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_gdxshdjt

《古代小说典解题》

作  者:尹小林 汪龙麟 编
出 版 社:中国国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年8月第1版
书  号:978-988-18030-1-6
定  价:¥28.00元


总目录

前言………………1
凡例………………10
目录………………11

文言小说
唐前卷………………25
唐五代卷………………43
宋元卷………………77
明代卷………………140
清代卷………………196

白话小说
宋元卷………………259
明代卷………………262
清代卷2………………83

附录一:书名索引345

附录二:人名索引357

后记365

前言

张燕瑾 汪龙麟

  按照目前文艺学的一般概念,作为文学体裁的小说,其成熟的标志应当包括三个要素:就表现形式而言,其主体应为散文,但并不排除用一定数量的韵文写景、描状与议论;就其内容而言,它要有一定的故事情节,从而与文学散文有明显的区别;就构成其故事情节的性质而言,它应当是虚构的,或基本上是虚构的。但我们在接受这一概念时,又必须首先明白两个前提:一是这一概念是在本世纪接受西方文学理论影响后而提出的,二是这一概念所反映的是从18世纪以来成熟的小说创作实践。比如虚构的要素,便是西方小说的灵魂,无论是作为novel还是fiction的小说术语,都与虚构直接相关。从中国古代小说的成熟形态如《金瓶梅》、《红楼梦》看,应该说大致符合现代小说观念。但就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全过程看,便有了较大的出入。我们学习中国小说史,当然应该以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作为衡量的尺度,因此也就有必要弄清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从语体而言,中国小说观念可分为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两个源头,其中白话小说的观念要比文言小说更接近现代小说观念。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言,中国小说观念受诸子学说而主要是儒家学说、史学与说书艺术影响为最大,从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先说诸子学说的影响。道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小说的艺术层面;儒家的影响则表现在小说的社会功能方面,这主要是造成了中国小说观念重寓意、重教化的传统。此一点与中国小说的观念脱胎于诸子散文《庄子》与《荀子》密切相关。“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

  夫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其于得大鱼难矣;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唐成玄英疏:“累,细绳也;鲵鲋,小鱼也。担揭细小之竿绳,趋走溉灌之沟渎,适得鲵鲋,难获大鱼也。”“干,求也;县,高也。夫修饰小行,矜持言说,以求高名令问者,必不能大通于至道。”“县”乃古“悬”字,古“悬”字多不着“心”,高也;“令”,美也。“问”,闻也,声誉。是说举着细小的钓竿钓绳,奔走于灌溉用的沟渠之间,只能钓到泥鳅之类的小鱼,而想获得大鱼可就难了。靠修饰琐屑的言论以求高名美誉,那和玄妙的大道相比,可就差得远了。春秋战国时,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许多学人策士为说服王侯接受其思想学说,往往设譬取喻,征引史事,巧借神话,多用寓言,以便修饰言说以增强文章效果。庄子认为此皆微不足道,故谓之“小说”,也就是琐屑浅薄的言论与小道理之意。所谓“大达”,也就是“大道”,自然是指庄子本人的学说了。《庄子》一书对中国小说的产生与发展影响巨大,其汪洋恣肆的文风,飘忽飞腾的想象,随意设幻的笔法,都孳乳着小说文体的生长与成熟,故宋代黄震说:“庄子以不羁之才,肆跌宕之说,创为不必有之人,设为不必有之物,造为天下必无之事,用以眇末宇宙,戏薄圣人,走弄百出,茫无定踪,固千万世诙谐小说之祖也。”(《黄氏日钞·读诸子·庄子》)但就庄子的“小说”概念本身而言,却与现代小说观念相距甚远,然而有意思的是,这种“琐屑言论”与“小道理”的小说内涵却又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

  《荀子·正名篇》说:“故知者论道而已矣,小家珍说之所愿皆衰矣。”其意为智者只论合道与否,那些只知珍贵其琐屑言谈而不管是否合道的异端邪说,便会停息了。可知荀子的“小说”与庄子所用含义正同,只不过小说与大道所指对象不同而已。

  到东汉桓谭笔下,“小说”的概念有了发展变化。其《新论》云:“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治家,有可观之辞。”【1】“短书”相对于“长书”而言,古代编简成册,经类简长汉尺二尺四寸,用来写六经、国史、法令等称为长书;其次为一尺二寸,用写《孝经》等书;短者八寸,用写诸子、传记、杂记之类,称为短书【2】。可知短书就是杂记,是与经籍相对而言的。从形式上说,它是用零碎琐细的言辞写成的短篇体制;从内容上说,它要说明治身理家的一定道理;从手法上说,要“近取譬论”,即通过寓言故事、神话传说等形象化的比喻来表达其论说;从社会功能上说,要为人们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益。与庄子、荀子相比,桓谭的小说观念有两点不同,一是他赋予了小说以文体的意义,二是他从正面肯定了小说的价值,尽管这价值还不能与经籍相提并论。可以说,桓谭是中国历史上肯定小说价值、探讨小说文体特征的第一人,并影响了汉代文人如刘歆、班固等人对小说的认识。

  稍后的《汉书·艺文志》之“诸子略”列“小说”为一家:

