配:

  闻说江山好; (《东津送韦讽摄阆州录事》)
  ○●○○●
  终嗟风雨频。 (《通泉县署屋壁后薛少保画鹤》)
  ○○○●○

  甘从千日醉; (《白首))
  ○○○●●
  耻与万人同。 (《敬简王明府》)
  ●●●○○

  或者,伟大作家对伟大作家,如杜甫与李白的诗句相对:

  柳深陶令宅; (李白《留别龚处士》)
  ●○○●●
  月静庾公楼。 (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三首》)
  ●○●○○

  读书破万卷;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
  落笔超群英。 (李白《望鹦鹉洲悲祢衡》)
  ●●○○○

  退而求其次,唐代诗人诗句互对,如果相对的两句诗句好,也能说得过去:

  闲看秋水心无事; (皇甫冉《秋日东郊作》)
  ○○○●○○●
  静得天和兴自浓。 (刘禹锡《和仆射牛相公见示长句》)
  ○●○○●●○

  实在不行,唐宋两代的诗句还可互对,前提也是要对得好。如吾师吴小如先生集联:

  晚觉文章真小技; (苏轼《宿州次韵刘泾》)
  ●●○○○●●
  春来花鸟莫深愁。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

  二、集句之难,难在铢两相称。所集的上下联中的句子,必须工力悉敌。不然,就好比上天平称量,轻重立判,分量差一点儿也能感觉出来的。例如,唐代诗人李贺有一名句“天若有情天亦老”,风格苍劲,气象雄浑。有人用北宋石延年的诗句“月如无恨月长圆”来作对。应该说,这就是“的对”了,再也找不出比下联这句更好的对句了。可是,下联终觉分量不足。前后两句给人的感觉不一样,凑合着压住了阵脚吧。

  三、书写集句联语时,常常要以附注方式将句子的出处写出。就是不写,也得防着人们询问。因此,匹配的两个(句子多时就可能在两个以上)作家的身分必须顾及。所谓“薰莸不同器”,如果相配的作家人格相差甚远,即使句子本身能匹配,好人和坏人也不宜坐在一条板凳上呀!例如,有这样一副联:

  愿持山作寿; (武三思《奉和过梁王宅即日应制》)
  ●○○●●
  潜与子同游。 (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
  ○●●○○

  对句本身姑且不论,那武三思是什么人?我们能这样委屈诗圣杜甫么!所以,最好别去翻阅那些名声不好的人的集子,不用他们的材料。

  四、千万别忘了:对联上下联是一起表达一个主题的。不可只顾对仗工整漂亮,而把不相干的内容硬往一块儿拉。例如,上引武三思与杜甫诗作对一联就犯这个毛病。又曾见有这样一副集句联:

  我觉秋兴逸; (李白《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
  ●●○●●
  君与古人齐。 (李白《口号蹭阳征君》)
  ○●●○○

  也使人觉得像是两码事,聚在一起不拢气。可见集句佳作难得,有时显得像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样子。类似情况,在相关的人名对、地名对、书名对中也有显现。例如,《红楼梦》,找何种能与此书齐名并肩的书,才能对得上它呢!从内涵方面要求,很难啊。

  下面,按各种体裁的集句分述。

  集诗句联语

  集各体诗的,在集句中最为大宗。从渊源看,一般认为集句始于集古体诗成句为全诗,发展到北宋,逐渐以集近体诗为主,这种作法在大作家中开始流行。明代杨慎《升庵诗话》卷一中说:“晋傅咸作《七经》诗,此乃集句诗之始。”清代袁枚在《随园诗话》卷七中进一步阐述:“集句,始傅咸。……又作《七经》诗,其《毛诗》一篇皆集经语,是集句所由始矣。”这是集古体诗溯源。至于北宋时集近体诗之成为风气,则有如下几条重要记录:

  集句自国初有之,未盛也。至石曼卿人物开敏,以文为戏然后大著。至元丰间,王荆公益工于此。(宋·蔡絛《西清诗话》)

  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之句,以谓无人能对。王荆公以对“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则上句乃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荆公始为集句诗,多者至百韵,皆集合前人之句。语意对偶,往往亲切过于本诗。后人稍稍有效而为之者。(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四)

  按,与王安石同时的孔平仲亦曾集句为诗,并且赠与苏轼。苏轼就写诗赞美他这种集句方式,说:

  羡君戏集他人诗,指呼市人如婴儿。
  今君坐致五侯鲭,尽是猩唇与熊白。
  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得俱天成。

