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诗宏观结构论》
作 者:许总 著
出 版 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年2月第1版
书 号:978-7-02-004950-8
定 价:¥17.00 元
序说 一个完整的文学史时代:中国文人诗的规范与辉煌
中国古典诗歌传统源远流长,自《诗经》、《楚辞》开始,到唐代诗歌出现鼎盛局面,经历了近二千年的漫长历程。在这漫长的历程中,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由它的初始状态逐渐发育成熟,通过自身的规范形式的确立而走向辉煌。
考察中国诗史的整体进程,唐代不仅堪称其峰巅时代,而且表现为一个重要的界划,那就是文人诗的成熟和规范。因此,完全可以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峰巅乃至精华内涵,主要就是由文人诗充实而成。当然,文人诗一旦形成,本身便已构成一个庞大的系统,在以五七言古律诗为主体的外在形式规范中,其内部呈现出多样化的诗美类型与艺术范式。总体看来,不同的诗美类型与艺术范式的展开,实际上与诗史的发展同步进行,具体而言,唐代前期艺术精神主要表现为统一性,中期则出现巨大的裂变过程,并一直延续到北宋,至南宋复又形成多重因素的融合重构。由此看来,探究中国文人诗的进程,唐宋二代实不可分割。
中国文人诗的多种类型与范式,大体可以归为二类,这就是后人所“唐音”与“宋调”,人们习惯地将之作为唐代、宋代文学风貌的标志,但实际上,其分界并不能以唐、宋两个封建王朝的时限为据,正如钱钟书在其《谈艺录》中所云“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非曰唐诗必出唐人,宋诗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东野,实唐人之开宋调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灵,则宋人之有唐音者”[1]。多种艺术类型与范式在唐、宋二代实呈整体 →裂变→整合的复杂的嬗递状态与交织关系,并以其整合而成的两大类型垂范后世。在宋代以后,文学史上宗唐祧宋,纷争不绝,唐宋诗之争于是形成批评史上一大公案,而诗歌艺术风貌虽有迁,却在总体上局限于此两大范式之中,且随着时代的推移,文学史上主流样式已由正统诗文旁落。从这样的角度看,唐、宋二代正是一个完整的文学史时代,其最为显目的标志,便是对中国文人诗辉煌世界的共同构筑。
由于这一完整的文学史时代涵具着中国文人诗的庞大系统,而敏感的文人心灵随着七百年时代风云变幻更显得波动异常,由此促使唐宋诗史形成巨大的嬗递变迁之势。大体而言,这时期,主要表现为五七言古律诗形式的确立,由汉魏风骨与刘梁词彩融构而成特定的时代艺术精神的统一性;唐代中期至北宋可称为文人诗的裂变时期,主要表现为随着时代巨变出现文学思潮的转向,在诗歌体格逐渐精密与诗美类型分裂多样之中孕育出与“唐音”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范式——“宋调”;南宋可称为文人诗的重构时期,主要表现为“宋调”在凝定中趋变,从而导致“唐音”复现及其重新定位。
唐宋诗史三大阶段的嬗递,显然并非单线的替代关系,而是呈现复杂的交织状态。在总体的时代精神嬗递流变之中,文学思潮异常活跃,并贯穿着、宋二代之始终。就其荦荦大端而言,主要有四:一是基于主体精神高扬的尚奇思潮,在唐宋诗史上创造出无数新奇的审美天地;二是努力贴近现实生活的写实思潮,在唐宋诗史上留下了大量的活化的历史乃至史诗般名作;三是追求诗歌体格创变的“以文为诗”现象,使传统诗歌的功能与范围得到空间的三展;四是乱世文人为寻求心灵归宿而生成的“晚唐风韵”,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心路历程。这四大思潮,无不贯穿唐宋二代,有的甚至涵盖始终。可以说,正是以此为代表的诗学思潮,将嬗递流变着的诗史整合为一体,从而在动态的流变与静态的排列、历时态的思潮习尚与共时态的文类体式的辩证统一之中,构成唐宋诗歌的宏观结构,并昭揭一段典型的文学史整体进程。
从中国文人诗的视点观察,唐、宋诗显然并非历来“分唐、宋之畛域”那样的两种文学形态的对立关系,而是一个历史进程中的整体。纵观历代的唐、宋诗研究,由古代的唐宋诗之争到近现代的不为轩轾,从争高下到辨异同,学术观念趋向通达,标志着时代学术的进步,但是,研究宋诗仍然以唐诗为参照乃至评价标准,并且视唐、宋诗本身为截然两途的观念与思维定势显然略无改变;在唐宋诗研究中,则几乎无一例外地以辨异为主要着眼点,同时具体研究者大多仅攻一端,致使唐诗、宋诗研究各自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领域,表现出相当程度的隔膜。由此看来,整合唐宋,不仅可以改变唐、宋诗研究的分裂状态,而且可以拓宽唐、宋诗研究的狭隘视野,使唐、宋诗研究本身趋向深化,并进而为倡导一种新的学术研究方法与思维观念提供启示。
文章分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