  《伊尹说》二十七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

  《鬻子说》十九篇。后世所加。

  《周考》七十六篇。考周事也。

  《青史子》五十七篇。古史官记事也。

  《师旷》六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之。

  《务成子》十一篇。称尧问,非古语。

  《宋子》十八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

  《天乙》三篇。天乙谓汤,其言非殷时,皆依托也。

  《黄帝说》四十篇。迂诞依托。

  《封禅方说》十八篇。武帝时。

  《待诏臣饶心术》二十五篇。武帝时。

  《待诏臣安成未央术》一篇。

  《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陇)(号)黄车使者。

  《百家》百三十九卷。

  右小说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

  “千三百八十篇”,实为千三百九十篇。班固首次承认“小说家”是一种可以独立成家的学术流派,“小说”也成为文体的专名。后世称野史小说为“稗官”,也源于此。颜师古注云:“稗官,小官。”“泥,滞也。”并引如淳曰:“《九章》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今世亦谓偶语为稗。”班固认为“小说”是民间稍有知识者所创造而又是居高位者所不为的,“小说”就内容讲是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类,带有一定程度的夸饰虚诞色彩。这种小技艺与小创造也有其可取之处,这是它存而不灭的原因,但它妨碍远大事业,故君子不为。《汉书·艺文志》是班固根据西汉刘向、刘歆的《七略》删节而成的,刘氏父子曾于汉成帝、哀帝时在朝廷藏书室校书,所以班固的观点实际上反映了两汉多数人对小说的看法。这种观点继承了庄子视小说为小道的传统看法,但汲取了桓谭对小说有可观之辞的正面肯定,尤其是将小说列为可与儒、道并称的诸子十家之一,使之有了独立的地位。但班固在此有两点失误:一是他所引述的“孔子曰”出自《论语·子张》,但却并不是孔子所说而是子夏的话,可这一误解竟然一直未能得到有力的纠正,反倒成为后世人肯定小说的权威根据了。二是班固仅从子书角度肯定小说的价值是不全面的,这不仅不符合当时和以前的实际情形,甚至也没能包括他本人所列的十五家小说的内容,因为这十五家实际上是由诸子、史传与巫术三方面构成的,而班固只从“小道”的角度来论定其价值,显然是过于狭窄了。也可以看出,当时“小说”的文体观念尚未明确,所列“小说十五家”文体驳杂,既有文学类也有非文学类,既有带叙事性因素的作品,也有不含叙事因素的作品;虚构成分也未纳入“小说”文体的构成要素。

  但班固的论点却对后世影响巨大,历代正史也大都将小说归入“子部”,并把“小道”与“可观”作为其核心观念。直到清代的纪昀,依然没有大的变化,由其主持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小说家类》总叙云:

  迹其流别,凡有三派:其一叙述杂事,其一记录异闻,其一缀辑琐语也。唐宋而后作者弥繁,中间诬谩失真,妖妄荧听者,固为不少,然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者,亦错出其中。班固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如淳注谓:“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然则博采旁搜,是亦古制,固不必以冗杂废矣。

  在此所论对象当然比班固要广,但依然视其为小道,依然是小有可观,依然是弗为亦不废的态度,并引班固的话作为立论的根据。更重要的是依然将小说的功能定位在“寓劝戒,广见闻,资考证”之上,是典型的儒家小说观念。它从庄子、荀子的小道理开始,到桓谭、班固定型,最后延续到清末,是中国小说史上占主流地位的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实践。尤其是“寓劝戒”的观念,始终将小说置于经籍的附庸地位,并导致中国小说重教化的倾向。观念的局限,影响了对“小说”文体的认识,“小说”门类中成就最高的话本小说、章回小说,都被“四库”馆臣拒之门外,概不收录,留下极大遗憾。

  其次是史学影响。这种影响其实从班固时就已经存在了,从他将小说的源头追溯到稗官看,便与史发生了关联,只不过他更重视其“小道”的功能,因此才将其归入“诸子”。到了晋代的葛洪,就公然称自己辑录《西京杂记》的目的即在于“以裨《汉书》之阙尔”(《西京杂记·序》),“小说”成了史的附庸。最早以“小说”名书的,是梁五帝时安右长史殷芸的《殷芸小说》。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说:“案此殆是梁五帝作通史时,凡不经之说为通史所不取者,皆令殷芸别集为小说,是小说因通史而作,犹通史之外乘。”(卷三二)“不经之说”,也即“野史”。从理论上将小说与史书作比附的是唐代著名的史学理论家刘知几,他在《史通·杂述》中将杂史分为偏记、小录、逸事、琐言、郡书、家史、别传、杂记、地理书、都邑簿等十种,其中有不少属于小说的内容。他本人就说:“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其所由来尚矣。”他对小说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它们对正史是否有用,因而也就以是否真实来作为衡量小说的惟一标准,他说:

  大抵偏记、小录之书,皆记即日当时之事,求诸国史,最为实录,然皆言多鄙朴,事罕圆备,终不能成其不刊,永播来叶,徒为后生作者削稿之资焉。逸事者,皆前史所遗,后人所记,求诸异说,为益实多,及妄者为之,则苟载传闻,而无铨择,由是真伪不别,是非相乱,如郭子横之《洞冥》,王子年之《拾遗》,全构虚辞,用惊愚俗,此其为弊之甚者也。

  从史学的叙事完备与内容的真实来衡量小说,小说都有一定的缺陷,虽“玉屑满箧”,也“固难以接光尘于五传(今按,指传述《春秋》的五家),并辉烈于三史(今按,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不能与史比肩。作为史学家的刘知几这样来认定小说的价值,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关键是他对后世的历史小说的创作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并形成了一种牢固的小说观念。中国小说与历史具有不解之缘,这与中国历史之漫长,历史著作之发达,叙事理论之丰富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它所受的影响并不全是消极的。尤其是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纪传”之体,以人物为中心,而将史事系于人物,这对小说艺术的成熟,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小说叙事时往往不仅假托古人,而且表现出极强的时间观念。结构上,以时间先后为序,呈现出一种“线性结构”模式,极少倒叙;故事有头有尾,时间地点一清二楚;刻画人物时,注重在事件中表现人物,注重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而不重视心理与景物的描写。也因此,中国的长篇小说往往人物众多,每个人物在事件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而不像外国小说那样出现一些与情节毫无关系的纯属道具式的人物。由此也形成了中国小说的民族特色。但同时史学意识对中国小说观念也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例如在明清两代的小说创作与小说理论中,虚与实一直成为大家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而且有相当一批人将小说等同于历史,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蔡元放,他在《东周列国志读法》中说:“《列国志》与别本小说不同,别本都是假话,如《封神》、《水浒》、《西游》等书,全是劈空撰出,即如《三国志》,最为近实,亦复有许多造作在内。《列国志》却不然,有一件说一件,有一句说一句,连记事实也记不了,那里还有功夫去添造。故读《列国志》,全要把作正史看,莫作小说一例看了。”明明是小说,却偏要去冒认史书,从而取消了小说自身的功能。这是与作者对历史演义的认识分不开的,他认为“稗官固史之支流,特更演绎其词耳。”(《东周列国志·序》)这种观念不仅导致了大量按鉴演义历史的历史小说,而且中国百姓也的确从中接受了不少历史知识。在西方的小说观念中,不仅不会将历史与小说等同,甚至也不会提出虚与实的论题加以讨论,这便是中西方小说观念的差异。从这一角度看,说虚构是小说必不可少的要素就不那么合乎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创作实践。【3】