  真是称誉备至,从中可觇之一时风气焉。

  后来逐步发展为集各体诗均可。如,集四言,主要以集《诗经》和曹操、陶渊明等人的为主。还有集“楚辞”体的。但是在集诗句成诗中都不怎么流行,恐怕是因为材料少之故。集古体诗和近体诗而成诗,特别是集近体诗中的七言诗的最多。明清两代盛行集诗,在某些场合,甚至被看作显示文才诗才的一种极好的方式。例如,清代沈起凤《清铎》卷八“十姨庙”一则中,那十位女性知识分子各集七律一首,以为唱和,就是一个逞才炫学的典型例证,用来反衬出同坐的男性草包之无能。文繁不赘引,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参看。

  集句联语,就是从集句诗发展而来的。集诗,一般追求集成律诗,要的就是中间那两联。可是得八句才能成诗,也不太容易集成并集得好呢。集联,从集诗的角度看,只集一联,可就简单多了。

  集近体诗诗句的,成果最多,也最容易落好。因为近体诗主要就是五言、七言二体,每一体的平仄就那么几样安排。所以,集句时调平仄很容易。这是一。近体诗中,《全唐诗》连补遗,存诗不下五万首,除去古体诗不算(其实,集句时,古体诗也能和近体诗的诗句搭配),近体诗起码还存有三万多首左右。北宋以下则更多。材料足够用的。这是二。从古及今,近体诗的内容涉及面十分宽广,除了工业化和当代革命化等内容(当代诗人也开垦了这块处女地),古代近体诗中无不写到了。这一点,和词曲,特别是和词比较一下,就可看出近体诗的园地是如何宽广了。用来搭配撰写各种内容的对联,如寿联、喜联、挽联、门联、行业联,等等,无不得心应手。这是三。近体诗集句为集句联之正宗,盖无疑义。近体诗集句的成联记录也最多,请阅览各种联话联书,还有专门集近体诗的著作,均不赘述。这些都足供参考并从中变化取材,这是四。

  现在,取几副近体诗集句成联,略观其实用范围:

  文章辉五色; (李白《溧阳尉济充泛舟赴华阴》)
  ○○○●●
  心迹喜双清。 (杜甫《屏迹二首之一》)
  ○●●○○

  这副联是可以赠与文学家的。

  汲古得修绠; (韩愈《秋怀》之五)
  ●●●○●
  开怀畅远襟。 (褚亮《临高台》)
  ○○●●○

  这副联是可以赠与研究中国古代学术的中老年名家的。

  深情托瑶瑟; (贾至《长门怨》)
  ○○●○●
  逸气凌青松。 (李白《送长沙陈大守》)
  ●●○○○

  这副联可以赠与音乐界人士。

  白雪任教春事晚;
  ●●●○○●●
  贞松惟有岁寒知。
  ○○○●●○○

  这两句都是集元好问的诗句,上联出自《寄答飞卿》,下联出自《谢常君卿》。此联很适合赠与年老的经历过世事艰难又坚持个人理想的女性,特别是老年比丘尼。给有以上经历的老年女性作挽联也很合适。笔者就曾借来挽原北京市卫生局副局长、中国农工民主党的一位老领导人李健生先生。用作挽联的优点是,一洗悲啼哀怨之气息,是两个庄重沉稳的比喻。

  近体诗中存诗最多的大名家是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是他自己的粗略统计,包括古体诗在内。他的诗,内涵覆盖面宽广,慷慨激昂、优雅恬静等各类型的全能找到。因此,专门集陆游诗句的很多,成果发表的也不少。因为他的诗句多,似乎还有发掘的余地。杜甫和李白、李商隐、苏轼、黄庭坚,大概已经被大家伙儿“挦扯”得差不多啦。清末民初,青年人喜爱龚自珍诗文的不少,集龚诗也是一时风气。其中最为优秀的一联,拙见当推冰心先生年轻时所集:

  世事沧桑心事定;
  ●●○○○●●
  胸中海岳梦中飞。
  ○○●●●○○

  此联由梁启超先生书写,冰心先生至今珍藏。它必然会成为联史上写作俱佳的名作之一,永垂千古。

  集诗句,以往全凭记忆与翻阅诗集,事倍功半。现在有了许多古籍索引,就好办多了。当代又有人——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栾贵明等同志——将《全唐诗》中的几十位大名家诗集全文输入电脑,作成软件,同时印制成大体上以作者分册的索引,检索十分方便。如果把多种这样的索引都利用起来,从字词和句式等方面进行选择搭配,极可能在短时间内编制出大量集句。有兴趣的同志无妨一试,比在电脑上玩打麻将打桥牌等游戏强多了。附带说一下,《诗经》、《楚辞》虽然也都有字词索引,但集起来很不容易。即以《楚辞》而论,笔者所见以鲁迅先生所集一联为最佳:

  望崦嵫其勿迫;
  ●○○○●●
  恐鹈鴃之先鸣。
  ●●●○○○

  集词曲联语

  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集诗句比较容易,平仄格律较为简单,就那么几种。特别是在集近体诗时,不过是把格律相同或相近的两句移到一起作对子罢了。主要考虑的是对仗,而诗句对仗的海洋本就十分广阔。集词和集曲则困难重重。它们都是长短句,有的还带衬字。各种词牌、曲牌对平仄、押韵的要求可谓五花八门。可用来作成对句的材料范围甚窄。因此,集词曲常常是勉强凑合着出成品,工对甚少,平仄调谐合律的也不多。

  下面列举的是我们认为对仗好的集词联,先举郭沫若集毛主席词所成的联语:

  江山如此多娇,飞雪迎春到;
  ○○○●●○ ○●○○●
  风景这边独好,心潮逐浪高。
  ○●●○●● ○○●●○

  接着再举集古代人所作词曲的:

  双桨来时,有人似桃根桃叶; (姜夔《琵琶仙》)
  ○●○○ ●○●○○○●
  画船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俞国宝《风入松》)
  ●○○● ○○●○●○○

  冷香飞上诗句; (姜夔《念奴娇》)
  ●○○●○●
  流莺唤起春酲。 (吴文英《高阳台》)
  ○○●●○○

  更能消几番风雨? (辛弃疾《摸鱼儿》)
  ●○○●○○●
  最可惜一片江山! (姜夔《八归》)
  ●●●●●○○

  吹皱一池春水; (冯延巳《谒金门》)
  ○●●○○●
  能消几个黄昏! (赵德麟《清平乐》)
  ○○●●○○

  可以看出,各联中平仄不合处甚多。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梁启超先生是集词成联的大家。他所集的成品,集中在他的全集最后的“苦痛中的小玩意儿”一文中。请有兴趣的读者自行参看,不赘引了。

  集戏曲中语句的,看来更难。这样说的根据是,到现在,从各种联书的记录中,没有找到几联特别好的。下面略举几联如下: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 ○○●●●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 ●●●○○

  上联出自王实甫《西厢记》,下联出自高明《琵琶记》。此联原来悬挂在杭州西湖月下老人祠堂内,脍炙人口。别处的月下老人祠堂也有照抄的。但是,大多忽略了它的出处。

  千种相思向谁说;
  ○●○○●○●
  一生爱好是天然。
  ●○●●●○○

  上联用《西厢记》,下联用《牡丹亭》。铢两相称,从内容到对仗都非常漂亮,又显得很雅致,使人几乎不想去追寻它原来是写给何种身分的人的了。

  还有一副匹配得简直可说是匪夷所思的联语,也让我们抛撇开它的赠与目的与对象,且观赏它的集句意匠吧: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 ●○○●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 ●●○○

  上联取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下联出自《牡丹亭》。

  集文辞联语

  由于实行科举制度,旧中国的读书人对《四书》、《五经》都很熟悉,自然而然地就用来作集句联语。此外,用司空图《诗品》、《文心雕龙》、前《四史》、诸子、《易林》、唐宋八大家的作品集等书籍的句子进行搭配的也不少。明清到近代,集成的联语极多。有编成专书的,有采录在各种联话中的,请有兴趣的读者参看。在这里,仅举一些不出于经史的吉祥美好的集联,聊供参照:

  福喜上堂,与欢饮酒;
  ●●●○ ●○●●
  庆贺盈户,使君延年。
  ●●○● ●○○○

  此联可用作春联。

  喜至庆来,鼓翼起舞;
  ●●●○ ●●●●
  名成德就,拱手安居。
  ○○●● ●●○○

  此联可赠与离退休老人。

  五方四维,平安无咎;
  ●○●○ ○○○●
  万欢千悦,喜庆大来。
  ●○○● ●●●○

  此联可用作喜庆联。

  以上三副联,均集自《易林》。还可以集成许多四字短联,如:“移居安宅;驾游大都。”“天下悦喜;君子仁贤。”“游观沧海;飞入大都。”等等。这部书里的吉祥词句确实不少,可以搭配使用。

  妙机其微,是有真宰;
  ●○○○ ●●○●
  远引莫至,忽逢幽人。
  ●●●● ○○○○

  红杏在林,幽鸟相逐;
  ○●●○ ○●○●
  可人如玉,清风与归。
  ●○○● ○○●○

  明月雪时,金尊酒满;
  ○●●○ ○○●●
  风日水滨,碧山人来。
  ○●●○ ●○○○

  以上三副联,均集自司空图《诗品》。都可作室内联或点缀名胜园林。

  《十三经》中各种经书,现在每一种均有字词引得,还有综合性的句子索引《十三经索引》。前四史也都有字词引得。先秦诸子也都有字词引得或索引。汉代以下的名著,编有字词索引的也不少。例如《论衡索引》、《文选索引》等。利用这些工具书,编制集句不难。顺便说一句:原哈佛燕京引得编纂处所编的Index称为“引得”(音兼意译),现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出版。别处所编的Index称为索引(现通用此种意译)或通检(中法汉学研究所编纂的用此种意译),其实都是Index或Concordnce(字词索引)的一种汉译。