  再次是说话艺术对小说观念的影响。这主要体现为对虚构意识的阐发,所以也最为接近现代的小说观念。其实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在创作实践中早就在进行虚构,如文言小说中的唐代传奇已“有意为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八篇),所以明代的胡应麟说:“至唐人乃作意好奇,假小说以寄笔端。”(《少室山房笔丛·二酉缀遗》)说的都是唐传奇的虚构特征。但最早在理论上肯定小说虚构特征的却是宋代的洪迈,他首先认为小说的作用在于“探赜幽隐,可资谈暇”(《夷坚支癸·序》),即愉悦性情,所以其价值也就不在于是否真实,而是明确地说:“稗官小说家言,不必信,固矣。”(《夷坚支丁·序》)这就把小说的虚构性给明确点出来了。

  但是在文言小说领域,这种虚构的声音毕竟太小,占主导地位的还是寓劝戒与补正史的声调。真正将虚构作为小说文体特征乃是在白话小说领域,其形成规模则在宋代说话艺术中。许多笔记都记载说宋人说话有四家,但究竟是哪四家却颇有争议,一般认为是小说、讲史、说经与合生,不过无论如何小说与讲史属于四家之内是确凿无疑的。说话艺术中的“小说”只是其中的一个门类,比中国传统小说与现代小说概念的范畴都要小,但它却最接近作为文学体裁的小说。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在于其虚构特征,吴自牧《梦粱录》说:“盖小说者,能讲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捏合。”(卷二十“小说讲经史”)“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同上“百戏伎艺”)此处所言的“顷刻捏合”与“真假相半”,都是讲的虚构性。在宋元说话艺术直接影响下产生的明清长篇章回小说与短篇拟话本,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小说”门类的这一传统,如李贽、冯梦龙认为小说的价值不在于事之真假,而在于理之真假,李贽说:“《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似逼真,所以为妙。”(容与堂刊本《忠义水浒传》第一回评)“劈空捏造若实有其事,则不奇矣。”(同上七十一回眉批)冯梦龙所谓“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其真者可以补金匮石室之遗,而赝者亦必有一番激扬劝诱,悲歌感慨之意。事真而理不赝,即事赝而理亦真。”(《警世通言·叙》)尽管他依然没有丢掉补史之遗的传统观点,但事之真假已经成为无关紧要的东西了。依此标准,他把自己的白话作品径称“小说”——《古今小说》,冯梦龙在卷首的叙中,把“稗官”所不能容纳的长篇章回小说《三国演义》、《水浒》、《平妖传》也纳入了“小说”文体范畴。可见,明代中后期的“小说”文体观念,有着摆脱史的附庸地位的明显趋向,赋予“小说”更多的文学意义。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说得更清楚:“《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读第五才子书法》)这就把史书与小说明确区分开来了,而区别的标志便在于“因文生事”的“削高补低都由我”的虚构特征。到曹雪芹写作《红楼梦》时,就更加淡化了历史因素而更突出了虚构特征,他在小说第一回中首先声明自己的作品“无朝代年纪可考”,彻底与历史绝了缘,接着说:“历来野史,皆蹈袭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在此,“事体情理”代替了历史事实,从而也使小说文体真正独立于历史之外,使“小说”成为了纯粹的文学品类和文学概念,因而也更接近于现代小说观念了。

  明代中后期的小说评点家,如李贽、冯梦龙、凌蒙初等,对小说文体观念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理论上的可贵的贡献,而尤其是金圣叹,他通过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的评点,不仅从文体论、创作论、人物论、情节结构论等方面,论述了小说文体,全面总结了小说创作的经验,而且把《水浒传》、《西厢记》并提,称为“才子书”,极大地提升了小说的价值和地位,使小说几乎成了家传户诵,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学品种,改变了视小说为“小道可观”、“弗为弗灭”的传统看法。话本小说自身,在创作实践中,也经历了一个由借人物以讲故事——人物是故事的载体,到用故事以写人物——故事是刻画人物的手段——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小说从创作到理论逐渐完善。尽管在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这一传统未能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小说观念,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进入到现代社会,人们发现,它才是更能与西方观念进行对接的理念。

  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哲学就是一部哲学史,要了解什么是哲学,就必须了解它的整个历史。对于小说也是如此,要真正了解小说的概念,就必须了解其整个发展过程;要了解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也必须了解其整个发展过程。反过来,先对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有一定的了解,也将有助于小说史的学习。但就一般文学原理而论,小说艺术又有大致的共同特征,比如虚构,尽管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内涵,但最后还是殊途同归的。因此,学习中国小说史,既要理解一般的小说观念,也要理解中国古代的特殊情形,这样对学习才是有帮助的。“最好的艺术理论就是艺术历史”,“没有艺术史,任何艺术理论便不能存在”【4】。要理解什么是中国古典小说,还是应当从多读中国古代小说作品和中国小说史入手。

  正是基于对中国古代小说的这些粗浅的看法,我们从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小说文献中,遴选出一千部作品,制作出这套《千部古代小说典》。所选作品,既有早已脍炙人口的名著经典,也有不少一直束之高阁的少人问津之作,而后者对于小说史的研究者而言,无疑更具开采价值,即便是普通读者,也可通过这些看似二三流作品的阅读,对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有更为切近的理解。此外,考虑到不少读者希望选择性的阅读作品,我们还对每部作品的版本、作者、情节内容及对后世的影响,以提要的形式予以介绍,借助提要,不仅为读者了解作品提供方便,而且千部小说提要,按时段分类编排,可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历程的立体呈现。

注释

【1】桓谭的《新论》原文已佚,本段论小说文字见于《文选》卷三一江淹杂体诗《李都尉从军》李善注所引,中华书局1985年影《四部丛刊》本《六臣注文选》中册589页。

【2】从已发现的汉简看,简册的长短制度大体存在,但并不十分严格。参见王充《论衡》之《骨相篇》、《谢短篇》及阴法鲁、许树安主编《中国古代文化史》第1册第五章第一节,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其实,小说与历史、戏剧与历史,即使在想象和虚构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历史追求事实之真,直书历史事件真相,用史事的本来面貌探究其本质及时代之精神。而要想完全实现这个目标又几乎是不可能的。不仅由于事过境迁,真相隐晦难明,即使彰明显著者也未必就是真相,就是事件的本质体现。因此,要想不被假相、表相所迷惑,把握事件的本质,史学家就不得不运用想象和判断,加入主观因素,对不为人知的人物的语言和心理,加以设想和丰富。小说和戏剧则追求情理之真,并不拘泥于史实的本来面目,更重视通过想象和虚构表达作家对生活本质和时代精神的认识,表达作家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更具主观性和感情色彩,也因此具有比历史目的更深沉的哲学意味。古人在对小说文体的认定中,忽视想象虚构的要素,要求小说具备历史的功用,甚至把实录性作品也纳入小说范畴,明显抑制了小说家虚构意识的自觉,影响了小说创作中想象虚构要素的发挥,想象虚构在有些作品中没有明显的体现。但是,既然历史都不拒绝想象和虚构,历史对小说想象虚构方面的负面作用,只是阻碍了此种特性的自觉的发挥发展,却不是扼杀和窒息。所以钱钟书在《管锥编》里列举了史籍中的例证后,得出结论说:“史家追叙真人实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入情合理。盖与小说、院本之臆造人物、虚构境地,不尽同而可相通;《左传》记言而实乃拟言,谓是后世小说、院本中对话、宾白之椎轮草创,未遽过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一)下册317-318页。可参见该书《左传正义·杜预序》)英人科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中说:“作为现象的作品,历史学家的作品和小说家的作品并没有不同。”(何兆武、张文杰译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278-279页。可参见该书第五编第二节之“历史的想象”)

【4】参见德国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二卷9页、67页,杨自伍译本,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凡例

一、《古代小说典》是一个专收中国古代小说的大型全文数据库。

二、本典收录上起先秦,下迄民初的各类小说共计1000种,其中文言小说775种,白话小说225种。总字数达1.5亿字。

三、本典所收小说,按文言与白话分为两大类。文言小说分唐前、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代、清代至民初五卷;白话小说包括部分非文言体的通俗小说,分宋元、明代、清代三卷。每卷中再按专题或作品先后次序排列。

四、为便于检用,本典小说从0001至1000连续编码,每书均有唯一序码。

五、书名索引和作者索引按拼音字头排列,后4位数字为序码。

六、本典不收小说集或丛书性质的作品,除特殊情况外,一般也不收单篇作品。

七、本典所收小说,均为存世的全本或辑本。所有文本均经过加工整理,分段并施以新式标点。部分小说是国内尚无排印本、由国学网组织专家加工整理。

八、本典中的文言小说概念与《四库全书》“小说家”相类,适当收入与小说相关的野史笔记。白话小说主要指话本和章回体小说,个别文言体通俗小说亦收入此类;本编暂不收弹词、唱词、变文等。

九、一书多名者,择其常用或通行的书名列目,索引中可用别名检索。异书同名者,可通过朝代和作者区分。

十、作者名生平资料不详者,只标朝代,名字统一标为“佚名”。

十一、一书有多种版本时,或收常见版本,或兼收数种,择善而从。

十二、对于佚书,若有辑本,适度收入。有多种辑本,一般收后出者或内容全者。

十三、本典尽量吸收前人研究成果,以体现时代特点。

十四、对部分辑佚小说,若发现新材料,随时放入书后。

十五、本典数据库U盘智能书库具有全文逐字索引功能,可在各种范围内进行多条件的智能检索,并具有全文逐字注解,能动态关联人名、书名和帝王年号等多种功能。

十六、本典系初编,今后将陆续开发二编、三编,欢迎合作。 目录古代小说

目录

文言小说

【唐前卷】

0001 .山海经
0002 .汲冢琐语
0003 .海内十洲三岛记
0004 .神异经
0005 .列仙传
0006 .蜀王本纪
0007 .洞冥记
0008 .列异传
0009 .博物志
0010 .玄中记
0011 .灵鬼志
0012 .神仙传
0013 .拾遗记
0014 .搜神记
0015 .搜神后记
0016 .异苑
0017 .宣验记
0018 .幽明录
0019 .孔氏志怪
0020 .志怪
0021 .甄异传
0022 .录异传
0023 .光世音应验记
0024 .齐谐记
0025 .冥祥记
0026 .述异记
0027 .系观世音应验记
0028 .续齐谐记
0029 .述异记
0030 .冥通记
0031 .冤魂志
0032 .八朝穷怪录
0033 .说苑
0034 .魏晋世语
0035 .新序
0036 .语林
0037 .西京杂记
0038 .郭子
0039 .世说新语
0040 .妒记
0041 .俗说
0042 .小说
0043 .穆天子传
0044 .吴越春秋
0045 .晏子春秋
0046 .越绝书
0047 .徐偃王志
0048 .燕丹子
0049 .赵飞燕外传
0050 .汉武帝故事
0051 .汉武帝内传
0052 .禽经
0053 .刀剑录
0054 .金楼子
0055 .笑林

【唐五代卷】

0056 .启颜录
0057 .五代新说
0058 .大唐西域记
0059 .冥报记
0060 .前定录
0061 .灵怪集
0062 .酉阳杂俎
0063 .宣室志
0064 .玄怪录
0065 .广异记
0066 .续玄怪录
0067 .集异记
0068 .定命录
0069 .戎幕闲谈
0070 .独异志
0071 .原化记
0072 .逸史
0073 .辨疑志
0074 .云溪友议
0075 .纪闻
0076 .大唐奇事记
0077 .神仙感遇传
0078 .墉城集仙录
0079 .树萱录
0080 .续仙传
0081 .稽神录
0082 .稽神录补
0083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0084 .大唐新语
0085 .朝野佥载
0086 .杜阳杂编
0087 .隋唐嘉话
0088 .常侍言旨
0089 .因话录
0090 .唐国史补
0091 .刘宾客嘉话录
0092 .谭宾录
0093 .明皇杂录
0094 .松窗杂录
0095 .次柳氏旧闻
0096 .本事诗
0097 .幽闲鼓吹
0098 .北里志
0099 .广陵妖乱志
0100 .卓异记
0101 .北梦琐言
0102 .玉泉子
0103 .钓矶立谈
0104 .鉴诫录
0105 .金华子杂编
0106 .玉堂闲话
0107 .开元天宝遗事
0108 .唐摭言
0109 .中朝故事
0110 .游仙窟
0111 .补江总白猿传
0112 .控鹤监秘记
0113 .开元升平源
0114 .安禄山事迹
0115 .高力士外传
0116 .兰亭记
0117 .河间传
0118 .李赤传
0119 .博异志
0120 .记异
0121 .长恨歌传
0122 .三梦记
0123 .集异记
0124 .湘中怨解
0125 .冯燕传
0126 .东阳夜怪录
0127 .牛羊日历
0128 .纂异记
0129 .河东记
0130 .潇湘录
0131 .甘泽谣
0132 .剧谈录
0133 .三水小牍
0134 .虬髯客传
0135 .大业拾遗记
0136 .开天传信记
0137 .炀帝开河记
0138 .海山记
0139 .炀帝迷楼记
0140 .灯下闲谈
0141 .耳目记
0142 .玉溪编事
0143 .中枢龟镜
0144 .教坊记
0145 .封氏闻见记
0146 .龙城录
0147 .义山杂纂
0148 .唐阙史
0149 .庐陵官下记
0150 .茶经
0151 .尚书故实
0152 .桂苑丛谈
0153 .咨暇集
0154 .大唐传载
0155 .会昌解颐录