  碑贴集句与集字

  碑帖集句与碑帖集字(简称集字),都是利用现成的碑帖拓片来搭配出联语。但是,集句集的是碑帖中现成的句子,属于集句范围。集字则只是挑出碑帖中原有的字,不按原来的字句,任意搭配。它不属于集句范畴,但是,因其无所归依,一般联语书籍中都附着在集句中叙述。

  碑帖一般字句不多,又很难与别的碑帖配伍,因此,集句很难,成联极少。下面只举上海豫园一笠亭联,乃清代陶澍所作:

  游目骋怀,此地有崇山峻岭;
  ○●●○ ●●●○○●●
  仰观俯察,是日也天朗气清。
  ●○●● ●●●○●●○

  这是集王羲之《兰亭集序》,集成这样,就算很不容易了。对于此联的平仄,也就不能要求太高啦。附带说一下:一笠亭在豫园内大假山之旁,所以陶澎以“祟山峻岭”来比拟,实则说此假山是槐安国的祟山峻岭还差不多。可见集碑帖中的字句真是不容易呀!

  集字。一则所集是大书法家的名笔,省得书联者自己献丑。二则比集句自由得多,可以一个字一个字地找寻,任意搭配,所以联家从事集字以备不时之需者不少。可是,如我们下面将要讨论到的,一种碑帖拓片的字数不一定很多,周转的余地也不见得很大。这是集字先天不足之处,无法为之弥补的。

  清代梁章钜编著的《楹联丛话》卷十一,论及集字者多处,今引数则。其中一则云:

  陈曼生郡丞有集《三公山碑》字一联,云:

  老屋三间,可蔽风雨;
  ●●○○ ●●○●
  空山一士,独注离骚。
  ○○●● ●●○○

  又一则云:

  柳诚悬所书《玄秘塔铭》,雄伟奇特,最宜于作楹联。有集字成句者云:……

  穷经安有息肩日;
  ○○○●●○○
  学道方为绝顶人。
  ●●○○●●○

  再一则云:

  颜鲁公《争座位帖》字不及寸,而拓作大字,则有雄伟之观,胜于临摹他迹。近有集帖字为楹联者,语亦岸异不群。七言云:……

  清时盛治人同仰;
  ○○●●○○●
  名世高文众所师。
  ○●○○●●○

  ……八言云:

  立德立功,居之以敬;
  ●●●○ ○○●●
  友直友谅,尊其所闻。
  ●●●● ○○●○

  再一则云:

  王右军《兰亭序》字,执笔者无不奉为矩范。近人有集字为楹联者,亦自巧思绮合。五言云:

  畅怀年大有;
  ●○○●●
  极目世同春。
  ●●●○○

  七言云:

  遇事虚怀观一是;
  ●●○○○●●
  与人和气察群言。
  ●○○●●○○

  八言云:

  毕生所长,岂在集古;
  ●○●○ ●●●●
  闲情自托,亦不犹人。
  ○○●● ●●○○

  再一则云:

  怀仁《圣教序》,本集右军遗字而成。近复有集序中字作楹帖者,古雅可喜。五言云:……

  云霞生异采;
  ○○○●●
  山水有清音。
  ○●●○○

  七言云:

  松涛在耳声弥静;
  ○○●●○○●
  山月照人清不寒。
  ○●●○○●○

  再一则云:

  欧阳率更书《醴泉铭》,字最方整,临作楹帖尤宜。有集字成联者,七言云:……

  一室图书自清洁;
  ●●○○●○●
  百家文史足风流。
  ●○○●●○○

  再一则云:

  室临春水幽怀朗;
  ●○○●●○●
  坐对贤人躁气无。
  ●●○○●●○

  此姚姬传先生(鼐)集《禊帖》字联。……

  我们引了这么多,目的是请读者仔细看一看,就能看出集字的困难:

  首先,它必须集的是某位大书法家的某一篇文字,如上举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一帖便是。起码也得像怀仁的集字成《圣教序》那样,集某位书家的某一体书法。不然,字体可就不一致啦。