【宋元卷】

0156 .太平广记
0157 .葆光录
0158 .搜神秘览
0159 ~0161.青琐高议前集、后集、别集
0162 .厚德录
0163 .金华神记
0164 .茅亭客话
0165 .南部新书
0166 .括异志
0167 .龙川别志
0168 .龙川略志
0169 .谈薮
0170 .春渚纪闻
0171 .陶朱新录
0172 .夷坚志
0173 .投辖录
0174 .闲窗括异志
0175 .睽车志
0176 .续博物志
0177 .续前定录
0178 .鬼董
0179 .续夷坚志
0180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
0181 .物异考
0182 .江淮异人录
0183 .贾氏谈录
0184 .丁晋公谈录
0185 .唐语林
0186 .东轩笔录
0187 .王文正公笔录
0188 .闻见近录
0189 .续世说
0190 .玉壶清话
0191 .珍席放谈
0192 .归田录
0193 .碧云瑕
0194 .师友谈记
0195 .步里客谈
0196 .朝野遗记
0197 .白獭髄
0198 .道山清话
0199 .枫窗小牍
0200 .高斋漫录
0201 .贵耳集
0202 .国老谈苑
0203 .涑水记闻
0204 .铁围山丛谈
0205 .侯鲭录
0206 .退斋笔录
0207 .画墁录
0208 .墨客挥犀
0209 .续墨客挥犀
0210 .南唐近事
0211 .钱氏私志
0212 .青箱杂记
0213 .曲洧旧闻
0214 .儒林公议
0215 .邵氏闻见录
0216 .邵氏闻见后录
0217 .深雪偶谈
0218 .渑水燕谈录
0219 .四朝闻见录
0220 .桯史
0221 .乐郊私语
0222 .遂昌杂录
0223 .钱塘遗事
0224 .录鬼簿
0225 .万柳溪边旧话
0226 .吴中旧事
0227 .砚北杂志
0228 .山房随笔
0229 .古杭杂记
0230 .青楼集
0231 .山居新语
0232 .韩忠献公遗事
0233 .庶斋老学丛谈
0234 .王文正公遗事
0235 .角力记
0236 .李师师外传
0237 .丽情集
0238 .子姑神记
0239 .海陵三仙传
0240 .洛阳缙绅旧闻记
0241 .梅妃传
0242 .清尊录
0243 .昨梦录
0244 .王榭传
0245 .醉翁谈录
0246 .新编醉翁谈录
0247 .绿珠传
0248 .杨太真外传
0249 .绿窗新话
0250 .焚椒录
0251 .春梦录
0252 .娇红记
0253 .宾退录
0254 .春明退朝录
0255 .东南纪闻
0256 .拊掌录
0257 .过庭录
0258 .甲申杂记
0259 .麟台故事
0260 .南迁录
0261 .平江记事
0262 .窃愤录
0263 .蜀梼杌
0264 .松漠纪闻
0265 .宋景文公笔记
0266 .湘山野录
0267 .续湘山野录
0268 .燕魏杂记
0269 .月河所闻集
0270 .棠阴比事原编
0271 .棠阴比事续编
0272 .艾子
0273 .东坡志林
0274 .东斋记事
0275 .麈史
0276 .独醒杂志
0277 .中吴纪闻
0278 .避暑录话
0279 .石林燕语
0280 .岩下放言
0281 .爱日斋丛钞
0282 .北窗炙车果录
0283 .闲燕常谈
0284 .侍儿小名录拾遗
0285 .张氏可书
0286 .张太史明道杂志
0287 .萍洲可谈
0288 .默记
0289 .补侍儿小名录
0290 .续补侍儿小名录
0291 .老学庵笔记
0292 .齐东野语
0293 .癸辛杂识
0294 .武林旧事
0295 .鹤林玉露
0296 .挥麈前录
0297 .玉照新志
0298 .鸡肋编
0299 .随手杂录
0300 .类说
0301 .冷斋夜话
0302 .梁溪漫志
0303 .栾城遗言
0304 .梦溪笔谈
0305 .东京梦华录
0306 .墨庄漫录
0307 .南窗纪谈
0308 .泊宅编
0309 .耆旧续闻
0310 .清波杂志
0311 .养疴漫笔
0312 .姚氏残语
0313 .却扫编
0314 .孙公谈圃
0315 .能改斋漫录
0316 .谈渊
0317 .梦梁录
0318 .文房四谱
0319 .归潜志
0320 .广客谈
0321 .南村辍耕录
0322 .女红馀志
0323 .席上腐谈
0324 .玉堂嘉话
0325 .至正直记
0326~0330 .容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
0331 .艮岳记
0332 .桂山虞衡志
0333 .鹤山笔录
0334 .肯綮录
0335 .醴泉笔录
0336 .龙飞录
0337 .芦浦笔记
0338 .吕氏杂记
0339 .密斋笔记
0340 .三楚新录
0341 .赏心乐事
0342 .世范
0343 .鼠璞
0344 .谈苑
0345 .瓮中人语
0346 .萤雪丛说
0347 .云麓漫钞
0348 .敬斋古今黈
0349 .困学斋杂录
0350 .钱塘先贤传赞
0351 .汝南遗事
0352 .山家清事
0353 .言行龟鉴

【明代卷】

0354 .高坡异纂
0355 .庚巳编
0356 .汴京勼异记
0357 .二酉委谭
0358 .虎苑
0359 .江汉丛谈
0360 .金台纪闻
0361 .南北朝新语
0362 .蓬窗类记
0363 .奇闻类记
0364 .涉异志
0365 .说听
0366 .谈辂
0367 .香案牍
0368 .续巳编
0369 .悬笥琐探
0370 .异林
0371 .益部谈资
0372 .幽怪录
0373 .语怪编
0374 .敝帚轩剩语
0375 .敝帚斋馀谈
0376 .北窗琐语
0377 .病榻遗言
0378 .录鬼簿续编
0379 .病逸漫记
0380 .贤识录
0381 .初潭集
0382 .读书镜
0383 .对客燕谈
0384 .杜骗新书
0385 .儿世说
0386 .耳新
0387 .凤凰台记事
0388 .复斋日记
0389 .宦游纪闻
0390 .机警
0391 .龙兴慈记
0392 .蹇斋琐缀录
0393 .客座新闻
0394 .农田馀话
0395 .彭文宪公笔记
0396 .苹野纂闻
0397 .峤南琐记
0398 .青溪暇笔
0399 .秋泾笔乘
0400 .泉南杂志
0401 .溶溪杂记
0402 .舌华录
0403 .苏谈
0404 .吴中故语
0405 .蓬轩吴记
0406 .吴乘窃笔
0407 .吴中往哲记
0408 .投瓮随笔
0409 .猥谈
0410 .野记
0411 .溪山馀话
0412 .曲中志
0413 .霞外麈谈
0414 .先进遗风
0415 .畜德录
0416 .燕都妓品
0417 .医闾漫记
0418 .沂阳日记
0419 .寓圃杂记
0420 .玉池谈屑
0421 .玉镜新谭
0422 .玉堂丛语
0423 .玉堂荟记
0424 .麈馀
0425 .百可漫志
0426 .风月堂杂识
0427 .新倩籍
0428 .枝山前闻
0429 .尊闻录
0430 .纪梦
0431 .剪灯新话
0432 .剪灯馀话
0433 .洞箫记
0434 .剑侠传
0435 .古今说海
0436 .杂事秘辛
0437 .花影集
0438 .花神三妙传
0439 .会仙女志
0440 .金姬小传
0441 .九籥集
0442 .九籥别集
0443 .李公子传
0444 .杨幽妍别传
0445 .辽阳海神传
0446 .刘生觅莲记
0447 .龙会兰池录
0448 .春梦琐言
0449 .觅灯因话
0450 .冥寥子游
0451 .女侠传
0452 .情史
0453 .双卿笔记
0454 .双双传
0455 .嗒史
0456 .天缘奇遇
0457 .五金鱼传
0458 .效颦集
0459 .拙效传
0460 .一瓢道士传
0461 .义虎传
0462 .鸳渚志馀雪窗谈异
0463 .钟情丽集
0464 .艾子后语
0465 .谈言
0466 .笑禅录
0467 .古今谭概
0468 .翦胜野闻
0469 .见闻杂记
0470 .椒宫旧事
0471 .近峰纪略
0472 .旧京遗事
0473 .明兴杂记
0474 .汝南遗事
0475 .武宗外纪
0476 .云林遗事
0477 .震泽纪闻
0478 .暧姝由笔
0479 .笔记
0480 .太平清话
0481 .群碎录
0482 .珍珠船
0483 .碧里杂存
0484 .病榻手吹
0485 .古今谚
0486 .草木子
0487 .霏雪录
0488 .方洲杂言
0489 .觚不觚录
0490 .古穰杂录
0491 .画禅室随笔
0492 .矶园稗史
0493 .见只编
0494 .戒庵老人漫笔
0495 .客座赘语
0496 .快雪堂漫录
0497 .琅琊漫抄
0498 .马氏日钞
0499 .梅花草堂笔谈
0500 .蓬窗日录
0501 .七修类稿
0502 .丹铅新录
0503 .二酉缀遗
0504 .华阳博议
0505 .艺林学山
0506 .双树幻钞
0507 .玉壶遐览
0508 .庄岳委谭
0509 .石田杂记
0510 .菽园杂记
0511 .水南翰记
0512 .水东日记
0513 .四友斋丛说
0514 .松窗梦语
0515 .损斋备忘录
0516 .谰言长语
0517 .西湖游览志馀
0518 .听雨纪谈
0519 .委巷丛谈
0520 .无用闲谈
0521 .五杂俎
0522 .吴风录
0523 .吴社编
0524 .西墅杂记
0525 .贤弈编
0526 .雪涛谈丛
0527 .已疟编
0528 .涌幢小品
0529 .玉堂漫笔
0530 .愿丰堂漫书
0531 .聊斋志异
0532 .聊斋志异拾遗
0533 .池北偶谈
0534 .谈虎
0535 .耳书
0536 .山斋客谭
0537 .龟台琬琰
0538 .尾蔗丛谈
0539 .谐铎
0540 .新齐谐
0541 .续子不语
0542 .果报闻见录
0543 .晋人麈
0544 .客窗闲话
0545 .续客窗闲话
0546 .阅微草堂笔记
0547 .夜谭随录
0548 .冥报录
0549 .述异记
0550 .十二月花神议
0551 .右台仙馆笔记
0552 .闻见偶录
0553 .物妖志