  其次,碑帖上的字一般都不大,而楹联上的字则要求放大。明清时代,一般采用两种办法:一种是把拓片竖起,前面放上照明器具(如灯笼),再在墙上安放白纸,调好距离,拓片上的字影落在白纸上,再进行勾勒。高手作得好就能乱真。另一种是基本上采用临帖的方式,那也得高手才行。清末,西方印刷术传人中国,影印时放大缩小不成问题,像有正书局等就大量制作这种影印楹联。当代荣宝斋、朵云轩等经营木版水印的单位,干这样的活计则更上一层楼矣。不过,这也提醒集字者:所集的字要禁得起放大才行。梁氏在上引的《楹联丛话》这一卷中,也曾就此讨论过:

  敬客所书《王居土砖塔铭》,乃褚派也。近人喜学之,姿态横生。惟以作大字,则规模稍有不足。

  他的意思是,用这样的帖作底本放大,差一点。

  再次,从前两条限制看,能作集字底本的碑帖拓片不多。每种拓片或某位书法家留下的同类字体碑帖上的不同的字,不会太多。至多也就比《千字文》多一些罢了。因此,拼凑时可供选择的回旋余地不会太大。集字成联者首先得考虑连缀文字成为一组可以作对仗的句子,也就是首先得考虑文义。至于平仄,除了两个尾字必须一平一仄以外,别处势难兼顾,也就得马虎一些啦。我们看上面所引的那些集字联,全联平仄调谐者极少,可为我们这一条说法作为证据。

  那么,为什么还要集字?答案可能有两个:一个简单,就是迎合某些人爱好大书法家法书的心理。另一条也不复杂,就是制造假古董骗人。试分析下举数例:

  康五者,都门卖估衣家(按:就是卖成品衣服的)也。诙谐善谑。以廉值买得一古联,纸色黑暗而无题识姓名,其句云:“青琐花轻重;银桥柳万千。”廉玉泉秋曹过而爱之,断其为文衡山(按:就是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他的书法在清末已经很值钱了)之笔。适铭东屏大令乘款段(按:小马驹)出宣武门,廉呼而示之曰:“此待诏墨宝也。”铭大哂曰:“此廊坊戴本义之作伪,以药水染纸,遂似数百年物耳。实不值百钱也。”廉不能平,大相诟詈,一市粲然。康和解之。廉卒以三千买归。(《楹联四话》卷五)

  这位廉先生肯定是上了大当。不过原作伪者胆子也不算大,还没有敢代替文徵明写上下款。只是做旧了,您看着办,看是谁写的就算谁写的,也就得算是愿者上钩吧。廉先生所以上当,大概就因为此联集的是文徵明的字,还极可能是临的呐。过去先慈拥有的我祖父收买的、外家积存的这种对联好几十副,包括赵孟頫、董其昌、文徵明、唐寅等大书法家的,应有尽有,尽是冒牌货。我看全是临的。倒是几副华世奎所书,真迹无疑。这些在“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抄走了。落了个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下面再看需要比较深人分析的《红楼梦》中的两副室内联。

  《红楼梦》第五回中,描写秦可卿的卧室:

  入房,向壁上看时,有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

  嫩寒锁梦因春冷;
  ●○●●○○●
  芳气袭人是酒香。
  ○●●○●●○

  按:“袭”字,有些版本中作“笼”,平仄合律。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描写探春的卧室:

  一时吃毕,贾母等都往探春卧室中去说闲话。……凤姐儿等来至探春房中,只见他娘儿们正说笑。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子并不曾隔断。……西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联石:

  烟霞闲骨格;
  ○○○●●
  泉石野生涯。
  ○●●○○

  东边便设着卧榻。……

  尽人皆知,唐代到北宋,根本就没有室内联流传下来。秦可卿卧室中那副联,肯定是假古董。但因这一回的描写象征意义很强,所以人们不太把这副联当真。可要是和探春室内的那副联合在一起看,探究它们的真假,就能使我们得出如下的认识:首先,贾府上下(注意:不是作者曹雪芹)的文物鉴定水平根本不行,比民国初年的某些暴发户军阀强不了多少,肯定让詹光、单聘仁他们与古董商里应外合,骗走金钱不老少。其次,这些假古董对联大约都是集字而成。这一点著者曹公不会不明白,所以他对探春室内的联以“墨迹”二字概之,反正“假作真来真亦假”,读者自己去鉴定吧。至于秦可卿室内那副联,则是用的浪漫派粉饰室内环境的办法,使读者在朦胧中自己咂摸去。连那幅唐伯虎的画,是真是假,也就与其他室内摆设合在一起,让您去想想这是怎么一出戏啦!曹公真乃神来之笔也。再次,曹公用的虽是假古董,一联之微,却说明了室内主人的身分、爱好、精神世界等多种情况。例如,探春的性格、爱好,以及她作为一个虽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却很缺乏文物鉴定常识的少女(也包括贾府大小主子)的精神世界,通过那一副联语揭露无遗。泣鬼惊神笔一支!《红楼梦》真乃中国小说中环境描写的典范之作,令人叹为观止也。

  近代文人游戏中,有一种“诗牌”,即是拟出若干单字来,大略如小儿识字用的字块,一字一块。几个人像打扑克牌那样出牌,以联成一句或一首诗定胜负。方法多种多样。其实,集字就可用此法:买一本售价便宜的字帖,剪成字块,大家打牌,以集字成联赌胜负。那就能很快地编出大批联语来。一本编完,再编另一本。常编常新,比玩扑克牌或打麻将的文化意蕴要高级多了。若是确定主题,譬如这一次玩儿,是给某个大型新建筑如宾馆配若干室内联,那还能产生社会效益呐。

第三节 话“诗钟”

  诗钟

  诗钟,是清代中期以来文化人文娱活动的一种。它是在限定的短暂时间内,限定的特殊条件下,创作七言对句的一种文字游戏性质的活动。诗钟的创作,一般采取出题、答卷、评定、发奖等一连串的方式,以集会形式进行。此种集会称为“吟社”、“诗钟社”、“折枝社”等,简称“社”。

  为什么称之为“诗钟”呢?据说,在出题以后,把点燃的香横放着,香根上系根线,线头坠个铜钱,下面再放个盘子。香着到那里,把线烧断,铜钱落在盘子里,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说明时间已到,必须交卷,因此称为“诗钟”。这是从古代的“刻烛赋诗”、“击钵催诗”等作法发展而来的。当代已经用闹钟来代替了,计时更准确,也更合乎“钟”的原意。也有怕催紧了作不出来的,场内干脆不限时啦。有先出题,再规定交卷的时间、地点的,如六十年代张伯驹先生在北京主持的“饭后钟社”,有定一周交卷的,乃是宽限。行话称场内限时为“现拈”,与此相对的则为“宿构”。

  如何限定条件呢?方式甚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称为“格”。都用一副七言对偶句组成。

  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为“合咏格”、“分咏格”两种方式。

  合咏格,又称专咏格,就是用一副对偶句咏一种事物。如以“傀儡”为题,佳作有:“一线机关何太巧;两般面目总非真。”以“伏波将军马援”为题,有:“越国战功横海大;汉庭家法寡恩多。”此格在实际创作时,为防止宿构,常带一两个嵌字。带或不带等等运用情况,当代北京的研究专家王鹤龄先生有深入研究与见解,他会在此后发表相关的文章,就此项与以下各项的有关问题逐一说明,笔者这篇概略性的文字,只可算是开场白而已。

  分咏格,又称单咏格(但这个称呼很少使用),上下句各限咏一个事物,这两个事物最好毫不相干、毫无关系。如以“明月”和“香港”为题,佳作有:“今夜蟾光凝望眼;明年鼍鼓庆还珠。”(此联为1996年所作)有以“夕阳”和“蜻蜓”为题者,佳作有:“杨柳楼西红一抹;藕花风外立多时。”再有以“感冒”、“排队”为题:“不可以风三尺涕;谁人立法一条鞭。”

  嵌字格是诗钟里最常用来出题的另一大类。在诗钟的发源地福建省内,此格有一个常用的名称“折枝”。有人说,诗钟的格式如从律诗中摘取一联而成,好像从树上摘取花枝;又有人说,取义于中国画的“折枝花卉”。“折枝”这个名称,在应用中又有广狭不同的各种理解。广义的,认为折枝就是诗钟(包括合咏与分咏)的代称,狭义的则认为仅指嵌字格;还有人认为在场内定时交卷的才能叫诗钟,不限时当场完成的(在当代的吟社中越来越多)则只可称为折枝。且说,诗钟嵌字格的变化很多。由于要求嵌的字数不同,从一个到七八个的都有;也由于要求嵌字的位置不同,与不同的字数组合起来,变化极多。再加上各家对一种格可以采用不同的称呼,这样一算,据说就有千余种之多了。实际上,除去一种形式多样称呼的不算,到不了百十种。常用的最多十来种。又以嵌二字者为常。所嵌的字称为“眼字”,简称为“眼”。先试举此类嵌二字格中最为经常使用的两两相对者如下:

  分嵌于上下句的头一个字的,称为“一唱”,还有些文雅的名称如“凤顶”、“鹤顶”、“虎头”、“冠顶”之类。如“相,减”一唱,佳作有:“相思旧句吟红豆;减字新词谱木兰。”再如“新,大”一唱之佳作有:“新丰市上金貂雪;大散关前铁马风。”