【清代卷】

0554 .夜雨秋灯录
0555 .夜雨秋灯录续录
0556 .蚓菴琐语
0557 .簪云楼杂说
0558 .张氏卮言
0559 .醉茶志怪
0560 .研堂见闻杂录
0561 .香天谈薮
0562 .今世说
0563 .说铃
0564 .妇人集
0565 .妇人集补
0566 .石里杂识
0567 .皇华纪闻
0568 .海鸥小谱
0569 .谈助
0570 .竹西花事小录
0571 .吴门画舫录
0572 .吴门画舫续录
0573 .秦云撷英小谱
0574 .乾嘉诗坛点将录
0575 .儒林琐记
0576 .珠江名花小传
0577 .白门新柳补记
0578 .燕台花事录
0579 .红兰逸乘
0580 .秋灯丛话
0581 .吴语
0582 .耳邮
0583 .十洲春语
0584 .怀芳记
0585 .新世说
0586 .白门衰柳附记
0587 .白门新柳记
0588 .豪谱
0589 .秦淮画舫录
0590 .画舫馀谈
0591 .谰言琐记
0592 .海陬冶游录
0593 .花国剧谈
0594 .京尘杂录
0595 .花村谈往
0596 .咸同将相琐闻
0597 .虞山妖乱志
0598 .宁南侯传
0599 .吴伯裔伯胤传
0600 .影梅庵忆语
0601 .今列女传
0602 .乔复生王再来二姬合传
0603 .周栎园奇缘记
0604 .王烈女传
0605 .王氏复仇记
0606 .奇奴传
0607 .汤中丞杂记
0608 .青门老圃传
0609 .艳囮二则
0610 .十八娘传
0611 .十美词纪
0612 .书顾伶事
0613 .天同一生传
0614 .吴逆取亡录
0615 .温柔乡记
0616 .扶风传信录
0617 .过墟志感
0618 .杨娥传
0619 .燕山外史
0620 .女盗侠传
0621 .虞初新志
0622 .浮生六记
0623 .沈秀英传
0624 .泛湖偶记
0625 .海烈妇传
0626 .邵飞飞传
0627 .花仙传
0628 .书文衡山遗事
0629 .绛云楼俊遇
0630 .骨董祸
0631 .黄竹子传
0632 .扬州梦
0633 .夏闺晚景琐说
0634 .小豆棚
0635 .虫覃史
0636 .萤窗异草
0637 .女聊斋志异
0638 .女侠翠云娘传
0639 .女侠荆儿记
0640 .梵门绮语录
0641 .广东火劫记
0642 .兰陵女侠
0643 .虞美人传
0644 .埋忧集
0645 .珠江梅柳记
0646 .寄禅和尚行述
0647 .名捕传
0648 .胤祯外传
0649 .张积中传
0650 .七夕夜游记
0651 .淞滨琐话
0652 .记栗主杀贼事
0653 .喟庵丛录
0654 .书鲍忠壮公轶事
0655 .老狐谈历代丽人记
0656 .断鸿零雁记
0657 .玉梨魂
0658 .笔梦叙
0659 .黑美人别传
0660 .某中丞
0661 .某中丞夫人
0662 .记某生为人唆讼事
0663 .记某生为人雪冤事
0664 .玫瑰花女魅
0665 .洪福异闻
0666 .洪杨轶闻
0667 .三风十愆记
0668 .丁香花
0669 .半庵笑政
0670 .汉林四传
0671 .司衡君传
0672 .笑林广记
0673 .吴鳏放言
0674 .陇蜀余闻
0675 .栖霞阁野乘
0676 .清代野记
0677~0678 .三冈识略、续识略
0679 .述庵秘闻
0680 .所闻录
0681 .乌蒙秘闻
0682 .西征随笔
0683 .十眉谣(附十髻谣)
0684 .羽族通谱
0685 .五石瓠
0686 .板桥杂记
0687 .寄园寄所寄
0688 .说梦
0689 .病约三章
0690 .负卦
0691 .美人判
0692 .西河杂笺
0693 .悦容编
0694 .报谒例言
0695~0697 .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
0698 .书影
0699 .漱华随笔
0700 .筠廊偶笔
0701 .人海记
0702 .分甘馀记
0703 .居易录
0704 .居易录续谈
0705 .香祖笔记
0706~0707 .巢林笔记、续编
0708 .妒律
0709 .扬州画舫录
0710 .柳南随笔
0711 .柳南续笔
0712 .觚剩
0713 .藤阴杂记
0714 .雪鸿小记
0715~0716 .啸亭杂录、续录
0717 .书本草
0718 .补花底拾遗
0719 .续板桥杂记
0720 .窦存
0721 .茶馀客话
0722 .檐曝杂记
0723 .桃溪客语
0724 .履园丛话
0725 .定香亭笔谈
0726 .潮嘉风月
0727 .春明丛说
0728 .读画闲评
0729 .齐东妄言
0730 .乡曲枝词
0731 .临清寇略
0732 .岂有此理
0733 .浪迹丛谈
0734 .浪迹续谈
0735 .浪迹三谈
0736 .归田琐记
0737 .湘烟小录
0738 .关陇舆中偶忆编
0739~0742 .北东园笔录初编、续编、三编、四编
0743 .荆南苗俗记
0743 .断袖篇
0745 .多暇录
0746 .北窗呓语
0747 .帝城花样
0748 .蕉窗雨话
0749 .庸闲斋笔记
0750 .粉墨丛谈
0751~0752 .蕉轩随录、续录
0753 .榆巢杂识
0754 .弢园笔乘
0755 .梅谷偶笔
0756 .馀墨偶谈
0757 .闺律
0758 .过庭记馀
0759 .椒生随笔
0760 .蕉廊脞录
0761 .檐醉杂记
0762 .小螺庵病榻忆语
0763 .仕隐斋涉笔
0764 .悔逸斋笔乘
0765 .水窗春呓
0766 .春冰室野乘
0767 .清稗琐缀
0768~0769 .庄谐丛话、联话
0770 .小脚文
0771 .冶游自忏文
0772 .归庐谭往录
0773 .庸庵笔记
0774 .网庐漫录
0775 .游越南记

白话小说

【宋元卷】

0776 .宣和遗事
0777 .梁公九谏
0778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0779 .三国志平话
0780 .武王伐纣平话
0781 .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平话后集
0782 .秦并六国平话
0783 .前汉书平话续集
0784 .新编五代史平话

【明代卷】

0785 .清平山堂话本
0786 .京本通俗小说
0787 .喻世明言
0788 .警世通言
0789 .醒世恒言
0790 .初刻拍案惊奇
0791 .二刻拍案惊奇
0792 .三刻拍案惊奇
0793 .熊龙峰小说四种
0794 .型世言
0795 .西湖二集
0796 .石点头
0797 .三国演义
0798 .辽海丹忠录
0799 .水浒传
0800 .英烈传
0801 .于少保萃忠全传
0802 .杨家将
0803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
0804 .禅真逸史
0805 .禅真后史
0806 .西游记
0807 .三遂平妖传
0808 .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0809 .牛郎织女传
0810 .封神演义
0811 .韩湘子全传
0812 .西游补
0813 .西游释厄传
0814 .西游记传
0815 .北游记
0816 .南游记
0817 .生花梦
0818 .金瓶梅词话
0819 .东游记
0820 .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
0821 .明珠缘
0822 .素娥篇
0823 .昭阳趣史
0824 .隋炀艳史
0825 .别有香
0826 .如意君传
0827 .绣榻野史
0828 .龙阳逸史
0829 .灯草和尚
0830 .痴婆子传
0831 .浪史奇观
0832 .宜春香质
0833 .灯月缘
0834 .弁而钗
0835 .欢喜冤家
0836 .醋葫芦
0837 .僧尼孽海

【清代卷】

0838 .风流悟
0839 .十二楼
0840 .警寤钟
0841 .豆棚闲话
0842 .娱目醒心编
0843 .醉醒石
0844 .八洞天
0845 .五色石
0846 .八段锦
0847 .珍珠舶
0848 .北史演义
0849 .笏山记
0850 .列国志传
0851 .东周列国志
0852 .闽都别记
0853 .说唐
0854 .说唐后传
0855 .说唐三传
0856 .隋唐演义
0857 .世无匹
0858 .薛刚反唐
0859 .飞龙全传
0860 .粉妆楼全传
0861 .荡寇志
0862 .洪秀全演义
0863 .后水浒传
0864 .说岳全传
0865 .万花楼演义
0866 .续英烈传
0867 .天豹图
0868 .儿女英雄传
0869 .三侠五义
0870 .炎凉岸
0871 .小五义
0872 .续小五义
0873 .彭公案
0874 .小八义
0875 .永庆升平前传
0876 .永庆升平后传
0877 .七剑十三侠
0878 .三侠剑
0879 .续彭公案
0880~0881 .再续彭公案、三续
0882 .刘公案
0883 .施公案
0884 .于公案
0885 .毛公案
0886 .女仙外史
0887 .后西游记
0888 .续西游记
0889 .济公全传
0890 .海游记
0891 .狐狸缘全传
0892 .镜花缘
0893 .续镜花缘
0894 .蕉叶帕
0895 .都是幻
0896 .绿野仙踪
0897 .肉蒲团
0898 .一片情
0899 .巫山艳史
0900 .浓情快史
0901 .续金瓶梅
0902 .绣屏缘
0903 .闹花丛
0904 .巫梦缘
0905 .春闺秘史
0906 .姑妄言
0907 .杏花天
0908 .醒名花
0909 .怡情阵
0910 .碧玉楼
0911 .风流和尚
0912 .欢喜缘
0913 .空空幻
0914 .两肉缘
0915 .载花船
0916 .桃花艳史
0917 .株林野史
0918 .桃花影
0919 .痴娇丽
0920 .锦绣衣
0921 .五凤吟
0922 .妖狐艳史
0923 .蝴蝶缘
0924 .玉楼春
0925 .春柳莺
0926 .飞花艳想
0927 .好逑传
0928 .巧联珠
0929 .平山冷燕
0930 .情梦柝
0931 .赛花铃
0932 .凤凰池
0933 .锦香亭
0934 .幻中游
0935 .九云记
0936 .雪月梅
0937 .驻春园小史
0938 .二度梅全传
0939 .白圭志
0940 .痴人福
0941 .玉蟾记
0942 .玉支矶
0943 .燕子笺
0944 .玉娇梨
0945 .醒世姻缘传
0946 .歧路灯
0947 .绣戈袍全传
0948 .林兰香
0949 .红楼梦
0950 .后红楼梦
0951 .双凤奇缘
0952 .绿牡丹
0953 .野叟曝言
0954 .疗妒缘
0955 .绮楼重梦
0956 .金石缘
0957 .补红楼梦
0958 .蜃楼志
0959 .红楼复梦
0960 .绣鞋记
0961 .红楼圆梦
0962 .绣球缘
0963 .红楼梦补
0964 .风月鉴
0965 .桃花庵
0966 .五美缘
0967 .增补红楼梦
0968 .红楼幻梦
0969 .红楼梦影
0970 .梦中缘
0971 .海上尘天影
0972 .恨海
0973 .痛史
0974 .劫馀灰
0975 .儒林外史
0976 .何典
0977 .官场现形记
0978 .活地狱
0979 .负曝闲谈
0980 .文明小史
0981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0982 .老残游记
0983 .九命奇冤
0984 .瞎骗奇闻
0985 .糊涂世界
0986 .廿载繁华梦
0987 .后官场现形记
0988 .孽海花
0989 .风月梦
0990 .花月痕
0991 .青楼梦
0992 .品花宝鉴
0993 .海上花列传
0994 .九尾龟
0995 .九尾狐
0996 .百炼真海烈妇传
0997 .新中国未来记
0998 .女娲石
0999 .新西游记
1000 .再生缘

后记

  《古代小说典》历经三年的努力,终告竣工。本提要是建设中国古典小说全文数据库的一个配套项目,一期工程,共录入了历代小说1000部,此后还将继续建设二期、三期,其最终目标是将现存所有文言和白话小说全部建成电子数据库。由于这次工作是初创性的,实际编写中遇到了一些困难。一则,不少作品在不同古籍中均有著录,时有互见和重复,如“三王墓”故事,曹丕《列异传》和干宝《搜神记》均有著录,裴启《语林》和殷芸《小说》中的许多故事,重见于刘义庆《世说新语》。当然,这类作品无须剔除和筛选,且在小说发展史上,采录前人之作,是一种常见现象,不无研究的意义。然而这种重复从阅读和检索上有时却有节外生枝之嫌。二则,古代小说家多把小说当笔记写,故不少看似笔记的,却常常掺杂着极富故事情节的小说,而有意写小说的,又常常把评论诗词创作乃至探讨科技现象的笔记纳入其中,很难明确区分小说和笔记。正因如此,我们在选目编排上不当之处在所难免。三则,千部之作,工程浩大,一些作品版本信息未必都能全面准确,特别是限于眼界所及,一些最新成果偶有漏录,还望方家指正。四则,尽管我们多次修改,然书中舛错字未必能尽行清除,只能待再版时修订改正。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储著炎、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王丽参与了编写,张燕瑾教授一直关注数据库建设的进展,并欣然为本书撰写前言,在此表示感谢。

编者
2009-8-5

  

Comments are closed.

Baidu
map