  嵌第二个字的称为“二唱”,文雅的名称有“燕颔”、“凫颈”。如“童,秀”二唱,佳作有:“牧童解唱全天籁;闺秀能诗亦国风。”再如“土,车”二唱:“寸土必争无退让;前车可鉴勿遗忘。”

  嵌第三个字的称为“三唱”,文雅的名称有“鸢肩”、“鸳肩”。如“官,座”三唱:“何逊官梅诗兴动;孔融座客酒狂多。”“走,云”:“岂皆走遍诗中境;直似云浮酒后身。”

  嵌第四个字的是“四唱”,又称“蜂腰”。如“铁,师”四唱:“匣中顽铁称良友;闺里严师拜细君。”“旧,辞”:“收身仍旧安吾素;搔首无辞问彼苍。”

  “五唱”,又称“鹤膝”。如“前,大”五唱:“敢信今甜前日苦;岂容我暖大家寒。”“鳞,藻”:“才休炫世鳞潜可;事不瞒人藻饰非。”

  “六唱”,又称“凫胫”。如“寒,大”六唱:“梅花虽瘦无寒相;松子初生便大材。”“烟,禁”:“千般事过如烟已;一霎情生欲禁难。”

  “七唱”,又称“雁足”、“坐脚”。如“白,南”七唱:“一声天为晨鸡白;万里秋随朔雁南。”“日,人”:“臣非祖母无今日;联与先生本故人。”

  福建的“折枝”,主要作的还是一至七唱。所以有人认为,折枝专指或大致指此类格式。

  必须说明:眼字,一般是随便翻字典之类书籍找到的。两个字最好是一平声一仄声。这平仄是以古代写近体诗的平仄为准的。清代为了给科举考试定出标难,颁布刊行了《佩文诗韵》,此后,写对联和打诗钟调平仄均以此为准,与我们当代普通话的平仄很不一样。这一点必须牢记并遵行。好在当代的大型字词典如《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在每个字下面都注明声韵,一查便得。要说的是,从一唱到六唱,如果抽到的两个字全平或全仄,一般也不再换字,而是用别的办法补救。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句中总是让两至三个平声字或仄声字联结在一起(句尾除外),与之相对的另一句,则是尽可能地用平对上句之仄,用仄对上句之平。如果眼字全平或全仄就在别处适当的用上述办法补救。当然,七唱押在句尾,两字非一平一仄不可。

  三个字以上的嵌字格,变化繁多,只可举数例以慨其余:

  用三到七八个字,任意或指定地方嵌人两句之中。有“碎锦”和“碎流”等格式。拿碎流格来说,其中,四字的称“四碎”,五字的称“五碎”,如此类推。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多字格,当然是字嵌得越多则越难作。如以“何草不黄”为题:“黄花何日堪留醉;碧草如烟不解愁。”以“一二三四天地人和”为题:“四围人影三弓地;一阵和风二月天。”有的诗钟研究者把专嵌成语熟语摘句(如上述的“何草不黄”)的称为碎锦,而把随意嵌字的称为“碎联”,即碎流。如嵌上述的“一二三四”八字的就是碎联。以上只是一种说法,王鹤龄先生就认为,诗钟的各格,从来没有人认真地定过规范,所以其说不一。王先生很想给它规范化一下,还是请读者慢慢地听他的高见吧。下面我再介绍一种固定化的多字格“双钩”。

  “双钩”格,即将四个字(常为固定的词组、术语、成语之类)分别嵌入两句之首尾。如以“木天清品”为题:“木难火齐千金品;清箪疏帘六月天。”

  以下再介绍几种提出比较特殊的要求的,如分咏加嵌字等,都是比较难作的。

  要求分咏加嵌字的,如分咏“管仲”、“嫦娥”,限“不,长”三唱,佳作有:“射钩不死仇偏相;窃药长生盗亦仙。”

  还有限集古人诗句的,如分咏“新科翰林”、“聋子”:“一朝选在君王侧;终岁不闻丝竹声。”均为白居易诗。再如,分咏“杜牧”、“劣酒”:“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诗);不惟烧眼更烧心(李绅诗)。”

  集诗再加嵌字,更为难作。如“女,花”二唱:“青女素娥俱耐冷(李商隐);名花倾国两相欢(李白)。”“漠,班”七唱,均集杜甫句:“一去紫台连朔漠;几回青琐点朝班。”

  诗钟与对联

  有人把诗钟纳入对联的大范畴之内,据我们看,二者还算不上一家人,至多是亲戚。诗钟与对联有相似之处,也有区别。严格地说,诗钟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对联。

  对联的字数不定,从一个字到几百个字随意,只要对得上,按说多少字全行,这是一点;对联上下联必须共同表达出一个意思来(无情对等除外),这是又一点。以之与诗钟比较,诗钟只是七字对(个别的有五字对);上下联除合咏外,一般都是意思无连属的,倒有点像无情对了。还有重要的一点:对联的应用性很强,经常用途大致有二,一是室内外带有中国特有民族文化性质的装饰联,一是如寿联、喜联、挽联之类的应酬性质的实用联。诗钟却是一种文化游戏,绝少写成装饰联那样长期悬挂的。所以,诗钟不是对联。可是,在字句追求对偶方面,两者要求相同。因此,对于创作对联的人来说,可以把打诗钟作为一种高级的(相对于蒙童入门的学作对子而言)磨练属对能力的方法。合咏更与命题作对联一样。嵌字也是对联中常见常用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认为,要想作好对联,无妨经常作一些诗钟形式的练习。这是从写对联的角度看问题。爱好诗钟和经常正规打诗钟的人可能就不这样想,会认为,我们仅仅把它当成一种练习方式来看,是看低了它。

  作对联,一般是以个人单独创作为主;打诗钟,却经常采用集会结社进行比赛的“吟社”形式定时集体进行。这就便于共同提高,并且造成一种群众运动的气氛,有利于诗钟活动的经常性开展。不像现在搞对联的,能建成经常活动的“联社”者极少,常常只在春节前后结合征联闹一阵,也缺乏面对面地切磋。为了这两项活动的进一步顺利地健康地发展,把它们办成群众性经常性的活动是十分必要的。诗钟结“社”的方式很值得总结经验,以便进一步推广,特别是向对联也结社作经常性活动方面推广。

  对联的形成,大体上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诗钟则大致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福建地区首先创造发展起来的。它们都与近体诗中的律诗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都是律诗的旁系子孙。律诗是中国汉语系统文学独创的一种文学体裁,肯定属于文学范畴。对联和诗钟呢?有人说它们也属于文学范畴,笔者以为不甚妥当。因为它们的创作着眼点,主要放在文字技巧特别是对偶的应用方面,带不带文学范畴的艺术性则常常考虑较少。诗钟更是把追求文字技巧放在首位。把对联与诗钟列入语言学系统的范畴,似乎更合适一些。或者可以这样说,对联和诗钟的作品里面,艺术性强的,作为文学作品来看,也未尝不可;可是从理论的高度来观察,恐怕将这二者总的归入语言学为宜。确定了这一点,对它们纳入中国人文学科十分必要。《中国大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和语言学两卷,就都没有对联和诗钟的词条。看来是把它们当成蝙蝠,鸟类与兽类都忘记收留它们了。对联和诗钟的作者与研究者必须努力提请学术界注意这两门才是。办法之一,恐怕是得先要求投靠一家,不可一仆二主。与其投靠文学而受指摘,说队伍中艺术素质差的太多,不如死心塌地奔语言学而去,那里从修辞学等方面来考察,是无法拒绝加入的。归属已定,再向文学那里挂钩,取得双重身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归根到底,自力更生,以自己的实力与呐喊来求得学术界的注意是最要紧的。包括笔者写这一节,其目的之一也是为此。一门学术,长期不被列入学科之内,或者无所归属,终非了局。呐喊不能空喊,要有理论水平地喊,要能数典而不忘祖地喊。还得大家齐心合力搭伙干,成立自己的组织。这就得成立学会之类组织,同时培养并出现自己的理论家和史家。对联的全国性组织有中国楹联学会,专家不少,近二十年来开展的活动相当多,已经立定脚跟,并在全国各地成立了许多地方性组织,如今已大有燎原之势。诗钟的情况较差。“文化大革命”中,羯鼓声高,和弦音寂。拔乱反正以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熊德基先生(1913-1987)首先在《学林漫录》九集上发表了《漫谈诗钟》一文(1984年),起到了恢复的先导作用。北京最近又出现了诗钟研究家王鹤龄先生,从1995年起,发表了多篇文章;福建的老一代专家如杨文继先生更印行《七竹折枝摭谈》(1995年个人印行,供友人交流)。这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成果。说到组织,则中国楹联学会下属的华夏诗钟社正在筹建;中国俗文学学会下属的诗钟研究委员会,在主任王鹤龄先生的统领下已经活动开了。说到社团,则福建的吟社大,人员多,活动不断;北京现在也有三个社在经常活动;大连则出版了专门的刊物,还负责华夏诗钟社的组织工作。看来,诗钟的复兴之日也不远啦!

  以上所谈的,有点超出对联的范围了。还是拉回来说:诗钟不是对联,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可是,学习撰写对联的人,最好懂一点诗钟。用打诗钟作为一种高级的属对练习,对于提高自己的水平是很得力的手段。希望大家练练看。最好是采用诗钟社结社的方式,同好经常在一起练,互相切磋,定能飞速提高。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